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和談進程
1991年10月馬德里
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並由於以色列數度的反覆而中斷。在巴以和談中,巴以和談是構成
中東和平進程的關鍵。1993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定-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以來,雙方還簽署了一系列協定,然而這些協定由於以歷屆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儘管根據有關協定,1994年5月巴勒斯坦開始自治,但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卻因雙方在耶路撒冷的歸屬、
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分歧太大,巴以雙方至今沒有達成永久性和平協定。
2000年9月,以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
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巴以流血衝突,特別是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由於沙龍採取了一系列強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進組織針對以色列人製造了一系列武裝反抗,致使以色列採取了強烈打擊報復,巴以雙方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
2007年11月27日,美國總統布希(中)在馬里蘭州安納波利斯會見參加中東問題國際會議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左)和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在美國的斡旋下,巴以和談中斷近7年之後,雙方談判代表2007年12月12日在
耶路撒冷舉行重啟和談後的首輪談判。談判秘密舉行,據說氣氛緊張,巴方代表炮轟以方的東耶路撒冷建設項目,以方代表則提出來自加薩走廊的火箭襲擊。
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的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
阿巴斯2008年9月26日表示,以色列擴張猶太人定居點的行為是巴以雙方在和談中面臨的主要阻礙。以色列總統佩雷斯日前在聯大一般性辯論中發言時也說,根據目前情況,和談需要更多的時間。分析人士認為,儘管問題多多,但巴以和談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當然,對於巴方而言,影響巴以和談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以色列繼續擴建猶太人定居點。根據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21日發表的一份報告,自去年底巴以雙方宣布重啟和談以來,以方共批准在東耶路撒冷和西岸地區的定居點新建4486套住宅。正如阿巴斯在聯大會議上所說,以色列停止擴張定居點是實施中東和平“路線圖”計畫的第一階段,也是目前巴以和談的基礎,但這一目標至今未能實現。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稱“六日戰爭”)之後,安理會採用了242號決議。242號決議對巴以衝突提出了一個和平解決的方案。這個解決方案被以色列、約旦、埃及接受了,但是被敘利亞拒絕了,直到1972到1973年。
1970年,美國國務卿威廉姆·P·羅傑斯提出了羅傑斯計畫,該計畫呼籲蘇伊士運河兩岸雙方停火90天,保留一個軍事停滯區,努力在安理會242號決議框架下達成共識。甚至在安瓦爾·薩達特成為埃及總統之前,埃及政府就接受了羅傑斯計畫。以色列拒絕根據羅傑斯和平計畫與埃及會談。
在1972年安瓦爾·薩達特突然把蘇聯軍事顧問從埃及驅逐出境,重新向美國政府表達願意在羅傑斯計畫的基礎上談判。而在那之前,巴以和談都沒有什麼進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馬德里和平會議打破了這個僵局。
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後,美國總統喬治·H·W·布希(在國務卿詹姆斯·貝克的幫助下)提出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在西班牙馬德里開會,直接涉及阿以衝突,這是一個突破。這個突破是以色列和它的鄰居們進行直接雙邊和多邊談判的先兆,這次談判被稱為1991年馬德里和平會議,談判在華盛頓特區展開,雖然收效甚微,但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試圖解決長達半個世紀的衝突。會議確定了阿以談判的基本原則——“土地換和平”,即讓以色列通過歸還它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占領的阿拉伯人領土,來換取與阿拉伯人的和平相處。
1993年1月,以色列解除與巴解組織接觸的禁令。此後,在挪威的主持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進行了一系列秘密會議。這些會議的直接結果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簽署了《奧斯陸協定》,該協定官方稱為《臨時自治安排準則宣言》,是1993年9月13日在白宮的草坪上籤署的。該協定規定以色列先期歸還巴勒斯坦加沙和傑里科兩地,巴勒斯坦人實施為期5年的自治,這是“土地換和平”原則的第一次具體實踐。奧斯陸協定討論了在安理會242號和338號決議下未來巴勒斯坦國建立的必要因素和條件。拉賓、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長西蒙·佩雷斯獲得了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褒獎了他們在簽署奧斯陸中所作出的貢獻。拉賓代表以色列人民說:“曾經與你們——巴勒斯坦人——作對的我們,今天對你們大聲、清楚地說,流血、眼淚,夠了,夠了!”
