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2022年1月14日,在上海發布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該規劃提出到2035年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打造成綠色生態“橋頭堡”、綠色生產“先行區”、綠色生活“示範地”,成為引領全國、影響全球的國家生態文明名片的總體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 屬性:綱要
  • 發布時間:2022年1月14日
  • 發布單位:上海市政府
綱要內容,綱要解答,

綱要內容

一、明確總體戰略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統籌全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嚴格落實長江大保護任務要求,堅持生態立島不動搖,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持續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生態文明軟實力,推動率先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體系,統籌好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樣板”,讓崇明世界級生態島成為彰顯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重要視窗。
  (二)發展原則
  一是保持戰略定力。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乾,推動美好藍圖變為生動現實。
  二是提升發展品質。主動豐富內涵、持續拓展外延,將有限空間謀劃好、保護好、利用好,打造“灘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以綠色發展、品質提升為導向,打造高能級生態,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發揮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引領作用。
  三是推動價值實現。持續探索在保護中發展的新機制,以人為本、創新驅動,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之路,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推動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共同實現。
  (三)戰略目標
  到2035年,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打造成綠色生態“橋頭堡”、綠色生產“先行區”、綠色生活“示範地”,成為引領全國、影響全球的國家生態文明名片、長江綠色發展標桿、人民幸福生活典範,向世界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設範例。
  1.國家生態文明名片
  依託國際重要濕地等世界級自然資產,加快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崇明案例,形成大型複雜人居河口島嶼系統解決方案,展示高難度、高水平生態文明實踐成果。先行探索“碳中和”路徑,實現發展方式綠色變革,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成為中國遞向世界的一張靚麗生態名片。
  2.長江綠色發展標桿
  強化科技賦能,做精生態農業,做強本地品牌,搭建功能性平台,做大農業生態圈,成為長江流域農業創新發展重要策源地。強化生態賦能,大力發展“康”“養”“體”“游”等特色產業,拓展康復醫療、養老養生、文體旅遊、總部經濟等業態,打造長三角生態產業新高地。
  3.人民幸福生活典範
  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合理最佳化城鄉格局,持續提升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教育、醫療、文體等優質資源供給,與中心城區同進步、共發展,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繪就林水人城和諧畫卷,成為令人嚮往的宜居樂土。
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
指標.png
  二、推動生態能級高標準躍升
  (一)厚築生態資源本底
  1.建設美麗河湖
  保護河湖空間。維護河湖空間完整、功能完好、生態安全,嚴控河湖岸線,嚴格水域、岸線等水生態空間管控,嚴禁侵占河道、圍墾湖泊。最佳化水環境質量。推進城鎮污水污泥處理處置穩定達標,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提標改造,深化探索符合實際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技術和模式,維護設施穩定運行。開展水生生態系統修復,提升河道在生態景觀、農業灌溉等方面的綜合價值。統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區域化、系統化治理鎮村級河道,歸併調整水系,打通斷頭河,改造排澇圩區。開展河道生態治理,實現河湖通暢、生態健康、清潔美麗、人水和諧。
  2.保育生態沃土
  強化土壤風險防控。建立健全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持續開展農田土壤健康監測評估。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強化受污染農用地安全利用措施,加強在產企業土壤污染預防管理,注重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推進土壤生態保育。推進土壤生態保育技術研發,實施土壤生態修復示範工程,加快重點地區土壤生態保育。推廣新型高效綠肥和生態施肥技術,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生物多樣性,強化農田土壤固碳能力。
