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巴里坤,一說系突厥語“虎湖”之意,因巴里坤湖而得名;一說系蒙古語“巴爾庫勒”的諧音,意為“虎前爪”,以地勢險要取名;一說為古代月氏語。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下轄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成立於1954年9月30日,地處新疆東北部,東鄰伊吾縣,南接伊州區,西毗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北與蒙古國接壤,是全國三個哈薩克自治縣之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新疆典型的邊境縣、高寒縣、易災縣,2006年被中國確定為五類地區。境內中蒙邊界線長309公里,設有中國國家一類季節性開放口岸——老爺廟口岸,是新疆與蒙古國發展邊貿的重要開放口岸之一。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43億元。

巴里坤是清朝前期平定準噶爾叛亂的區域性指揮中心,建立烏魯木齊城之後,巴里坤的地位才為烏魯木齊所取代。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總面積3.84萬平方公里,其中山地、戈壁占2.55萬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6%。2010年縣域總人口10.24萬人,由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13個民族構成,其中哈薩克族占35%,其他少數民族占2%。縣轄15個鄉鎮場區、46個行政村。境內駐有兵團農十三師紅山農場和哈密地區伊吾馬場。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的文化遺蹟有東漢任尚碑、裴岑碑、唐朝大河古城等,風景名勝有天山松雪、鏡泉宿月、黑溝藏春、百川西流、沙山藏營等。

2017年10月,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由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 行政區類別:自治縣
  • 所屬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
  • 下轄地區:4個鎮、8個鄉
  • 政府駐地巴里坤鎮
  • 電話區號:0902
  • 郵政區碼:839200
  • 地理位置:中國西北地區
  • 面積:3.84萬平方公里
  • 人口:10.24萬人(2010年)
  • 方言蘭銀官話-北疆片、哈薩克語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冷涼乾旱氣候
  • 著名景點巴里坤湖巴里坤草原
  • 車牌代碼:新L
  • 區劃代碼:652222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風能資源,光能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綜述,農業,工業,旅遊業,社會事業,城鎮建設,文化設施,人民生活,社會保障,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治安,歷史文化,旅遊風景,

歷史沿革

巴里坤古稱蒲類國,西漢神爵三年(前59年)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後為匈奴遊牧地。東漢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後屬匈奴。北魏屬柔然、高車。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建蒲類縣。宋代屬伊州。元代屬別失八里行省東境,始稱巴爾庫勒。明代屬瓦剌和碩特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內附,改巴爾庫勒為巴里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置巴里坤直隸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設鎮西府。巴里坤是清朝前期平定準噶爾叛亂的區域性指揮中心,建立烏魯木齊城之後,巴里坤的地位才為烏魯木齊所取代。清鹹豐五年(1855年)裁府改設鎮西直隸廳。民國二年(1913年)撒廳設鎮西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歸哈密行政區。1954年恢復巴里坤縣名,成立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隸屬哈密市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巴里坤草原巴里坤草原

行政區劃

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轄4個鎮、8個鄉:巴里坤鎮博爾羌吉鎮大河鎮奎蘇鎮薩爾喬克鄉海子沿鄉下澇壩鄉石人子鄉、花園鄉、三塘湖鄉大紅柳峽鄉八牆子鄉。境內有:兵團紅山農場、黃土場開發區、良種繁育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部的一個邊境縣,位於天山山脈東段與東準噶爾斷塊山系之間的草原上,地理坐標為東經91°19′30″~94°48′30″、北緯43°21′~45°5′19″,東鄰伊吾縣,南接伊州區,西毗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北界蒙古人民共和國,中蒙國界長達309公里。全縣總面積38445.3平方公里,縣境東西長276.4公里,南北寬180.6公里。縣城西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595公里,東南離伊州區131公里。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地形地貌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平均海拔1650米。巴里坤縣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受地質構造控制,大體可以分為高中山地、高原、盆地、戈壁荒漠、湖泊五大類。地形特徵是三山夾兩盆。南部是巴里坤山,中部是莫欽烏拉山,北部是東準噶爾斷塊山系。巴里坤山位於縣境南沿,為天山山脈東段,綿延縣境內160多公里,平均海拔3300米,最高峰是奎蘇西南的月牙山,海拔4308.3米。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分布著大量的冰川。巴里坤縣中部是天山支脈莫欽烏拉山,莫欽烏拉山由西北向東南延伸,中部高,西部陷沒,全長70公里,海拔在2800-3200米之間。最北部中蒙國界處是東準噶爾斷塊山系,東西走向,逶迤縣境內170多公里,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