1990年代中旬,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有很多權力和責任從以色列轉移到巴勒斯坦人手中。巴勒斯坦在約旦河西岸的主要城市和全部加薩走廊實現了完全自治。出於安全考慮,以色列仍然(還會繼續)存在於約旦河西岸。但是巴勒斯坦控制了大多數巴勒斯坦人的公民職能。
1995年伊扎克·拉賓被暗殺後,和平進程最終陷於停滯。約旦河西岸定居點的人口幾乎長了兩倍。後來,巴勒斯坦激進組織的自殺式襲擊和以色列軍隊隨後的報復行動使得和談的條件站不住腳。
哈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自1993年以來製造了很多自殺式襲擊(包括1996年5月以色列大選前的一波自殺式襲擊),1996年6月新任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因此宣布了一項新政策,該政策背棄“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致使中東和平進程裹足不前。儘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定》和《懷伊協定》,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執行。內塔尼亞胡先宣布了一項針鋒相對的政策,他把它稱作“互惠主義”,如果阿拉法特繼續內塔尼亞胡稱之為“巴勒斯坦凱旋門政策”(直接或間接煽動或支持恐怖主義)的行為,以色列就可藉此拒絕參與和平進程。希伯倫和懷伊協定就是在這個時候簽署的,它的簽署是在以色列認為“它的條件部分滿足了”之後的。
關於在希伯倫重新部署的草案,也被稱作“希伯倫草案”或“希伯倫協定”,開始於1997年1月7日,1997年1月15日到17日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締結。這個協定根據奧斯陸協定處理了以色列軍隊在希伯倫地區重新部署的問題。該協定處理了在希伯倫的重部署、安全問題以及其它問題。
而懷伊河備忘錄則是一項政治協定,用來協商奧斯陸協定的實施的,完成於1998年10月23日。由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和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亞希爾·阿拉法特。於懷伊河談判,簽署與白宮,比爾·柯林頓總統作為官方見證人。1998年11月17日,以色列120名國會議員以75票贊成,19票反對的結果通過懷伊河備忘錄。該協定處理未來在約旦河西岸的重新部署,安全問題以及其它問題。
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巴勒斯坦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定,2000年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定。由於分歧嚴重,加之以方蓄意拖延,協定形同虛設。
2000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召集巴勒斯坦最高權力主席亞希爾·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開和平會議,力勸雙方在耶路撒冷地位、猶太定居點、邊界劃分和巴難民回歸等問題互做讓步。據報導,如果猶太人定居點(占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的85%)被割讓給以色列,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就提議給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將近95%的土地以及全部加薩走廊。除了東耶路撒冷郊外已經併入以色列的大量非猶太人區域,大多數地盤將落入以色列人的管轄範圍之內。巴勒斯斯坦回歸權力的問題將通過有效的貨幣賠償來解決。根據巴勒斯坦訊息來源,剩下的區域將由巴勒斯坦人來控制。根據安全路線的配置方式,以色列路線會阻止巴勒斯坦人自由通過他們所建議的國家,並減少吸收巴勒斯坦難民的可能性。巴勒斯坦國的邊界、領空和水源將會落入以色列手中。
阿拉法特拒絕了這個提議,但是沒有討價還價。甚至在美國的壓力下都沒有形成一個能夠滿足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的站得住腳的巧妙方案。因為戴維營會議失敗了,所以柯林頓指責阿拉法特。在接下來幾個月的會議中,柯林頓任命前聯邦參議院喬治·J·米歇爾來領導一個真相調查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後來發表了《米歇爾報告》。