  3.培育品質森林
  完善林網結構。統籌布局林業發展空間,強化結構性林地空間的預留,重點圍繞主幹路網和骨幹河道推動林地廊道建設,提高生態廊道連續性,穩步提高森林覆蓋率。積極創建森林城市,建設鄉村公園,打造鄉風濃郁的林水田園。最佳化林木品質。加強中幼林撫育、退化林修復、低效(低產)林改造,構建有層次、有結構、有景觀的全域林地空間體系,最佳化完善林相結構,豐富林木色彩,提升森林資源蓄積量、穩定性和碳匯能力。提升林地服務功能。建設遍及城鄉的綠道網路和生態服務設施,推進林業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
  4.守望靜謐藍天
  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源頭防控,加強揚塵、餐飲油煙、農業源大氣污染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防治,加強重點排放源治理。加強大氣綜合治理研究和監測預警,鼓勵企業採用先進生產工藝和治理技術,確保達標排放,力爭達到近零排放。防治環境噪聲污染。鼓勵低噪聲運輸工具、機械工具使用,降低噪聲源。控制噪聲輻射,對主要道路沿線區域加大噪聲治理力度,嚴格控制道路與聲環境敏感目標的防護距離。
  (二)呵護自然生機活力
  1.嚴守生態保護空間
  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行生態空間分類管控,保護長江口灘涂濕地資源,合理增加自然濕地保有量,構建促進物種遷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態廊道,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科學管控土地資源。嚴守城市開發邊界,鎖定建設用地總規模,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未來發展留足戰略空間。嚴控人口規模與建築高度。嚴格控制常住人口增長,持續最佳化人口結構。按照“中國元素、江南韻味、海島特色”的要求,全島嚴格實行新建建築高度分級管控,彰顯世界級生態島風貌特色。
  2.守護動物棲息天堂
  加強鳥類棲息地生態修復。完善濕地保護管理網路,持續實施長江口灘涂濕地生態修復,重點關注長江口北支濕地修復,加強外來物種管控,有序恢復濕地生態秩序,依法禁止獵捕以及其他妨礙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活動,最佳化水鳥栖息環境。實施水生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落實國家關於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和長江禁捕相關規定,強化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修復和完整性保護,實施以中華鱘、長江江豚為代表的河口珍稀瀕危水生生物搶救性保護行動,開展珍稀瀕危物種人工繁育、增殖放流和種群恢復工程,全方位提升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和水平,提升長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推動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完善生物資源遷地保存繁育體系,加強替代生境研究和示範建設,研究建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平台、種質資源庫等各類搶救性遷地保護設施,保護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
  3.密織生態監測網路
  建立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路。按照“天地融合、全面覆蓋”的原則,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預警網路,套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灘水林田湖實時精準管控。將崇明島全部陸域、長江北支範圍一併納入生態環境預警監測體系,推進監測數據、預警預報以及管理信息的互通互享。推進生態產品統一登記核算。推進島域森林、濕地、水體等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定期修訂崇明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探索生態產品實物量核算方法、生態產品實物量定價方法、生態產品價值量核算方法,建立健全簡明科學、統一規範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完善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技術標準體系,開展長期監測、周期性調查,推動生物多樣性監測現代化。研究開發生物多樣性預測預警模型,建立預警技術體系和應急回響機制,實現長期動態監控。
  (三)深化跨區域生態共治
  1.推動全島生態資源可持續利用
  提升自然保護區能級。推動申報黃渤海候鳥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產,嚴格保護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市民積極參與世界遺產保護和研究。打響生態島科普教育品牌。依託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沙國家濕地公園等自然資源,建設科普教育基地,科學謀劃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實現由“大自然中建設博物館”向“建設大自然博物館”轉型,營造“人人都能親近大自然”的環境氛圍,提升公眾生態素養。
