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地毯

巴格達地毯》(英語:The Carpet from Bagdad)是一部1915年的美國無聲冒險片,由科林·坎貝爾(Colin Campbell)執導,根據哈羅德·麥克格拉斯1911年的同名小說改編。影片講述犯罪團伙成員賀拉斯·沃茲沃斯偷走了巴格達清真寺中的禮拜毯,然後將之轉賣給古董商喬治·瓊斯,為之後團伙搶劫紐約銀行的計畫提供資金。但是,地毯的守護者追蹤而至,沃茲沃斯、瓊斯和另一位搶劫同謀者的無辜女兒福晉·查德索爾因此身陷險境。為了給電影作宣傳,部分媒體獲邀參觀外景地,麥克格拉斯原著小說的出版商還贊助了試映活動,只有獲得邀請的人才能進入。《巴格達地毯》於1915年5月3日上映並獲得普遍好評,許多評論中都稱讚了片中沙漠鏡頭的著色和真實的中東影像,但也有評論認為片中風景過於出彩,導致人物刻畫黯然失色。如今,這部電影很可以已經失傳,1982年時,人們從盧西塔尼亞號的殘骸中打撈出本片的捲軸,但已經受損嚴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格達地毯
  • 外文名:The Carpet from Bagdad
  • 導演:科林·坎貝爾
  • 上映時間:1915年
劇情簡介,演員,製作和宣傳,反響和影響,部分再發現,

劇情簡介

賀拉斯·沃茲沃斯(Horace Wadsworth,蓋伊·奧利弗飾)是紐約銀行家阿瑟·沃茲沃斯(Arthur Wadsworth)的兄弟,他對自己沒有財產繼承權感到不滿,於是加入國際犯罪團伙,意圖打劫阿瑟的銀行。賀拉斯翻諒旋探打算從住在銀行附近的古董商喬治·瓊斯(George Jones,惠勒·奧克曼飾)家裡挖掘隧道,瓊斯這時正前往開羅購買古董地毯。賀拉斯尾隨瓊斯來到開羅,得知巴格達有一塊神聖的地毯,然後加入立誓保衛這張地毯的護衛隊,成為穆罕默德(Mohamedand)的手下。與此同時,賀拉斯的同夥卡拉漢少校(Major Callahan)和查德索爾夫人(Mrs. Chedsoye)嬸鞏危也來到開羅,還帶來了查德索爾夫人的女兒福晉(Fortune Chedsoye),後者對母親涉身的違法活動一無所知。
幾個罪犯在開羅與瓊斯會面,後者迷上了福晉。賀拉斯把放在穆罕默德清真寺中的神聖地毯偷了出來,然後轉賣給瓊斯,打算用賣得的錢作為實現搶劫計畫的資金。福晉對母親和周圍發生的事情生疑,她偷出放在瓊斯家裡的禮拜毯,還瞞著母親將之藏了起來。穆罕默德沒有找到失竊的地毯,於是綁架了賀拉斯、瓊斯和福晉。與此同時,查德索爾夫人和卡拉漢少校返回紐約,他們的另一同夥華萊士(Wallace)已經利用偽造檔案得以進入瓊斯的家。
穆罕默德打算用刑拷問賀拉斯等人,但三人成功脫身並逃到大馬士革。賀拉斯立即返回紐約與同謀會合,福晉和瓊斯已成情侶,也雙雙回到紐約。瓊斯剛到就得知有人利用偽造文書進臘遷說射入自己的家,於是回到家中與犯罪團伙對峙。賀拉斯等人不但拿到了那塊神聖地毯,而且已經挖通進入惡瑟·沃茲沃斯銀行金庫的隧道。瓊斯之前曾與賀拉斯有過相處,所以不忍心向警察告發對方,他同意讓幾名劫匪先行離開,自己會在兩小時後再報警,但之前他已買下的禮拜毯則要留下來。與此同時,穆罕默德因遺失地毯而引疚辭職。

演員

  • 凱瑟琳·威廉士(Kathlyn Williams)飾福晉·查德索爾
  • 惠勒·奧克曼(Wheeler Oakman)飾喬治·瓊斯
  • 蓋伊·奧利弗(Guy Oliver)飾賀拉斯·沃茲沃斯
  • 歐仁妮·貝塞雷爾(Eugenie Besserer)飾查德索爾夫人
  • 弗蘭克·克拉克(市淋體Frank Clark)飾卡拉漢少校
  • 查爾斯·克拉里(Charles Clary)飾穆罕默德
  • 哈里·朗斯代爾(Harry Lonsdale)飾阿瑟·沃茲沃斯
  • 弗雷德·亨特利(Fred Huntley)飾華萊士