2000年9月,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事件引發了巴以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衝突。特別是沙龍2001年3月上台後堅持推行強硬政策,致使巴以關係更加惡化。
戴維營會議失敗之後,柯林頓參數在2000年秋天被提出,它包括一項方案,即,巴勒斯坦國包含約旦河西岸94%到96%的土地,大約80%的定居者仍然在以色列的管轄下,作為交換,以色列在“綠色路線”(1967年邊界)的計畫下應該讓出一些土地(所謂的“土地交換”)。交換將包括1%到3%的以色列土地,這樣,最終巴勒斯坦國約旦河西岸的那部分將會達到原有土地的97%。
2001年1月在塔巴會議上,談判在柯林頓參數的基礎上繼續著。以色列談判小組提出了一個新的地圖。該提議從約旦河西岸消除了“以色列臨時控制的”土地,巴勒斯坦方面接受了這個地圖,作為未來談判的基礎。但是,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當時沒有進行進一步的談判,談判以一個協定而結束。
2001年3月右翼利庫德黨候選人阿里爾沙龍於2001年被選為以色列總理沙龍政府上台,巴以衝突愈演愈烈,“土地換和平”更無從談起。
在阿盟的支持下,阿拉伯政府領導人的貝魯特會議於2002年三月展開。會議提出一個結束巴以衝突的計畫。以色列外長西蒙·佩雷斯歡迎該計畫,說:“每個和平計畫的細節一定要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導人之間直接談判,為了使這個計畫成為可能,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一定要讓恐怖行動結束。就在昨天晚上我們在尼坦雅所見證了這一令人震驚的事件。”關於前一天晚上尼坦雅自殺式襲擊事件,貝魯特沒有解決得了。由於以色列不希望“全部撤回”到1967年以前的邊界線,也不希望巴勒斯坦難民權力的回歸,所以以色列不準備像阿盟號召的那樣開啟談判。
2002年6月,美國、歐洲、聯合國和俄羅斯“四方”勾勒出了一個和平“路線圖”原則,包括巴勒斯坦國的獨立。
該路線圖於2003年4月30日正式公布,那是在馬哈茂德·阿巴斯前所未有的被任命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總理之後。美國和以色列都提倡一個新的總理地位,因為他們都拒絕再與阿拉法特合作。
該路線圖呼籲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獨立行動,只有在雙方建立親密關係之前,有爭議的問題都將被推遲討論。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必須“承擔看得見的努力來逮捕、瓦解和遏制個人和團體的、針對以色列任何地方的暴力襲擊計畫和行動”,並且“重新建立和重新聚焦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安全機構”必須“開始持久的、有針對性的、有效的行動,旨在反抗所有涉及恐怖活動的行為,以及拆除公共建設的恐怖行為”。以色列那個時候被要求拆除2001年5月以後建立的定居點,停止所有定居點活動,從2008年9月28日後它所占領的巴勒斯坦領地移除武裝,並且結束宵禁,放寬個人和貨物活動的限制。
但由於巴以衝突不斷,“路線圖”計畫擱淺。
從2006年12月到2008年9月中旬,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會面36次,還有低級別的談判。
2007年奧爾默特歡迎阿盟重新支持阿拉伯和平倡議。在奧爾默特和平協定談判和建立巴勒斯坦國的額巴勒斯坦國的努力下,他為巴勒斯坦提出了一個計畫。按照該計畫,以色列應該馬上得到約旦河西岸7%的土地,包括大多數的定居點街區,並且巴勒斯坦應該在稍後的日子裡接受一塊大小相當於約旦河西岸5.5%的沙漠地區。巴勒斯坦拒絕了該計畫,聲稱以色列想要阻斷領土的連續性並把耶路撒冷當做它的首都。
2007年11月,在中東問題有關四方等國際社會的努力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在美國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舉行,中斷7年的巴以和談得以重新啟動。但由於以色列於2008年底對加薩走廊發動大規模軍事打擊,巴以和談再度中斷。
在巴勒斯坦兩大黨法塔赫和哈馬斯爆發了衝突之後,哈馬斯控制了加薩走廊,把巴勒斯坦政權分裂為兩個政權,每一個政權都聲稱自己是真正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法塔赫控制了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哈馬斯控制了加薩走廊。加沙和以色列的敵意上升了。在埃及的斡旋下,達成了2008年以色列—哈馬斯停火協定,該協定從2008年6月19日到2008年12月19日持續了半年。協定的崩潰導致了2008年12月27日的加沙戰爭。
