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隱居峨嵋山。
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于山中,在與峨嵋靈猴朝夕相處中,模仿
猿猴動作,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嵋通臂拳”,學徒甚多。因為司徒玄空常著白衣,徒眾尊稱為“白猿祖師”。《中國武術史》記作“戰國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號動靈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術大全》稱為“春秋戰國白猿公,字衣三,即峨嵋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樂山志》載為“白衣三,相傳戰國時仿山猿動作創編峨嵋通臂拳,攻防靈活,在峨嵋山授徒甚眾。”北宋時期,峨嵋山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賢菩薩的道場,僧人大增,自然武僧也為數不少。
南宋建炎年間
到了(1127-1130年),峨嵋山
臨濟宗白雲禪師創編了“峨嵋臨濟氣功”。明代,峨嵋武術進入鼎盛時期,英才輩出,高手林立,其拳法更為精湛。明人唐順之的《峨嵋道人拳歌》,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明代峨嵋派拳術術的高超技藝,從起勢到收勢的全過程,其神態、勁力、身法、擊法、呼吸、節奏等各個環節,都記敘得細緻入微。他用“忽而豎發一頓足,岩石迸裂驚沙走”贊其硬功卓絕;用“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頌其軟功柔韌;用“去來星女擲靈梭,夭矯天魔翻翠袖”形容其動作敏捷;用“險中吳巧眾盡驚,拙里藏機人莫究”概括其伸縮開合,變化自如,可謂精深之至。《峨嵋道人拳歌》其30句,是現今找到的頌揚峨嵋武術的唯一專題詩篇。
清康熙年間
曾經師從朱熊占學習峨嵋槍法的明遺民
吳殳(1611-1695年,號侖塵子,江蘇婁江人)著《手臂錄》,精確地闡述各種槍法,其中寫道“西蜀峨嵋山普恩禪師,祖家白眉,遇異人授以槍法,立機穴室,峨習兩載,一旦悟徹,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與駕並。槍法一十八札,十二倒手,攻守兼備,破諸武藝。”可見其變幻莫測,精妙絕倫。在峨嵋槍法中,有治心、治身、動靜、攻守、審勢、戒謹、倒手等技法,大大豐富了峨嵋武術的理論。
風格特點
峨嵋武術有架式工整,舒展,動作快速勇猛。各種腿法及跳躍,要求打拳即與人較技的趙門拳。有虛步高樁。剛勁有力。技藝上重擒、拿、擠、靠。貼身近打,腿不過膝的僧門拳。有以擒拿為主,配合功法打“草龍樁”、“沙袋”,操“滾筒”。杜絕,阻止對手攻擊的杜門拳。有軟纏脆打,剛軟相濟的“不畫圓不成拳,對方手來無法攔”的岳門拳。有動作剛猛,沉腳重手,並輔以發聲助威的洪門拳。有以褂、拿、探、巴手法為主。手輕腳快的化門拳。有以字形取意,每式一字,以字練拳,以單操為主。運拳時以鼻呼氣配合,發聲助力的字門拳。有以意識運動肢體,以肢體進行攻防的慧門拳,有攻守進退皆側身取勢,身型中正,身法講究吞、吐、沉、浮步法多閃展側進;技擊來說究以快制慢,順勢借力的黃林派等。 武術工作者對於峨嵋武術的拳法技術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峨嵋武術拳理技法和南方拳術以及北方拳術有所區別,具有獨特之處,而這種具有南北交融的技擊風格也逐漸得到了廣大武術研究者的認同。如張培蓮認為(《峨嵋劍》,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峨嵋劍的特點是:擊法明快,撩掛劃圓,翻如閃電,雲穿轉圈,上驚下取,劍法多變,刺如猛虎,劈斬如山,抹截攔掃,虛實相間,以活為本,以快為上,以巧取勝。
孟憲超認為(《峨嵋派拳術的技擊要求與特點》,武林,1987年第7期)峨嵋派拳術的技擊法則為十字攻守秘訣,包括陳法、讓法、閃法、頂法、探法、隨法、通法、騙法、藏法、錯法。
董如軍認為(《古代實戰秘訣:峨嵋派拳術述真》,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1),峨嵋派拳術屬內家拳技法,動作講究剛、柔、曲、直。技擊戰術講究誘敵深入,後發制人。趙鴻賓認為(《明清四大名槍探析》,武林,1993年第7期)從《手臂錄》中反映出峨嵋槍法的風格特點是不言步法,不言立勢,攻守兼施。槍法理論講究用技易,治心難,提出治身、宜動、宜靜、攻守、審勢的對扎槍法理論。
