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工農紅軍大學)

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工農紅軍大學一般指本詞條

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培養和訓練軍事、政治、專業幹部的學校。1936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在陝北瓦窯堡開學。 1927年11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後,為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創辦了紅軍教導隊,呂赤任隊長,陳伯鈞任黨的書記。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最早培訓幹部的機構。1930年4月,閩西紅軍學校擴建為中國工農紅軍軍官學校第1分校,蔡申熙何長工先後任校長,鄧子恢任政治委員。在這前後,還相繼成立了紅5、紅8軍隨營學校,紅1、紅3軍團隨營學校,贛南和閩粵贛紅軍學校等。1934年10月陝甘邊蘇區在甘肅華池南梁地區創辦了陝甘邊軍政幹部學校,劉志丹任校長,習仲勛兼任政治委員,吳岱峰任副校長。1935年7月,在陝西延川永坪鎮,成立陝甘寧晉紅軍軍政學校。同年10月,學校又由永坪遷至瓦窯堡,改名為陝甘寧紅軍軍政學校,校長吳岱峰,政委張秀山(後郭洪濤)。1935年11月,中央紅軍到陝北後,中央紅軍幹部團與陝甘寧紅軍軍政學校合併,在瓦窯堡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周昆任校長,吳岱峰任副校長,宋任窮任政治委員。1936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擴建為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周昆任校長,吳岱峰任副校長,袁國平任政治委員。這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和國防大學的前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 開學時間:1936年6月
  • 開學地點陝北瓦窯堡
  • 意義:中國工農紅軍最早培訓幹部的機構
成立過程,相關人物,毛澤東,林彪,羅瑞卿,大學舊址,教育方針,

