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語音系

巴宰語音系

巴宰語音系(Pazih phonology)為巴宰語之音系,有語言學研究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宰語音系
  • 語種地區:台灣巴宰族
  • 語音系:巴宰語音系
基本信息,書寫系統,元輔音,字詞結構,語音演變,

基本信息

巴宰語音系(Pazih phonology)為巴宰語之音系。而其音系之音位大都使用適當的Unicode符號來標示。在台灣南島語的書寫系統的訂定上,元輔音之音系表原則上都是先“發音部位”(橫列)、後“發音方法”(縱列)、再考量“清濁音”,來訂定其音系之音位架構。

書寫系統

巴宰語使用20個拉丁字母,一個二合字母/ng[ŋ]/,全部21字母。字母分為元音輔音二大部分。元音4個(i、u、e/ə/、a),輔音16個(p、t、k→{q}、b、d、g、s、x、h、z、m、n、l、r、w、y)。因/ng/沒有用在單詞的開頭故無大寫。聲門塞音/ʔ[']/,或用撇號/'/符號、或則省略。 另輔音字母/{q}/可用/k/來表示,而字母/j/用/y/替代。其餘字母用在增音、特殊表示,及外來語上。
uun大寫字母及標示
'/(ʔ)
uun小寫字母及標示
a
b
d
e
g
h
i
k
l
m
n
p
r
s
t
u
w
x
y
z
'/(ʔ)

元輔音

巴宰語的重音一般位在最後音節。/p,t,k,ʔ[']/4個塞音均非送氣音,/k/可表舌根塞音/k/及小舌塞音(q)、/k/→/[k~(q)]/。再則閉元音/i/及/u/接/h/或/r/時{/ih/→/e/, /ur/→/o/},變成半閉元音/e/及/o/。須注意中央元音e/ə/和半閉前元音/e/之區分。於噶哈巫語則詞尾的舌尖邊音/l/變成同部位的鼻音/n/,閃音/r/大都已丟失,/d/變成濁舌尖擦音/z/或則濁齒擦音/ð/。
輔音(子音)
舌背音
(舌面音)
k→(q)
(q)
ʔ/ [']
清音
x/[χ]
h/[ħ]
濁音
z/[ð]/
濁音
ng/[ŋ]
濁音
l/[ɮ]
濁音
r/[ɾ]
半元音/近音
w/[u]
y/[ɥ]/(j)
元音(元音)
前元音
(前舌面)
央元音
(中舌面)
後元音
(後舌面)
i
u
/e/
/o/
e/[ə]
a
雙元音
aw
ay
iw
uy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雙唇音 齒齦音
(舌尖音) 舌背音
(舌面音) 舌根音 小舌音 咽音 聲門音
塞音 清音 p t k→(q) (q) ʔ/ [']
濁音 b d g
擦音 清音 s x/[χ] h/[ħ]
濁音 z/[ð]/
鼻音 濁音 m n ng/[ŋ]
擦音 濁音 l/[ɮ]
閃音 濁音 r/[ɾ]
半元音/近音 w/[u] y/[ɥ]/(j)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前元音
(前舌面) 央元音
(中舌面) 後元音
(後舌面)
閉元音(高) i u
半閉元音 /e/ /o/
中元音 e/[ə]
開元音(低) a
aw ay iw uy

字詞結構

以下列出巴宰語之單字詞與中文對比:
台灣原住民對於“媽媽”的叫法,幾乎各族全稱呼為“ina”(伊-娜)或近似發音。baki(祖父)一詞同賽夏語巴賽語,其音要念為類如閩南語的"肉枝"一詞之發音。 aki(父親)單詞修改自伊能嘉矩之記錄、在其文記錄"父親"一詞為 Akki,其音要念為類如閩南語的"阿枝"一詞之發音。
祖父
祖母
爸爸
媽媽
酋長

星星

(家豬)

西洋人
(高鼻子)
美國
(紅毛)
電視
唾液
死亡
巴宰語
baki
akung
apu
apu
aki
aba
ina
taupungu
aku
bintul
benan
xawixi
baruzak
dukul
haapet
tapuru
rupazeng
a muzing
lubahing
a bekes
telebi
hapat
purianhat

語音演變

從音變過程不但可以觀察出語種之間的連繫關係,亦可以看出語種在時間流程上之演化進程。
巴宰語的音變流程“合併”如下原始南島語的音素
*C, *S > s
*D, *Z > d
*k, *g > k
*j, *s > z
*S2, *H > h
*N, *ñ > l
*r, *R > x
巴宰語的音變流程亦“分裂”出如下一些原始南島語音素:
*S > s (與*C合併); *S2, *H > h
*w > ø, w
*e > e, 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