製作和宣傳

《巴格達地毯》改編自哈羅德·麥克格拉斯(Harold MacGrath)1911年的同名小說。麥克格拉斯是見多識廣的作家,有十戀端捆餘部成功的小說作品。當時以亞洲為背景的故事比較流行,製作本片的Selig Polyscope公司之前還製作了另一個系列的麥克格拉斯小說改編電影《凱思琳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Kathlyn)。與《巴格達地毯》一樣,這個非常成功的系列也有近東的故事背景。
導演科林·坎貝爾(Colin Campbell)非常看重電影的真實感,他要求劇組搭建多條街道的外景,分別代表開羅、巴格達和大馬士革,還動用了塞利格動物園的多種動物。以阿拉伯地區和撒哈拉沙漠為背景的鏡頭實際上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沙漠中拍攝。
片中的阿拉伯人物所穿的是真正的阿拉伯服裝,電影在沙漠拍攝期間,扮演這些角色的演員需要一直穿著這些進口服裝,以求他們在鏡頭前的表現能夠更加自然。電影包括沙漠場景在內的大部分鏡頭膠片都是手工著色。影片製作耗資超過3萬5000美元,相當於如今的至少800,000美元。
威廉·塞利格(William Selig)積極地為自己的Selig Polyscope製片公司及旗下電影作宣傳。1915年3月,媒體獲許參觀尚未建成的塞利格動物園,記者能夠在現場看到《巴格達地毯》的集市外景。Selig Polyscope製片公司、維塔格拉夫製片廠(Vitagraph Studios)、魯賓製造公司(Lubin Manufacturing Company)和芝加哥埃森內工作室(Essanay Studios)共同組合集團公司“項台V-L-S-E”,本片正是新集團公司發行的第一部電影。麥克格拉斯原著小說出版商鮑勃斯梅里爾公司(Bobbs-Merrill Company)在旗下美術畫廊試映本片,只有獲得邀請的人士才能入場。這也成為電影長片經贊助商資助,在劇院以外的地方試映的早期範例。

反響和影響

《巴格達地毯》於淚請禁1915年5月3日發行,獲得評論界的普遍好評。《綜藝》刊文稱,影片的內容比片名所能夠隱含的信息更為豐富有趣,無論“導演和表演都無懈可擊”。《電影新聞報》(Motion Picture News)的彼得·米爾恩(Peter Milne)稱讚坎貝爾對細節和真實性的著重把握。詹姆斯·麥奎德(James McQuade)在《電影世界》(The Moving Picture World)上讚揚本片的演員表演和特技效果,但他認為小說中有一處發生在開羅的細節,可以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穆罕默德的行為動機,但電影中沒有包含這一細節,在他看來,《巴格達地毯》即便是與坎貝爾1914年推出的《破壞者》(The Spoilers)相比也只“略遜半籌”。《影像雜誌》(Motography)的克拉倫斯·凱恩(Clarence Caine)也認為,《巴格達地毯》與《破壞者》相比毫不遜色,他認為本片最出色的方面在於色彩,特別是片尾的沙漠日落鏡頭。還有多份報紙評論對沙漠鏡頭的上色讚不絕口,紐西蘭的《萊文紀事報》(The Levin Chronicle)甚至稱讚電影對色彩的使用堪稱“攝影師的藝術瑰寶”。不過,基蒂·凱利(Kitty Kelly)發表在《芝加哥論壇報》上的評論看法更為複雜,她認為電影中的風景過於出色,導致觀眾對人物的刻畫關注不夠,同時凱瑟琳·威廉士這時已經35歲,再來出演純真少女實在缺乏說服力。
雖然電影獲得許多同時代評論家的好評,但英國電影協會的克萊德·吉文斯(Clyde Jeavons)認為,研究默片時代的現代學者不會將《巴格達地毯》視為傑作。

部分再發現

與默片時代的大部分電影一樣,《巴格達地毯》在很長時間裡都只是一部完全失傳的電影。但到了1982年,國際海洋工程公司的潛水打撈探險隊從盧西塔尼亞號殘骸中打撈出多件文物,其中就有本片的一卷膠片。在英國廣播公司技術顧問勞里·沃德(Laurie Ward)的協助下,英國電影協會國家檔案館成功復原了數英尺長的膠片圖像,從中可以辨別出電影片名,但還無法達到可以進行任何放映的程度。盧西塔尼亞號上有電影院,根據記載,船上裝載有多部電影的放映膠捲,這些膠捲都帶到倫敦供電影發行商預覽,《巴格達地毯》的膠捲很可能也是如此,所以本片至今仍屬佚失電影。