2009年,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宣布他支持一個未來的巴勒斯坦國,但是堅持說,巴勒斯坦人應該做出互惠姿態、接受兩條原則:承認以色列是一個猶太民族的國家;解除未來的巴勒斯坦國的武裝並注入額外的安全保障,包括保衛以色列的邊界。那年年末,白宮宣布召開歐巴馬總統、內塔尼亞胡總理和民族權力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之間的三方會議,以為新的中東和平談判奠定基礎。
2010年9月,歐巴馬政府推進恢復停滯的和平進程,使有關各方兩年來第一次同意直接談判。
在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作為行動協調器的同時,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羅德海姆·柯林頓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來把各方誘騙到談判桌上,並且用得到埃及和約旦對直接談判支持的方式而說服了不情願的巴勒斯坦納。談判的目的是在一年之內形成一個最後最終協定的框架,儘管普遍的預期是相當低的。直接談判的目的是以形成一個對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來說的兩國解決方案而正式終止巴以衝突,並推動持續長期的和平,在官方上叫停將來對土地的聲索,如果再發生暴力的話,接受拒絕新的爭端升級的思想。但是,哈馬斯和真主黨卻重申,如果雙方達成了任何協定的話,他們就要威脅到和談。以色列政府公開發表聲明,如果雙方簽署的這么一個2012年協定只是因為哈馬斯和真主黨在威脅著和平進程而去生效的話,那么和平就不會直接存在。這份聲明因此就讓美國來評估一年多之內可能來到的和平,使聚焦消除一部分和談威脅成為可能。
以色列懷疑,如果最終協定一旦產生,責任落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手上,那么哈馬斯和真主黨就仍然會得到助長新暴力的支持。同時,只要巴勒斯坦方面拒絕承認以色列是一個猶太人國家,以色列政府就明確地拒絕和巴勒斯坦的任何可能得協定。以色列聲稱那土地以前就是猶太人的,尤其是,猶太人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猶太人的歷史,並且現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口,超過80%都是猶太人。從1980年代起,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里的主流認真地接受了領土和外交妥協的概念,對兩國解決方案比較感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馬哈茂德·阿巴斯說,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在領土交換原則上是一致的,以色列人已經確認了。以色列用以保持定居點作為交換條件的可能讓給巴勒斯坦土地的比例問題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巴勒斯坦人要求比例為1:1,而以色列人則給得少。2012年4月,馬哈茂德·阿巴斯給內塔尼亞胡寫了一封信,重提重啟和談,並說以色列必須停止在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的定居點建設,並要求以色列接受1967年前的邊界,並把這個邊界作為兩國方案的基礎。2012年5月,阿巴斯重申如果以色列人給出“任何有希望的或是積極”的建議,他就願意與以色列接洽。不到一個禮拜,內塔尼亞胡就回了阿巴斯阿巴斯的四月份的信,這是他第一次正式承認巴勒斯坦擁有自己國家的權利,儘管像以前一樣,他宣稱巴勒斯坦應該解除武裝管制,並說他的新的民族團結的政府對重新談判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並推動了談判。
在哈馬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代表之間經過了幾個星期的激烈的三方非直接外交,什麼都沒有達成。同時,巴勒斯坦內部的和解會談也停滯了,結果,在歐巴馬到訪以色列期間,哈馬斯對以色列五次發動火箭襲擊。
