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崀山社區居委會
| 里溪村
| 肖市村
| 七星橋村
| 分水村
| 窯市村
| 連山村
| 深沖村
| 雙江村
|
崀山村
| 六坪村
| 茶亭村
| 水溪村
| 黃背村
| 石田村
| 崀笏村
| 聯合村
| 船形村
|
歷史
新寧歷史悠久,據當地出土的石器考證,早在4000多年前,這裡就出現了大規模的人類活動。西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夫夷侯國,所以當地人稱縣境內的資江為扶夷江,“扶夷”從“夫夷”而來。南宋紹興25年(公元1155年),始置新寧縣,意即“綏靖
康定之後,不可不有新之寧之也。”
新寧地處湘桂交界處,南鄰廣西桂林,北與張家界呼應,山水地貌得天獨厚,風光獨特,然而不為世所知,寂寂無名。當地人恨稱,“
崀山好,崀山好,‘養在深閨人未識’”。
其實,從傳統的農業經濟角度來看,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之稱的新寧是一塊窮地,雖然地處湘桂之間,但無大江大河連線,距中心城市遠,始終沒有成為交通要道,農商經濟一直很落後,崀山不為世所知似在情理之中。
崀山之美,當地人都知道,而且也想過在這上面做點文章,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當地政府組織過數次
崀山山水風光調查行動,但均不了了之。
1989年,三十出頭的唐吉斌任新寧縣崀山鄉代理鄉長。“從那時開始,我就想搞這個旅遊開發,開始在全鄉範圍內實行
封山育林,當時老百姓還不理解,幹部也不太理解,認為我這個鄉長應該抓主業,主業就是農業生產,好像我搞的是什麼旁門左道。”唐吉斌告訴記者,“那時我確實對鄉里的農業工作比較悲觀,反而直覺對
駱駝峰這樣的絕世景觀有極大的信心,相信搞好了是會有人來旅遊的。”駱駝峰是崀山鄉境內一座在田野中拔地而起的
丹霞山體,
相對高度200多米,山之形勢非常陡峻,遠眺極似一匹駱駝,登上
駝峰極目四望,大有天地蒼茫今夕何昔之浩嘆。
1991年4月17日,崀山鄉成立了“崀山天然公園籌建委員會”,唐吉斌任籌委會主任。
這是崀山開發進入實質行動的一個標誌事件。至今,
崀山鄉的老百姓和幹部對唐鄉長的印象還很深,說他為封山育林的事敢和老百姓打架,為崀山天然公園成立與否而爭論不休在黨委會上拍桌子等等。而現任新寧縣農產品辦公室主任的唐吉斌(享受副縣級待遇),對當時開發崀山的印象同樣也很深,“因為我在這個問題上吃了不少苦頭,當時我到縣裡,人家都不喊我鄉長,喊我‘園長’,當然是天然公園的園長,但湖南話里‘園長’就是‘縣長’嘛。”1991年8月20日,唐吉斌鄉長在縣城又一次遭到同僚嘲弄之後,他在工作筆記中寫下了這樣自勉的話,“人世間條條路坎坷,奮鬥莫退縮者成大事”。不過,欲“成大事”的唐鄉長不久就被調離了
崀山鄉。
1992年5月,新寧縣成立山丘開發辦公室,專責崀山旅遊開發事務。據當時主事者介紹,山旅遊從鄉級開發到縣級開發,是在鄧小平南方講話後全國掀起各種開發熱潮的大背景下開始的,“山丘開發辦當時對全縣的山水風景,進行了2個月的普查,這樣我們才真正認識到了崀山風景的價值和地位”。
他舉了一個例子,當時山丘辦的工作人員到
八角寨調查,連當地寨子裡的農民都不大清楚山上有什麼特別的風景,也不明白寨子為什麼被祖先取名“八角寨”。但調查人員上山後才發現,圍住寨子的原來是八座緊密相連的山峰,而且山峰的形狀非同一般,是弧形的,在雲霧中就像出沒海中的八頭巨鯨,調查組就將這一景觀取名不久前,記者到八角寨時,連當地的村童都能將這些“疑問”抖落得頭頭是道。當然,他們講“道理”的目的是要你買他們手上的小東西,不買就一路上緊跟著,真是“小鬼難纏”,但東西都不貴。不過,對遊客來說,“小鬼”的好處是“童言無忌”,他們講了一個記者在當地聽不到的故事:
八角寨原來橫跨湘桂兩省,山那邊是廣西的