氣候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屬溫帶大陸性冷涼乾旱氣候區,平均海拔1650米,冬季嚴寒,夏季涼爽,光照充足,四季不分明。年均氣溫1℃,極端最高氣溫35℃,極端最低氣溫-43.6℃。無霜期98—104天。年降水量僅220毫米左右,蒸發量1638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有可耕地50.4萬畝(其中基本農田36.6萬畝),每年實播30萬畝左右,2011年完成農作物種植面積36.16萬畝。巴里坤縣域天然草場總面積2166.35萬畝,其中:可利用天然放牧草場2010.65萬畝。全縣濕地134萬畝。林地面積122.7萬畝(天然林109.8萬畝、占91%,人工林12.9萬畝、占9%),森林覆蓋率1.45%。苗圃基地6個,總面積534畝(縣中心苗圃400畝)。

動物資源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牲畜品種及種類有:巴里坤馬、巴里坤雙峰駝、驢、騾子,牛品種有:黃牛、荷斯坦奶牛、新疆褐牛西門塔爾牛等,羊品種有:巴里坤哈薩克肉用羊、巴里坤絨山羊、阿爾泰大尾羊、細毛羊等,生豬品種有:長白條、杜洛克大白豬等,禽品種種類有:三黃雞、快麻雞、肉雜雞、鴨、鵝、大雁鵝、鴿子等。野生動物有馬鹿雪豹野驢黃羊、野豬、狼、沙狐松貂旱獺、雪雞、沙雞鵪鶉等百餘種。

植物資源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野生植物有500多種,中草藥有百餘種,主要有肉蓯蓉、甘草、麻黃、薄荷、益母草、黑枸杞、麻仁等,尤以雪蓮為珍貴。雪蓮、蘑菇、益母草被稱為草原“三寶”。

水資源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有大小河流46條,地表水資源量為2.71億立方米,平原區地下水補給量為2.33億立方米。加上泉水、坎兒井水,地表水徑流量共3.42億立方米。巴里坤縣礦泉水儲量經自治區水質委員會測定,儲量為13.377萬噸。據化驗,礦泉水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多種微量元素,特別是,是全國少數含鍶多的天然礦泉水。

礦產資源

巴里坤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品位高、儲量大,現已探明煤、石油、芒硝、黃金、膨潤土等30餘種。
煤炭:截至2010年,巴里坤煤炭資源遠景儲量預測資源量712億噸(巴里坤煤田312億噸,為國內稀缺煤種,是煤焦化和煤化工的良好原料;三塘湖煤田400億噸,是優良的動力、發電和煤化工原料),已探明資源儲量25億噸(巴里坤煤田18億噸、三塘湖煤田7億噸)。
芒硝:巴里坤芒硝主要分布在巴里坤湖,截至2010年,資源淨儲量4893萬噸,其主要產品硫化鹼市場份額占全國的25%,是全國三大硫化鹼生產基地之一。
石油:巴里坤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三塘湖盆地,面積2.3萬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預測油氣資源當量9.3億噸,已探明石油資源量5.7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00億立方米,被國土資源部油氣儲量評審辦公室驗收確認為億噸級油田,成為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重點實驗區塊和實驗項目。

風能資源

巴里坤三塘湖風區屬新疆九大風區之一,風能資源豐富,年均風速8.2米/秒,年有效風速小時數達7344小時,滿負荷發電2300多小時,技術開發量達到4897萬千瓦,是新疆有效風速小時數最大的區域之一。

光能資源

巴里坤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空氣乾燥,大氣透明度好,雲量遮蔽少,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數3170小時,是全國日照時數最多的地區之一,其中三塘湖盆地全年日照時數達3350小時以上,具有利用太陽能發電的優越條件。

人口民族

人口

2002年年末,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總人口10.08萬人(少數民族3.31萬人)(註:含生產建設兵團人口),農村人口7.98萬人;人口出生率11.28‰,死亡率3.42‰,自然增長7.86‰。2010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總人口10.24萬人,

民族

巴里坤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古代民族有塞種人、呼揭、烏孫、凶奴、高車、柔然、突厥等他們都曾在巴里坤活躍,尤其是蒙古、漢、滿、回、哈薩克等民族長期在巴里坤居住。2010年,巴里坤有漢、哈、維、蒙等13個民族,其中哈薩克族占35%,其他少數民族占2%。