7月17日,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贏得了阿盟對於一個“方案”的支持,這個方案包括對巴勒斯坦人的經濟獎勵和對以色列人的安全保證,而這些獎勵和保證是伴隨著一個新的談判框架而形成的。但是巴勒斯坦領導對該提議有所猶豫。7月19日,巴勒斯坦民族權力領導人被授權之後,克里宣布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權利機構領導人已經“三年來第一次建立了一個重啟直接和談的基礎”。但是,哈馬斯——巴勒斯坦在加薩走廊的政權,卻拒絕了克里宣言,聲稱阿巴斯沒有權利以巴勒斯坦人民的名義去談判。
2013年7月,美國國務卿克里在連續6次訪問中東後宣布,巴以新一輪談判於2013年7月29日至30日在華盛頓啟動。
和談障礙
耶路撒冷
這是矛盾的焦點,也是巴以和談中最艱難和最具危險性的問題。耶路撒冷40%的土地原來是巴勒斯人的財產,而且不少人還保存了地契。另外36%的土地是
基督教教會和英國的財產。其中老城東南部一塊面積為0.135平方公里的高地,
巴勒斯坦人稱之為“尊貴的禁地”,猶太人則稱之為“聖殿山”。高地上著名的阿克薩清真寺和薩赫來清真寺,是
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和安地那的第三大聖地。高地的西側則是猶太教最神聖的“哭牆”。雙方在耶路撒冷問題上尖銳對立。以堅稱耶城是以色列永恆的不可分割的首都,巴則強調巴方有權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雖然以色列總理巴拉克在“耶路撒冷是永久統一的首都的地位不可談判”的立場上有所鬆動,但卻遭到了以右翼勢力特別是沙龍為首的利庫德集團的強烈反對,並且引發了新一輪的流血衝突。
難民問題
這是巴以和談非解決不可又苦無良策的難題。歷次中東戰爭,造成大批巴勒斯坦
難民,經過二至三代的人口自然增長,目前難民總數已達600餘萬,除約70萬已加入所在國國籍外,實際難民人數約為530萬。他們流落在132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是約旦河西岸、加沙130萬以及以色列境內20萬一30萬。約旦174.2萬、黎1巴嫩40.8萬、敘利亞44.5萬、埃及4萬、沙特和
科威特等海灣國家41.5萬、利比亞和伊拉克7.4萬、南北美洲40萬。巴難民長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社會地位低下,絕大多數人經濟狀況窘迫,特別是在黎巴嫩的難民境況更加悲慘。1948年12月11日,第三屆聯大通過了194號決議,規定巴難民有返回家園和獲得賠償的權利。巴方認為,1948年阿以戰爭以後的所有巴難民都有權返回被占領土;但以色列堅決反對,認為巴難民的大量回歸將改變以色列的猶太民族特性,主張難民在所居阿拉伯國家就地安置,同時在國際社會的幫助下對其進行補償,以方只討論1967年“6.5戰爭”後的巴方難民分批返回問題。巴難民回歸也與一些阿拉伯國家利害相關,已非巴勒斯坦一方所全能定奪。因此,巴難民問題長期懸而未決,一直是地區形勢不穩定因素。
邊界問題
巴方要求以方從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的阿拉伯被占領土上撤軍,退回到1967年戰爭以前的邊界,以方則稱巴方無權指定撤軍地區。目前《沙姆沙伊赫備忘錄》的執行也陷入僵局。以色列目前只歸還了約60%的加沙土地和7%(同意歸還約40%)的西岸土地,不及巴在1948年
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中應得面積的1/4,而且被分割得支離破碎。值得指出的是,以色列軍隊重新占領了先前曾經撤出的一些巴勒斯坦地區,雙方在誰應首先採取緩和步驟的問題上又爭執不下,巴方強調以軍應首先撤出巴勒斯坦地區,而
以色列則堅持要巴方首先停止暴力活動。
定居點問題
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建立的230個猶太人定居點的合法性問題,以及巴以之間水資源的分配問題,也是雙方爭執不下的焦點。
由於巴以衝突的激化,巴以關係由和談轉為對抗。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人民所期盼的永久和平之路仍很艱難。
內幕情況
序幕
1991年10月30日,舉世矚日的
中東和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拉開了帳幕,第一次坐到一張談判桌1:的阿拉伯各方和以色列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在開始幾天的陳述和發言中,雙方全然不顧外交禮儀,針鋒相對,甚至出現相互責罵。雙方各執一詞,無法取得進展。
和平協定
而同時,巴解組織和以色列政府在挪威熱心牽線搭橋下,曾進行了十幾次秘密會談,就達成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和平協定進行了秘密的外交磋商。當時華盛頓主持的中東和談陷入僵局,阿拉法特心裡非常著急,請巴勒斯坦談判代表侯賽尼和阿11fxZD哥仍研叫哭敗凶。
