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山躑躅)

杜鵑(杜鵑花科杜鵑屬植物)

山躑躅一般指本詞條

杜鵑(學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又名映山紅山石榴,為常綠或平常綠灌木。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鵑花一般春季開花,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有紅、淡紅、杏紅、雪青、白色等,花色繁茂艷麗。生於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為中國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該物種全株供藥用:有行氣活血、補虛,治療內傷咳嗽,腎虛耳聾,月經不調,風濕等疾病。又因花冠鮮紅色,為著名的花卉植物,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在世界各公園中均有栽培。中國江西、安徽、貴州以杜鵑花為省花,定為市花的城市多達七八個。1985年5月杜鵑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六。

註:杜鵑花也是杜鵑屬Rhododendron)約960種植物的通稱。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中國,世界,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園藝品種,春鵑,夏鵑,東鵑,西鵑,高山杜鵑,主要品種,繁殖方法,扦插,壓條,嫁接,播種,栽培技術,土壤,栽種,溫度,澆水,濕度,施肥,修剪,花期,病蟲害防治,褐斑病,黃化病,黑斑病,軍配蟲,蚜蟲,短須峨,主要價值,觀賞,藥用,經濟,植物文化,詩詞,典故,市花,郵票,花語,

植物學史

中國

杜鵑花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神農本草經》,書中將“羊躑躅”列為有毒植物。杜鵑花的栽培歷史,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到唐代,出現了觀賞的杜鵑花,此時杜鵑花就已移栽入庭園栽培,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772-846年)對杜鵑花情有獨鐘,不但寫下了許多讚美杜鵑花的詩句,而且還親自移植栽培,第一次移植未成活,寫下了“爭奈結根深石底,無因移得到人家”;820年終於移植成活,詩曰:“忠州洲里今日花,廬山山頭去年樹,已憐根損斬新栽,還喜花開依舊數。”據記載,唐貞觀元年(785年)已有人收集杜鵑品種栽培,最有名的是鎮江鶴林寺所栽培的杜鵑花。
宋代對杜鵑花的栽培又有新的發展,詩人王十朋曾移植杜鵑花於庭院:“造物私我小園林,此花大勝金腰帶。”南宋《鹹淳臨安志》:“杜鵑,錢塘門處菩提寺有此花,甚盛,蘇東坡有南漪堂杜鵑詩,今堂基存,此花所在山多有之。”說明杜鵑花在杭州庭院已多見。
明代,對杜鵑花又有了進一步的深入了解,如志涼《水昌二芳記》,1563年《大理府志》、1587年李時珍本草綱目》、《徐霞客遊記》等刻本中都有不同程度關於杜鵑花的品種、習性、分布、套用、育種、盆栽等記載。如1563年《大理府記》中,記載杜鵑花譜有47個品種,大理的崇聖寺感通寺等寺院已栽種杜鵑,並育成五色復瓣品種,《草花譜》記有“杜鵑花出蜀中者佳,謂之川鵑,花內十數層,色紅甚;出四明(今浙江四明山)者,花可二、三層,色淡”。
清代,已經有了杜鵑花的盆景造型,朱國楨《涌幢小品》記有“杜鵑花以二、三月杜鵑鳥鳴時開,有兩種,其一先敷葉後著花(先葉後花)色丹如血;其二先著花後敷葉(先花後葉)色淡,人多結縛力盤盂翔鳳之狀”之名。而且,對杜鵑花的栽培已有一整套的經驗,記載也多,如《花鏡》《廣群芳譜》《滇南新語》《盆玩偶錄》等。嘉慶年間(1796-1820)《蘇靈錄》將杜鵑花盆栽列為“十八學士”第六位。道光年間(1821-1850)《桐橋倚棹》中提到“洋茶、洋鵑、山茶、山鵑”的記載,說明此時中國內已引入國外杜鵑栽培了。
正因為杜鵑花在園林上的價值,早在19世紀末,西方多國就多次派人前往中國雲南,采走了大量的杜鵑花標本和種苗。其中英國的傅利斯曾先後七八次,發現采走了309種杜鵑新種,引入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愛丁堡皇家植物園誇耀於世的幾百種杜鵑多來自雲南。而1919年傅利斯在雲南發現了“杜鵑巨人”大樹杜鵑。它一棵高25米,胸徑87厘米,樹齡高達280年的大樹砍倒,鋸了一個圓盤狀的木材標本帶回國,陳列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裡,公開展出,一時轟動世界。大樹杜鵑已經受到國家保護,它是雲南的驕傲,中國國寶。
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國以外杜鵑園藝品種開始進入中國上海、無錫、廣州、寧波、福州、廈門、青島、丹東等沿海城市。無錫有園藝愛好者每年向日本的“薔薇園”、“百花園”和“橫濱植木式會社”郵購杜鵑花苗木。上海真如黃園,是辛亥革命後黃岳淵先生建立的花木場,面積7公頃,收集種植杜鵑花品種是國內最多的花圃,有毛鵑30餘種,東鵑500餘種,夏鵑700-800種,西鵑近100種。
近代植物學上的拉丁屬名系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於1753年建立的,由希臘文“Rhodon”(意為薔薇色)和“Dendron”(意為樹木)兩字合成,中文譯意為紅色樹木,即中國所通稱的杜鵑花。

