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舞

巴山舞

巴山舞起源於素有歌舞之鄉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是在土家族傳統民間歌舞“跳撒葉爾嗬”的基礎上發展創新而來的一種民族舞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山舞
  • 起源地: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 所屬名族:土家族
  • 代表人物:覃發池
  • 律動特點:半邊月、風擺柳、四合等
  • 稱號:東方迪斯科
概述,起源,主要特點,具有廣泛適應性,結構注重經典性,配樂注重時代性,編創注重娛樂性,發展里程,獲得獎項,

概述

巴山是80年代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民眾自娛性的集體舞蹈。是由長陽覃發池等民間舞蹈工作者將土家人喜聞樂見的民間古老的“跳喪”活動中的舞蹈收集整理、改革創新而發展起來的一種集體民族舞。它一經問世便深受青睞。老世人奉為瑰寶,青年人視為愛物。它像一陣風從土家山寨吹進縣城,甚至涉足到現代舞廳,大有與外來“迪斯科”“搖擺舞”一爭高下之勢。《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指出:“當眾多的進口娛樂性舞蹈風靡一時之際,重山疊峰中的巴山舞卻占據了那么多樸實的心靈,這種文化景觀,帶給人們許多思考,至少,它開拓、展示了一片獨特的審美領域。”
從跳喪到長陽巴山舞,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一次有益嘗試。巴山舞大膽地把跳喪從死人那裡解放出來,變祭禮性舞蹈為民眾自娛性舞蹈,賦予它新的生命。在結構上,打破原始跳喪許多舊程式和流行區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華,通過提煉實行綜合利用,重新結構而成,組合成“巴山搖”、“半邊月 ”、“四合”、“風擺柳”、“雙龍擺尾”、“喜鵲登枝”等六個種類。其動作姿態各異,但都具有身體上下顫動和胯部左右搖擺的特色。
巴山舞巴山舞

起源

長陽巴山舞起源跳喪舞。跳喪舞又叫跳撒葉爾嗬、跳喪鼓,是土家族古老的喪葬儀式歌舞。據有關史料記載: “家有親喪,鄉鄰來吊,至夜不去,曰伴亡。於柩旁擊鼓,唱俚歌哀詞。”這種祭祀歌舞, 在古代巴人之後裔土家族的聚居區,世代沿襲,千古不絕。無論哪家死了老人,村民們聞訊而至,通宵達旦。這叫做“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 夜喪鼓陪亡人。”在死者面前高歌狂舞,是土家人祭奠亡人、安慰生者的一種特殊方式,同時也是土家人對死亡的一種特殊理解。?
巴山舞巴山舞
跳喪有歌有舞,舞的成分更重。整個舞場均隨掌鼓人的鼓點和唱腔隨時變換曲牌、節拍和舞姿。當唱到感情交融時,掌鼓者還會時而繞開鼓座加入舞者行列,時而用鼓錘在鼓上敲擊節拍。跳喪從音樂、舞蹈到歌詞內容,少有悲沉之感,音樂高吭歡快,舞步健美勇武。
但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只能在死了老人的特殊場合下才出現,它的表演、表現範圍受到了很大局限。對於這種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不能廣泛地進行表現和傳承,民間舞蹈工作者覃發池看在眼裡,急在心裡,20世紀80年代,覃發池等民間舞蹈工作者對這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進行了大膽地創新,編制出一套適合於民眾自娛自樂的廣場舞蹈。 巴山舞由此正式走向世界。

主要特點

長陽巴山舞自落地以後,就有廣泛的民眾性,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並傳承。經過專業工作者的發掘,加工,推廣,更是把其強大生命力給綻放出來,表現出特有的色彩。

具有廣泛適應性

長陽巴山舞因為本質上是激起人們原始心底的一種呼喚,因此,一經問世便深受青睞。老年人奉為瑰寶,青年人視為愛物。《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指出:“當眾多的進口娛樂性舞蹈風靡一時之際,重山疊峰中的巴山舞卻占據了那么多樸實的心靈,這種文化景觀,帶給人們許多思考,至少,它開拓、展示了一片獨特的審美領域。”從跳喪到長陽巴山舞,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一次有益嘗試。巴山舞大膽地把跳喪從死人那裡解放出來,變祭禮性舞蹈為民眾自娛性舞蹈,賦予它新的生命。