  2.加強區域生態環境管理協同
  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共保共治。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探索流域及上下游協作機制,協同開展河口地區生態環境科學研究,推進大氣和水體聯合監測、監督、執法,加強區域管理協作,推動流域信息共享、污染共治、生態共保,完善跨行政區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聯動機制與保障。強化長江口綠色發展戰略協同。推動落實“東平-海永-啟隆”三鎮協同規劃,建立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跨區域規劃管理機制,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建築高度、建築風貌以及人口規模協同管控。深化推進跨行政區域聯合執法,共同構建長江口保護開發戰略協同區。
  3.深化國際生態交流合作
  共建國際生態科研高地。引入國家級生態研究機構,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平台,設立長江口生態科學研究院,開展重大生態科研項目。與高水平國際生態保護組織開展長期合作,舉辦國際生態科研學術交流活動。搭建國際綠色合作橋樑。發展國際友好合作城市,與國內外自然保護區建立姊妹保護區,推動亞太生物遷徙通道沿線地區形成保護共識,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拓展與國際機構常態化合作,培育發展本土國際組織,建設綠色發展合作展示推廣平台,推動項目“引進來”“走出去”,深化大型複雜人居河口島嶼建設,持續提升生態島國際影響力。
  三、實現綠色低碳高起點突破
  (一)推動能源綠色轉型發展
  1.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
  加快發展光伏發電。發展新型農光互補發電系統,充分利用建築屋頂資源,發展與建築結合的高效分散式併網光伏發電系統,穩步提高光伏裝機容量。穩妥發展風力發電。結合候鳥保護要求,最佳化陸上風電設施布局,發展海上風電項目,探索實施深遠海風電示範試點。加大生物質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力度。加強農作物秸稈、林業廢棄物、沼氣等生物質能利用,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探索實施地熱資源利用示範工程。
  2.構建高效低碳能源體系
  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強風電、光伏發電精準預測和調度,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試點建設源隨荷動、源荷互動、供需匹配的能源電力系統。最佳化提升配電網結構,完善智慧型微網建設。結合儲能技術發展,發展新型電力儲能設施,推動氫儲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網調峰等場景套用示範。發展天然氣等低碳能源。結合城鄉格局調整,完善輸配管網,擴大天然氣使用覆蓋面,為重點區域及重大項目配套建設天然氣管道和分散式能源站點,提升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
  3.推進碳排放精細化管理
  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管理。建立動態監測、預警分析平台,為全島碳中和提供數據支撐。探索建立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加快遙感測量、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技術在碳排放實測領域的套用,開展森林、海洋、濕地、農田等碳匯本底調查和儲量評估,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碳匯成效監測評估,並相應完善資產確權、交易等功能,探索建立藍碳交易中心。加強能源精細化管理。建設生態島能源管理平台,建成重點用能單位和大型公共建築的能耗線上監測平台,強化能源審計管理制度,最佳化完善節能審查制度。
  (二)倡導低碳產業技術與套用
  1.推進產業節能降碳
  實施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原則上不得新建、擴建“兩高”項目,挖潛存量項目,督促改造升級,加快落後產能淘汰,推動產業體系向低碳化、綠色化、高端化最佳化升級。有效盤活存量工業用地資源,提升園區品質,發展新型園區經濟。注重源頭創新,突顯產業特色,推動面向未來的高端產業集聚發展。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大力推動綠色產品認證和能效標識制度,推廣先進高效的產品設備,加快淘汰落後低效設備。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最佳化新型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和用能結構,推廣採用直流供電、分散式儲能、“光伏+儲能”等模式,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
  2.推廣綠色建造技術
  推動建築領域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轉型。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強化BIM技術套用,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逐步推廣超低能耗建築,打造近零能耗建築示範項目,鼓勵建設零碳示範生態社區。推進新建農房綠色化建造,推動農房執行節能設計標準。推廣可再生能源在建築領域套用。推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套用,推動太陽能光熱、光電、淺層地熱能、空氣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光伏瓦、光伏幕牆等建材型光伏技術在城鎮建築中一體化套用。探索推廣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於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築,推動公共機構、大型公共建築採用高效製冷設備。