世界

雜交是兩種不同的物種相交配,產生既結合了兩者的性狀而又與這兩者相異的後代的過程。人工雜交的目的是把雙親最優秀的性狀結合起來,達成大自然還未完成的作品。例如,把一個親本的頑強易活的性狀與另一個親本的花朵碩大的性狀結合起來。
19世紀早期出現了對落葉杜鵑最早的雜交。有著最早記錄的是佩日珂麗夢諾德杜鵑A.periclymenoidesR.luteum的美國亞種)和泊妮提庫幕杜鵑R.ponticum(一種分布在很多原始森林並被移植到英國的常見的淡紫色植物)的一次偶然的雜交。這次看起來不可能的雜交培育出來的品種被稱作‘azaleadendron’(阿颯麗登瓊,這個英文詞其實是azalea和rhododendron的縮合),它並非azalea杜鵑和其他杜鵑花rhododendron屬的杜鵑雜交獨有的例子,這項雜交培育出來的杜鵑花——襲玻日杜幕杜鵑R.hybridum也加入到1814年在愛丁堡的皇家植物園的收集中。
有一些早期的記錄為人們研究杜鵑花最早如何來到英國提供了一些有意義的線索。菲利普·米勒從1722年到1770年一直在倫敦的切爾西花園(Chelsea Garden)工作。在這段時間裡,他撰寫了《園丁詞典》(The Gardners’Dictionary)。1759年,這本書的第七版出版,它廣泛地討論了常綠杜鵑和落葉杜鵑。1768年的第八版特別列舉了紫藍杜鵑(R.russatum,音譯為如颯圖幕杜鵑)——中國的山地品種——和菲日吉妮姆杜鵑(R.ferrugineum)——阿爾卑斯山庇里牛斯山的常見天然品種,也就是人們所知道的阿爾卑斯玫瑰。菲利普·米勒繼續寫道:“還有其他天然長在東部國家和美國的品種,但是在英國的花園裡是我只看到過上述兩種。”也就是說雖然英國已經引進了一些杜鵑花品種,但是他還沒有親眼見過。在更晚的版本中,他提到了喀萊杜拉斯杜鵑R.calendulaceumA.calandulacea)——一種美國杜鵑,早至1734年就已通過種子引進。他還說“其他有意思的杜鵑長在土耳其的潘提卡地區,另外的在印度。但是並沒有在英國花園的,因此我也就不詳細闡述了。”當然,米勒提到的第一種杜鵑,露特幕杜鵑(R.luteum)到至仍然很受歡迎。它是1793年引進的。它有著甜甜的花香,甚至也可以說它擁有所有杜鵑中最富魅力的秋色。
到了十九世紀早期,英國人對杜鵑花的興趣越來越濃,並樂意為它們出極高的價錢。潘維科(Mr. Pewick)先生的銷售記錄顯示“很多杜鵑都是極其受歡迎的,並且賣出了高價,有一種杜鵑花甚至賣到了二十幾尼(英國的舊金幣,一幾尼值一鎊一先令)。”但是對杜鵑花的引進主要是在19世紀中期。在1848年和1849年,約瑟夫·道爾頓·霍克爵士收集並描述了四十多種新的杜鵑品種,比所有當時正在栽培的所有杜鵑花的總和還要多。他把這些新杜鵑的圖畫和描述寄回英國,並在他的書《錫金-喜馬拉雅杜鵑花》(Rhododendrons of Sikkim-himalaya)中出版,轟動一時。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azalea。莫爾杜鵑(R.molle)可能是落葉杜鵑中最重要的發現了。
此外,人們也忙於培育雜交品種。在1804—1834,比利時的根特城,一個名叫皮莫迪埃(P. Mortier)的麵包師開始培育根特雜交杜鵑。他採用了三種美國杜鵑(azalea)——喀萊杜拉斯杜鵑R.calendulaceum,努笛芙洛潤杜鵑R.nudiflorum, 斯佩吉奧蘇杜鵑R.speciosum——和來自黑海的露特幕杜鵑R.luteuml來培育一種茁壯、香甜、抗寒能力強的杜鵑新品種。儘管現在絕大部分的根特雜交杜鵑已經被更為現代的品種所取代了,但是仍有一些留存下來。例如,葛洛麗亞萌蒂(Gloria Mundi,意譯為“世界的榮光”),橘紅色的蔻珂斯妮 斯佩塞娥颯(Coccinea Speciosa,意為火棘與貝木蘭,一種美麗的杜鵑花azalea,六月開花)。留存下來的根特杜鵑都很動人。一般都有很多小巧的花,並且很多都重瓣。例如那喀索斯芙洛拉(Narcissiflora,意譯為水仙),花朵呈柔和的黃色,很受歡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重瓣的花,但是在19世紀晚期卻風靡一時。大概同一時期,比利時培育了另一類雜交杜鵑。它們是汝斯提卡(Rustica) 和芙洛普萊諾(Flore Pleno,意為重瓣花),重瓣,比根特杜鵑晚一到二個星期開花。
在荷蘭和比利時,雜交都取得了重大進展。1895年左右,在博斯庫(Boskoop,荷蘭西部城市),M. 考斯特(M. Koster)和遜尼斯(Sons)苗圃公司開展了一些關於落葉杜鵑的激動人心的工作。他們把奧科斯丹特爾杜鵑(Occidentale)和茉麗斯杜鵑(Mollis)雜交,結果培育出了一些花色秀麗,帶有香氣的奇妙的杜鵑花。其中一部分仍在栽培。例如德麗喀提斯瑪杜鵑(A.delicatissima)。它的花蕾為柔和的黃色,開放後呈奶油色。還有美麗的艾克斯吉斯特杜鵑(Exquisite,意為優雅)和格拉西奧薩杜鵑(Graciosa)。
英國人在增加落葉杜鵑品種方面也做了很多貢獻。起先這些活動的中心在離薩里郡(Surry)的巴沙特(Bagshot)不遠的克納普山(Knap Hill)花園。安東尼·沃特倫(Anthony Waterer)參與其中,並培育出了美麗出眾的杜鵑。威斯利(Wisley)——皇家園藝協會的花園的產地——也培育出了出色的杜鵑花。在這裡杜鵑花往往以河流來命名。例如,“艾文(Avon)”、“麥德威(Medway)”“斯陶爾(Stour)”、“劍河(Cam)”、“基隆(Frome)”、“泰河(Tay)”、“泰晤士(Thames)”和“特倫特(Trent)”。克納普山(Knap Hill)花園培育出來的杜鵑則多以鳥類命名。例如,“紅腹灰雀(Bullfinch)”、“禿鷹(Buzzard)”、“塘鵝(Gannet)”、“黃鶯(Golden Oriole)”、“茶隼(Kestrel)”、“田鳧(Lapwing)”、“企鵝(Peguin)”、“紅腳鷸(Redshank)”和“白喉雀(Whitethroat)”。
位於新森林的埃克斯伯里花園(Exbury)對杜鵑花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在20世紀早期,萊昂內爾·德·羅斯希爾(Lionel de Rothschild)就是在這裡繼續培育克納普山(Knap Hill)杜鵑並開展了一系列廣泛而深入的雜交實驗。人們今天之所以能欣賞很多美麗的杜鵑,最大的功臣就是埃克斯伯里花園。埃克斯伯里花園(Exbury)/克納普山(Knap Hill)對杜鵑花的命名更富於想像力。例如“芭蕾舞女(Ballerina)”、“螢(Firefly)”、“霍特斯柏(Hotspur,意為熱靴刺)”、“吉玻臘塔(Gibraltar)”、“安娜貝拉(Annabella,愛爾蘭地名,也是一法國女影星的名字)、“丹吉爾(Tangier,摩洛哥地名)”、“粉色欣喜(Pink Delight)”、“柔唇(Soft Lip)”、“布萊特斯照(Bright Straw,意為鮮亮的稻草)”。這些杜鵑淵源不一。絕大部分可能來自於克納普山(Knap Hill),另外一些是埃克斯伯里花園自己培育的,後來便作為母株。一些埃克斯伯里的親本植株現在仍然被廣泛地種植,例如“草莓冰(Strawberry Ice)”、“皇家洛奇(Royal Lodge,音譯為洛伊兒洛奇)”、“加里波利(Gallipoli,土耳其地名)”、“金色號角/喇叭(Golden Horn)”、“喬治·雷諾茨(George Reynolds,可能是以摩門教聖徒領袖命名)”、“賽茜兒(Cecile)”、“貝麗絡斯(Berryrose, 意為漿果玫瑰)”、“巴斯麗斯克(Basilisk,意為蜥蜴)”和“巴西(Brazil)”。