政治體制

縣委書記:韓雪峰
縣委副書記、自治縣長:葉爾江
縣委副書記(河南援疆幹部):蘇德超
縣委副書記(河南援疆幹部):張忠民
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劉曙平
武裝部政委:梁東海
紅山農場黨委書記、政委:曹萍
縣委常委、紀檢委書記:孫文生
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努爾蘭
縣委常委:瓦里汗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錢輝
縣委常委、組織部長:王強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友鵬
副縣長:劉建國
副縣長:楊瑞芳
副縣長(河南援疆幹部):劉國飛
科技副縣長:黃道成
副縣長:顏岩

經濟發展

綜述

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實現縣域生產總值43億元,比2012年增長1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億元,比2012年增長40%;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8.2億元,比2012年增長40%;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62億元,比2012年增長2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億元,比2012年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9萬元,比2012年增長16.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481元,比2012年增加1509元。
2017年10月,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由新疆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貧困縣。

農業

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種植小麥26.7萬畝、蔬菜1.53萬畝、飼草料5.36萬畝、馬鈴薯1.52萬畝,扶持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17家,流轉土地10.8萬畝,建成現代種植業示範基地30個。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848萬元,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現代畜牧業發展成效明顯,重點扶持發展多胎肉羊良種繁育場2個、養殖育肥小區6個、奶牛養殖場1個和山南開發區生豬養殖基地,全縣出欄各類牲畜59萬頭只。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以健坤牧業、農豐園、新地土特產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壯大。扶貧開發成效顯著,投入資金2.38億元,圓滿完成了7個扶貧開發重點村整村推進任務,實現了1435戶5015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人均收入達到4156元,增收2048元。勞務經濟持續發展,全年培訓各類人員6965人,轉移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1.9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62億元,人均勞務收入3787元,比2012年增長20%。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廟爾溝等6座小(Ⅱ)型水庫除險加固、黃土場等4座塘壩、柳條河大型灌區和西黑溝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東黑溝流域一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等工程全面完工,新建通村油路47公里、牧道73公里,解決了420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工業

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國投條湖一號1000萬噸/年煤礦項目開工建設,京能漢水泉三號800萬噸/年煤礦項目和國投、京能煤電、煤炭分質利用項目前期工作進行。礦區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實施,頭道溝、二道溝、二道白楊溝3座水庫和三塘湖工業供水管網、二道溝水庫至水廠引水管線等水利工程進行,京能漢水泉220千伏項目實施,天山電力220千伏升壓站項目完工投運,笈笈湖—三塘湖—哈密750千伏輸變電線路項目取得國家路條,S332線、三塘湖—額濟納鐵路等交通樞紐工程進行。西部礦區總規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龍煤120萬噸/年、同和90萬噸/年煤礦建成投產,保利吉朗德300萬噸/年、大安60萬噸/年煤礦建設和明鑫、天順煤礦升級改造工程實施,全年生產原煤570萬噸,比2012年增長30%。風電產業實現大突破。三塘湖風電基地一期130萬千瓦風電場項目進行,華能、國投、東方民生、豐源、新華等風電項目完工,年內風電裝機規模達到95萬千瓦,全年發電11.7億度,比2012年增長2.57倍。全年生產硫化鹼10.2萬噸。新疆太姥6萬噸頁岩油一期項目完工並投入試生產。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旅遊業

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主要建設哈薩克民族風情園、怪石山景區基礎設施等項目,全年接待遊客51.1萬人次,實現旅遊社會收入1.12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26%和27%。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廣場南巷道路、團結東路改擴建工程竣工通車,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2萬平方米,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4萬平方米、綠地面積6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達76%,燃氣普及率達86%,三塘湖、奎蘇等特色小城鎮建設啟動實施,全縣城鎮化率達43%。2013年,縣城1200戶有線電視實現數位化平移,15130戶“戶戶通”工程投入使用。2000門程控電話和哈巴(哈密——巴里坤)二級光纜幹線已與全國聯網。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內203省道是其重要的交通幹線。地處該縣的季節性口岸——老爺廟口岸,是新疆對蒙古國的重要通商口岸之一。

文化設施

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全民健身活動中心、20個村文化室、哈薩克民俗博物館裝修等工程全面完工,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農家書屋實行免費開放。滿城威暢門、鎮海碑亭等文保工程按期完工,進行紅山口遺址考古發掘工作,挖掘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2個。