  3.探索低碳技術套用
  強化綠色低碳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布局,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研發和推廣,建立完善綠色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台。結合崇明島“碳中和”實踐,探索新型電力及可再生能源利用關鍵技術、低碳/零碳建築和交通技術、新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術、固碳及生態碳匯增匯技術等研發,推動綠色低碳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套用。
  (三)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1.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
  促進綠色消費。弘揚崇尚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大力推動消費理念綠色化,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廣綠色消費產品,引導居民自覺踐行綠色消費。完善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最佳化完善可回收物“點站場”體系,加快完善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布局,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能力。加強生物質資源循環利用。推進秸稈格線化收集及綜合利用、特色水產智慧型化零排放養殖等生態循環鏈模式,推廣“魚塘-水稻-濕地-林地”養殖尾水綜合治理循環利用模式,形成全域農業生態系統大循環。提升廢棄物處置能力。依託靜脈產業園,提升固廢循環利用產業能級,完善固廢中轉儲運體系,布局利用處置設施,創建循環型島嶼。
  2.鼓勵全島綠色出行
  推廣新能源和清潔能源交通工具使用。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推進交通能源結構轉型,擴大清潔能源在交通領域的套用,加快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積極鼓勵社會乘用車領域電動化發展,持續提高船舶能效水平,加快發展電動內河船舶,推進充電樁、配套電網、加氣站、加氫站等設施建設。構建便捷通達舒適的綠色出行網路。以軌道交通為依託,建設快速綠色交通工具換乘體系,結合軌道交通樞紐設施,布設換乘停車場、分時租賃網點等換乘設施。打造宜人的慢行環境,制定差別化慢行分區策略,形成不同功能腳踏車通道和步行道網路,構築以“公交+慢行”為主導的綠色多元化公共運輸系統。
  四、促進生態產業高水平發展
  (一)持續壯大綠色新農業
  1.打造農業高地
  搭建農業科技創新功能性平台。推進崇明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打造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等國家級平台,引進農業高等教育與科研機構,實施重大農業科研項目,培育農業合作產業園,促進農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做大農業科技創新生態圈。壯大農業科技龍頭企業,集聚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金融、產權交易服務、農產品檢測認證等服務機構,形成全要素產業生態圈,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加大輻射帶動力。發展特色種源產業。建立長江流域特色種質資源庫,保護畜禽水產遺傳資源品種,加大對中華絨螯蟹、刀鱭、鳳鱭、鰻鱺、沙烏頭豬、長江三角洲白山羊、上海水牛等特色種質資源保護力度,研發、引試或繁育推廣新品種、新品系,打造現代農業種業創新區。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大生物、工程、環保、信息等技術集成套用力度,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引導和促進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不斷挖掘農產品加工潛力、提升增值空間。
  2.做強農業品牌
  打響“兩無化”(無化學肥料、無化學農藥)種植品牌。合理確立“兩無化”生產經營品類與規模發展布局,建立並推行“兩無化”生產經營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依託崇明獨特的自然稟賦,推廣人放天養、自繁自養等原生態種養模式,擦亮香酥芋、金瓜、白扁豆等崇明優勢農產品品牌。做專做精特色農業。發揮“後花博效應”,做大做強現代花卉產業,推動花卉種源研發、生產示範、花卉交易集群化發展。依託廟鎮藏紅花、綠華鎮鐵皮石斛、三星鎮苦草等藥用植物種植基地,推進中藥材種植、研發、套用全產業鏈發展。強化品牌認證和管理。建立健全“崇明”地理標誌品牌認證和管理平台,加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力度,擴大區域公共品牌覆蓋面,加大優質農產品品牌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
  3.發展數字農業
