查爾斯·威廉·米切爾以深色調描繪了希帕蒂亞在浴室的瞬間,浴室內色調陰鬱,裸體的希帕蒂亞在驚恐中失去了平靜,她高舉左手,右手捫胸,身軀後靠,失去了平衡,暗示著某種不祥的遭遇。背景雖繁瑣,卻統一在深色調之中,突出了蒼白的希帕蒂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希帕蒂亞
- 創作者:查爾斯·威廉·米切爾
- 創作年代:1885年
- 規格:244.5cm×152.5cm
- 材質:布 油彩
- 存藏處:泰恩與韋爾博物館
畫作人物,基本信息,人物簡介,死亡,基督教看法,其他說法,名畫簡述,
畫作人物
基本信息
姓名:希帕蒂亞 Hypatia
出生:約公元370年 於亞歷山大
逝世:公元415年於希臘
評價:哲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
人物簡介
希帕蒂亞是數學家兼哲學家泰昂(Theon)的女兒,她曾助其父注釋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和托勒密《大綜合論》。後任亞歷山大城新柏拉圖學院的主持人。不熱衷於神秘主義,以數學和各門精密科學的研究促進抽象的形上學思辨;使教育對宗教保持中立,促使信奉基督教的東羅馬帝國有可能接受希臘化科學。撰寫過介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有關數學、天文學問題的著作。
希帕蒂亞同時也是亞歷山大里亞公認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學派領袖,她是亞歷山大繆斯姆大學記載中的最後一員,也是古代唯一的傑出的著名女學者。新柏拉圖學派中亞歷山大里亞學派的創始人。加之記載中談到她的美麗容貌、美德以及她講課的熟練和受歡迎,使後人把她理想化了。她對科學並未作出任何獨創性的貢獻,但卻對許多早期學者如托勒密和丟番圖等作了有意義的評論。 她是個異教徒,儘管她的學生中有基督教的主教,但她仍是狂熱基督徒的眾矢之的。查理士·金斯利在他的小說《希帕蒂亞》中用極大的浪漫主義手法描寫了她的事跡。 她能言善辯,端莊美貌,並有傑出的才智,吸引了大批學生,其中包括後來成為主教的塞內西烏斯。提倡對希臘哲學家的原著進行注釋和研究。
415年3月的齋節,一夥基督教徒奉命把希帕蒂亞拖進教堂,在寬厚仁慈的基督面前撕去她的衣服,扒光她的頭髮,還用尖利的蚝殼一塊一塊割她的肉。最後砍去她的手腳,投入熊熊烈火中……希帕蒂亞的死導致許多學者的出走,從而標誌作為古代學術中心的亞歷山大城衰落的開始。著作均佚。
死亡
關於希帕提婭遭受暴民暴力攻擊而死的說法,各來源版本頗有不同。有的說,這是地方基督徒自發性激起的行為,亞歷山大城的總主教亞歷山大的區利羅因為跟總督歐瑞斯提斯(Orestes)間有矛盾,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的說,這是羅馬皇帝直接支持的陰謀;有的說,這是一群無法無天、“血統鄙俗”的暴民所為(從來沒有文獻提到過軍人參與此事),而其中不只有基督徒,一樣也有非基督徒。此外還有說法認為,希帕提婭參與叛亂活動,故而難逃一死。
基督教看法
希帕提婭就身處於當時的“異教徒”與基督徒的衝突之間。當基督徒要求徹底夷平異教信仰,以鞏固基督教與羅馬皇帝的地位時,兩方可說已無達成共識的可能。雖身為異教徒,希帕提婭仍受到許多基督徒的崇敬,後世的一些基督教作者甚至將她的地位提升成為美德的象徵,常被描寫成至死仍保處女之身。
所奎德在《教會史》中如此描寫她的死亡:
“她是受到政治忌妒的受害者,在那段日子裡這種現象很常見。由於她經常與歐瑞斯提斯晤面,在基督徒中便有謗言流傳,說就是她在阻擋歐瑞斯提斯與總主教和好。也因此,有些基督徒就受到怒火與執迷的熱血驅使,由一個名叫彼得(Peter)的禮拜朗誦士為首,埋伏在希帕提婭返家的路上,將她拖出馬車,帶到一所叫做西賽隆(Caesarion)的教堂中脫個精光,以磚瓦殺死了她並將她分屍。她傷痕累累的四肢則被帶到一個叫做辛那隆(Cinaron)的地方焚燒。這事件的臭名滿天下,不只是針對西里爾而已,而直指整個亞歷山大城的基督教會。這件事發生在四旬齋齋期的三月里,是西里爾擔任主教教職的第四年、洪諾留(Honorius)第十次、迪奧多西一世第六次擔任羅馬執政官。(公元415年)”
公元七世紀的尼奇烏主教約翰(Bishop of Nikiû),對她的死有如下的敘述,他顯然是取材自所奎德,但做出不同結論,並將希帕提婭描寫成一個巫婆:
“那段日子的亞歷山大城裡出現了一個女哲學家,一個叫做希帕提婭的異教徒。她所有的時間都投入魔法、天體觀測儀以及樂器上,以她惡魔的巧計哄騙許多人。該城的地方長官對她過度尊崇,因為她也以魔法將他玩弄於股掌之間,他再也不像從前那樣固定上教堂……一群虔信上帝的信仰者聚集在一起,跟隨著司法官彼得的指引──他現在是完美的信徒,全心敬信耶穌基督──開始搜尋這個以魔力誘惑官員與市民誤入歧途的異教女人,當他們發現她的下落,便上前接近,發現她高高地端坐在椅子上,為了讓她下來,他們將她拉到地上,帶到一所名叫西賽隆的大教堂中,撕去她的衣服,將她帶到大街上拖行示眾,直到她死去。他們又將她帶到一個叫做辛那隆的地方,以火焚燒她的屍體,於是所有的人圍繞著總主教(patriarch)西里爾,稱他為 ‘提阿非羅再世’,因為他摧毀了亞歷山大城中偶像崇拜最後的餘毒。”
《天主教百科全書》則稱:
“422年發生的幾場暴亂里,其中一場讓行政長官卡利斯圖斯(Callistus)喪了命,而另一場則是對女哲學家希帕提婭的謀殺。希帕提婭是位備受尊崇的教師,屬新柏拉圖學派,年高(據說也)德邵。她是歐瑞斯提斯的朋友,許多人認為,就是她在總主教跟總督之間作梗,阻撓兩方言和,於是,一群以讀經士(lector)彼得為首的暴民,將她拖到一間教堂里,以陶器碎片將她的肉刮下,直至死亡。根據所奎德所言,此事對亞歷山大城的基督教教會及當時的總主教而言,都是極大的污點。但是,讀經士並不算是神職人員(Scr.,V, xxii),而所奎德也並無暗示此事必須歸咎於西里爾本人。固然達馬斯基奧斯曾做出如此的控訴,但那都是事後諸葛的後世論證,況且,他本就憎恨基督徒。”
其他說法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在他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則有如下敘述(後來的《史密斯希臘羅馬傳記與神話大辭典》"Smith's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中,幾乎逐字照錄):
“數學家席昂之女希帕提婭,受其父學說啟蒙,她以淵博的評註,精準完備地闡釋阿波羅尼奧斯與丟番圖的理論;她也在雅典與亞歷山大城公開講授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的哲學。這位謙遜的處子顏如春花初綻,卻有成熟智慧,她拒絕情人的求愛,全心教導自己的門徒。最榮耀、最顯赫的大人物們,個個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訪這位女哲人。而西里爾以忌妒之眼,盯視她講學處門前雲集的冠蓋車馬、隨從奴隸。於是在基督徒間謠言悄悄散開,他們說席昂之女是羅馬官方與大主教之間握手言和的唯一絆腳石。這塊絆腳石很快就被移開了,在一個致命的日子裡,在四旬齋的神聖齋期里,希帕提婭被從她的兩輪車中扯出,衣物給撕得稀爛,一路拖到教堂,並遭禮拜朗誦士彼得(Peter the reader)、一群蠻人與殘忍的狂熱分子們,以徒手毫無人性地屠戮致死,尖銳的蚌殼將她的肉從骨上刮下,還在顫抖的斷肢則被投入火中。正義的調查與懲罰最後因適時奉上的禮物而作罷,但希帕提婭的謀殺案,已在亞歷山大的西里爾的人格與信仰上,印下無法拭除的污點。”
德國作家索丹與赫比(Soldan and Heppe)則曾提出論證,認為希帕提婭可能是第一個受到基督教會勢力迫害的所謂“女巫”。許多站在批判教會立場的作者也指稱,希帕提婭“以鐵鉤將骨肉扯離”的死法,似乎符合君士坦丁二世對巫術明正典刑的方式。
有些作者將希帕提婭之死視為“不理性的宗教迫害理性的異教”之象徵,天文學家與科普作家卡爾·薩根便是其中之一,對於希帕提婭之死與焚燒亞歷山大大圖書館等事,在他的《宇宙·宇宙》(Cosmos)一書中,有栩栩如生的描寫。再早期一點的作家如伏爾泰、愛德華·吉本也抱持類似的概念。
波蘭歷史學家瑪麗亞‧澤絲卡(Maria Dzielska)1995年曾出版一書《亞歷山大城的希帕提婭》(Hypatia of Alexandria),對希帕提婭做了詳盡的研究,關於希帕提婭之死,此書的解釋是:這是基督教內兩個派系鬥爭的結果,一方是希帕提婭支持的、鴿派的歐瑞斯提斯,另一方則是鷹派的西里爾。史密斯(Smith)也提出過這個觀點,他說:“她被指控跟亞歷山大城提督歐瑞斯提斯走得太近,這個罪名在神職人員間傳了開來,他們於是認為她阻撓了歐瑞斯提斯跟總主教西里爾之間的友誼。”
名畫簡述
【畫作名稱】《希帕蒂亞》
【創作者】查爾斯·威廉·米切爾(英國)
【創作年代】1885年
【風格】
【題材】
【規格】244.5cm×152.5cm
【材質】布 油彩
【存藏處】泰恩與韋爾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