有利機會
以色列新任總理拉賓得知阿拉法特的誠意後,他雖然沒有馬上答應
阿拉法特的要求,但他意識到這是難得的機會:一則可使自己在談判中處於有利地位,
二是雙方有可能做出妥協促成和平協定的達成。
所以,當巴解執委會成員阿布·馬贊通過一位實業家再次與拉賓聯繫時,拉賓打開了與巴解直接談判的綠燈。
保密工作
既然談判是秘密的,那首要的問題是如何做好保密工作。拉賓和阿拉法特不僅要對各自的反對派甚至還要對各自的核心人物——以色列內閣及巴解執委會多數成員保密。
高德莊園。由於雙方的積怨較深,分歧很大,因而會談時常有。 些不愉快。不過,由於雙力“都有縮小分歧、尋求和解的強烈願望,因而秘密會談還是不斷取得進展有趣的是,經常與巴以談判代表在一起的有——位兒童,那就是東道主挪威外長4歲的; 孩子愛德華。當愛德華歡蹦亂跳地跑過來時,雙方的代表們也” 像孩子似地返他玩,在歡聲笑語中,會談時心頭的不快也消失不見。問題越是接近解決,保密工作也就越顯得重要了,除了經常更換會談地點外,以色列領導人名字也都用上了代號。拉賓的代號為“爺”,佩雷斯的代號為“爸爸”,以方主談的副外, 長則成了“兒子”。有時,比方的代表打電話詢問時往往會說, 出一句令外人莫名其妙的話來,如“爺爺要求爸爸向兒子傳達“:什麼?”等等。專門負責竊聽的摩薩德特工們對於這樣的話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這樣的秘密會談一直進行了14輪,終於取得了突破。 1四3年8月2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帕克路45號外交部大樓 內,以巴雙方代表簽署和平協定,這項臨時協定是被占領土 上的巴勒斯坦人自治一攬子計畫的——
部分,協定要求以色列首 先從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的傑里科城撤出。在這一前提下, 巴勒斯但人同意以色列在5年自治過渡期內維持對被占領土其 它地區的控制。協定還包括承認被占領土的“領土統一”以及 在“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基礎上,承認自治過渡期內的領土管 轄包括所有1967年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占領的領土。 8月29日,耶路撒冷以色列內閣會議室里。主持會議的 拉賓總理與外長佩雷斯交換了一下眼色,然後對他的部長們宣 布: “經過多輪秘密談判,
佩雷斯外長已於8月20日在挪威 此言一出,部長們個個目瞪口呆,面面相艦,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總理和外長背著內閣成員來了這么一手。當他們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佩雷斯外長匯報廠整個談判過程以及達成協定的要點,希望大家認真考慮,並給予積極支持。
協定草案
8月31日,以色列內閣批准了協定草案。9月4日,
阿拉法特宣布,巴解組織主流派法塔赫運動批准同以色列達成的協定。9月9日,以色列和巴解織織相耳承認。曾對以巴秘密接觸不屑一顧的柯林頓政府有些慌神了。由於美國的中東政策始終奉行著——種嚴重夫衡的雙重標準,所以由它主導的巴以談判長期以來進展甚微 現在,巴以秘密接觸眼看要最後結碩果了,美國怎么想也不是滋味。為了使和平協定烙上美國的
印記,柯林頓總統於9月4日擬議雙方於13日,在國際上曾引起一片譏諷。此後,儘管巴以和談遇 :到了不少障礙和阻力,有時還出現波折、反覆,甚至暫時倒退,但和平解決的總趨勢已不可逆轉。
2010和談
中斷近20個月的巴以直接和談於2010年9月2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重啟。當天巴以領導人在進行幾個小時會談後,同意未來展開進一步談判,但輿論仍然對雙方和談的前景持懷疑態度。
繼美國總統歐巴馬1日晚會見與會各方領導人之後,巴以之間的直接談判2日在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務院正式拉開帷幕。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主持了上午的會談。在當天上午的開幕式中,希拉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都分別發表了講話。希拉蕊在講話中表示,現在是各方克服分歧和困難,為巴以人民和子孫後代帶來持久和平的時候了。她本人深信內塔尼亞胡和阿巴斯有勇氣和智慧作出“艱難的決定”。她同時也呼籲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民摒棄成見,支持雙方領導人為和平進行的談判。她表示,美國方面將盡力斡旋這一和平談判,但不會將決定強加於雙方。