資源縣,山這邊是湖南的新寧。過去兩邊對這個不長糧食的地方都沒有什麼興趣,因此也就一直相安無事,到了搞旅遊開發,兩邊開始爭,爭的結果是兩邊的山廟互相燒了,兩邊都設山門,都賣門票,遊客要掏兩次腰包。不過,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遊客不管從廣西還是湖南上山,只需買一次門票。一句話,兩省門票通用。其實,在記者看來,這是游八角寨的另一番情趣。
在新寧旅遊,你會經常聽見當地人把“桂林山水甲天下,
崀山山水賽桂林”這句話掛在嘴邊。這句話是現代著名詩人艾青說的。艾青恐怕沒有想到,自己隨口說的一句話竟然會在半個多世紀後,成了當年浪跡他鄉的民謠。
1938年10月,艾青寫了著名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之後不久,即隨湖南省立鄉村師範學校避戰亂遷來新寧,他在這裡又寫下了著名的《我愛這土地》一詩:“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在詩人的眼裡,山已經成了劫難中祖國大好河山的縮影。無疑,山的美質啟迪了詩人深沉的感情。艾青當時曾對他的學生說過,
崀山有多么多么好,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艾青這些也許無心的口吟卻被當時幾個有心的學生記住了,雖然沒有白紙黑字記載。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政府搞崀山風光調查的時候,當地一位姓馬的老學生擲地有聲地說,當年艾青老師說過:“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甲桂林。”為慎重起見,1986年,新寧縣政府專門派人帶了山風光錄像帶去北京找詩人求證,當看到“
將軍石”時,艾青的子女問,這塊巨石這么像將軍,是不是人造的?艾青說:“天生的,天生的。”當時去北京求證的這位幹部告訴記者:“在艾青家裡放錄像時,他看得很興奮,說一直沒有忘記山。因為
崀山,後來我和艾青還成了忘年交。”
這次,艾青欣然命筆,將半個世紀前的口吟化成了史實,但將“甲桂林”改成了“賽桂林”,艾青對來人強調,“賽”是比賽的意思。這幅字成了崀山鎮山墨寶。如今,艾青的這句話連當地的山裡小兒都能朗朗上口,儼然成了當地民謠。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詩人已矣,但詩人的聲音將傳遞久遠。
崀山有幸。
將軍縣
歷史上,除了文人騷客,新寧人對家門前這一片浪漫的山水並沒有過多地留意,這裡多的是揭竿而起的山民、鋤暴安良的綠林豪傑。新寧民風剽悍,武術之風盛行。晚清時期,對新寧人來說,山留下的苦難記憶太多太深,而這一切都源於山那邊出了個
洪秀全,山這邊出了個曾國藩。
因為地緣,山成了“
楚勇湘軍”阻擊“太平軍”的前線和戰場。也因此,這裡誕生了“湘軍”中的翹楚————楚勇。在鎮壓
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新寧“楚勇”中出現了如著名悍將
江忠源、兩江總督
劉坤一等200多個文武將官。新寧成了晚清名副其實的“將軍縣”。今天當地人對外地的遊客附會說,這是因了山腳下扶夷江畔那塊“將軍石”的風水所致。
“將軍石”是一座由丹霞地貌山體發育到晚期形成的石柱,高程近400米,石柱淨高75米,除頂部略小外,上下等粗,周長40米,位於崀山鎮
崀山村扶夷江邊。乘船至觀聖石遠眺,只見“將軍”背負青天,下臨碧水,昂首挺胸,氣吞山河。
新寧歷史人物多集中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晚清時期,且多以戰功獲取功名。據當地方志記載,這一時期,新寧四品以上的朝廷命官達200多人,可謂將星璀璨,蔚為晚清政壇一時之大觀。
這一時期的領軍人物當屬
江忠源,他是新寧
金石鎮楊溪村人,傳說中其臂長過膝,道光17年中舉,27年在籍辦
團練,鹹豐元年,
洪秀全起事,江忠源奉調召集所練
鄉兵,號稱“
楚勇”,赴廣西狙擊義軍。鹹豐2年,江忠源率“楚勇”設伏於新寧縣城北
蓑衣渡,伐木塞河,截擊太平軍,致太平天國南王
