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芭蕉落閒庭(嶺南畫舫錄)

雨打芭蕉落閒庭

嶺南畫舫錄一般指本詞條

雨打芭蕉落閒庭:嶺南畫舫錄》,是一部關於嶺南古典園林文化的隨筆集。作者是著名散文家朱千華先生。作者選擇嶺南古典名園數十處,加以述說其歷史背景與家族秘史,並從嶺南古典園林的歷史、結構、意境、特色諸多角度,全面解析了嶺南古典園林獨特的秀麗景觀與內在的精神意涵,給我們以更多的審美享受、想像空間和人文薰陶。本書文辭密麗,氣象典雅。讓我們跟隨作者行走於蒼茫百越大地,走進一個又一個神秘的私家園林,去尋找嶺南人獨特的精神個性。古代嶺南人對於園林獨特的審美視角與開拓精神,至今仍感染著我們,令我們悄然動容。

基本介紹

  • 書名:《雨打芭蕉落閒庭》
  • 又名:《嶺南畫舫錄》
  • 作者:朱千華
  • ISBN:978-7-5124-0003-0
  • 類別:散文隨筆、園林文化
  • 頁數:212頁
  • 定價:¥29.00
  •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16開
  • CIP數據:CIP數據核字(2010)第008234號
  • 印數、字數:6000冊(22.3萬字)
  • 出版地:北京
  • 版次:2010年2月第一版
  • 責任編輯:王娜
內容簡介,作品特色,作者簡介,朱千華簡介,朱千華正式出版的作品,朱千華作品榮獲獎項,作者自序,目錄,[卷一]月浸欄桿天似水,[卷二]暖香吹月,一簾花影,[卷三]山園春草又芳菲,[卷四]粵庭蕉窗聽秋雨,[卷五]疊石皴煙,明波蘸樹,[卷六]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作品選讀,

內容簡介

園林,是人和自然強烈互動之產物,代表造園者思想,以及人與土地、與自然融合變遷之歷史。本書跳脫傳統園林描述方式,切進人文的感動,依照嶺南園林產生、發展、繁榮過程,循序介紹了餘蔭山房可園清暉園梁園,明秀園,謝魯山莊等嶺南著名古典園林數十處,並就園林文化建築之美、人文風情、歷史民俗及造園者家族背景等,一一細說,期使讀者得以管窺嶺南古園林之浩大盛況,並進而成為暢遊嶺南各園林舊跡、回溯嶺南古文化史之導引。
雨打芭蕉落閒庭

作品特色

雨打芭蕉落閒庭:嶺南畫舫錄》,是一部關於嶺南古典園林文化的隨筆集。作者朱千華先生,曾在江淮第一名園——揚州何園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對於江南園林藝術耳濡目染,體會切身,創作了大量的江南園林文化隨筆。
現在,作者把目光投向嶺南。嶺南屬於炎熱潮濕的熱帶、亞熱帶地區,終年風吹日曬雨襲,蚊侵蟲噬,毒蛇猛獸出沒於叢林,遠古而又蒼涼。嶺南人很少沾溉儒家文化。那些荒落的古園林已所剩無幾。
作者選擇嶺南古典名園數十處,加以述說其歷史背景與家族秘史,並從嶺南古典園林的歷史、結構、意境、特色諸多角度,全面解析了嶺南古典園林獨特的秀麗景觀與內在的精神意涵,給我們以更多的審美享受、想像空間和人文薰陶。
本書文辭密麗,氣象典雅。讓我們跟隨作者行走於蒼茫的百越大地,走進一個又一個神秘的私家園林,去尋找嶺南人獨特的精神個性。古代嶺南人對於園林獨特的審美視角與開拓精神,至今仍感染著我們,令我們悄然動容。

作者簡介

朱千華簡介

朱千華,男。漢族。江蘇如皋市搬經鎮人。著名散文家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直在揚州定居、工作、生活。
2006年6月開始,旅居廣西南寧,專業寫作。