一些年後,在靠近克賴斯特徹奇(Christchurch,也叫基督城)的埃勒姆莊園(Ilam State),一個紐西蘭栽培者埃德加·斯坦德(Edgard Stead)引進了一些埃克斯伯里的親本植株並發展了獨立的品系。他為埃克斯伯里增添了大花朵,晚花期,濃香位的品種。特別是花朵呈橘色到紅色的埃勒姆杜鵑(Ilam azaleas)在美國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另一個紐西蘭人吉·斯·葉芝(J.S.yeats)進一步發展了埃勒姆杜鵑。美國育種者大衛聚·里區(David G.leach)用從紐西蘭寄去的杜鵑花種子種植了成千上萬的杜鵑,豐富了美國市場。其中有一些——如“坎特伯雷(Canterbury,英國地名)”、“毛利(Maori)”和“春日喝彩/春日颯爾福(Spring Salvo)”——是美國花園裡常見的杜鵑花。
落葉杜鵑雜交品種的發展——除了明尼蘇達州(美國州名)還在培育“北極光(Northern Light)”以外,側重點已愈來愈趨向於常綠杜鵑。所謂常綠杜鵑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常綠”。它們的葉子是二態的,簡單的說,它們有兩種葉子。春天的葉子在花期或花期剛過時沿枝條生長。它們在秋季凋落,一般凋落前已轉為黃色。另外一些葉片在初夏生長。它們比起春天生長的葉片來得更厚、更小、更強韌,顏色也更深。它們密集於枝頭。除掉像印蒂卡杜鵑(R.indicum,意譯為藍花杜鵑)可一直持續三年外,它們一般在來年春天落葉。在冬季,它們通常轉為微紅色。若是天氣實在很冷,絕大多數就會掉落。
常綠杜鵑偶爾也會被叫做日本杜鵑。這有些誤導性,因為並非所有的原生母本杜鵑都來自於日本,也並非所有的雜交品種都在日本培育。這也容易引起混亂,因為它易引發人們對日本杜鵑R.japonicum)的誤會。它實際上是一種落葉杜鵑,是露特幕杜鵑R.luteum的副系列。
所有的常綠杜鵑最初都來自於亞洲。除了塔詩洛杜鵑(R.tashiroi,它有自己的副系列),它們都屬於奧波圖斯穆杜鵑(Obtusm)的副系列。根據皇家園藝協會的杜鵑手冊,副系列包含四十個品種,其中二十四個品種不被栽培。剩下的十六個品種中,大約有一半被廣泛用於雜交。主要的有:牧珂洛娜圖姆杜鵑(R.mucronatum,意譯為白花杜鵑)、麗娜日芙麗幕杜鵑(R.linearifolium)、印蒂卡杜鵑(R.indicum,意譯為藍花杜鵑)和卡木普菲日杜鵑(R.kaempferi)。
事實上,人們對前面的兩種牧珂洛娜圖姆杜鵑( R.mucronatum,意譯為白花杜鵑)和麗娜日芙麗幕杜鵑(R.linearifolium)是否真的是常綠杜鵑品種存在懷疑。它們在日本已經栽培了三百多年,野生的已無可尋覓了。但是常綠雜交杜鵑是完全是人工的。它們的譜系不再僅僅是現在還能在野外找到的原始母本了。
日本園藝師們用久留米(Kurume, 日本地名)杜鵑花為現代的常綠杜鵑做了重要貢獻。這項工作持續了很久以至於現在難以追尋這些杜鵑花的自然母本。一些專家認為久留米杜鵑並非來自於雜交,而是野生秋斯阿努幕杜鵑R.kiusianum的變種。其他專家則認為久留米杜鵑種類繁多,不可能全都來自於一個品種,因此起初就肯定已經有了雜交。這種學說的倡導者認為在久留米杜鵑的發展中可能包含有三個品種:秋斯阿努幕杜鵑(R.kiusianum)、卡木普菲日杜鵑(R.kaempferi)和石岩杜鵑(R.obtusum,音譯為奧波圖蘇幕杜鵑)。它們生長在九州島——日本主要島嶼的最南方。前面兩種秋斯阿努幕杜鵑(R.kiusianum)和卡木普菲日杜鵑(R.kaempferi)生長交匯處,可能偶然地產生了自然雜交種。
在17世紀,在1639年,日本正式斷絕了與除中國和荷蘭以外的國家的貿易往來。這種自發的自我閉塞使得歐洲對日本愈加著迷。當19世紀50年代日本與西方再度往來的時候,人們對日本的視覺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對日本事物出現了廣泛的好奇。這其中部分原因是對日本園藝的讚賞。它是一種帶有典型的民族風格的藝術形式。隨之而來的是對日本美麗的植物的欣喜。這些植物現在快速地被帶到了歐洲。結果,杜鵑花風靡一時,擁有了巨大的市場。
這些當然不是第一批來到歐洲的杜鵑花。在孤立期間,日本保持了與中國的聯繫。此間,可能是通過唯一能出入日本的佛教徒,杜鵑花開始在中國出現。杜鵑花的罕有和美麗為它贏得了讚譽。中國的園藝鑑賞家們紛紛種植。來訪的歐洲人見了也是萬分喜歡,想為自己所有。於是他們趁機會地將不多的杜鵑花運往西方。到了歐洲後,這些杜鵑花的淵源和特性就被遺忘或弄混了。人們只知道它們原生在日本。現在仍然不能確定地指出這些來到歐洲的母本植株的來源,雖然看起來多種印蒂卡杜鵑(R.indicum,意譯為藍花杜鵑)和牧珂洛娜圖姆杜鵑(R.mucronatum,意譯為白花杜鵑)包含其間。
18世紀,這些杜鵑花在西方大受歡迎。在歐洲氣候中,它們的抗寒能力絕對不強。但是這些嬌嫩的常綠杜鵑與當時在大房子周圍興建橘園的風尚很是吻合——這種新奇的開花植物為橘園增添了聲望。照常地,對稀有而珍貴的東西的興趣導致了這種植物培育中的競爭意識。人們很快開始嘗試培育更優秀的品種。老的品種在花期、花型抗寒能力等發麵得到改善。因為在這些過程中,科學方法所用不多,這些雜交的步驟沒有被記錄下來。可以斷定的是這些在當時歐洲出現並為後來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常綠杜鵑原產地都是日本。只有當人們在日本發現特定的野生杜鵑品種時,才能做更精確的陳述。
一些杜鵑花是以種子的形式被帶到歐洲的。就像孩子跟父母會有很大差異一樣,這些種子與母株也不相一致。直到現代系統性的雜交方式得以建立,人們才看到關於每一新品種培育的清晰可靠的方法。人們試圖用歸類法來理清自然的大混亂。不可避免的,這個過程常常遇到各種邏輯混亂。也許就是因為其中的一種混亂,常綠杜鵑與落葉杜鵑被混在了一起,用了同一個名稱。但是杜鵑花azalea這個名稱的廣泛使用在林奈(Linnaeus,瑞典植物學家,發明了系統歸類法)就已經確定下來。因此林奈對複雜的杜鵑花(Rhododendron)屬整理分類的大膽嘗試不得不經歷一次次的調整。
比起大多數人來,比利時根特的種植者們對杜鵑花分類的怪異之處更瞭然於心。因為他們除了培育抗寒能力強的落葉杜鵑雜交種外,還在印蒂卡杜鵑(R.indicum,意譯為藍花杜鵑)基礎上培育了一系列的常綠雜交杜鵑。這些杜鵑現在仍被認作是比利時印蒂卡雜交杜鵑。它們抗寒能力不強,很多都不能抵抗霜寒。它們葉片較大,花朵艷麗、碩大,通常重瓣。花色繁多,從鮭魚紅到品紅到富麗的紫羅蘭色,富於變化。根特杜鵑花的顏色則為黃色、焰紅等。這兩類杜鵑花都有白色品種。更重要的是,這兩類雜交都傾向於培育出擁有考究的完美花型,花朵為重瓣或疊瓣的杜鵑花,以迎合19世紀華麗風尚(這一時期女士的穿著和飾物就是很好的說明)。
在歐洲,這些比利時印蒂卡杜鵑/藍花杜鵑通常種於室內,在非當令時節常常被人為地促成花期。可以說,它們影響了人們對家居裝飾的理念,特別是在聖誕節時。無疑地,這些杜鵑花的發展鼓勵了維多利亞時期富足的中產階級。他們把溫室當作全天候的花園,可以與郊外大片的土地相媲美。但是,當這些杜鵑花來到美國南部時,它們能適應當地氣候,可以放心地種植於室外。正是因為這一幸運的事實,在19世紀後半葉,一類南部印蒂卡杜鵑/藍花杜鵑在卡羅萊納湧現。直到1915年,久留米杜鵑被直接從日本運到加利福尼亞,它是僅有的能在美國室外種植的常綠杜鵑。