人民生活

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新增就業2350人,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1.49萬戶農村家庭實現了“一戶一工人”目標。

社會保障

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縣社會福利中心二期工程投入使用。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全年實施了54項重點民生工程和14件為民承諾辦的實事,民生投入資金達15億元,占到財政支出的78%以上。完成“兩居”工程1650戶、廉租房80套、棚戶區改造120套、公共租賃房100套。

文化教育

2005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九年義務教育制學校由41所調整合併為29所。2008—2009學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國小、國中入學率分別達100%和99.39%,國中輟學率0.03%,初等教育完成率99.79%,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96.65%,中國小畢業率均為100%。2010年,全縣青壯年非文盲率達99.98%,無復盲人員,鄉級和村級農牧民文化技術學校辦學面均達100%。2010年,全縣民族國小在學前階段開設了漢語課,學前“雙語”入學率和開班率分別達79.1%和100%。2013年,縣二中建成投入使用,縣三中哈漢合校藝術教學樓、食堂等項目完工。學校實行“雙語”教育,幼小、小初實現銜接。落實貧困生兩免兩補政策9672人次371萬元,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畫8640人次266萬元。

醫療衛生

2010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共有縣、鄉兩級醫療預防保健機構18個,其中縣醫院、疾控中心、婦幼保健所各1家,鄉鎮場區衛生院15家。縣、鄉醫療單位有編制床位178張,平均每千人病床數為2.2張。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綜合業務用房建設項目已完工,婦幼保健所、巴里坤鎮和石人子鄉2個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穩步推進。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由360元提高到了430元,參合率達99.8%,大病補償範圍報銷比例達到60%以上。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3‰。

環境保護

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完成高效節水2萬畝、植樹造林3500畝、退牧還草90萬畝。污水集中處理率達70%,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88%,綠化覆蓋率達33.5%。

社會治安

2013年,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執行24小時值班和“格線化”巡邏防控制度。投入3000餘萬元,完善了鄉鎮、村(社區)安全防範設備,在重點要害單位、公共場所、交通要道安裝了371個電子監控探頭,實行視頻監控。執行縣領導包案、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全年辦理信訪事項488件,調解矛盾糾紛2881件。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全年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比2012年下降21%。

歷史文化

巴里坤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就有建置記載。巴里坤古稱蒲類,是古絲綢之路新北道進入新疆的第一重鎮,曾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歷史上曾有過蒲類(西漢)、甘露川(唐代)、巴爾庫爾(元代)、巴里坤(清初)、鎮西(清代)等不同稱謂,一直是中原王朝經營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交通中心。
巴里坤文化淳厚,民漢文化、中西文化在這裡薈萃交融,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語言文化、飲食文化、廟宇文化、城池文化、遺址文化等,被史學家推崇為新疆漢文化的寶地。巴里坤素有“古牧國”、“文化重鎮”之稱和“萬駝縣”的美譽,是新疆歷史上“三大商都”、“八大名城”之一。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
2007年,巴里坤社火腦閣抬閣、民間故事、巴里坤小曲子、漢族節日習俗被列入自治區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新疆漢族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共7個,巴里坤占4項)。

旅遊風景

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有全國四大鳴沙山之一的巴里坤鳴沙山、新疆三大草原之一的巴里坤草原以及西黑溝怪石山等。
巴里坤古蹟眾多,有近1300年歷史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河古唐城遺址、3000年歷史的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月氏王庭蘭洲灣子古遺址群、200多年歷史的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疆保存最為完整的土夯城漢滿兩城和地藏寺仙姑廟,有唐代、清代修建的綿延200餘公里的28座烽火台。巴里坤曾有各類廟宇百餘座。
截至2013年,巴里坤有國家AAAA級景區1處(巴里坤古城景區),國家AA級景區2處(哈薩克展館、怪石山),A級景區1處(古民宅)。有旅遊企業2家(坤原旅遊公司、哈密市太陽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有旅行社1家(景色風光旅行社)。旅遊商品開發製作企業5家,旅遊商品銷售店15家。四星級酒店1家、二星級酒店2家。全景區住宿最大接待能力為2161人,餐飲最大接待能力為7748人/次。2006年,被命名為自治區歷史文化名城。2007年,被自治區命名為旅遊強縣。2008年,巴里坤古城景區升為全國AAAA級旅遊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