然而,與1日晚上在白宮的積極表態相比,2日在開幕式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巴勒斯坦領導人阿巴斯的表態已經不一樣了,都強勢地要求對方讓步。內塔尼亞胡在講話中強調,持久和平的兩個支柱,一是合法性,二是安全。巴勒斯坦必須承認以色列是猶太人國家,並且採取措施保證以色列的安全。這一方面否認了巴勒斯坦難民的回歸權,另一方面也給控制不了哈馬斯的阿巴斯出了一個難題。而阿巴斯則在講話中多次強調“兩國方案”,強烈主張巴勒斯坦的建國權應該儘快得到實施,並要求以色列停建定居點,釋放巴勒斯坦囚犯。
不過,在會談開始後幾個鐘頭,會談還是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喬治·米切爾宣布,巴以雙方領導人已經就和平進程的框架達成協定,雙方領導人本月14日、15日兩天將會再次會面,就和談問題進一步展開討論。而下一次談判的地點可能是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不過,米切爾拒絕透露這份框架檔案的任何內容,只是表示,雖然這一協定“離正式的和平協定還有很遠”,但根據這一框架的內容實施,將能夠“就一些必要的妥協達成一致,並且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豐富,解決雙方之間的核心問題並最終簽署持久全面和平的檔案。”
在米切爾宣布這一訊息之後,美國媒體稱之為“前景黯淡的和談中一個不大不小的成功”。不過,美國媒體對和談的前景仍不看好。美聯社的評價說,儘管內塔尼亞胡和阿巴斯都承諾為和平共同努力,但是都表示“是否讓步將取決於對方的行動”,因此雙方未來的談判仍然可能成為“互相踢皮球”的過程。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則在報導中多次強調,這個月底,巴以和談就將面臨復談以來的一個重大挑戰。9月26日,以色列停建約旦河西岸定居點的決定就將到期,是否延長這一決定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雙方和平進程。也有專家指出,雙方民眾對和談儘管渴望,但仍充滿疑慮,如何消除巴以雙方民眾多年來的敵意不是確定一個和談的期限就能夠實現的。
目前看來,美國“一年之內達成和平協定”的計畫是否能夠如期完成,是受到質疑的核心內容。此前有專家分析稱,由於美國目前面臨中期選舉,歐巴馬急需政治資本來拉到選票,因此對中東和談格外著急。但事實上,巴以雙方多年的積怨難以在短期內消除,雙方之間難以建立信任,這將會給和談帶來極大障礙。他們認為,如果真要巴以和平進程取得實質性進展,與其採取“高壓”的方式,“趕鴨子上架”地謀求在一年之內達成結果,還不如循序漸進,制定長期路線圖,並敦促、監控雙方實實在在按路線圖實施。這樣才能讓巴以雙方逐漸建立信任,消除矛盾,真正走上和平之路。
2013和談
2013年7月29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克里共進晚餐,重啟巴以和談。這是巴以和談中斷叄年以來雙方代表首次重歸談判桌。
中方主張
第一,應該堅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巴以兩國和平共處這一正確方向。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完全主權的獨立國家是巴勒斯坦人民不可剝奪的權利,也是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關鍵。同時,以色列的生存權和合理安全關切也應該得到充分尊重。
第二,應該將談判作為實現巴以和平的唯一途徑。巴以雙方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堅持走和談之路,互諒互讓,相向而行。當務之急是在停建定居點、停止針對無辜平民的暴力活動、解除對加薩走廊封鎖、妥善解決在押巴勒斯坦人問題等方面採取切實措施,為重啟和談創造必要條件。巴勒斯坦內部實現全面和解有助於重啟並推進巴以和談。
第三,應該堅持“土地換和平”等原則不動搖。有關各方應該在“土地換和平”原則、聯合國有關決議、“阿拉伯和平倡議”等既有成果基礎上,全面推進中東和平進程向前發展。
第四,國際社會應該為推進和平進程提供重要保障。國際社會有關各方應該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積極勸和促談,並加大對巴勒斯坦人力資源培訓、經濟建設等方面的援助。
2014年4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以色列總統佩雷斯舉行會談,表示希望以方著眼和平大局,拿出戰略智慧,早作勇敢決斷,同巴方及國際社會一道,推動和談早日取得實質性進展。中方將一如既往發揮建設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