19世紀後半葉,歐洲成功地培育了抗寒能力更強的常綠杜鵑。英國在玫紅石岩杜鵑(R.obtusum amoenum,音譯為奧波圖蘇幕 阿茉努幕杜鵑)基礎上培育的杜鵑花有較強的抗寒能力,能在南部郡種植。在荷蘭,來自於博斯科普(Boskoop)的布拉奧培育了雜交種布拉奧粉(Blaauw's Pink,音譯為布拉奧斯萍珂),至今仍深受歡迎。它有橙紅色的花瓣,疊瓣的花朵,被認作是久留米雜交種。
從這個意義上說,久留米杜鵑在西方杜鵑花的發展中起著關鍵性作用。一戰期間,在中立國的荷蘭, F·M·考斯特(F.M. Koster)發展了大量的久留米杜鵑,特別是大約在1910年從日本運來的希諾德吉麗杜鵑(Hinodegiri)。在眾多的紅色希諾德吉麗杜鵑(Hinodegiri)之中,有一種紫色杜鵑當時還未被人所知,考斯特把它命名為瑪爾發提卡杜鵑(Malvatica)。
考斯特又用這偶獲的雜交種與抗寒能力強的卡木普菲日(kaempferi)杜鵑雜交,培育出了一系列抗寒能力強的瑪爾發提卡杜鵑(Malvatica)雜交種。當其中一些運到美國的時候,這些杜鵑花馬上就深受歡迎。1921年,考斯特離開荷蘭,到新澤西的布里奇特鎮(Bridgettown)定居。在他離開之前,他把自己培育的很多還未命名的幼苗賣給了在博斯庫(Boskoop,荷蘭西部城市)的斯·畢·凡內(C.B. van nes)和遜尼斯(Sons)。他們從中培育了很多美麗的杜鵑。Vuyk苗圃也是如此,培育出了福珂玫瑰紅(VUYK’S ROSY RED和福珂緋紅(VUKY’S SCARLET)。在考斯特離開博斯庫後,阿特·福珂(Art Vuyk)開始用紫杜鵑(R.phoeniceum,音譯為鳳妮瑟幕杜鵑)、白杜鵑(R.mucronatum,音譯為睦珂柔娜圖幕杜鵑)和卡木普菲日杜鵑(kaempferi)來培育橘色和黃色常綠杜鵑。黃色常綠杜鵑並未被培育出來。
日本在此期間也有類似的發展。在19世紀後半葉,坂本(motozo sakamoto)培育了長在在霧島山(Mt. Kirishima)山坡上的野生杜鵑幼苗。他死後,另一個園藝家,來自久留米市的次郎(kojiro Akoshi)繼續培育這些杜鵑。在1915年加利福尼亞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上,Akoshi展覽了其中12株杜鵑花。這些植株稠密低矮,花朵繁多。因為它們適合作為盆景,在日本已經贏得了聲譽,但是在西方還不知名。它們引起了轟動。兩年不到,一個在加利福尼亞的日本苗圃主Toichi Domoto從日本運進久留米杜鵑再賣出去,貿易就欣欣向榮。然後優秀的植物採集家E·H·威爾遜(E. H. Wilson)參觀了久留米市,從Akoshi的杜鵑中選取了五十種不同的品種,帶回美國。它們後來被稱作威爾遜五十,作為抗寒能力強的花園植物,拓展了常綠杜鵑的地理範圍,在美國和歐洲打開了巨大的新領域。
後來,東京杜鵑(Satsuki azalea)也從日本運來。這些雜交種由熱心的日本園藝師們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培育而來,因此它們原來的親本已經模糊不清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娥略喀普幕杜鵑(R. eriocarpum)、谷牧頗杜鵑(Gumpo azalea)和印蒂卡杜鵑(R.indicum,意譯為藍花杜鵑)像是重要的參與者。因為它們有碩大的花朵,時常有雜色或多色,它們在近年走紅。另外一個走紅的原因是它們雜交結果的完全不可預料性,使雜交工作者們的工作像是一種搖輪盤的賭博。
東京杜鵑的發展還在繼續,它們的故事也還沒有結束。把它們與其它杜鵑花雜交,會產生無限的可能性。這當中值得注意的是本·莫里森(Ben Morrison)。他是美國農業部植物種植處的主任,該部門位於馬里蘭的格倫代爾(Glenn Dale)。他在20世紀三十年代中期開設了大型的杜鵑花培育項目,做了數百種雜交,培養了成千上萬棵幼苗。它用了所有可能的母本。東京杜鵑雖然是初來乍到,但是在其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所有培育出來的杜鵑的性狀和系譜的記錄最後終於出版,書名為《格倫代爾杜鵑》(Glenn Dale Azalea)。大約在1940年,美國的公眾首次可以買到這些杜鵑花。它們深受歡迎。格倫代爾項目培育的常綠杜鵑有較大的優質花朵,它們抗寒能力強,能在位於大西洋中部的州種植。它們的花期介於久留米杜鵑和較晚的東京杜鵑之間,剛好能填補這段間隔。
本·莫里森於1956年退職,後定居於密西西比的一個小農場。他繼續培育一系列新的被叫做巴克阿克里(Back Acre)的杜鵑花。它們有更出眾的顏色和色彩組合。他在晚期工作中已不再注重抗寒能力——他的新居所的海灣氣候使他能夠致力於培育葉片厚重、花期晚、華麗的杜鵑花。儘管這些杜鵑花只能作為溫室品種,歐洲人對它們的到來也是翹首以盼。在20世紀中葉和晚期,還有很多其他的育種者培育出了有意思的常綠杜鵑。
常綠杜鵑花的顏色限於白色、粉色、雜色、深粉和紅色。還沒有人成功培育出花色為黃色的常綠杜鵑。無疑,人們會在這方面繼續探索。落葉杜鵑的花色包括各種黃色、橘色、白色、粉色和紅色,但是缺少深紫色來與常綠杜鵑的“藍色多瑙河”媲美。所以育種者們將在色彩上作進一步的探索、改善和突破。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2(-5)米;分枝多而纖細,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葉革質,常集生枝端,卵形、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或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1.5-5厘米,寬0.5-3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邊緣微反卷,具細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糙伏毛,下面淡白色,密被褐色糙伏毛,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出;葉柄長2-6毫米,密被亮棕褐色扁平糙伏毛。
花芽卵球形,鱗片外面中部以上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2-3(-6)朵簇生枝頂;花梗長8毫來,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萼5深裂,裂片三角狀長卵形,長5毫米,被糙伏毛,邊緣具睫毛;花冠闊漏斗形,玫瑰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長3.5-4厘米,寬1.5-2厘米,裂片5,倒卵形,長2.5-3厘米,上部裂片具深紅色斑點;雄蕊10,長約與花冠相等,花絲線狀,中部以下被微柔毛;子房卵球形,10室,密被亮棕褐色糙伏毛,花柱伸出花冠外,無毛。
蒴果卵球形,長達1厘米,密被糙伏毛;花萼宿存。花期4-5月,果期6-8月。
該種與皋月杜鵑R.indicum(Linn.)Sweet)相似,但不同在於後者的雄蕊為5;葉較小而狹窄,邊緣具細圓齒,易於區別。
杜鵑經過人們多年的培育,已有大量的栽培品種出現,花的色彩更多,花的形狀也多種多樣,有單瓣及重瓣的品種。