朱千華正式出版的作品

散文集《奔跑的原野》
隨筆集《水流花開:南方草木札記》
嶺南文化隨筆集《嶺南田野筆記
嶺南文化隨筆集《雨打芭蕉落閒庭:嶺南畫舫錄》

朱千華作品榮獲獎項

首屆孟郊散文獎;
首屆朱自清文學獎;
《紅豆》雜誌精短散文一等獎。
人民文學》雜誌2008年徵文、2009年徵文優秀獎。

作者自序

——《雨打芭蕉落閒庭:嶺南畫舫錄》自序
作者:朱千華
揚州城南,有何園,亦名寄嘯山莊。晚清名園。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一家,就住在何園的片石山房。清代筆記作家錢泳,在他的文字中,對片石山房曾有過這樣的描述:
二廳之後,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傳為石濤和尚手筆。——《履園叢話》(卷20)
當時,我家東山牆,與這座太湖石山緊緊相連。我每天晨讀,都坐於此“甚奇峭”的小石山上。那時我讀中學。十六歲,如一枚澀澀的青果。槐花如雪,無處不在的蕩漾。很淡很淡的夢。方春夏之交,翳薈之趣,如坐幽谷。那是一段清風明朗的日子。山後是高牆,院內植廣玉蘭數株。山石上有老桂一棵,枝葉蔓生。仲秋,碎花盈地,滿園清奇,有十里香風。
何園是江南園林代表之作。當初,我住在園林里,現在,園林在我夢中。來嶺南後,住心圩江畔,窗前,芭蕉數棵。窗前誰種芭蕉樹?點滴霖霪。點滴霖霪。
芭蕉聽雨,是一件驚魂之事。秋雨夜半,魂靈坦露。夜深人靜,記憶深處,那些曾經的往事,就像一根根雨絲被蕉葉彈起,成為穿透時空的迴響,縈繞在你枕上。芭蕉看雨,又是一件清雅之事。在嶺南殘存的那些古園裡,我看到雨滴與芭蕉之間的纏綿與決然,芭蕉葉握住雨珠,想留住點什麼,牽扯著,可那些晶瑩的雨珠,毅然離去。雨珠是芭蕉的淚。所以,雨打芭蕉,動聽,卻揪人心。
但是,雨打芭蕉更多的是一種喜悅。很久以前,我愛上廣東音樂名曲《雨打芭蕉》。這是南國音樂的經典曲目。樂譜初見於《弦歌必讀》,丘鶴儔編著。關於此曲由來,眾說紛紜,至今未形成統一意見。有說何柳堂所作,有說何博眾所作,亦有人認為從《八板頭》衍化而來。不管怎樣,此曲流暢明快,旋律優美,給人以輕快與喜悅之情,猶聞雨打芭蕉,聲之淅瀝,如見蕉葉婆娑,舞之蹈之,極富南國情味。
芭蕉是嶺南古典園林中的主要植物。園中多配廣東音樂,一邊遊園,一邊聽《雨打芭蕉》,春心蕩漾,為之一快。園中一石之奇,一壑之幽,皆多譎詭悖傲。但有了芭蕉,情狀則大不相同。芭蕉是後花園中的小姐。一種流麗,輕捷的姿容,淡盪清婉。有她們,整個園子就活了。趣,諧,韻,遠,致,逸,意,妍,輕,活。浩浩天地間就有了風光的柔情與迷離。
嶺南古典園林,各具妙心,各出手眼。園主們或經商,或從政,世間沉浮,此心安處是吾鄉。於是蒔花種竹,躬歷山川,意弛草木。於是採薇,聽泉,鳴琴,搏弈,烹茗,玩硯,賞鼎,搜碑,尋石,造園。園林寄寓著他們對於生活最透徹的感悟。嶺南園林之美,靈秀,窈渺,峻拔,奇掘,清虛,空靈,簡遠。所謂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山玲瓏而多態,水漣漪而多姿,花生動而多致,最能反映出園主的性靈。疊石,理水,蒔木,滲透著造園者苦心一片。故嶺南所造古典園林,多雅構,蔚然觀止——
廣東有四大古典園林:順德清暉園番禺餘蔭山房東莞可園,佛山梁園
廣西有四大古典園林:武鳴明秀園,桂林雁山公園,靖江王府,玉林謝魯山莊。 ……
山川藏靈,風雅道盡。園林之勝,得之目,寓諸心。形於筆墨者,無非譴興。蕉窗之下,孤燈獨坐,遙想自己漂泊嶺南,諸多芳園精舍,新茗佳泉,皆杖履所至,悉為紀述,編次凡七卷。蓋因酒酣耳熱,筆致潦草,故無暇求其精也。自賞自適,率爾無意之作,或可快人眼目,聊以換些酒錢。如此而已。

