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語音系(Pazih phonology)為巴宰語之音系,有語言學研究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宰語音系
- 語種地區:台灣巴宰族
- 語音系:巴宰語音系
基本信息,書寫系統,元輔音,字詞結構,語音演變,
基本信息
巴宰語音系(Pazih phonology)為巴宰語之音系。而其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在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上,元輔音之音系表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構。
書寫系統
巴宰語使用20個拉丁字母,一個二合字母/ng[ŋ]/,全部21字母。字母分為元音及輔音二大部分。元音4個(i、u、e/ə/、a),輔音16個(p、t、k→{q}、b、d、g、s、x、h、z、m、n、l、r、w、y)。因/ng/沒有用在單詞的開頭故無大寫。聲門塞音/ʔ[']/,或用撇號/'/符號、或則省略。 另輔音字母/{q}/可用/k/來表示,而字母/j/用/y/替代。其餘字母用在增音、特殊表示,及外來語上。
元輔音
巴宰語的重音一般位在最後音節。/p,t,k,ʔ[']/4個塞音均非送氣音,/k/可表舌根塞音/k/及小舌塞音(q)、/k/→/[k~(q)]/。再則閉元音/i/及/u/接/h/或/r/時{/ih/→/e/, /ur/→/o/},變成半閉元音/e/及/o/。須注意中央元音e/ə/和半閉前元音/e/之區分。於噶哈巫語則詞尾的舌尖邊音/l/變成同部位的鼻音/n/,閃音/r/大都已丟失,/d/變成濁舌尖擦音/z/或則濁齒擦音/ð/。
aw | ay | iw | uy |
字詞結構
以下列出巴宰語之單字詞與中文對比:
台灣原住民對於“媽媽”的叫法,幾乎各族全稱呼為“ina”(伊-娜)或近似發音。baki(祖父)一詞同賽夏語、巴賽語,其音要念為類如閩南語的"肉枝"一詞之發音。 aki(父親)單詞修改自伊能嘉矩之記錄、在其文記錄"父親"一詞為 Akki,其音要念為類如閩南語的"阿枝"一詞之發音。
祖父 | 祖母 | 爸爸 | 媽媽 | 酋長 | 我 | 星星 | 愛 | 西洋人 (高鼻子) | 美國 (紅毛) | 電視 | 唾液 | 死亡 | ||||||
巴宰語 | baki akung apu | apu | aki aba | ina | taupungu | aku | bintul | benan | xawixi | baruzak | dukul | haapet | tapuru | rupazeng a muzing | lubahing a bekes | telebi | hapat | purianhat |
語音演變
從音變過程不但可以觀察出語種之間的連繫關係,亦可以看出語種在時間流程上之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