分布範圍

產自中國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

生長環境

杜鵑生於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叢或松林下,喜歡酸性土壤,在鈣質土中生長得不好,甚至不生長。因此土壤學家常常把杜鵑作為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物。杜鵑性喜涼爽、濕潤、通風的半陰環境,既怕酷熱又怕嚴寒,生長適溫為12℃至25℃,夏季氣溫超過35℃,則新梢、新葉生長緩慢,處於半休眠狀態。夏季要防曬遮陰,冬季應注意保暖防寒。忌烈日暴曬,適宜在光照強度不大的散射光下生長,光照過強,嫩葉易被灼傷,新葉老葉焦邊,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死亡。冬季,露地栽培杜鵑要採取措施進行防寒,以保其安全越冬。觀賞類的杜鵑中,西鵑抗寒力最弱,氣溫降至0℃以下容易發生凍害。

園藝品種

全世界的杜鵑屬物種有900多種,而杜鵑的園藝品種都是由杜鵑原種(Rhododendron simsiiPlanch.)(野生資源)通過雜交或芽變不斷選育出來的後代。近一個多世紀來,世界上已有園藝品種近萬個。中國從20世紀20-30年代開始從日本歐美等國引進杜鵑進行栽培,也有少量通過雜交培育出一些新品種,如近幾年來培育出的“複色仿西鵑”、“笑二喬”、“重瓣紫萼杜鵑”、“紫樓春”、“矮化雲錦杜鵑”、“恨天高”以及高山落葉杜鵑雜交種“紅蝴蝶”、“紫蝴蝶”、“白蝴蝶”等新品種。
杜鵑花分為“五大”品系:即春鵑品系、夏鵑品系、西鵑品系、東鵑品系、高山杜鵑品系。

春鵑

指先開花後發芽,四月中、下旬、五月初開花的品種,所謂春鵑首先主要是20世紀20-30年代沈淵如先生自日本引入到上海栽培的,同時當地花農通過對原種的選育及雜交形成國內特有品種。因春天開花,就定名為春鵑,也就這樣一直延續至今。
春鵑花原產中國,馬來半島及亞洲南部高山亦有分布。中國四川、雲南、貴州山區常綠杜鵑種類極為豐富,落葉杜鵑從東北到華南都有分布。天然群落分布於高山,生長在陰坡上,屬半蔭性植物。喜生於氣候涼爽、空氣濕度大、酸性土壤,也耐瘠薄,但不耐積水。
春鵑因葉多毛,故有人又叫“毛鵑”,因葉大又叫“大葉杜鵑”。它是白花杜鵑、錦繡杜鵑原種的變種和雜交種。常綠、直立、獨乾或乾叢生,長勢旺盛,葉長橢圓形,長約10厘米,寬3厘米左右,色深綠,4月下旬5月上旬開花,花簇生頂端,布滿枝頭,花時十分絢麗,一苞有三朵花,花大,直徑可達8厘米,花冠寬喇叭狀,多數單瓣,5裂,花筒長4-5厘米,喉部有深色點,顏色有大紅、深紅、紫紅、純白、粉色、灑錦等。花後發3-5枝或6-7枝新梢,7-8月開始形成花芽。耐寒,多為地栽,由於繁殖生長快,當時作嫁接西鵑或其它新品種的砧木用。同時在園林綠化工作中,常套用於地被色塊或造景。

夏鵑

春天先長枝發葉,5-6月初時開花,故稱夏鵑。夏鵑的主要親本據說是皋月杜鵑、五月杜鵑。
其特徵是:開張性常綠灌木,株形低矮,發枝力特強,樹冠豐滿,耐修剪,葉互生,節間短,稠密,葉長3-4厘米,闊1-2厘米,為狹披針形至倒披針形,質厚、色深、多毛,霜後葉片呈暗紅色。花期5月中旬-6月,可持續到7-8月。花冠寬喇叭狀,口徑一般大約5厘米左右,大的有7-8厘米。花型單瓣、重瓣和套瓣,花瓣變化大,有圓、光、軟硬、波浪狀和皺曲狀等。四季綠色,四季開花,有黃、紅、白、紫四色奇觀,四季栽培,美化環境。可以盆栽,也可以在蔽蔭條件下地栽。陽台栽培的夏鵑樹,應修剪整理為球形。其形秀麗美觀。庭院栽培的夏鵑樹,應剪整為傘形,其形增添樂趣美景。適宜群植於濕潤而有庇蔭的林下、岩際,園林中宜配植於樹叢、林下、溪邊、池畔及草坪邊緣;在建築物背陰面可作花籬、花叢配植。一些種類可製作盆景。