  提升農業數位化水平。布局“數字農場”“無人農場”套用場景,推動國家數字農業創新中心建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都市現代綠色農業全面深度融合,普及精準化農業作業,實現全生命周期智慧型化閉環管理。推廣農業“機器換人”。最佳化農作物生產管理技術,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標準化試點項目,提高蔬菜、林果行業生產“宜機化”水平,推動實現規模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聚焦農業綠色生產基地,發展“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
  (二)全力打造活力新康養
  1.做強醫療康復服務
  建設區域醫療高地。打造長三角康養服務一體化的重要節點,積極引入三甲醫院,促進康養與醫療機構雙向合作,構建多層次的康養醫療服務體系,培育一批服務優質、技術精湛、管理規範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品牌。開展國際醫療旅遊服務,推進健康保險和醫療支付與國際接軌。完善康復護理服務體系。發展康復醫院、保健院、療養院、體檢中心等醫養結合的特色健康醫養服務,引入健康教育機構,提升康復護理服務水平。
  2.做優養老養生服務
  提升養老服務供給品質。推進老有所樂,圍繞活力老人品質生活需求,積極發展老年休閒“樂活”體驗消費,形成有全國影響力的養老服務品牌。推進老有所安,創新身心雙養、內外皆養的養老理念,打造激發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老年社會平台和獲得體系,增強老年人的社區歸屬感、價值認同感、心理獲得感和身心幸福感。發展全齡健康養生服務。鼓勵社會主體投資康養產業,依託崇明島生態資源,結合各年齡段康養需求,開發健康檢測、亞健康防治、美體美容、養生運動、營養膳食、心理診療等相關產品與服務,推出個性化健康管理整體解決方案。
  3.推動康養多元融合發展
  推動康養與農業融合發展。依託崇明特色農產品優勢,積極開發康養系列食品、保健品,發展中醫藥養生特色產品和服務,建設與中藥科技農業、名貴中藥材種植、田園風情生態休閒旅遊結合的養生體驗基地。推動康養與旅遊融合發展。依託旅遊和養生資源,將休閒度假與養生保健、修身養性有機結合,拓展養生保健服務模式,打造健康旅遊產品和健康旅遊線路。推動康養全產業鏈發展。建設一批康養基地、康養社區,打造規模大、功能全的健康管理綜合體,探索“醫、教、研、康、養、游”全方位健康養生服務模式。加快推動康養服務業大數據建設及套用,加快整合各類信息,實現相關產業數據有效融合、銜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
  (三)積極發展生態新經濟
  1.展現生態文旅魅力
  打造長江文化集成展示平台。實施“長江文化+”,整合提升、創新利用長江流域文化旅遊資源,展示長江大保護成果,研究建設長江河口博物館等輻射長江流域和長三角地區的重大文化項目,不斷豐富優質文化供給。厚培生態文化品牌。充分挖掘江南文化、江海沙地文化、鄉村文化內涵,打造一批留得住文脈、記得住鄉愁的生態文化村鎮,建設一批望得見林、看得見水的文化休閒地。做強花卉文化創意產業。統籌花博會設施綜合利用,加快建設“上海花港”,大力推進融花飲、花饌、花飾、花畫、花具、花節、花事、花藝、花展、花旅等於一體的花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豐富花卉文化產品供給。
  2.提升旅遊度假體驗
  開發精品旅遊項目。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國家長江口生態旅遊基地,培育“靜謐西沙”“雅致東灘”等若干特色旅遊空間,建設一批生態保護與旅遊發展一體化的生態友好型旅遊項目,發展精品小眾生態旅遊產品。實施精品民宿、精品鄉村酒店和鄉村旅遊管理與服務品質提升工程,按照地方特色、鄉土氣息與標準化、功能化相結合的原則,打造一批標誌性鄉村旅遊精品項目。最佳化旅遊休閒體驗。提升東平森林公園、西沙明珠湖、東灘濕地公園品質,引進國際知名品牌度假酒店,完善配套旅遊服務設施,開發多元化休閒旅遊產品,打造集觀光、休閒、度假、體驗於一體的高水平旅遊服務體系。
  3.煥發體育運動活力
  做強體育品牌賽事。持續發展腳踏車、鐵人三項、馬拉松等國際體育品牌賽事,積極培育扶持自主品牌賽事。強化賽事市場化運作,增強體育賽事的觀賞性和娛樂性,發展形式多樣、普及性強的體育競賽表演項目,發揮體育賽事綜合效應。發展特色休閒運動。依託崇明島自然生態優勢,建設體旅融合的環島腳踏車道系統,推進一批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徒步騎行驛站、自駕游營地建設。探索發展新興項目,滿足各類人群、不同層次的體育消費需求,打造戶外運動天堂。做大體育運動產業生態圈。打造路跑、腳踏車、太極拳、馬術等戶外運動基地,營造良好的體育產業發展環境,形成若干體育產業集聚區,打造陳家鎮東灘腳踏車運動小鎮。
  4.提升總部經濟能級
  建設總部經濟發展平台。選取風景優美、交通便利的區域,探索生態招商模式,建設總部經濟發展平台,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資產的優勢。鼓勵改造具備條件的農場建築、老廠房、工業園區,形成各具特色的總部經濟發展載體,完善商務配套設施建設。培育引進總部企業。吸引國內外大型知名企業集團、品牌高新技術企業在生態島建設研發設計總部。培育和扶持一批帶動力強、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本土企業,延伸產業鏈,做強做大本地成長型總部企業。
  五、共享幸福美好高品質生活
  (一)建設藍綠相融人居環境
  1.構建人地和諧城鄉格局