目錄

[卷一]月浸欄桿天似水

庭院
月亮門
蕉窗
青磚·粉牆

[卷二]暖香吹月,一簾花影

石橋
草堂
涌滘·畫舫
掛落·花罩
亂石鋪地

[卷三]山園春草又芳菲

井欄
灰塑
木雕
庭院花草
水色
咫尺山林

[卷四]粵庭蕉窗聽秋雨

野花含雨一溪明——潮陽西園
十分春水,百葉荷花——澄海西塘
芭蕉捲地碧無際——揭陽彭園
一夜春雨,十里杏花——蓴園
柳影三畝,藕花半塘——清暉園
百家村外,九曲江流——寶墨園
花香風裡聽笙歌——佛山梁園

[卷五]疊石皴煙,明波蘸樹

茉莉鬟風——開平立園
香荔千年夢故鄉——東莞可園
十里鶯花,半溪楊柳——藥洲
水冶山穠——海山仙館
幾度花船燈市——小畫舫齋
芳樹啼鴣,野花團蝶——十香園
野煙千疊,漁唱一聲——餘蔭山房
百粵千里桂花香——粵暉園

[卷六]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一枝照水,珊瑚掛月——明秀園
再種名花十萬本——謝魯山莊
平沙落雁,水光搖漾千頃——雁山園
戶外一峰秀,窗前萬木低——靖江王府
山水來歸,黃蕉丹荔——柳侯園