東鵑

東鵑是日本的石岩杜鵑的變種及其眾多的雜交後代,從日本引入,為與西洋杜鵑相應故稱東鵑。東鵑花期春天,有的地方將其納入春鵑。
主要特性:植株低矮、枝條細軟,無序發枝、橫枝多。葉卵形,葉片薄、毛少、嫩綠色、有光澤。花蕾生枝端3-4個,每蕾有花1-3朵,多時4-5朵,開花繁密,真是“不見枝葉只見花”。花冠漏斗狀,小型,口徑2-4厘米,筒長2-3厘米,多數花萼演變成花冠、形成內外2套,稱為雙套、夾套。花色多有紅、紫、白、粉白、嫩黃、白綠、鑲邊、灑錦等。有雄蕊5枚,也有雄蕊瓣化成高度重瓣花的。花期比毛鵑略早幾天。7-8月老葉凋落,同時花芽形成。不耐強光,可露地種植,萌發力強,極耐修剪,花、枝、葉均纖細,是庭院綠化作色塊的好材料,同時也是製作造型盆花的理想材料。

西鵑

因其花朵艷麗是深受人們歡迎的種類。尤其是比利時杜鵑,因它是由歐美雜交的園藝栽培品種,故稱西洋鵑,又稱西鵑。日本1892年引入後,西鵑品種名稱譯成日文,因此中國從日本引入的仍用日本譯名,同時中國用西鵑再進行雜交也培育出一批新的品種,因此,中國西鵑品種約有200-300種。
西鵑的主要特性是:
  1. 植株低矮,半張開、生長慢,常綠型;
  2. 枝條粗短有力,當年生枝綠色或紅色,與花色相關,紅枝多開紅色花,綠色枝條開白、粉白、桃紅色花;
  3. 葉片厚實,深綠色,集生枝端,葉片大小居春鵑中大葉毛鵑與東鵑之間,葉面毛少,形狀變化多。從葉尖端顏色的變化可略知花朵的顏色,如尖端白而透明,其花色為白色或其他淡色,尖端紅,花為紅色。
其中四季杜鵑通過調控栽培技術,花期可提前到元旦、春節。花型大,口徑6-8厘米,最大可達10厘米以上。多數重瓣,花瓣形態及花色富於變化,觀賞價值極高。從當地多年栽培情況看,西鵑適應性、抗病性相對較差。只宜盆栽,夏季要適當遮蔭,冬季要保暖。柴橋自1984年從丹東引入的西鵑,主要是比利時杜鵑,當前主栽品種有比利時杜鵑系列種7個,西德杜鵑系列3個品種,漢堡系4個,白佳人系3個,四海波系列5個,五寶珠系列6個,王冠系列4個,共32個品種。主要代表種有:五寶(無錫:錦袍)、王冠(丹東:錦上添花)、四海波(無錫:天女舞)。是製作盆花的理想材料。

高山杜鵑

高山杜鵑,為杜鵑花科高山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
高山杜鵑的形態特徵: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株高1-3米,枝條粗壯,葉叢生枝頂,厚革質,長6-12厘米,寬2-5厘米,4-5月開花,花型以套瓣、重瓣為主,也有少量單瓣,花期1個月左右。花色有白色、粉色、淡紅、桃紅、黃色等。一般生長在海拔600-800米的山野間,適應性強,經過人工馴化、培育可望成為園林綠地中常綠觀賞植物。
辨認東鵑、毛鵑、西鵑、夏鵑的簡要方法:
一、相同點:四種杜鵑皆屬落葉杜鵑;都耐寒怕熱;要求土壤肥沃偏酸性、疏鬆通透。
二、不同點:
  1. 來源有異:東鵑、夏鵑屬日本杜鵑;毛鵑屬中國杜鵑;西鵑屬西洋杜鵑。
  2. 形狀不同:東鵑矮小,高1至2米,分枝散亂;毛鵑高大,高2至3米,生長健壯,幼枝密披棕色剛毛;西鵑矮壯,樹冠緊密;夏鵑體小,枝葉纖細,分枝稠密,樹冠豐滿、整齊。
  3. 葉 形:東鵑葉薄色淡,毛少有光亮;毛鵑葉大、長且粗糙多毛;西鵑葉 實深綠,毛少,葉形有光葉、尖葉、扭葉、長葉與闊葉之分;夏鵑 葉片狹小,排列緊密。
  4. 花:東鵑花朵最小,4月開花,著花繁密, 瓣或由花萼瓣化而成筒瓣,少有重瓣,花色多;毛鵑花大單瓣,寬 漏斗狀,少重瓣,花色一般為紅、紫、粉白及複色;西鵑花美為杜鵑 最,花期4至5月;夏鵑先枝後花,花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花色、 瓣同西鵑。
  5. 栽培與繁育:西鵑嬌嫩。扦插繁殖髮根需2個月,且成活率低,故一般用嫁接法繁育。其它三種扦插時髮根很快且成活率 高,盆栽或地栽均可。

主要品種

杜鵑(主要園藝品種)
名 稱名 稱名 稱名 稱名 稱
埃爾西.李
愛丁堡
霸王紅
白常春
白丹麥
白鳳
白佳人
白潔
白浪之舞
白香玉
白印
百合杜鵑
寶玉
北侖之光
丙紫
殘雪
常春
常樂
朝鳳
痴心漢
赤誠
春波
春潮
春畫
春秋
春如意
春色美
春詩
春曉
春燕
春櫻
春之舞
純黃
竄枝
大紅袍
大喬
大青蓮
大喜
大硃砂
丹彩
丹頂
丹鳳
丹霞
淡妝
蝶戀
丁香杜鵑
東方
東方紅
端陽
多麗
妃之舞
粉丹
粉紅泡泡
粉瑪瑙
粉面含春
粉色皇朝
粉色年華
粉桃
粉西施
粉霞
粉繡球
粉燭
粉妝樓
豐美
風輪
鳳冠
富士
哈達
孩兒面
海梁紅
和春
紅寶石
紅唇百合
紅歌曲
紅孩兒
紅精靈
紅巨人
紅巨星
紅牡丹
紅蘋果
紅傘
紅珊瑚
紅雙喜
紅陽
紅纓
紅玉
紅運來
紅裝素裹
虎皮蘭
花浪
花籬笆杜鵑
花仙
華玉
歡樂谷
幻境
皇冠
黃哪周
輝煌
火烈鳥
火球
吉祥寶寶
金輝
錦鳳
淨白
絕代佳人
崑崙玉
藍精靈
藍英
勞動勳章
老頑童
綾羅嬌
琉球紅
柳浪聞鶯
柳葉噴沙
綠色光輝
綠色光輝
綠珠
瑪瑙
毛葉青蓮
美國雙喜
美人笑
美玉
明朝
母親節
牧童曲
南屏晚鐘
南希.瑪麗
奇彩
麒麟
恰恰
恰恰
秦娥
青島寒牡丹
青蓮
群芳薈萃
瑞雪
瑞紫
若侄子
山麓杜鵑
珊瑚
神州奇
盛春
盛華
石岩杜鵑
世紀曙光
世紀曙光
四海波
四季
四季小玫瑰
太陽杜鵑
探春
桃花浪
桃花浪
天女舞
天章
萬里紅
萬紫千紅
五寶
五寶綠珠
五彩灘
五彩夏鵑
勿忘我
西德玉
西塘小桃紅
西子妝
稀罕
喜鵲登枝
霞紅
小漢
小青蓮
小五星
小鶯
小紫鳳
曉山
曉霞
新娘
羞色
秀鳳
雪裡紅
雪晴
雅士
陽春
瑤妃
銀邊三色
銀紅春鵑
銀紅夾
迎春
映山紅
雨打桃花
玉鳳凰
玉冠
玉玲
玉麒麟
玉瑞錦
玉霜
玉堂春
玉團
御代之榮
御幸錦
鴛鴦錦
元春
雲南杜鵑
珍珠
縐皮銀紅
狀元紅
紫波
紫蟬
紫燈籠
紫貂
紫萼
紫高玉
紫冠金衣
紫狐
紫蝴蝶
紫晶
紫孔雀
紫玫瑰
紫旗
紫氣東升
紫蜻蜓
紫秀
紫陽
紫玉郎
紫雲
紫芝