  持續最佳化城鄉空間布局。注重綠色低碳、宜居安居。深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進撤制鎮更新改造,促進生態、生產、生活“三生”空間融合發展,形成生態地區和諧自然、鄉村地區有機舒朗、城鎮地區緊湊集約的城鄉空間布局,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建設鄉村生態社區。持續穩慎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對鄉村地區進行分類指引,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循序漸進,按照保護村、保留村、撤併村分類探索推進。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加強村莊設計,重塑鄉村地區生態和生活環境,打造面向未來的鄉村生態社區樣本,切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品質,全面提升鄉村風貌水平。建設綠色生態城鎮。持續落實世界級生態島綠色生態城區規劃建設導則,推動城鎮集約式組團式發展,提升城橋核心鎮的功能品質。推進東灘陳家鎮地區東部橋頭堡建設,努力打造生態產業重要集聚地、生態經濟重要示範地。推進東平地區發展,打造具有農場風情的東平特色小鎮,推進東平—海永—啟隆跨區域城鎮圈協同發展。
  2.發展外暢內優交通網路
  加強對外交通聯繫功能。完善對外跨江通道布局,推進軌交崇明線、滬渝蓉高鐵等重大交通設施建設,形成由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為主體的對外聯繫主通道。實現水上客運功能轉型,發揮水運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完善便捷的道路系統。整合公路網和城市道路網,最佳化路網密度,加快構建“四橫八縱”骨架幹線路網。最佳化城鎮間交通聯繫,提升農村公路標準。打造以軌道交通、快速公交聯絡線等骨幹公交為主體,常規公交為基礎的公共運輸體系。建設數字交通島。積極推動智慧型網聯汽車、無人駕駛汽車等新技術在崇明島試點套用,構建現代化智慧型公交體系。
  3.建設安全供水防澇系統
  保障島域原水供應安全。實施崇明東風西沙原水系統複線工程和供水主幹管成環工程,滾動推進供水管網提標改造,積極開展高品質飲用水示範區建設,不斷提升城鄉供水品質。提升全島防汛排澇能力。持續推進骨幹河道整治、海塘大堤提標改造和生態修復工程,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完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提高排水能力。協同啟東、海門兩地完善區域防洪除澇體系。
  4.打造智慧泛在數字平台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推進新一代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隨時即取的大容量、高頻寬、低時延網路支撐能力,逐步實現全島深度全覆蓋。全面布局新型城域物聯專網,提供面向不同類型用戶異構、泛在、靈活的網路接入。打造數字孿生島。加快推進智慧型化終端設施,部署神經元感知網路,匯聚多源異構數據,構建生態島運行體徵指標體系及機制,推進生態監測、能源管理、綠色產業、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數位化場景套用,打造物理維度與信息維度同生共存、虛實映射的數字孿生島。
  (二)提供可及可享品質服務
  1.供給優質均衡教育服務
  最佳化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深化推進緊密型、集團化辦學,加強城鄉教育資源整合力度與師資流動,加快推進數字教育創新發展,進一步促進校際均衡發展,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服務好每一位學習者。完善品質教育服務體系。推動學前教育幼托一體、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教育特色發展、職業教育開放融合,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教育體系。賦能更卓越、更特色的國際教育,引入知名高等學府,建設綠色農業、生態旅遊、體育康養等領域的教育新高地。
  2.發展品質便捷健康服務
  加快市級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加強與市級重點醫院深度合作,切實提升區域性醫療中心的能力和水平,推進醫療資源在全島均衡布局。夯實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加快醫療衛生資源補短板、增功能、提能級,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康復等醫療功能,打造區域醫療康復中心。鼓勵家庭醫生深入社區,使家庭醫生成為居民的健康“守門人”。建設未來醫院。加快數字醫院與醫院信息標準化建設,完善以患者為中心、全流程閉環的數位化醫療服務模式。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際網路”發展,開展面向居民的家庭醫生簽約、健康管理、健康照護、藥品配送等智慧型化服務。
  3.營造活力友好社會氛圍
  推動老齡事業發展。完善鎮有“院”、片有“所”、村有“室”、組有“點”的設施網路,重點推進建設集成日托、全托、助餐、醫養、康養等功能的城鎮社區樞紐型養老綜合體,以及具有鄉村田園特色的托養設施。推進“養老院+網際網路醫院”模式,推廣數字養老套用場景落地,拓展“一鍵通”服務,推動老年人生活“數字無障礙”,構建增進代際和諧、增強社會連線、消除數字隔閡的老年友好型社會,形成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實施服務惠民工程。結合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和城鄉空間調整,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標準化建設,最佳化衛生、養老、文化、體育等家門口服務站點布局,增加便利可達的公共休閒、商業空間,建設鄰里服務設施和鄉村“多功能廳”,推動實現資源一體化整合、服務一站式享有,提升社區智慧型化、綜合化服務功能,加快公共服務體系提檔升級,傾力打造具有崇明島特色的家門口鄉村服務品牌。
  (三)促進城鄉居民穩業增收
  1.提高勞動技能素質