製作和宣傳

《巴格達地毯》改編自哈羅德·麥克格拉斯(Harold MacGrath)1911年的同名小說。麥克格拉斯是見多識廣的作家,有十餘部成功的小說作品。當時以亞洲為背景的故事比較流行,製作本片的Selig Polyscope公司之前還製作了另一個系列的麥克格拉斯小說改編電影《凱思琳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Kathlyn)。與《巴格達地毯》一樣,這個非常成功的系列也有近東的故事背景。
導演科林·坎貝爾(Colin Campbell)非常看重電影的真實感,他要求劇組搭建多條街道的外景,分別代表開羅、巴格達和大馬士革,還動用了塞利格動物園的多種動物。以阿拉伯地區和撒哈拉沙漠為背景的鏡頭實際上是在加利福尼亞州的沙漠中拍攝。
片中的阿拉伯人物所穿的是真正的阿拉伯服裝,電影在沙漠拍攝期間,扮演這些角色的演員需要一直穿著這些進口服裝,以求他們在鏡頭前的表現能夠更加自然。電影包括沙漠場景在內的大部分鏡頭膠片都是手工著色。影片製作耗資超過3萬5000美元,相當於如今的至少800,000美元。
威廉·塞利格(William Selig)積極地為自己的Selig Polyscope製片公司及旗下電影作宣傳。1915年3月,媒體獲許參觀尚未建成的塞利格動物園,記者能夠在現場看到《巴格達地毯》的集市外景。Selig Polyscope製片公司、維塔格拉夫製片廠(Vitagraph Studios)、魯賓製造公司(Lubin Manufacturing Company)和芝加哥埃森內工作室(Essanay Studios)共同組合集團公司“V-L-S-E”,本片正是新集團公司發行的第一部電影。麥克格拉斯原著小說出版商鮑勃斯梅里爾公司(Bobbs-Merrill Company)在旗下美術畫廊試映本片,只有獲得邀請的人士才能入場。這也成為電影長片經贊助商資助,在劇院以外的地方試映的早期範例。

反響和影響

《巴格達地毯》於1915年5月3日發行,獲得評論界的普遍好評。《綜藝》刊文稱,影片的內容比片名所能夠隱含的信息更為豐富有趣,無論“導演和表演都無懈可擊”。《電影新聞報》(Motion Picture News)的彼得·米爾恩(Peter Milne)稱讚坎貝爾對細節和真實性的著重把握。詹姆斯·麥奎德(James McQuade)在《電影世界》(The Moving Picture World)上讚揚本片的演員表演和特技效果,但他認為小說中有一處發生在開羅的細節,可以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穆罕默德的行為動機,但電影中沒有包含這一細節,在他看來,《巴格達地毯》即便是與坎貝爾1914年推出的《破壞者》(The Spoilers)相比也只“略遜半籌”。《影像雜誌》(Motography)的克拉倫斯·凱恩(Clarence Caine)也認為,《巴格達地毯》與《破壞者》相比毫不遜色,他認為本片最出色的方面在於色彩,特別是片尾的沙漠日落鏡頭。還有多份報紙評論對沙漠鏡頭的上色讚不絕口,紐西蘭的《萊文紀事報》(The Levin Chronicle)甚至稱讚電影對色彩的使用堪稱“攝影師的藝術瑰寶”。不過,基蒂·凱利(Kitty Kelly)發表在《芝加哥論壇報》上的評論看法更為複雜,她認為電影中的風景過於出色,導致觀眾對人物的刻畫關注不夠,同時凱瑟琳·威廉士這時已經35歲,再來出演純真少女實在缺乏說服力。
雖然電影獲得許多同時代評論家的好評,但英國電影協會的克萊德·吉文斯(Clyde Jeavons)認為,研究默片時代的現代學者不會將《巴格達地毯》視為傑作。

部分再發現

與默片時代的大部分電影一樣,《巴格達地毯》在很長時間裡都只是一部完全失傳的電影。但到了1982年,國際海洋工程公司的潛水打撈探險隊從盧西塔尼亞號殘骸中打撈出多件文物,其中就有本片的一卷膠片。在英國廣播公司技術顧問勞里·沃德(Laurie Ward)的協助下,英國電影協會國家檔案館成功復原了數英尺長的膠片圖像,從中可以辨別出電影片名,但還無法達到可以進行任何放映的程度。盧西塔尼亞號上有電影院,根據記載,船上裝載有多部電影的放映膠捲,這些膠捲都帶到倫敦供電影發行商預覽,《巴格達地毯》的膠捲很可能也是如此,所以本片至今仍屬佚失電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