成立過程

創立之初
1927年11月,紅軍教導隊創辦之後,隨著形勢發展和部隊調動,紅軍教導隊先後易名或擴建為紅4軍教導大隊(陳毅張之江先後主持建隊工作,梁軍任大隊長,蔡會文任黨代表)、井岡山紅軍學校(彭德懷兼任校長)、紅4軍隨營學校(石遲峰任校長、鄧子恢任黨代表)、閩西紅軍學校(譚希林任校長、鄧子恢兼任政治委員)。1930年4月,閩西紅軍學校擴建為中國工農紅軍軍官學校第1分校,蔡申熙何長工先後任校長,鄧子恢任政治委員。在這前後,還相繼成立了紅5、紅8軍隨營學校,紅1、紅3軍團隨營學校,贛南和閩粵贛紅軍學校等。1931年11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上述學校合併組建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蕭勁光、劉伯承葉劍英、何長工先後任校長,劉伯承、葉劍英先後兼任政治委員。
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學校分編
1933年10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分編為中央紅軍大學(何長工、周昆、張宗遜彭雪楓先後任校長)、彭(湃)楊(殷)步兵學校(陳賡任校長、劉希平任政治委員)、公略步兵學校(林野任校長,陳鐵生、張際春先後任政治委員)和通信、特科、衛生、供給等4所專業學校。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進行長征,彭楊步兵學校、公略步兵學校及特科學校合併為中央紅軍幹部團,陳賡任團長、宋任窮任政治委員。
紅大一期一科留延安同學合影紅大一期一科留延安同學合影
紅軍大學
1935年6月,幹部團與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合併,組成紅一、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倪志亮任校長(未到職),何畏任政治委員,李特任教育長,劉少奇任政治部主任。下設高級指揮、上級指揮、上級政治3個科和步兵團。該校後併入中國工農紅軍大學。紅二方面軍的學校1929年春,湘鄂西紅4軍在鄂西建陽創辦學生隊(亦稱特務隊),由董朗負責。以後,學生隊先後改名為洪湖教導隊和紅4軍教導大隊,廖卓然任大隊長,張一鳴任黨代表。1930年2月,紅6軍在湖北省監利成立教導大隊,周逸群兼任大隊長。隨著湘鄂西蘇區的擴大和紅軍人數的增加,紅4、紅6軍教導大隊合併組成湘鄂西紅軍洪湖軍事政治學校(亦稱洪湖學校),孫德清趙奇唐赤英劉鳴先先後任校長,胡光霞任政治委員。11月,該校易名為湘鄂西赤色軍事幹部學校,亦稱焦山河軍校。1931年秋,該校又改稱中國工農紅軍軍官學校第2分校。
瑞金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校舍瑞金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校舍
第4分校
1932年春,由左右江輾轉到湘贛蘇區的紅7軍河西教導大隊(閻伯衡任大隊長,袁任遠兼任政治委員)改建為湘贛紅軍學校第4分校,陳東日馮達飛、楊茂等先後任校長,李朴曾毅之、譚富英、周志高先後任政治委員。該校後分別編入紅2、紅6軍團教導營(亦稱隨營學校)。1935年7月,湘鄂川黔紅軍學校成立(亦稱中國工農紅軍軍官學校第6分校),蕭克兼任校長,張子意王震先後兼任政治委員。10月,該校也分別編入紅2、紅6軍團教導營。1936年9月,紅2、紅6軍團教導營合編組成紅二方面軍紅軍大學,劉伯承任校長,陳伯鈞任副校長,陳外歐任教育長,李乾輝任政治部主任。下設上級指揮科及第1、第2、第3營。該校後併入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紅四軍校
紅四方面軍的學校1930年9月,鄂豫皖紅1軍在河南省正陽成立隨營學校,李開達、張琴秋負責該校工作。1931年2月,隨營學校擴建為中國工農紅軍軍官學校第4分校,曾中生任校長,劉杞任政治委員。4月,第4分校改稱彭楊學校,蔡申熙任校長,劉杞任政治委員。1932年夏,又改稱紅四方面軍彭楊學校。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該校停辦。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擴編時又恢復彭楊學校,倪志亮任校長,傅鐘任政治委員。在此期間,還成立了紅四方面軍蘇維埃學校。1934年11月,彭楊學校改編為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倪志亮任校長,李特任副校長。下設高級、初級、政治、特科4個班和教導隊。1935年6月,該校與紅一方面軍幹部團合併組成紅一、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9月,張國燾公開分裂黨和紅軍,不執行中央北上方針,擅自率紅四方面軍南下。紅一、紅四方面軍及紅軍大學分開後,紅四方面軍在卓木碉(今四川省馬爾康縣腳木足)又組建了新的紅軍大學,劉伯承兼任校長,何畏任政治委員。該校後併入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此外,陝甘蘇區和其他蘇區也都相繼成立了不同類型的紅軍學校,培養和訓練了大批軍事、政治幹部。
陝甘寧晉紅軍軍事政治學校
1931年l0月,謝子長劉志丹領導的西北反帝抗日同盟軍成立了軍政幹部訓練班。1932年2月,西北工農反帝同盟軍擴建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軍政幹部訓練班隨之擴大成為軍政幹部訓練隊。1932年12月,陝甘游擊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四十二師第二團,軍政幹部訓練隊改組為紅二十六軍隨營學校。1934年l0月,在甘肅華池南梁地區創辦了陝甘邊軍政幹部學校,劉志丹任校長,習仲勛兼任政治委員,吳岱峰任副校長。1935年7月,在陝西延川永坪鎮,成立陝甘寧晉紅軍軍政學校,校長吳岱峰,政委郭洪濤。同年10月,學校又由永坪遷至瓦窯堡
正式成立
中國工農紅軍大學1935年11月,紅一方面軍幹部團陝北紅軍軍事政治學校合併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周昆任校長,吳岱峰任副校長,宋任窮任政治委員,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中革軍委決定,將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擴建為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周昆任校長,吳岱峰任副校長,袁國平任政治委員,莫文驊任政治部主任,郭化若任訓練處長。6月,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正式成立,毛澤東任校教育委員會主任兼政治委員,林彪任校長,羅瑞卿任教育長,莫文驊任政治部主任,劉亞樓任訓練部長。下設第1科(陳光任科長羅榮桓任政治委員)、第2科(周士第任科長)、第3科(又稱附屬步兵學校,周昆任科長兼校長、袁國平任政治委員)。
改編壯大
10月,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3個方面軍的紅軍學校分別編入中國工農紅軍大學。12月,林彪任紅軍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劉伯承任副校長,羅瑞卿、劉亞樓先後任教育長,傅鐘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校(林彪兼任校長,羅瑞卿兼任政治委員,傅鐘兼任政治部主任)、第2校(劉伯承兼任校長,袁國平任政治委員,周昆郭化若先後任教育長,張際春任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第1校遷至延安,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2校遷至甘肅省慶陽,改稱慶陽步兵學校。同年春夏之交,慶陽步兵學校改歸紅軍前線總指揮部直接指揮。