  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引進優質培訓機構及項目,推進企業職工在崗培訓、農民技能提升培訓。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新技能培訓,促進勞動者提升素質、體面勞動、全面發展,努力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以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產業調整為導向,鼓勵增設職業教育機構,調整最佳化職業技術學校專業設定,推動技能型人才供給側改革,提升人才職業核心素養。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最佳化教學方法技術,推進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開發課程、合作促進就業。參與重大職業技能競賽,提升職業教育品牌專業競爭力和影響力。
  2.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提高就業質量,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完善就業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重大投資建設項目與就業聯動機制,加強生態就業崗位開發和管理。建立健全創業全過程的政策扶持體系,推進多層次創業服務平台建設和運行,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拓寬居民增收渠道。發展壯大鄉村產業,發展林下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動低收入群體收入更快增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織牢社會保障網。讓人民對未來生活擁有更可靠、更踏實的預期。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覆蓋面,鼓勵居民多繳多得、長繳多得,保障城鄉居保養老金待遇不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持續推進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穩步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改善居住質量和環境。深化城鎮住房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佳化與生態島發展要求相適應的住房供給結構,最佳化保障類租賃住房、保障類產權住房、市場類租賃住房、市場類產權住房“四位一體”,形成具有引人、留人優勢的租購併舉住房制度體系。完善扶弱救困體系。構建政府、社會組織、單位、家庭、個人共同參與的多層次立體型社會救助體系,加大重點群體關愛力度,維護困難民眾基本權益。
  六、形成支撐保障體系
  (一)完善規劃實施保障
  1.突出引領作用。銜接協調本綱要與國家、長三角及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區域規劃、國土空間規劃、專項規劃,發揮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項目對綱要落實的支撐作用,持續最佳化資金、土地、人才、數據、環保、用能等要素配置,形成可持續的實施保障體系。將綱要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相關單位,強化考核評價,推動相關舉措落實落地。
  2.完善標準保障。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持續最佳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標準,不斷完善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標準,踐行推廣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標準,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為綱要高質量實施奠定基礎。
  3.強化執行評估。保持世界級生態島三年行動計畫推進與評估機制基本穩定,提升三年行動計畫編制質量與執行效果;加強綱要實施情況跟蹤分析,每五年動態開展綱要實施情況評估,強化監測評估結果套用。發揮公眾、專家和媒體力量,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加強實施的社會監督。
  (二)強化組織機構保障
  1.推進世界級生態島頂層架構最佳化。進一步發揮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的作用,適時最佳化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落實崇明區、光明食品集團、上實集團和地產集團等主體責任,鼓勵和調動各方積極性,形成世界級生態島保護者聯盟,在更大範圍、更多領域形成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最大合力;最佳化東灘地區管理機制;推動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與長興島、橫沙島實現聯動發展。
  2.推動長江口跨省市戰略協作。推動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疊加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機遇,以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生態產業共謀共建為切入口,推動長江口跨省市協作範圍拓展至南通、鹽城等沿海沿江城市,搭建長江口保護開發戰略協同區,共同謀劃開展更大範圍的深度合作。
