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侖(希伯倫(城市))

希伯侖(城市)

希伯倫(城市)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希伯侖(阿拉伯語:الخليل‎;希伯來語:חֶבְרוֹן‎)是西岸地區(巴勒斯坦南部)的一個城市,位於耶路撒冷以南30公里,擁有166,000名巴勒斯坦人和700-800名猶太定居者。希伯侖海拔高度為930米。該市是猶太教中僅次於耶路撒冷的聖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希伯侖
  • 外文名:الخليل‎
  • 分類:是西岸地區的一個城市
  • 海拔高度:930米
概況,歷史,古代,中世紀,奧斯曼統治時期,英國託管,約旦統治,以色列統治,

概況

希伯侖這個名稱起源於該市的希伯來名稱“חבר”,意為該市的阿拉伯語名稱“إبراهيم الخليل”意為“朋友易卜拉欣”,根據伊斯蘭教教義,安拉選擇易卜拉欣作為他的朋友。.
希伯侖以葡萄石灰石陶器作坊和玻璃工廠著稱,著名的乳製品製造商 al-Juneidi也位於此處。希伯侖老城的特點是狹窄曲折的街道、平頂的石頭房屋和古老的集市。希伯侖擁有希伯侖大學和巴勒斯坦工業大學。
希伯侖最著名的歷史遺蹟是麥比拉洞,由於與亞伯拉罕有關,所有三種亞伯拉罕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將其視為聖地。根據創世記記載,亞伯拉罕購買了這個洞和周圍的田地,安葬妻子撒拉,隨後、亞伯拉罕、以撒利百加雅各利亞都安葬於此(只有拉結安葬在伯利恆城外)。因此,猶太人稱該市為“列祖之城”,在猶太教4個聖城中排名第二位(另外三個是耶路撒冷、Tiberias和采法特)。[1][2]歷史上,在洞的上方和周圍已經建起了基督教堂猶太會堂清真寺。以撒廳現在是易卜拉欣清真寺,而亞伯拉罕廳和雅各廳是猶太會堂。在中世紀基督教傳統中,希伯侖是“三座城市”之一,另外兩座是Juttah和Ain Karim,(吹噓自己是馬利亞的表姐以利沙伯施洗約翰的母親、撒迦利亞的妻子)的家鄉)
希伯侖的近旁就是人口密集的猶太人定居點 Kiryat Arba,是一個獨立的自治市,但是距離希伯侖的麥比拉洞只有步行5分鐘的路程。

歷史

古代

希伯侖是中東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有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是古代迦南人的一個都城,根據考古發現,該市可能建於前35世紀;它在聖經中首次提到,是亞伯拉罕西臺人手中購買這裡的麥比拉洞(一些歷史學家評論為以色列定居點的“虔誠的史前史”)。來到希伯侖的亞伯拉罕從事遊牧,可能反映遊牧部落 Kenites 對這座城市的長期占據,,而“Heber”正是一個Kenite部落的名稱希伯侖也又名“基列亞巴”,意為“四之城”,可能是指4座小鎮或4座小山的聯盟 在被Caleb和以色列人(約書亞14:15)征服之前,希伯侖成為猶大支派的主要中心之一,猶大國王大衛曾建都於此,直到奪取耶路撒冷,才將以色列王國的首都遷往那裡。1998年,在Tel Rumeida的一次考古挖掘中,發現帶有希伯來文字的圖章,測定年代為前700年,這是在希伯侖發現的最古老的題字。
前587年聖殿被毀以後,希伯侖的大部分猶太人流亡他處,希伯侖被以東人占據。希律又環繞麥比拉洞修築城牆。在第一次反抗羅馬戰爭期間,希伯侖被Simon Bar Giora,Sicarii領袖征服,最終成為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6世紀,拜占庭皇帝Justinian I在麥比拉洞上方建立了一座基督教堂,後來在614年薩珊王朝將軍Shahrbaraz 摧毀,當時Khosrau II軍隊圍困並奪取耶路撒冷。

中世紀

638年,希伯侖未經抵抗就臣服於伊斯蘭教政權的統治,亞伯拉罕墓的所在地麥比拉洞也由一座東正教堂改為清真寺。貿易大為擴展,特別是與內蓋夫沙漠的貝都因人和死海以東地區。穆斯林和基督徒文獻都記載奧馬爾允許猶太人建造一座猶太會堂及附近的公墓,而9世紀聖經派猶太教學者Zedakah ben Shomron寫道,存在一個永久性的猶太區,一名猶太人擔任麥比拉洞管理人。阿拉伯地理學家al-Muqaddasi在世紀轉折時記載這裡有一座猶太會堂,猶太人還建立了一個為不分貧富的所有朝聖者的中央廚房。

奧斯曼統治時期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1517-1917年),有一批猶太人從西班牙被驅逐來此,巴勒斯坦其他地方的猶太人也來到這裡定居。希伯侖這時成為猶太人的教育中心,1540年,拉比Malkiel Ashkenazi購買了一個院子,建起亞伯拉罕Avinu會堂。1807年,猶太社區購買了一塊5,000 m²的土地,就在今天的批發市場。
1834年,希伯侖遭到埃及軍隊的洗劫,財產被摧毀和掠奪,大部分穆斯林得以逃生。洗劫目標對準該市的猶太人,其中5人遭到屠殺。

英國託管

1917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占領了希伯侖。希伯侖成為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的一部分,直到1948年。1929年發生了希伯侖屠殺,阿拉伯人殺死了67名猶太人,打傷60人,洗劫了猶太人住所和猶太會堂。2年以後,35個猶太家庭回到猶太區的廢墟。但是1936-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起義後,英國政府決定遷走所有希伯侖城外的猶太人,以“避免另一次屠殺”。

約旦統治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約旦占領了希伯侖和西岸地區其他地方。這一時期,以色列人不允許進入西岸地區,西岸地區的猶太區被摧毀,猶太人墓地遭到褻瀆。 58座猶太會堂被摧毀在亞伯拉罕 Avinu 會堂的廢墟上建起了牲畜圍欄。

以色列統治

1967年6月六日戰爭以後,以色列控制了包括希伯侖在內的西岸地區。1968年,一群猶太定居者開始定居該市,
奧斯陸協定以後
1997年初希伯侖協定簽訂後,該市被分為2個部分H1和H2。H1區擁有12萬巴勒斯坦人,按照希伯侖草案的規定,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控制 H2區居住著大約30,000 巴勒斯坦人, 仍處於以色列軍事控制之下,以保護住在市中心附近孤立的老猶太區的600-800名猶太人。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爆發後,由於實行宵禁和行動限制,H2區的巴勒斯坦人大為減少。以色列國防軍為安全需要安置該區巴勒斯坦居民,包括關閉巴勒斯坦商店和某些地區。H2區的定居者折磨他們的巴勒斯坦人鄰居,導致數十個巴勒斯坦家庭離開鄰近的以色列人。
奧斯陸協定之後,希伯侖的猶太社區已經遭受巴勒斯坦武裝人員的多次襲擊,特別是在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期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