相關人物

毛澤東

校教育委員會主任兼政治委員
毛澤東在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毛澤東在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毛澤東(1893~1976)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1936~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 (1943~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1954~1959)。字潤之,筆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卒於北京。毛澤東始終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維護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主權,維護世界和平。就他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建立的不可磨滅的巨大功績,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高尊敬。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作出全面、公正、實事求是的科學結論。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其他已公開發行的著作有《毛澤東書信選集》、《毛澤東農村調查文集》、《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和《毛澤東詩詞選》等。毛澤東有三子二女。長子在韓戰中犧牲。

林彪

校長
林彪林彪
林彪(1906~1971)中國軍事家,後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叛徒。原名林育蓉。湖北黃岡(今黃州)人。1925年在廣州黃埔軍官學校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在葉挺獨立團任排長。1927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後隨軍進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的營長、團長、縱隊司令員、軍長、軍團長等職。參加過位於江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紅一方面軍的長征。到達陝北後,任中國抗日紅軍大學、抗日軍政大學校長。1971年9月8日,他下達武裝政變手令,妄圖殺害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毛澤東、周恩來領導下,中國共產黨粉碎了這次政變。陰謀敗露後,他於1971年9月13日和妻子葉群、兒子林立果等人倉皇乘飛機出逃,叛黨叛國,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機毀人亡(見九一三事件) 。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1981年1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其為林彪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羅瑞卿

教育長
羅瑞卿羅瑞卿
羅瑞卿(1906~1978)中國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四川南充人。1978年8月3日卒於北京。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冬在武漢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1928年10月在上海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任閩西紅軍第59團參謀長。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支隊黨代表,縱隊 、師政治委員。1932年3月任第四軍政治委員。6月任第一軍團政治保衛局局長。曾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長征中曾任中央紅軍先遣隊參謀長、陝甘支隊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第一方面軍政治保衛局局長。1936年起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教育長。後任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 、副校長。1940年5月任八路軍野戰軍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參謀長。1961年11月兼任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 。1965年1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5年底被林彪等人誣陷,受到錯誤批判,被解除領導職務,文化大革命又遭殘酷迫害。1977年復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務委員、秘書長,協助鄧小平等領導軍隊整頓工作,提倡恢復和發揚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八屆十中全會增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大學舊址

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舊址,位於延安市子長縣(原安定縣)城內米糧山東南麓一所大院內,1936年6月1日,在此舉行了紅軍大學開學典禮。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舊址,在縣城南端橋溝口。依紅石崖而鑿教室、崗哨、辦公窯,地勢峭拔隱蔽,令人嘆為觀止,亦能防空。現存有原校長林彪、教育長羅瑞卿等人的舊居和大楊樹下的“露天講堂”。紅大第一期學員在這時學習,人數達1063人。毛澤東曾給學員講課。 瓦窯堡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舊址 位於子長縣城內北側米糧山東南麓。現保留一排5孔磚砌窯洞,每孔窯洞進深8米,寬3米,高4米,坐東面西。院落南北長21米,東西寬10米。1936年6月1日,紅大開學典禮在此舉行。毛澤東兼任紅大政委,林彪任校長,教育長羅瑞卿、政治部主任楊尚昆。紅大成立初期,分為一科和二科。一科學員大都是紅軍師以上幹部,有林彪羅榮桓、羅瑞卿、劉亞樓、陳光、張愛萍、莫文驊彭雪楓陳士榘楊成武、譚政、周建屏彭加倫、王平、耿飈劉惠農許建國蘇振華、張純清、張樹才張經武、張達志、宋裕和趙爾陸賀晉年郭述申黃永勝譚冠三張文彬楊立三、鄧富連、劉鵬、吳富善、羅保連、符竹庭童小鵬肖文玖武亭、洪水等。1936年6月21日後,遷往保全(今志丹)。
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舊址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舊址

教育方針

紅軍大學的教育方針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理論與實際並重,軍事與政治並重和少而精。教學內容有:黨的建設、中國革命問題、社會發展史、紅軍政治工作、步兵戰鬥條令、野戰條令、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以及紅軍和外軍作戰經驗等。在土地革命戰爭中,各紅軍學校和紅軍大學培養和造就了大批軍事、政治領導幹部以及各類專業人才,為提高工農紅軍素質,奪取戰爭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