作品選讀

蕉窗
作者:朱千華
讀嶺南園林,斑駁而且蒼涼,繁華閱盡,給人縹緲之感。煙柳拂岸,人物幽遠。很多古園林,那些滄桑閣樓,舊式家具,不甚明亮的廳堂,斑駁的廊柱,沒落頹廢,總讓人感到舊宅中,老爺正襟危坐,雙手拄杖,鬍子花白。但園芭蕉卻是新綠可人,很少有人會面對一株窗前芭蕉無動於衷,她不婉約,不靈巧,沒有一絲貴氣,卻在葉間透著明朗清潔,落落大方,勃勃有生機。
寫嶺南園林的窗,一定是與芭蕉有關。前朝舊式的深深庭院裡,處處可見花葉掩映的古樹。嶺南的植物太多,卻沒有哪種植物像芭蕉,可以與窗成為千古絕配。蕉窗,最能體現嶺南文化的靈動與意境之美。芭蕉的綠色,拒絕樹葉的細碎,是大片大片的生動。從根部,一節一節舒展向上,直梢頭,再溢進如雲的葉片裡,成就千古絕色。
我的窗前,有陽台,陽台下有芭蕉數叢。我的窗,是名副其實的蕉窗了。春陽里綠波蕩漾,蕉葉一片一片,疏疏朗朗,每株五六葉,蒼翠色,照在太陽光里。那一刻天地為之動容。晚上呢,月色成為背景,南方的女神飄然降臨,透過窗台望去,滿世界都是新的。
嶺南的炎熱氣候,使得造園者尤其關注外牆的隔熱設計。其關鍵在於窗戶。傳統建築窗洞不大,上設窗楣,可遮陽,窗戶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可翻,為氣窗,用以通風換氣,下部平推窗頁,可依風嚮導入自然風。另有百葉窗,此為嶺南重要的傳統設計,有遮陽,防曬,隔熱,導風,觀景之功能。
嶺南園林之窗,可謂琳琅滿目,風格繁多。採光,通風,取景,陳設不同,園林之窗的設計也不同。其中滿洲窗,彩玻窗,蚝殼窗等,為嶺南古典園林里常見款式。
滿洲窗。這是嶺南舊宅與古典園林中,最為常見的窗式。這是令人費解之謎。滿族是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南國建築,為什麼會有東北的滿洲窗?滿洲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清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圍攻廣州城,達九個月。廣州淪陷。屠城。城前後左右四十里,盡行屠戮,死者六十餘萬人。
至1652年,廣州成為兩王天下。並於廣州城中,闢地80畝,建平南王府(其府址,在今廣州市區,西起迎賓館,東至吉祥路)。有滿洲風格的宏偉府殿九間。其餘大小官員府第,俗稱旗下屋者,皆仿之。滿洲窗,即由此來。
滿族祖居東北,其地陰寒,冰雪無常。為使室內通風采光,在未有玻璃之前,皆以紙片蒙窗。因風大,窗紙常有破碎。故,在窗格上,多加橫豎木條做紙骨,使窗紙不易破碎。這些木條中,又置窗心,多為不規則圖案,成冰裂紋狀,即成滿洲窗了。
滿洲窗的豐富圖案,新穎奇特,冰裂紋之精美,令人驚嘆。廣州西關富戶,紛紛仿效。此後,滿洲窗又有發展,結合嶺南建築特點,融入屏門,柵欄,花牆等設計中。木框架,多採用酸枝木。窗心的設計,更趨精緻。番禺的餘蔭山房花廳,前後分隔,用書畫真跡,作窗心,使得滿洲窗,更具觀賞性。窗心之外,為窗襯。即圍繞畫心的部分。多用花草圖案,如海棠圖,盤竹紋樣等。
隨著嶺南與海外文化的交往,滿洲窗的窗紙,已被更為先進的,從海外進口的彩色玻璃取代。
彩玻窗。中西文化結合的產物。廣州開放自由通商後,外國的彩色玻璃也運到廣州銷售。彩色玻璃被廣泛運用於屏門與花窗。在彩玻上進行創作,是清末嶺南藝術家的獨創技藝。採用進口玻璃材料,在上面進行蝕刻,磨刻或噴沙脫色的技術處理,繪以花鳥蟲草,刻以四季山水風光,配以各式傳統的酸枝木花窗,成為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使窗戶更加典雅秀麗。後因原材料缺乏等原因,玻璃蝕刻工藝,漸漸失傳。
嶺南古典園林中,大量的滿洲窗保存完好。最著名的是餘蔭山房滿洲窗。臥瓢廬是園主專為賓客休憩之所。透過滿洲窗的彩色玻璃,可欣賞園中四季美景。透過單塊藍色玻璃,可見室外白雪皚皚,千里冰封之冬季雪景。打開窗後,從兩旁重疊的藍色玻璃往外看,則萬山紅遍,仿佛置身深秋的香山。這就是彩色玻璃的神奇之處,令游者驚嘆不已。
蚝殼窗。蚝,又名牡蠣。在閩南地區,人們稱之為蚵仔。兩廣及海南等南海水域,人們都稱之蚝。每年冬春,是牡蠣收穫季節。俗語云,冬至到清明,蚝肉肥晶晶。就是說,冬至開始,至次年清明,牡蠣肉嫩膏腴,最為鮮美。嶺南地區,潮州韓江一帶,饒平之井洲,以及中山,寶安等地,都是蚝產區。