汪鍵認為(《習峨嵋武功》,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峨嵋武術套路特色是短小精悍,拳多腿少,步伐靈活多變,以防代攻。技擊特色是後發先制,閃展騰"轉"、擒拿封閉、背鎖刁揉、鉤彈蹬踢、吞吐沉浮。武功特色是內外兼修,並以縮、小、綿、軟、巧。
技藝哲理
峨嵋派拳術技藝中的哲理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攻防搏擊意識
四川人自古以來生活在地處“西僻之壤”的四川盆地,氣候特殊、地形複雜,巴蜀民眾勤勞勇敢,尚武善斗,素以靈巧著稱。因此,凡練峨嵋派拳術必須帶著深厚的攻防搏擊意識(即帶有強烈的敵情觀念),做到與假設之敵進行模擬拼搏,精神高度集中,神思敏捷,身靈步活,拳腳生風,擊法變換於瞬間,做到“有形打形,無形打影。”
峨嵋派
拳術技藝的深厚意識,是拳師們在長期的習武實踐中產生的。是拳師們大腦這種高級組織的特殊物質的機能,練峨嵋派拳術技藝十分強調膽壯、氣足、力雄、法準、機巧。
四川特殊屬性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在發展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形成了眾多的技術流派,峨嵋派拳術技藝,除具有中華武術的普遍性之外,還獨具有手法細密、一法多變、掌指兼用、身靈步活、拳腳生風、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等特點。這些特點,就是峨嵋派拳術技藝的特殊屬性。在峨嵋派拳術技藝的發展過程中,拳師們不斷地吸取各技藝流派技擊精華,充分發揮四川人機智靈巧、頑強勇斗精神,打法則以偏側滾進、單邊攻防、以巧制化、以小制大等特點,從而使其技藝不斷創新、不斷發展。這種在繼承中華武術固有的蔟防技擊性和運動形式基礎上,充分發揮四川人拳術技藝獨特打法、使之揚長避短,從而使峨嵋派拳術技藝既有中華武術的普遍屬性,又具有四川地方拳術的特殊屬性。
“剛與柔”
這對矛盾在峨嵋派拳術技藝中尤為重要,早在明代
唐順之所作的《峨嵋道人拳歌》中描述練拳剛時“忽然豎發一頓足,岩石迸裂驚砂走。”柔時“百折連腰盡無首。”練拳必須剛健有力,柔中寓剛,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峨嵋派拳術技藝所求之剛,是指肌肉收放的速度力量的外露,是拳風之外象,需具有陽剛之健美。所求之柔是指四肢、體軀的肌腹、關節健膜的最大牽張、各主要關節活動面最在幅度的伸轉或多軸性運動。剛與柔的關係在峨嵋派拳術譜中已有論述,拳譜曰:“陰中有陽,柔中育剛,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為本,以剛為用,剛柔得中。”因此,“剛與柔”的相互變化與合理的使用,是演練好峨嵋派拳術技藝的一大勁力法則。
“快與慢”
是峨嵋派拳術技藝中運動節奏的具體表現,快與慢要相互依託,互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多數峨嵋派拳術講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時“鼻息無聲神氣守”,如
木偶似的輕柔細緩,但一書起來則如星女擲靈梭“一撒通身皆是手”。峨嵋派拳術譜記載:“手腳齊出方為真,借力使力須抖勁,拳腳勇銳快當先,招盡勢定慢中靜。”這種以快打慢、以快制快、慢中待發、快慢相兼的技擊原則,正是峨嵋派拳術運動風格之表現。快與慢的正確處理是快而不亂,慢而不散,以快為主,在快中求準,快中墳穩,快中求活動,快中求美,快速有力,快慢相兼。強調快,應防止“一快遮百醜”的思想以及“慢中求細活”的做法。
“動與靜”
的矛盾關係是“以靜為動為奇。”“默然而處,亦動也。”故有“動極而求靜,靜極而生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識為峨嵋派拳術技藝發展的內在原理之一。動是峨嵋派拳術技藝的基本動態,這種動態包含著踢打摔拿劈刺掄砸多種擊法(並突出“五峰”、“六肘”之運用)以及身軀擰旋摺疊、吞吐浮沉、俯仰屈伸;步法的騰挪閃展、進退變換;表現於內的動則是氣血的流暢、精神的聚歙、神思的敏捷、判斷的準確,反應的及時。
“虛與實”
是峨嵋派拳術法善用的一大原則。四川人體質輕靈,本力不如北方人雄厚,在散打時,常採用“避實擊虛”,以巧制勝。拳經說:“開合虛實,即為拳經。”這就指出,攻出時要開之以虛,誘敵深入,伺機反攻。防守時要合之以實,使敵無暇可擊。峨嵋派拳術技藝講究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令人莫測。在拳藝中則表現為重心為偏側以利步勢之變換,其腳就有左虛右實右或右虛左實之分;其手法因常以單邊攻中帶防、防中含攻,攻守兼備,故稱之為實,防之謂虛,以實擊虛,一擊必中,一觸即分,用虛化實,虛而引之,使敵進擊之力失去攻擊點。拳譜云:“實打實,拼蠻勁,虛打虛,空稀稀,實打虛,傷骨筋,虛化實,省氣力。”因此,練拳較技,必明虛實,拳藝方能更精進。
