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口,拼音yá kǒu,是指山崖間的豁口;谷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崖口
- 拼音:yá kǒu
- 注音:ㄧㄚˊ ㄎㄡˇ
- 出處:《題華嚴寺瓌公禪房》
崖口,拼音yá kǒu,是指山崖間的豁口;谷口。
崖口,拼音yá kǒu,是指山崖間的豁口;谷口。...... 唐 岑參 《題華嚴寺瓌公禪房》詩:“朝從老僧飯,昨日崖口宿。”唐 杜甫 《奉漢中王手札》詩:“淹泊俱...
崖口村位於廣東省中山市東南部,這個海邊村莊聲名遠播,是因為村里至今仍實行人民公社制度,獨樹一幟地生活在珠三角繁喧的市場經濟里。是珠江口伶仃洋邊一個村莊,與...
崖口飄色是一種廣東省中山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俗和民間藝術,是當地人民民眾在長期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積累、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表現了人民民眾在...
《初至崖口》是唐代詩人宋之問在流放途中創作的一首山水詩。全詩十二句六十字,描寫風景渾成完整,雖屬於初唐詩,但風格更接近於盛唐詩。...
南朗鎮的崖口,過去稱為崖溪,共有十個自然村,麒麟舞為中堡自然村的傳統民舞,與崖口飄色等民間藝術一樣源於唐代時的“耍菩薩“社火活動,並沿襲至今。...
崖口板龍舞是一種廣東省的傳統民俗舞蹈活動。崖口,古稱崖溪,隋唐時因有鹽場的關係,大量的中原人經南雄珠璣及福建甫田、東莞一帶遷徒定居,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
《入崖口五渡寄李适》是唐朝宋之問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入崖口五渡寄李适》是唐朝宋之問創作的一首五言詩。中文名 入崖口五渡寄李适 創作年代 唐朝 ...
大崖口位於鋼城區艾山街道辦事處卞家泉村以南的轉山子西側,此處系萊蕪通新泰的交通要道和必經之路,且路臨山崖,地勢險要,故名大崖口。...
崖口譚氏大宗祠位於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崖口村中堡三房下街,建於清代,於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和2002年重修。該祠坐北向南,三間三進,中間夾兩天井,面闊12.4米,...
《和李适答宋十一入崖口五渡見贈》是唐代詩人徐彥伯所作詩詞之一。...... 《和李适答宋十一入崖口五渡見贈》是唐代詩人徐彥伯所作詩詞之一。作品名稱 和李适...
《木蘭秋獮入崖口詩》是河北省圍塲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出土的拓片,撰寫時間為清乾隆16年(1751)8月。...
《太一石鱉崖口潭舊廬招王學士》是唐朝著名文學家岑參的代表作品之一。...... 《太一石鱉崖口潭舊廬招王學士》是唐朝著名文學家岑參的代表作品之一。...
《答宋十一崖口五渡見贈》 作者李适適 ,是唐朝的一部詩詞。...... 《答宋十一崖口五渡見贈》 作者李适適 ,是唐朝的一部詩詞。中文名 答宋十一崖口五渡見贈...
黃崖口、大水谷之戰,明與俺答戰爭中的一戰。......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正月,蒙古族韃靼部土默特萬戶首領俺答率軍攻黃崖口、大水谷(今屬河北)等地。兵部侍郎...
孫中山在廣州任非常大總統時,又給其2000元,其以此款與族人孫錦言合夥在崖口開一間小米鋪,賺取微利以作家用。民國17年後,其與家人由崖口回翠亨村居住,妥善保護...
集益寺位於中山市南朗鎮崖口村,原名大灣古廟,據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有文字記載重建於道光四年。現任住持,心昊法師,法名廣融,字心昊。1970年出生,祖籍江蘇...
抬閣(南朗崖口飄色)代表性傳承人...... 到了21世紀,譚浩彬負責崖口村飄色出巡活動的整體組織、策劃等工作,使崖口飄色這一大型的民俗活動在每年的五月初六“龍王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