蚝肉好吃,其殼也有用處。把蚝殼磨成薄片,做窗戶用。這在嶺南,是最常見的一種窗飾。彩玻出現之前,蚝殼就已大量用於窗飾,採光,私密性好。即使彩玻出現之後,也在大量使用。因為彩玻價格不菲,除了巨賈,很少有人買得起的。
可園的邀月閣最上一層,有近三十扇蚝殼窗。先選用個頭大,質量好的蚝殼,精心打磨成均勻的薄片。這需要很細心的功夫。稍不小心,便全磨破,磨穿。好在古人有的是時間,能耐得住性子。蚝殼窗做成了,象紙一般薄,一片片鑲嵌在窗門上,裡面光線柔和舒適,真是嶺南一絕。
推窗,庭前芭蕉數株。夏日,蕉葉蕩漾天空,高舒垂蔭,又大又綠的葉子,可於窗前遮陽。遠觀之,多么像一位情意綿綿的姑娘,拿著芭蕉扇,把一片涼意,送給窗里的書生。
蕉窗,是嶺南文化中最和諧的一景。由此產生的古箏曲《蕉窗夜雨》,成為嶺南音樂史上的奇葩。初聽之,節奏較緩,漸入夜色。稍快,風欲起,仿若山雨欲來。漸漸烏雲密布,由遠而近,雨急速下。音樂速度,力度加強,驟雨至。最後一段,輕巧跳躍,夜雨輕打芭蕉,雨滴從蕉葉滴落。歸至寧靜,一片清朗的雨後氣息。
此百聽不厭的嶺南名曲,其意境源於晁補之的《浣溪沙》。詞云:
江上秋高風怒號。江聲不斷雁嗷嗷。別魂迢遞為君銷。
一夜不眠孤客耳,耳邊愁聽雨蕭蕭。碧紗窗外有芭蕉。
其實,這樣柔腸寸斷的宋詞,不適合於嶺南。嶺南文化中,更多的是對於自然的融入,對人性的張揚與對生活的熱愛與美好。蕉窗夜雨閒聽葉,水岸晨煙柳色濃。嶺南的古典園林里,房子,古樹,都會漸漸老去。只有窗前的芭蕉葉,卻是常新常綠的。
在嶺南的一些地區,芭蕉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化州,古為芭蕉之國,至今,化北山野還保留著成片的野生芭蕉。當地山民,多以為蕉樹有蕉姑娘附身,有靈性,對這些野生芭蕉敬畏有加。芭蕉出蕾時,吐露出的嬌嫩紅葉。更深夜闌,可聽到清脆的爆蕾,其聲啪啪,蕉蕾頂開苞芯,葉根伸出白裡透紅的嫩蕾。收割芭蕉時,當地山民,總要焚香禱告,祈求豐收與平安。
----------------------------------------------------------------------------------------------
石橋
作者:朱千華
嶺南多雨水,山河縱橫,溪澗眾多。交通常為江河阻隔。古越人善舟,山溪險處,則多以木橋作渡。嶺南地區常有颱風暴雨襲擊,每使江河渡口成為險地。宋代曾江《廣濟橋記》云:飈橫浪激。時多覆溺之患。造橋,遂成為歷任地方官為民辦實事之舉,以解江河之阻,以利百姓往來。江河多,橋樑就多。在廣袤的嶺南大地上,橋樑遍布。它們或懸於深山峽谷之中,或浮於江河湖海之上,並且,嶺南人開始把那些風格奇特的古橋,再次升華,融入園林建築之中。嶺南古典園林里,目前尚存石板橋,木橋,石拱橋,多孔橋,廊橋,亭橋等。園林之橋,多為實用與觀賞相結合,亦有分割園林空間作用。
園林之石橋,風格各異。其造型藝術,橋身上各種裝飾,如文字,圖畫,浮雕,廊,亭閣建築等,都和橋樑有機結合,寄寓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文人則常以蒼龍臥波,長虹橫空等來描寫長橋,以新月出世,玉環半沉來描寫拱橋。
嶺南原始森林密布,有各種古木。早期橋樑,多以木橋為主。據《 惠州府志》記載,宋代惠州西湖上,有西新橋,其規模空前,橋固千柱,橋上建有亭閣,橋與建築合為一體。千柱橋樁,一字排列於碧波之上,那是何等磅礴的氣勢。人行橋上,如在畫中游。一時間,此橋成為惠州湖山之勝景。史籍亦見有此橋的記載:飛閣九間,盡用石鹽木。石鹽木,古木名。產南方,堅實經久,白蟻不敢躋。
順德容奇鎮,有一條古溪,因其流經大鵬山,故名鵬溪。兩岸駁以赭石,南通亭埠華口,北接二山水道,溪水貫通容奇各村落。鵬溪名字大,卻無激浪排空。只涓涓溪流,不捨晝夜。溪上原有石橋一座,橋上刻鵬涌橋三字。傳為明代順德進士黃卷所書。後橋坍塌。時鵬溪兩岸,古榕成蔭,氣根橫架於溪上。鄉人鋪以木板,成天然樹橋,成為嶺南一奇。此橋仍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嶺南石橋,在明代以前,因採石工藝所限,其石料多以砂岩,頁岩為主。至清代,則主要以花崗岩作建橋材料。花崗岩結實,耐沖刷,抗洪水颱風。此外,石橋的建築,也注意到造型與美觀。一座石橋上,可以有多種不同顏色的石頭組合,增加美感。和平縣,地處粵東北部,東江上游,有石橋名油竹壩橋,在優勝鄉。清乾隆年間建。三孔石樑橋。橋面以紅色,青色兩種石板錯間鋪疊,色調古樸華美,成為和平一景。