馮雲山殉難。後來,江忠源追隨表兄曾國藩繼續轉戰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最後於1854年1月14日,兵敗廬州,身受重創,自墜潭水而亡,年42歲,被清廷追贈為總督,謚忠烈。
不過,除了
江忠源、
劉坤一、
劉長佑等“大人物”外(他們的家祠和墓葬已被當地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對象),其他的“人物”則早已像塵埃回到了土地。留下記憶的卻是太平天國這個平民反皇權的神話,特別是石達開這個外省人物,他出廣西在山留宿過的義軍寨,他走過的某一條天然石巷(遇仙巷),他負氣出“天京”,圖寶慶(今
湖南邵陽),班師過新寧與“
楚勇”決戰的古戰場,點點滴滴都演變成了今天新寧人的“導遊材料”。
除了晚清將星,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還有幾位與武功、俠義相關的人物。
楊再興(1104—1140),抗金名將,瑤族,武藝超人,追隨
岳飛,戰功卓著,封御前統制。與金兀朮部戰死。其骸骨葬於
崀山大絹峒,有專祠。
楊發奎,當地民間義俠,
紅花會領袖。明末清初,楊在
反清復明失敗後,躲回家鄉險峻無比的駱駝峰頂,他常深夜下山,劫富濟貧,深受當地窮苦人的尊敬。至今,崀山鎮大多數村民的家裡還以他的偶像為祭奠。
崀山是最近開發的旅遊景區,境內入與自然高度和諧,總面積180平方公里,轄
八角寨,牛鼻寨,
駱駝峰,
紫霞峒,
扶夷江五大景區。景區內地質結構奇特,
山、
水、
林、洞要素齊全,是典型的
丹霞峰林地貌,在國內風景區中獨樹一幟。據專家考證,崀山是目前全國最大乃至世界稀有的大面積丹霞地貌景區。看來,崀山被稱為“
中國丹霞之魂”並不為過。
崀山著名的景觀有氣勢磅礴、亞洲之最的“
天生橋”、神形兼備的“
將軍石”和“駱駝峰”、鬼斧神工的“
天下第一巷”、地造天設、龍騰虎躍的“鯨魚鬧海”,堪稱天下貓等。人文景觀也非常豐富,有出土的10萬年前的獼猴頭骨化石,45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歷代農民起義的古戰城堡,晚清重臣的宗祠墓葬。漢、瑤、苗、壯民族雜居,民族風情異彩紛呈。古今文人墨客在此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華章詩賦,著名詩人艾青亦發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
崀山山水賽桂林”的詠嘆。
崀山鎮四季分明,冬暖夏涼,古有“
五嶺皆炎熱,宜人獨崀山”之說,境內有國道省道貫通,公路水路聯網,交通便利,服務設施齊全,是旅遊觀光、避暑度假、科學考察、探險的理想去處。
2002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年5月,湖南省
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清潔家園
邵陽線上訊 4月8日下午,新寧縣崀山鎮黨委、政府組織300多名共青團員、少先隊員深入到該鎮的崀笏、聯合、盆溪、窯市4條主街道開展“
崀山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清潔家園活動。整個活動持續了3個多小時,發放倡議書1000餘份。
活動中,同學們沿著街道兩旁撿拾垃圾,清除各類小廣告,清掃各類雜物……個個幹得滿臉通紅,汗流浹背,熱火朝天。同時他們中的宣傳小分隊還來到沿線居民家中發放“美化環境、淨化家園”倡議書,並向當地居民講解愛護衛生、美化崀山的重要意義,使他們自覺維護好周邊的環境衛生。崀笏村74歲的李奶奶看著這么多的學生在自家周圍拾撿垃圾,非常感動。她對一個拾撿垃圾的同學說:“小朋友,你們為什麼要拾撿垃圾啊?”“奶奶好,我們撿拾垃圾是為了使崀山更加的潔淨、秀美,為淨化家園添光彩。”這位同學不假思索地答道。同學們這種用實際行動美化鄉村環境的做法,得到了民眾的交口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