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章太炎在《
國故論衡》中認為,儒有三科,關達、類、私之名,達名為儒。儒者,術士也。(《
說文》。)儒之名蓋出於需。需者,雲上於天,而儒亦知天文,識旱潦。儒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 各種宗教儀式。他說:“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
胡適《
說儒》中,根據東漢
許慎《
說文解字·人部》對“儒”的解釋為:“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而正是這個將儒釋為柔,引來許多不同的說法,甚至於立場截然不同的大辯論。
胡適認為儒者為殷遺民,而這些人於亡國之後,淪落為執喪禮者,儒為周代社會對有此類文化之術士之蔑稱。因已遭亡國,其文化只能以柔弱之勢存在。
據
徐中舒《
甲骨文字典》考釋,甲骨文的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上古原始宗教舉行祭禮之前,司禮者必齋戒沐浴,以示誠敬。不僅證明了胡適的儒最早是殷商教士,是宗教神職人員的論點,也為儒教(非儒學)是
宗教找到了證據。
李澤厚也認為儒家是巫師演化而來的。
孔子自己曾經說過,“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也”。但同時,他也指出了自己與專門溝通鬼神的術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從孔子開始,“儒”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漸漸地脫離了巫的知識範圍。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開私學的教育家,人稱“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為貴族所壟斷的禮儀和各種知識傳播到民間,逐漸形成儒家學派。因此,儒家是承襲殷商以來的巫史文化,發展了西周的禮樂傳統,是一個重血親人倫,追求現實事功,禮教德治精神始終一貫的學派。
《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有人認為儒者是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負責治喪、祭神等各種宗教儀式。"儒本求雨之師,故衍化為術士之稱"(《
國故論衡·原儒》)。
《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據郭沫若考證,"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
因為歷史久遠與文獻闕如,儒的起源成為中國學術史上一個眾說紛紜的懸案。“儒”字,歷來被訓為需。殷墟甲骨上多次出現“需”。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雨部》說:“甲骨文需、儒一字。”需字刻寫的形狀是,一個站立著的人,四肢垂下,下半部的兩腿旁則分布著雨滴或水滴,呈垂直的三點或四點,似為沐浴、淋雨的情狀。“整個字象以水沖洗沐浴濡身之形。”“儒,象人沐浴、濡身之形,為濡之初文。”“上古原始宗教舉行祭禮之前,司禮者須沐浴齋戒,以致誠敬,故後世以需為司禮者之專名。需本從象人形之大,因需字之義別有所專,後世復增人旁作儒,為踵事增繁之後起字。”甲骨文中的儒,通於需、濡,而這三個字恰好又都涉及雨或水。“需在甲骨中象沐浴濡身,濡應是儒字的本義。漢衡方碑‘少以濡術’,即以濡(從水、需聲)作為儒的形聲字,可見東漢時人還知道儒的本義為濡。”
甲骨文中“儒”的用法,一為“儒人”,一為“子儒,人名”。其所指或為某一個具體的人,或某一類人群,以及他們的活動特徵。準確理解需的含義,可能必須聯繫其具體所指之人子需的活動。
徐中舒在《甲骨文中所見的儒》中提出:“子需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高宗武丁時人,需父辛鼎就是他兒子為他所作的銅器。”武丁時代的卜辭中有“王族”、“子族”、“多子族”的稱呼。子需應該屬於“子族”中的一員。“子需為王室主持賓祭典禮,祭祀人鬼(祖先),接待賓客,是一個專職的儒。”
殷王在宗廟裡祭祀父親小丁及祖先,子需充當司儀,敬酒侑食。如羅振玉《殷虛書契前編》載:“癸卯卜,葉御子需父乙,□月。”董作賓《小屯·殷虛文字乙編》載:“甲寅卜,□乎子需□缶於弇。”殷王能否行占,還得看子需能否到來。如《小屯·殷虛文字乙編》載:“子需其佳甲戍來。”“壬申卜,□,翌日乙亥,子需其來。”
據此推測,子需應是武丁時代的一位著名儒者。但需卻並不是他的本名,“需父辛鼎是子需的兒子為他製作的祭器。子需在小氏族中原來是以辛為名的,他為武丁充當賓祭司儀後,經常在殷王朝管理下的大氏族之間進行活動,地位顯赫,受人尊敬,稱呼他只稱其職務,曰儒”。久而久之,“子需原來在小氏族中的名曰辛的代號,也就逐漸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他就從此以儒為名。”如此儒之徒在殷商一朝已經存在,他們頻繁組織參與宗教活動,在王室事務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並形成了一個專門化甚至壟斷化的職業群體。
在諸子百家中,《
墨子》一書較早對儒的情狀、活動與主張加以記載和描述。《墨子》中《公孟》篇記,“公孟子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非儒》篇稱,“儒者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公孟子可能具有儒家背景,或者他就是一位醇正、保守、地道的儒者,他相信並引用儒者的名言。儒者一般都具有君子的風範,或者說君子即是儒者的人格標準,儘管在墨子的眼裡,這樣的君子往往因為顯得迂腐、闊遠而難經事致用而並不值得效法。
