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會》是2021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埃米爾·約瑟夫·狄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黎和會
- 作者:埃米爾·約瑟夫·狄龍
- 出版社: 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3月1日
- 頁數:118 頁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0719773
- 叢書:東方世界史
《巴黎和會》是2021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埃米爾·約瑟夫·狄龍。
巴黎和會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戰後協約會議。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維埃俄國沒有受到邀請,德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奧地利等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
巴黎和會(1946),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反法西斯聯盟國家對意、羅、保、匈、芬5國締結和平條約的國際會議。經過 1943年9月3日義大利戰敗,簽署了由英、美起草的具有純軍事性質的停戰協定。1944年秋至翌年初,羅、芬、保、匈等希特勒附庸國崩潰,相繼簽署由蘇聯起草的停戰協定,其中除軍事條款外,尚有政治、經濟...
巴黎和約,亦稱《五國和約》,於1947年在巴黎簽訂。巴黎和約對意、羅、保、匈、芬五國的戰後處置作了規定。由於這五國與德、日有本質區別,因此與它們單獨媾和。事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意、羅、保、匈、芬五國曾與德日結盟參與侵略戰爭,但於1943年和1944年陸續退出,同反法西斯同盟國簽訂停戰協定,並...
巴黎。和會 》是麥田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瑪格麗特.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內容簡介 全球領袖齊聚戰後巴黎,角逐權利交易、政治角力的世界中心 重返二十世紀外交現場,見證百年前改變國際布局的重要時刻 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戰! 驕傲、自信、富庶的歐洲在戰後將自己撕扯得四分五裂,各國領袖們因此齊聚...
《巴黎和會》是2021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埃米爾·約瑟夫·狄龍。內容簡介 《巴黎和會》共十六章,作者埃米爾·約瑟夫·狄龍博士以巴黎和會參會記者的身份,向讀者客觀展示了一段寶貴的歷史資料。該書引用了大量當時頗有影響力的報紙刊登的文章,使作者觀點客觀公正;很多史料是作者親身經歷,對話體的套用,使...
巴黎外長會議,蘇、美、英、法四國外長會議。1946年4月25日—5月16日在巴黎舉行第一階段會議,6月15日—7月12日舉行第二階段會議。主要討論對義大利的和約草案。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決定將佐澤卡尼索斯群島劃歸希臘,意屬非洲殖民地的前途問題緩期處理;劃定義大利與南斯拉夫邊界,在伊斯特里亞半島建立的里雅斯特自由區,...
巴黎和會四巨頭 巴黎和會四巨頭,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義大利總理奧蘭多,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
《巴黎和會親歷記》是一部由[美]詹姆斯·肖特維爾所著書籍,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1937年,肖特維爾將自己在巴黎和會期間的經歷、見聞寫成了回憶錄,即這本《巴黎和會親歷記》。肖特維爾的日記貫穿於整個巴黎和會期間,按日所記,每日記一則或多則,未曾中斷。其中所記之史事生動、翔實,既有...
巴黎和平友好總條約(General Treaty of Peace andAmity,Paris,1856)是1856年3月30日在結束克里米亞戰爭的巴黎和會上籤訂的條約,同時簽訂了關於海峽和限制俄土在黑海沿岸駐泊軍艦的兩個專約。《總條約》主要內容是:準許土耳其政府分享歐洲公法和歐洲協調集團的利益;列強共同保證奧斯曼帝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奧斯曼...
《巴黎和會與北京政府的內外博弈》是2014年8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野。內容簡介 巴黎和會就其本身而論,只是一個純粹的外交意義上的國際會議。但是,外交是內政的繼續,在南北分裂、派系林立的特定條件下,外交不可避免地捲入政爭……一時間,國內政潮陡起:當年理直氣壯地抵制對德宣戰的...
長31.4厘米,寬40.3厘米。1919年三月,詹天佑聞知巴黎和會上出現國際共管中國鐵路的主張。此為詹天佑致巴黎和會中國專使電。現收藏於詹天佑故居。文物介紹 長31.4厘米,寬40.3厘米。1919年三月,詹天佑聞知巴黎和會上出現國際共管中國鐵路的主張,親自致電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堅決反對國際共管我國鐵路。此為詹天佑...
《朝鮮代表在和會之請願》是朱執信所著作品,出自於《朱執信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此次朝鮮代表金奎植氏,在巴黎和會提出請願書,請求離日本之束縛,改造朝鮮為一獨立國家。其事不特聳動世界耳目,兼與東方受侮民族以最大之刺激教訓,實為一重要事實,我國研究者不可忽略者也。朝鮮之亡國,在中國...
《一戰後日本的對外交涉:從巴黎和會至華盛頓會議》是一本2023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成曉雪。內容簡介 本書以全球史觀為指導,將山東問題的提起、博弈、交涉、解決的過程作為主線,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至華盛頓會議期間日本在國際潮流新動向、東亞秩序巨變的現實背景下,展開對外政策轉換、實踐的過程,...
《凡爾賽和約》(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又稱:《凡爾賽條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簽訂的和約,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背景:1918年11月11日,雙方宣布停戰,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之後(也即巴黎和會,Paris Peace ...
簡稱《國聯盟約》。《凡爾賽和約》的第一部分。為建立國際聯盟而制定的規則。該盟約經26次修改,於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會上通過,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國際聯盟盟約》生效後國際聯盟才成立。它對國際聯盟的運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定義 簡稱《國聯盟約》。《凡爾賽和約》的第一部分。為建立國際聯盟而制定的...
顧維鈞在北洋政府時期,以他在國內外的地位和外交總長的身份,在軍閥紛爭中保持超然的中立態度,充當了修約運動的主角,推動中國政府參加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促成了山東問題的最終解決,使國際舞台上有了中國的聲音; [5]抗日戰爭時期,他又以駐美大使的身份,完成了中美新約、中英新約的簽訂,促進了中蘇友好關係的發展,為...
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列強將德國占領的山東及其權益轉交給日本。為抗議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宰割行徑、迫使北洋政府拒絕簽字,北京各校愛國學生舉行集會、示威遊行。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北京高師、高等工業學校等13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聚集,要求北洋政府懲處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三人。遊行示威的...
一戰後,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是一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體系。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鞏固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秩序,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使中國...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以後,威爾遜堅持首先討論建立國際聯盟的問題,並主張把《國聯盟約》列為《對德和約》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在英法兩國的操縱下,巴黎和會決定設立一個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由威爾遜擔任主席,這樣,威爾遜首先建立國際聯盟的要求未被採納。《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收到許多國家和團體提出...
《我的1919》是由黃健中執導,黃丹、唐婁彝編劇,陳道明、何政軍、許晴等主演的歷史故事片。該片於1999年9月16日在中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故事。2000年,該片獲得第2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美術提名。劇情簡介 1919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