結構注重經典性

在結構上,它打破原始跳喪許多舊程式和流行區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華,通過提煉實行綜合利用,重新結構而成,組合成“百鳳朝陽”、“半邊月”、“四合”、“風擺柳”、“雙龍擺尾”、“喜鵲登枝”等八個舞段。其動作姿態各異,但都具有身體上下顫動和胯部左右搖擺的特色。土家風俗原有“女人跳喪,家破人亡”的禁忌,但巴山舞適應自娛性集體舞蹈的特點,要求男女成雙成對,男女動作略有區別,這不僅使舞蹈氣質發生了新的變化,而且增加了新的色彩。

配樂注重時代性

巴山舞在音樂上為去其喪味,只保留了原始跳喪鮮明的節奏和有特色的鼓點,選用了當地人們所熟悉的與舞蹈情緒相吻合的山歌、民歌為基調,適當加以發展,並加進了弦樂伴奏,舞蹈音樂仍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編創注重娛樂性

巴山舞的編創把握住民眾自娛性舞蹈所具備的民眾性、科學性、自娛性、隨意性的基本特徵,所以它來自民間,又回到民間,像早春的燕子飛旋在千家萬戶,像七彩的陽光融進了新婚的洞房,像熊熊的篝火,燃旺了土家的歡樂,而且正如一位舞蹈學教授預言的那樣:“巴山舞或許會作為富於民族特色的集體娛樂舞蹈,而與世界優秀的民族娛樂舞蹈媲美。”

發展里程

巴山舞從正式走向世界到全面普及經歷了一個奇蹟般的發展過程。
1。上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創編。由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湖北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覃發池發起。
2。2000年榮獲全國第十屆“群星獎”廣場舞金獎
3。2001年4月,在中國宜昌三峽國際龍舟拉力賽閉幕式上,數千人齊跳長陽巴山舞的宏大場面和歡快氣氛,給中外來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2001年9月,宜昌市第一屆巴山舞教練培訓班在長陽舉辦,同時將巴山舞列為市第一屆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5。2002年4月,湖北省體育局在長陽掛牌成立了“省長陽巴山舞培訓基地”,並舉辦了全省第一期教練員培訓班,為全省、市、州培訓了近百名教練員。他們猶如一顆顆火種,使巴山舞在全省形成燎原之勢。9月,湖北省體育局在宜昌舉行首屆全省長陽巴山舞表演賽,來自全省各地20支代表隊500多名運動員參賽。
6。2003年,體育健身舞型的長陽巴山舞改編定型,正式向全國推廣,成為全國十大廣場健身舞之一。
7。2004年,在全國婦聯舉行的第二屆“億萬婦女健身活動展示大賽”上,長陽巴山舞獲得金獎。
8。2005年,由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主辦的“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展示大賽”在福建舉行,長陽巴山舞獲得金獎。
9。2005年8月,獲全國優秀全民健身項目一等獎,並被確定為全國全民健身研發推廣首選項目。
10。2006年中央電視台體育頻道“健身房”欄目經過30分鐘的強檔推出後,全國掀起學跳長陽巴山舞熱潮。
11。2006年省十運會上,長陽巴山舞被列為省運會職工類正式比賽項目。
12。2010年-2013年湖北宜昌個個學校開始組織學生學習巴山舞!

獲得獎項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湖北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覃發池,對長陽民間舞蹈進行了認真研究,在土家祭祀歌舞“跳撒葉爾嗬”中融進了土家族流傳的另一種喜慶歌舞“花鼓子”的基本動作,選用6/8拍為主要節奏,選擇民間音樂作為舞曲,創作了具有強烈時代特徵和地方特色,集科學性、藝術性、民眾性於一體的新型民眾自娛自樂的民族舞蹈。借鑑傳統民族舞蹈風格創編的這種民眾舞蹈,根據律動特點分為“半邊月”、“風擺柳”、“四合”、“喜鵲登枝”、“雙龍擺尾”、“巴山搖”、“靠身子”、“百鳳朝陽”等8個舞段。1990年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巴山舞獲表演二等獎。著名舞蹈家賈作光曾稱讚巴山舞是“東方迪斯科”。2000年巴山舞獲全國第十屆“群星獎”廣場舞蹈比賽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