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文化,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流域狀況,湖區水系,主要水源,流域水量,降水資料,湖面水位,開發,農業開發,水利工程,環境問題,
歷史文化
西漢時期,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設有中國政府的行政機構。西漢時,居住在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及帕米爾地區的是烏孫、大宛、無雷等。根據 《漢書》 記載,武帝元狩年間,張騫作為中國政權代表到達了烏孫。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漢王朝在烏壘 ( 今輪台縣 )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管轄範圍包括上述廣大地區在內,有效地推行西漢中央政府政令。
隋朝時期,該地區主要在西突厥的控制之下。
唐朝建立後,中國在該地區設立了最高軍政機關安西都護府。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由高仙芝和李嗣業率領的中國軍隊在中亞的怛羅斯被阿拉伯聯軍殲滅,唐朝在西域的勢力消失,中原王朝再次無力控制該地區,這一時期來自西亞中東的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勢力和部落開始進入這一地區,元明時代成為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突厥部落的領地。
16世紀初,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屬哈薩克汗國統治。
18世紀中葉,沙俄開始入侵哈薩克草原和原屬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19世紀中葉,沙俄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中國西境的3個大湖──巴爾喀什湖、齋桑泊和伊塞克湖,連同周圍廣大地區,共達44萬多平方千米的領土占為己有。
1991年,蘇聯解體後,該湖變成哈薩克斯坦領土。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按照河流分布特徵及地形地貌條件,巴爾喀什湖流域中下游可分為伊犁河中下游區、準噶爾區、楚伊犁山東部諸小河區、巴爾喀什湖北部諸小河區。
流域區 | 備註 |
---|---|
伊犁河中下游區 | 伊犁河中下游主要灌區有8個,包括扎爾肯特(又名潘菲羅夫)灌區、克特緬山北坡灌區、特克斯河境外灌區、恰倫河灌區、契利克-卡斯克連河灌區、庫爾特河灌區、欽基利德灌區、阿克達拉灌區。有卡普恰蓋水利樞紐、卡普恰蓋水庫南部水利工程、大阿拉木圖供水工程及小型電站及中小型水庫。 |
楚伊犁山東部諸小河區 | |
巴爾喀什湖北部諸小河區 | 巴爾喀什湖北部諸小河多為時令河,僅有阿亞古茲河常年流入巴爾喀什湖,河流由大小阿亞古茲兩條河匯合而成。該河區最重要的灌區-阿亞古茲灌區灌溉面積5.78×104公頃,灌溉用水量2.42×10 8立方米,上游支流上建有一座小型水庫,主要用於灌溉和生活用水。巴爾喀什湖北部灌區灌溉面積6.30×104公頃,灌溉用水量6.82×108立方米。 |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