嶺南古典園林之橋,小巧玲瓏,造型優美。最初的園林之橋,可追溯到五代時,南漢宮苑春花園裡的流花橋。唐代末年,中國陷入動盪分裂時期,五代十國出現。其中的南漢政權,在廣州。南漢王朝利用嶺南優越的地理自然條件,多次大興土木,建造行宮離苑,亭台樓閣。其中的流花橋,是嶺南園林中橋類建築的代表之作,歷史優久,極富傳奇色彩。
流花橋,嶺南歷史上的名橋。始建於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南漢時期。今位於廣州市流花路錦漢展覽中心北側,南北走向,略偏東。原為木橋。一千多年前,這一帶是廣州著名的蘭湖。南漢劉氏於此築芳春園,亦名甘泉苑。傳劉氏宮女早起梳妝,擲花於水中,落英繽紛,飄浮於此橋,故名流花橋。
據《南漢春秋》記載:流花橋在會城北(今廣州市),西達荔枝灣,可以通舟楫往來,與甘泉苑相接。其後,行路人往往於雨後拾得遺釵,珠貝,知為(南漢)亡國之遺物。想當年,劉氏於此築園,嶺地地廣人稀,惟奇花異木無數。園中曲徑流水,花木掩映。流花橋下,可通小舟。兩岸遍植桃花,桃紅柳綠,相映數里。
東莞可園,可樓下有雙清室,室外築湛明橋。橋雖小,卻玲瓏雅致。小石橋原用麻石造成,今改作拱橋。雙清堂因堂前有此湛明橋,曲池兩景,故命名為雙清。朱欄碧水,倒影著池畔的亞字廳,邀山閣。此橋置於山澗,棧道,曲水,方亭之間,錯隱藏形,活躍了園內咫尺空間。跨溪越池,隨路而建。橋下流水淙淙,魚蝦嬉戲。四周翠柏青藤,碧草繁花。聯云:踱紅橋,悟游魚歡樂因景;觀曲水,思碧荷芬芳理由。
番禺餘蔭山房,有廊橋為浣紅跨綠。水廊凌跨水面,以此為界,分園中為東西兩大景區。又能聯繫西區深柳堂,臨池別館與東區玲瓏水榭等主體建築之間的構通,構成了一幅畫中有畫景中有景的絕妙畫面。橋前後各有石階五級,橋下為一石拱券,橋亭為卷棚歇山頂。前後分別題額浣紅,跨綠。故名。橋上設欄桿,掛落,兩端連線風雨廊,廊長二十米餘。廊兩側設有美人靠。水廊小憩,仰觀雲天,平視園景,聞香池荷,讓人感受到自然山水之間幽深清朗的意境。
嶺南古橋上,常築亭廊等建築。嶺南多風雨,最初的亭廊,是給行人作避雨之處,且對橋身也有保護作用。現在,嶺南的廊橋,多孤立於山野。另有一些精緻的廊橋,保存於各古典園林中。另有廊橋,造於熱鬧的街市,廊橋之上,兼作市場。如潮州的廣濟橋,曾有一里長橋一里市之說。東莞莞城舊德安橋,因橋設市,坊間呼為 市橋。
粵東潮汕,梅州等地,亦有不少帶廊橋。多用杉木。珠江三角洲的村鎮,多有古橋,橋頭建更樓或橋屋,以為鎮守。如廣州的石井橋。亦有於古橋中間,或橋頭建牌坊,石塔者。廣州曉港公園內有雲桂橋,橋頭石牌坊,有匾,題曰:雲桂發祥。另有順德龍江鎮貞女橋,有貞女遺芳牌坊。石橋建石塔者,多以鎮水而築。洪水頻發河段,建塔以鎮水妖。潮州市太平路北段,曾有宋代古橋,名太平橋。初建時,橋兩端建小石塔四座,以為鎮守。
嶺南橋樑藝術,風光奇絕,造型之奇美者,當數潮州廣濟橋,最為世人驚嘆。原江中無橋,以石堆疊江心,主要用於繫舟之用。後又增建石洲,洲上建亭,石洲之間,搭浮橋,為行人提供歇腳,避風雨之處。但跨江浮橋過長,不利船筏通過,再築一洲 ,距西岸數步,上跨巨木,下通船筏。形成梁橋與啟閉式浮橋相結合的奇特景觀。
後來,廣濟橋增建橋墩,增長梁橋,多次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建。直至現在,形成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的宏大壯觀的景象。被譽為百越第一橋。
廊橋,在百越侗族中間,稱為風雨橋。為嶺南一絕。橋上築以廊道,閣樓。最著名的廊橋,廣西三江程陽橋,即為典型。此橋建於1916年。橫跨於林溪河,為石墩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兩台三墩四孔。墩台上建五座塔式橋亭,橋廊十九間。亭廊相連,渾然一體,十分雄偉壯觀。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凝聚著侗鄉人民智慧。
嶺南古典園林,是嶺南文化的玫麗篇章。園中之石橋,能給人以嶺南水鄉風情的薰染,讓人感受到長橋短橋,畫欄曲折之美。移舟泊煙渚,可堪風柳多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