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徑流

河川徑流

匯集陸地表面和地下而進入河道的水流。包含大氣降水和高山冰川積雪融水產生的動態地表水及絕大部分動態地下水,是構成水分循環的重要環節,是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通常稱某一時段(年或日)內流經河道上指定斷面的全部水量為徑流量,以m3計。一條河流的徑流量由水文站的實際觀測資料計算求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川徑流
  • 外文名:stream runoff 
  • 解釋:進入河道的水流
  • 單位:m3
  • 影響因素:流域氣候、下墊面、人為等
  • 形成:降雨、蓄滲、漫流、集流
詞語含義,形成過程,特徵,影響因素,氣候因素,下墊面因素,人類活動因素,

詞語含義

河川徑流,河床中流動的水流。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其豐枯變化往往與流經地區的氣候變化有關。河川徑流最大小與河流的環境容量密切相關。通常。河川徑流量大,其環境容量大;反之,則小。因此,有目的地調節河川徑流量,可提高環境容量。合理解決水環境污染問題。河川徑流是重要的地表水資源,是城市居民飲水與工農業用水的重要水源,應該人為地調節徑流使之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形成過程

降雨過程
降雨是形成地面徑流的主要因素,降雨的多少決定徑流最的大小,降雨最以降雨厚度(mm)表示·單位時間內的降雨量稱為降雨強度(nnn min或mm h).每次降雨。降雨量及其在空同和時1司上的變化都各不相同。降雨可能籠罩全流域,也可能只降落在流域的局部地區流域內的降雨強度也有時均勻·有時不均勻·有時還在局部地區形成暴雨中心,並向某一方向移動,降雨的變化過程直接決定徑流過程的趨勢,降雨過程是徑流形成過程的重要環節。
流域蓄滲過程
降雨開始時並不立即形成徑流,首先,雨水被流域內的樹木、雜草,以及農作物的莖葉截留一部分,不能落到地面上,稱為植物截留然後,落到地面上的雨水·部分滲人土壤·稱為入滲,單位時間內的入滲量(mm).稱為人滲強度(mmlnin或mmh)。降雨開始時入滲較快,隨著降雨量的不斷增加,土壤中水分逐漸趨於飽和,入滲強度減緩,達到一個穩定值,稱為穩定入滲,另外,還有一部分雨水被蓄留在坡面的坑窪里,稱為填窪。植物截留、入滲和填窪的整個過程,稱為流域的蓄滲過程這部分雨水不產生地而徑流,對降雨徑流而言,稱為損失,扣除損失後剩餘的雨量,稱為淨雨。
坡面漫流過程
流域蓄滲過程完成以後,剩餘雨水沿著坡面流動,稱為坡面漫流。流域內各處坡面漫流開始的時間是不一致的,某些區域可能最先完成蓄滲過程而出現坡面漫流,也只是局部區域的坡而漫流然後。完成後滲過程的區域逐漸增多,出現坡面漫流的範圍也隨之擴大,最後才能形成全流域的坡面漫流。
河槽集流過程
坡而漫流的雨水匯入河槽後、順著河道由小溝到支流,由支流到下流,最後到達流域出口斷面,這個過程稱為河槽集流,匯入河槽的水流,方面繼續沿河槽迅速向下游流動另一方面也使河槽內的水量增大,水位隨之上升,河槽容蓄的這部分水量,在降雨結束後才緩慢地流向下游,最後通過流域出口,使流域出口斷面的流量增長過程變得平緩。歷時延長,從而起到河槽對洪水的調蓄作用。
總之,地面徑流的形成過程,就其水體的運動性質來看,可分為產流過程和匯流過程,就其發生的區域來看,則可分為流域面上進行的過程和河槽內進行的過程。
降雨、蓄滲、坡面漫流和河槽集流,是從降雨開始到出口斷面產生徑流所經歷的全過程,它們在時間上並無截然的分界,而是同時交錯進行的。

特徵

中國地表徑流的形成、分布和變化,主要受氣候和地形的影響,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影響也不可忽視。各地河川徑流均具有一定的區域特性,彼此不盡相同。概括地說,中國河川徑流的主要特徵是徑流資源地區分布很不均勻;徑流的季節分配和年際變化深受東亞季風氣候影響,變率較大地表水流侵蝕強烈,多數河川固體徑流較多。

影響因素

從徑流形成過程來看·影響徑流變化的自然因素,可分為氣候因素和下墊面因素兩類。

氣候因素

(1)降雨,空氣中的水汽隨氣流上升時,因冷卻而凝結成水滴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雨。降雨是徑流形成的主要因素,降雨強度、降雨歷時和降雨面積對徑流量及其變化過程都有很大影響。降雨強度大、雨水來不及人滲而流走,使徑流量增大降雨強度小,則雨水大部分滲入土壤而使徑流量減小。降雨歷時長,降雨面積乂大,產生的徑流量必然也大·反之則小。大流域內的降雨,在地區上的分布是很不均勻的,流域內一次降雨強度最大的地方,稱為暴雨中心。暴雨中心在流域下游時,出口斷面的洪峰流量就大些暴雨中心在流域上游時·則洪峰流最就小些。次降雨的暴雨中心是不斷移動的,當暴雨中心從流域上游向下游移動時,出口的洪峰流量就大些,反之則小些。
(2)蒸發。流域內的蒸發是指水面蒸發、陸面蒸發、植物散發等各種蒸發的總和。在一次降雨過程中·蒸發對徑流影響不大·但它對降雨前期的流域蓄水最卻影響很大如蒸發強度大,則雨前土壤合水率就小,降雨的入滲損失量就增大,而徑流量減小。因此,蒸發也是影響徑流變化的重要因素。
降雨和蒸發在地區分布上呈現一定的規律性,因而徑流變化也具有一定的地區性規律。

下墊面因素

流域的地形、土壤、地質、植被、湖泊等自然地理因素,相對於氣候因素而言、稱為下墊面因素。流域的地理位置直接影響降雨量的多少,流域的地形對降雨、蒸發、蓄滲和匯流過程都有影響,流域面積的大小、形狀又與徑流量有直接關係。土壤和地質因素決定著入滲和地下徑流的狀況。植物莖葉截留部分降雨,植物根系又能貯藏大量水分,可改造土壤和氣候,湖泊也有貯存水量、調節徑流的作用。

人類活動因素

人類活動對河川徑流也有重要影響,封山育林和水土保持將增加降雨的截留和入滲。減少汛期水量和洪峰流量同時增大地下徑流,能補充枯水期的水址。修建水庫對河流起蓄洪調節作用,並使流域內的蒸發而積增大·從而加大蒸發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