  3.豐富部市合作共建領域。密切對接國家重大規劃和工作部署,加強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等有關部門的戰略合作;持續高質量創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合作共建“碳中和島”,推動一批國家級、流域級重大項目、重大平台落戶生態島。
  (三)落實政策要素保障
  1.拓展多元融資渠道。探索構建森林、濕地等資源統一管理、開發和運營平台,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發展綠色信貸,探索生態產品資產證券化路徑。支持設立崇明生態產業投資基金,吸引國內外社會資本投資崇明生態產業;加大在重大招商引資活動中對崇明綠色產業的推介力度,吸引國內外投資者;鼓勵市屬國有企業在崇明綠色發展領域先行先試;鼓勵社會捐贈、公益基金參與生態建設。保障市級財力對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扶持力度。
  2.最佳化土地利用方式。堅持嚴守生態空間、生態空間分級管控、建設用地總量鎖定、建築高度嚴格管控等要求不放鬆,支持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按照國家要求,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研究細化世界級生態島點狀供地政策,明確建設用地來源、分配原則和標準、實施步驟、適用產業類型,加強後期評估與監督管理;研究出台生態島農民相對集中居住、自然村整村搬遷等專項扶持政策。
  3.加強引才留才力度。對世界級生態島發展亟需的生態農業、健康養生、文體旅、教育醫療等領域優秀人才,研究出台人才引進、人才服務、人才培養等配套措施,完善人才落戶、稅收、安居保障、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等政策,不斷最佳化人口結構,提升人口素質。
  (四)最佳化綠色治理保障
  1.完善生態文明法治。推動出台東灘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自然保護區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明確行政責任主體、監督與司法責任。健全生態產品認證法制體系,推進生態產品標準制定、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與國際相銜接。
  2.加強基層治理保障。最佳化完善鄉村治理格局,充分依靠民眾、凝聚民眾,發揮民眾的主體作用,調動基層民眾自治活力,推動自治、共治、德治、法治有機融合。發揮鄉賢在引資引智、公益慈善、鄉風引領等方面的作用,培育村落管家、鄰里互助服務,以服務聚人心,增進認同。

綱要解答

什麼是“占全球種群數量1%的水鳥物種數”指標
今天發布的《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規劃綱要》里有一個特殊的指標,“占全球種群數量1%的水鳥物種數”,這個指標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社會有一個共識,一個地方生態環境好不好,先看看鳥是不是往那飛,魚是不是往那裡游,李強書記更形象的概括為,看一個地方生態好不好,可以數一數鳥的翅膀,數一數魚的尾巴。
世界級生態島的發展,生態是本底,世界級生態島要有世界級水平的生態指標來支撐,包括森林、水域、濕地、野生動植物,國際上有一項公認的重要指標,占全球種群數量1%的水鳥物種數,這個指標是國際《濕地公約》提出的,已經成為世界各地衡量水鳥栖息地質量的核心指標,通過這個指標,我們來衡量崇明生態島建設過程中,以水鳥為代表的野生動物,它們的感受怎么樣,是不是更願意來崇明了。
眾所周知,崇明所在的長江口地區是西伯利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的重要中途驛站,“1%水鳥物種數”,通俗的講,就是在這樣一條遷徙的高速公路上,有多少種候鳥,願意選擇崇明作為自己加油、休息的主服務區。如果超過全球某種鳥數量1%的個體都在這裡休息,那說明崇明的環境非常好,得到了鳥類的認可。
通過十年的生態島建設,崇明本島1%水鳥物種數已經從2011年的七種提升到2020年的十一種,總數從每年25萬羽增加到33萬羽,十年來累計已經有25種水鳥的數量,曾經達到過1%水鳥物種數的標準。白頭鶴、黑嘴鷗、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的鳥類已經成為崇明島的常客,每年都來。
如何進一步提升“占全球種群數量1%的水鳥物種數”指標?
下一步,我們將以推動崇明東灘國家公園建設、世界自然遺產申報、和東平國家森林公園提升為抓手,開展崇明北湖、崇明北沿等一系列的生態修復項目,通過清除互花米草等外來入侵種,恢復長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棲生物群落,為候鳥提供更多樣更豐富更穩定的食物源。通過綠化造林、長江禁漁、垃圾淨化處理提標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提供適宜鳥類棲息的環境,來吸引更多的鳥兒們選擇崇明落腳、棲息,甚至繁殖。
2012-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崇明東灘保護區實施了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最佳化項目,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良好成效。項目區域內互花米草滅除率達95%以上,而且非常穩定,處於全球領先水平,鳥類種群數量顯著增加。比如選擇崇明東灘越冬的小天鵝,從2016年的60羽增加到現在的超過1000羽。
我們有信心在新一輪崇明生態島建設中,把自己創造的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熟的經驗,推廣套用到新一輪崇明北湖濕地公園建設、崇明北沿生態修復項目上,為鳥類提供更優良的棲息生態環境,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鳥的天堂、花的海洋、樹的世界繼續奮鬥,不斷努力,為上海生態之城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