繁殖方法

杜鵑繁殖及養護技巧,花苞竄不停!
6個視頻|3.5萬次播放
杜鵑的繁殖,可以用扦插、嫁接、壓條、分株、播種五種方法,其中以採用扦插法最為普遍,繁殖量最大;壓條成苗最快,嫁接繁殖最複雜,只有扦插不易成活的品種才用嫁接,播種主要用培育品種。

扦插

此法套用最廣,優點是操作簡便、成活率高、生長迅速、性狀穩定。①時間,西鵑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毛鵑在6月上、中旬,春鵑、夏鵑在6月中下旬,此時枝條老嫩適中,氣候溫暖濕潤。②插穗,取當年生剛木質化的枝條,帶踵掰下,修平毛頭,剪去下部葉片,保留頂部3片至5片葉,保濕待插;③扦插管理,扦插基質可用蘭花土、高山腐殖土、黃心土、蛭石等,扦插深度以穗長的1/3至1/2為宜,扦插完成後要噴透水,加蓋薄膜保濕,給予適當遮蔭,一個月內始終保持扦插基質濕潤,毛鵑、春鵑、夏鵑約一個月即可生根,西鵑約需60天至70天。
採用扦插繁殖,扦插盆以20厘米口徑的新淺瓦盆為好,因其透氣性良好,易於生根。可用20%腐殖園土、40%馬糞屑、40%的河沙混合而成的培養土為基質。扦插的時間在春季(5月)和秋季(10月)最好,這時氣溫在20-25℃之間,最適宜扦插.扦插時,選用當年生半木質化發育健壯的枝梢作插穗,用極鑷利的媳按刀;帶節切取6-10厘米,切口要求平滑整齊,剪除下部葉片,只留頂端3-4片小葉。購買維生素B12針劑1支,打開後,把扦插條在藥液中蘸一下,取出晾一會即可進行扦插。插前,應在前一天用噴壺將盆內培養土噴潮,但不可噴得過多,到第二天正好嘲潤,最適合扦插。插的深度為3-4厘米。插時,先用筷子在土中攢個洞,再將插穗插入,用手將士壓實,使盆土與插穗充分接觸,然後澆一次透水。插好後,花盆最好用塑膠袋罩上,袋口用帶子紮好,需要澆水時再打開,澆實後重新紮好。扦插過的花盆應放置在無陽光的直曬處,扦插的盆土10天內每天都要噴水,除雨天外,陰天可噴1次,氣候乾燥時宜噴2次,但每天噴水量都不宜過多。10天后仍要經常注意保持土壤濕潤。4-5星期內要遮蔭,直至萌芽以後才可逐漸讓其接受一些陽光。一般約需2個月後生根。此後只需要在中午遮蔭2-3小時,其餘時間可任其接受光照,以利在其光合作用中自行製造養分。

壓條

一般採用高技壓條。杜鵑壓條常在4-5月間進行。具體操作法是:先在盆栽的杜鵑的母株上取2-3年生的健壯枝條,離枝條頂端10-12厘米處用鋒利的小刀割開約1厘米寬的一圈環形枝皮,將韌皮部的篩管輕輕剝離乾淨,切斷葉子製造有機物向下輸送的渠道,使之聚集,以加速細胞分裂而形成瘤狀突起,萌髮根芽。然後用一塊長方形塑膠薄膜鬆鬆地包卷兩圈,在環形切口下端2-3厘米處用細繩紮緊,留塑膠薄膜上端張開成喇叭袋子狀,隨即將潮濕的泥土和少許苔蘚填入,再把袋形的上連線埠紮緊,將花盆移到陽光直射不到的地方做日常管理。澆水時應向葉片噴水,讓水沿著枝幹下流,慢慢滲入袋中,保持袋內泥土經常濕潤,以利枝條上傷口癒合,使之及早萌生新的根須。大約在3-4個月後根須長至2-3厘米長時,即可切斷枝條,使其離開母株,栽入新的盆土中。

嫁接

可一砧接多穗,多品種,生長快,株形好,成活率高。①時間,5月至6月間,採用嫩梢劈接或腹接法;②砧木,選用2年生的毛鵑,要求新梢與接穗粗細得當,砧木品種以毛鵑“玉蝴蝶”、“紫蝴蝶”為好。③接穗,在西鵑母株上,剪取3厘米至4厘米長的嫩梢,去掉下部的葉片,保留端部的3片至4片小葉,基部用刀片削成楔形,削麵長約0.5厘米至1.0厘米。5嫁接管理,在毛鵑當年生新梢2厘米至3厘米處截斷,摘去該部位葉片,縱切1厘米,插入接穗楔形端,皮層對齊,用塑膠薄膜帶綁紮接合部,套正塑膠袋扎口保濕;置於蔭棚下,忌陽光直射和暴曬。接後7天,只要袋內有細小水珠且接穗不萎蔫,即有可能成活;2個月去袋,翌春再解去綁紮帶。