“高與低”
這對矛盾反映在拳藝中是指動作結構上的變化要有高有低之變化。 因此,峨嵋派拳術路中,就有高樁與矮樁之分;有滿手與短手之別;身法上有挺展放在與收縮緊小之異。拳譜講:“高打矮,長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腳招。”又云:“來得高,用手挑,來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峨嵋派拳術演練風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摺疊、俯仰伸屈等變化。因此,有“龍行虎步,雞身猴形、五掌七掌、鵬盡鳳騰”之說。
“輕與重”
之矛盾表現在峨嵋派拳術技藝,是以形喻勢的又一體現。拳譜云:“強打蜻蜒點水”樣的輕靈巧打,“弱打似猛虎撲食”樣沉重勇猛。講究輕如蜻蜒點水,重如鐵錘擊石。擊拳以氣摧力,快而有力,發腿似野馬飛蹄,掌指點穴似離弦之箭,疾步似燕子穿雲,勢沉如高山巨鼎,竄蹦似猿猴攀枝,靜沉似龍盤虎踞。故峨嵋派拳術技藝一招一勢重如鐵,一法一式輕如葉。輕為突出重,重為輕之根,輕重緩急,使演練拳藝更趨技藝的悠揚旋律。以上所述“剛與柔,快與慢、動與靜、虛與實、高與低、輕與重”等矛盾,均在拳藝中綜合性的表現,從而使峨嵋派拳術技藝更富有科學性、
技擊性
基本理論
雙目如釘,形神兼備,拽拳踢腿,閃展騰挪,進退快速,變化矯捷,靈活多變,虛實兼用,盤龍臥虎,一觸即發。 峨嵋武術也同少林武術,武當武功一樣,練武以“德”為先,不講武德,便是武賊,強調武德的重要。為豐富中國武術運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光大中國武術運動應讓峨嵋武術不斷弘揚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當代發展
1983年,四川省體育運動委員會為搶救、挖掘和弘揚峨嵋派武術,徵集到許多武術資料,採訪了巴蜀境內數千名60歲以上的老拳師,對他們的技法進行錄像,收集到了68個
門派、2368種徒手、器械、對練
套路、練功方法和技擊項目,比同期收集到的少林派武術250多種更為豐富多彩。
英國有黃紀富、史密斯等人成立的“國際白眉武術聯合會”,美國有陳堅、陳朝輝父子創立的峨嵋武術館,義大利也有徐浩建立的峨嵋武術館,加拿大的李蓉創辦了峨嵋武術氣功保健中心,創編了三星太極拳。擅長蛇拳的加籍華人梁守喻多次組織加拿大與四川武術的交流。
為振興峨嵋派武術,先後設立了四川省武術館,成立了四川武術協會;樂山市、峨嵋山市、夾江縣、眉山市和成都市建起了許多所武館或武術學校;峨嵋山市政府開始在中國小里推廣武術操,從少年兒童抓起。由樂山大佛文武學校組成的“峨嵋武術表演團”,多次在峨嵋山、成都、重慶、深圳和香港等地表演以彰顯之。也有不少外國青年,到樂山大佛文武學校學習峨嵋派武術。2002年9月,樂山第四屆國際旅遊大佛節中,在峨嵋山舉辦了“少林、武當、峨嵋三大門派武術精英賽”,以促進峨嵋派武術的振興。
成立於2004年夏的中國峨嵋武術研究會,會員發展到500多人,整理峨嵋派武術資料,從青少年中培養武術尖子,已經湧現出“峨嵋十三劍”等一批年輕的高手。
2009年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號Ⅵ-23 。
2014年3月,在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鄧椿山為項目負責人的《基於峨眉武術文化的武術服裝設計與開發》(《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計畫》(項目編號201210635090))課題研究下的,已設計出具有代表性的峨眉武術服裝(外形外觀專利號201330445311.5 專利權人:鄧椿山 王亞慧 張龍琳)。發表相關論文:《峨眉武術服裝的現狀分析及設計構想》(刊登於《成都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4月刊);《峨眉武術服裝設計闡述》(刊登於《藝術科技》2013年7月刊)。峨眉武術服裝已投入峨眉武術文化的宣傳工作。
2018年11月28日,內江師範學院的峨眉武術項目入選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