據
錢穆《
先秦諸子系年》考證,孔子死後約十年,墨子才降生。公孟子所說的“古言服”之所指,因為時間距離太近,不太可能包括孔門之儒在內。後文墨子對公孟子所說的一句話,“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墨子·公孟》),明指公孟子之古,並沒有超出周朝的歷史;而真正的“古”,更遠在周之前朝。在墨子看來,儒的產生可以上推得更早,而孔子本人只是儒的一個後繼者而已。
《墨子·公孟》說:“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見子墨子。”章甫,殷商玄冠之名,是一種由緇布做成的禮冠。上古時代,男子二十歲成年舉行加冠之禮後,始戴緇布之帽。後面跟出“儒服”二字,便意味著,至少在《墨子》作者、編撰者看來,公孟子所穿戴的服冠就是儒服。
胡適在《說儒》中,根據“儒服即是殷服”的線索,大膽推導出:“周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遺民,他們穿戴殷的古衣冠,習行殷的古禮。”在這裡,胡適表達了三層意思,首先,儒產生的時代是殷代,而殷之前似不應有儒。至於商王治下的殷人也不能被稱作儒,他們作為殷商文明的創造者和參與者,與同時代的殷人相比,尚無所謂儒與非儒的區別。只是到了周初,那些自覺保留了殷商文明的前朝遺民才能夠被稱為儒。其次,既然儒服即殷服,那么,儒禮大概也就是曾經推廣並盛行於有殷一代的古禮。最後,殷禮最完整的保存者並不是那些已經被周武王征服、改造和同化了的殷人,而是那些當商王在位時就已經遷居出來的宋人,如孔子的先祖。遷居出來的宋人,具有頑強的自我保護能力,生活在魯國卻始終沒有被魯人完全同化,自覺守護並保存了祖先的風俗傳統。
春秋時代的儒者,已經分化為非常不同的社會群體。孔子在世的時候,“君子儒”、“小人儒”的反差就已非常明顯。前者遊歷於諸侯、新貴之間,尚且有出仕為官的機會,而後者則只能依靠治喪、相禮為生。至於孔子本人雖推崇周文化,但他作為儒卻常以殷人自居,而他顯然不是儒者的源頭。在孔子之前,儒者群體早已走過了漫長的歷程[2]。
讖緯神學與今文經學尤其是齊地方士化儒生關係很深。讖緯神化劉姓皇權,奉孔子為宗教主,將儒 學發展為儒教,具有完整的宗教神學體系,而成為東漢官方意識形態。光武帝劉秀進一步使儒教國教化,對東漢郊廟祭祀體系(本文稱為國家祭祀)包括封禪、明 堂、南北郊、社稷等的建立具有直接影響,封建時代的國家祭祀因此制度化和體系化,郊祀祭天成為證明帝王即位之合法性、正統性和神聖性必須舉行的儀式。讖緯 神學對東漢及以後國家祭祀的確立意義重大。緯書是上古讖緯思想學說的輯錄,並非出於某一作者。讖緯出於神學,讖是方士化儒家造作的圖錄隱語,緯是相對於經學而言、即以神學附會和解釋儒家經書的。由於先秦天命神權、天然感應觀念的流行,出現許多祥瑞災異、神化帝王和河圖洛書、占星望氣等等說法。其中也涉及炎、黃的傳說,保存了不少古史、天文、樂律、農學、醫藥以及原始社會狀況等零散資料,經過去偽存真,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其中天文地理、神話傳說無所不包,荒誕而精彩,和受佛教影響的道教經書相比,儒家讖緯神學有著純粹的華夏遠古神話與宗教色彩,體現了古人宏大的宇宙觀。《
文心雕龍·正緯》篇贊曰∶榮河
溫洛,是孕圖緯。神寶藏用,理隱文貴。世歷二漢,朱紫騰沸。芟夷譎詭,采其雕蔚。
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巫覡
【拼音】wū xí
【拼音】ㄨ ㄒㄧˊ
【基本解釋】巫師。
詳細解釋
出處
《
荀子·正論》:“出戶而巫覡有事。”
楊倞 註:“女曰巫,男曰覡。” 漢
王符 《潛夫論·巫列》:“巫覡祝請亦其助也。”《新唐書·黎乾傳》:“時大旱, 乾造土龍,自與巫覡對舞,彌月不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崔猛》:“但我所言,不類巫覡,行之亦
盛德。”
典故
民俗學中的巫覡:
人類剛剛有信仰時,還沒有專門的
執事人,當時人大多都會施巫,隨著氏族的出現,信仰活動的增加,氏族長才較多承擔宗教事務,後來連氏族長也難以監管了,才出現了專門的巫。《
說文》:“覡,能齋肅事神明也。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徐鍇注巫覡:“能見鬼神。”巫覡亦人亦神,二重身份,故有“又做
師娘又做鬼”之諺。
巫覡的特點被認為能通鬼神。具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請神附體。請神附體有請神、探源、抓鬼和謝神四個步驟。《
漢書·禮樂志》:“大祝,迎神於廟門,奏嘉至,猶有降神之樂也。”降神後巫成為神的體現,代神言行。此時的巫或
薩滿往往處於昏迷狀態,有些是運氣,有些是服用麻醉品。另一種途徑是通過陰,即“靈魂出走”。也就是巫覡的靈魂可以離開肉體,到神鬼所在的地方。漢族稱“
走陰差”。漢族的問仙,苗族的“苗家稻”,都是類似的通神的形式。巫覡為了通神,必須藉助一定的媒介,如樹木、山峰、巨石、動物。
布依族女巫請神時必扶一板凳,象徵騎馬運行。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巫能請神,薩滿只過陰,其實並不嚴格。中國絕大多數的民族的巫既會請神,也會過陰,薩滿也是如此。隨著巫職的擴大,巫或薩滿往往有一兩個助手,從事某些宗教活動,如占卜、預知、
驅鬼、治病等等。
虛擬人物
覡,男巫。
仙靈地界古殷商族裔,與
巫祈顧守著神女島入口處津渡關口,能察龜策之占,預測來者之人的身分來意,兄弟倆也常被
華鶴仙者附體傳聲,傳達予外人訊息。名稱:巫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