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陽巴山舞是80年代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民眾自娛性的集體舞蹈。它是由土家人喜了樂見的民間古老的“跳喪”經長陽覃發池等民間舞蹈工作者收集整理,改革創新而發展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陽巴山舞
- 類別:民眾自娛性的集體舞蹈
- 創始人:覃發池
- 興起:80年代
基本簡介,創始人簡介,發展歷程,表演形式,傳承價值,現狀,
基本簡介
“長陽巴山舞”,一經問世便深受青睞。老世人奉為瑰寶,青年人視為愛物;像一陣風從土家山寨吹進縣城,甚至涉足到現代舞廳,大有與外來“迪斯科”“搖擺舞”一爭高下之勢。《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指出:“當眾多的進口娛樂性舞蹈風靡一時之際,重山疊峰中的巴山舞卻占據了那么多樸實的心靈,這種文化景觀,帶給人們許多思考,至少,它開拓、展示了一片獨特的審美領域。”
創始人簡介
覃發池,男,湖北長陽人。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人物,曾任長陽歌舞團團長、文化館館長。
被譽為:“長陽巴山舞”之父。
發展歷程
從跳喪到長陽巴山舞,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一次有益嘗試。巴山舞大膽地把跳喪從死人那裡解放出來,變祭禮性舞蹈為民眾自娛 性舞蹈,賦予它新的生命。在結構上,打破原始跳喪許多舊程式和流行區域的界限,吸取各地精華,通過提煉實行綜合利用,重新結構而成,組合成“巴山搖”、“半邊月 ”、“四合”、“風擺柳”、“雙龍擺尾”、“喜鵲登枝”等六個種類。其動作姿態各異,但都具有身體上下顫動和胯部左右搖擺的特色。
土家風俗原有“女人跳喪,家破人亡”的禁忌,但巴山舞適應自娛性集體舞蹈的特點,要求男女成雙成對,男女動作略有區別,這不僅使舞蹈氣質發生了新的變化,而且增加了新的色彩。
巴山舞在音樂上為去其喪味,只保留了原始跳喪鮮明的節奏和有特色的鼓點,選用了當地人們所熟悉的與舞蹈情緒相吻合的山歌、民歌為基調,適當加以發展,並加進了弦樂伴奏,舞蹈音樂仍具有濃郁的民族 特色和地方色彩。
表演形式
長陽巴山舞除保存跳喪舞原有的歌、舞、鼓、樂的形式,鮮明的節奏以及粗獷、原始、古樸、豪放的風格外,在許多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原始的“跳喪”只有男人能跳,所謂“女人跳喪,家破人亡”,而巴山舞卻讓過去只能旁觀的女性進入了舞台,成為男女成雙成對、載歌載舞的一種舞蹈。二是將“跳喪”從窄小的靈堂前的有限空間,搬到了千百人聚會的民眾文化廣場和文藝表演舞台,成為一種藝術品味獨特、感染力強、簡單易學、參與面廣的民眾自娛性集體廣場歌舞。同時,巴山舞在結構上打破了許多舊有的程式和流行區域的界限,吸取精華,如利用“倒叉子帶犀牛望月”和“懷胎歌”的部分動作提煉發展組合起來的“風擺柳”,由“擺胯”、“挑肩行進顫步”、“行進顫步前後擺手”、“雙手裡挽花”等動作組合而成的“半邊月”等等。舞蹈動作更為歡快,拋棄了“跳喪”中的壓抑感,姿態亦更加優美。在音樂上,巴山舞剔除了跳喪舞音樂哀傷低沉的痕跡,同時增加了弦樂、打擊樂伴奏,使音樂更加樂觀活潑。
傳承價值
長陽巴山舞的編創把握住民眾自娛性舞蹈所具備的民眾性、科學性、自娛性、隨意性的基本特徵,所以它來自民間,又回到民間,象早春的燕子飛旋在千家萬戶,象七彩的陽光融進了新婚的洞房,象熊熊的篝火,燃旺了土家的歡樂,而且正如一位舞蹈學教授預言的那樣:“巴山舞或許會作為富於民族特色的集體娛樂舞蹈,而與世界優秀的民族娛樂舞蹈媲美。”
長陽巴山舞是在土家人傳統跳喪舞基礎上,由長陽“土家舞王”覃發池加工改編而成的民眾性廣場舞蹈,中國著名舞蹈家賈作光稱她為“東方迪斯科”。
現狀
長陽巴山舞經過幾十年的傳播,已成為一種新型的民間舞蹈,在三峽地區廣為流傳。在清江、神農溪和三峽一些景區內,可以看到巴山舞表演。同時在一些地方,巴山舞已經成為民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2008年,國家體育總局已把巴山舞作為一種全民健身舞蹈向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