播種

杜鵑絕大多數都能結實採種,僅有重瓣不結實。一般種子的成熟期從每年的10月-1月,當果皮由青轉黃至褐色時,果的頂端裂開,種子開始散落,此時要隨時採收。末開裂的變褐均採下來,放在室內通風良好處攤涼,使之自然開裂,再去掉果殼等雜質,裝入紙袋或布袋中,保存在陰涼通風處。如果有溫室條件,隨采隨播發芽率高。一般播種時間3-4月份,採用盆播,因為種子小,把盆里外洗乾淨,放在陽光下曬乾,滅菌消毒,土壤也滅菌消毒,裝盆±要通透性好的、濕潤肥沃含有豐富的有機質的酸性土。為了出苗均勻,種子摻些細土,撒入盆內上面蓋一層薄細土,澆水用窨水法滲入盆內,把盆放在前窗台上,蓋一層玻璃或塑膠薄膜,目的是提高盆內溫度。小苗出土後,逐漸減少覆蓋時間,因苗嫩小,注意溫變,突然高低變化,強光的照射。苗長得很慢,5-6月份才長出2-3片真葉,這時在室內做第一次移栽,株行距2-3厘米,苗高2-3厘米(大約11月份),大苗移栽在10厘米盆中一株,小苗栽三株。用細噴壺澆水和淡肥水。播種後第二年春季出花房,放在蔭棚下養護。6月換13.3厘米盆中,第三年植株有20厘米高,已有分枝幾個也有花蕾出現,換16.7厘米盆中,以後根據植株的大小,逐年換盆。

栽培技術

土壤

杜鵑是喜蔭的植物,太陽的直射對它生長不利,所以杜鵑專類園最好選擇在有樹影遮蔭的地方,或者在做綠化設計時,就考慮到這一點,有意地在專類園中配置喬木。杜鵑喜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但由於各專類園和景觀都要用水泥做道路和鋪裝,使得杜鵑栽植地土壤板結,鹼性嚴重,所以必須把栽植地的土壤進行更換,並加一定量的泥炭土。
長江以北均以盆栽觀賞。盆土用腐葉土、沙土、同土(7:2:1),攙入餅肥、廄肥等,拌勻後進行栽植。一般春季3月上盆或換土。長江以南地區以地栽為主,春季萌芽前栽植,地點宜選在通風、半陰的地方,土壤要求疏鬆、肥沃,含豐富的腐殖質,以酸性沙質壤土為宜,並且不宜積水,否則不利於杜鵑正常生長。栽後踏實,澆水。

栽種

杜鵑最適宜在初春或深秋時栽植,如在其它季節栽植,必須架設蔭棚,定植時必須使根系和泥土勻實,但又不宜過於緊實,而且使根莖附近土壤面呈弧形狀態,這樣既可保護植株淺表性的根系不受嚴寒的凍害,又有利於排水。

溫度

4月中、下旬搬出溫室,先置於背風向陽處,夏季進行遮蔭,或放在樹下疏蔭處,避免強陽光直射。生長適宜溫度15-25℃,最高溫度32℃。秋未10月中旬開始搬入室內,冬季置於陽光充足處,室溫保持5-10℃,最低溫度不能低於5℃,否則停止生長。

澆水

杜鵑對土壤乾濕度要求是潤而不濕。一般春秋季節,對露地栽種的杜鵑可以隔2-3天澆一次透水,在炎熱夏季,每天至少澆一次水。日常澆水,切忌用鹼性水,澆水時還應注意水溫不宜過冷,尤其在炎熱夏天,用過冷水澆透,造成土溫驟然降低,影響根系吸水,干擾植株生理平衡。
栽植和換土後澆1次透水,使根系與土壤充分接觸,以利根部成活生長。生長期注意澆水,從3月開始,逐漸加大澆水量,特別是夏季不能缺水,經常保持盆土濕潤,但勿積水,9月以後減少澆水,冬季入室後則應盆土乾透再澆。

濕度

杜鵑喜歡空氣濕度大的環境,但有些杜鵑專類園都建在廣場、道路兩旁,空氣流動快,比較乾燥,所以必須經常對杜鵑葉片進行噴水或對周圍空氣進行噴霧,使杜鵑園周圍空氣保持濕潤。

施肥

給杜鵑花加點肥料,花開的會更旺
5個視頻|3.5萬次播放
在每年的冬末春初,最好能對杜鵑園施一些有機肥料做基肥。4-5月份杜鵑開花後,由於植株在花期中消耗掉大量養分,隨著葉芽萌發,新梢抽長,可每隔15天左右追一次肥。入伏後,枝梢大多已停止生長,此時正值高溫季節,生理活動減弱,可以不再追肥。秋後,氣候漸趨涼爽,且時有秋雨綿綿,溫濕度宜於杜鵑生長,此時可做最後一次追肥,入冬後一般不宜施肥。
合理施肥是養好杜鵑的關鍵,喜肥又忌濃肥,在春秋生長旺季每10天施1次稀薄的餅肥液水,可用淘米水、果皮、菜葉等漚制發酵而成。在秋季還可增加一些磷、鉀肥,可用魚、雞的內臟和洗肉水加淘米水和一些果皮漚制而成。除上述自製家用肥料外,還可購買一些家用肥料配合使用,但切記要“薄”肥適施。入冬前施1次乾肥(少量),換盆時不要施盆底肥。另外,無論澆水或施肥時用水均不要直接使用自來水,應酸化處理(加硫酸亞鐵或食醋),在pH值達到6左右時再使用。

修剪

修剪整枝是日常維護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它能調節生長發育,從而使長勢旺盛。日常修剪需剪掉少數病枝、纖弱老枝,結合樹冠形態刪除一些過密枝條,增加通風透光,有利於植株生長。對於杜鵑園須經常檢查,發現有枯枝、病枝,應及時清除,以減少病蟲害在杜鵑中蔓延。
蕾期應及時摘蕾,使養分集中供應,促花大色艷。修剪枝條一般在春、秋季進行,剪去交叉枝、過密枝、重疊枝、病弱枝,及時摘除殘花。整形一般以自然樹形略加人工修飾,隨心所欲,因樹造型。

花期

若想春節見花,可於1月或春節前20天將盆花移至20℃的溫室內向陽處,其他管理正常,春節期間可觀花。若想“五一”見花,可於早春萌動前將盆移至5℃以下室內冷藏,4月10日移至20℃溫室向陽處,4月20日移出室外,“五一”可見花。因此,溫度可調節花期,隨心所願,四時開放,另外,花後即剪的植株,10月下旬可開花;若生長旺季修剪,花期可延遲40天左右;若結合扦插時修剪,花期可延遲至翌年-2月。因此,不同時期的修剪,也影響花期的早晚。

病蟲害防治

杜鵑的病害主要有根腐病褐斑病黑斑病葉枯病、缺鐵黃化病等。杜鵑患根膊病後,生長衰弱,葉片萎蔫,乾枯,根系表面出現水漬狀褐色田塊,嚴重的軟腐,逐漸腐爛脫皮,木質部變黑。此病在溫度高、濕度大的環境下最易發生。防治方法是在翻盆前對培10土嚴格消毒,並保持土境硫松、濕潤、使其有良好的通透性,避免積水。如果發現植株患病,要及時處理病株及盆土。治療時,可用0.1%的高錳酸鉀水溶液或2%的硫酸亞鐵淋洗病株,再用清水沖洗後重新上盆。用70%的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加1000倍水製成溶液噴灑盆土,可以治好。
杜鵑常見的蟲害有:紅蜘蛛、軍配蟲、蚜蟲、短須蝸等。紅蜘蛛體形微小,但對杜鵑危害嚴重。高層樓房萌養杜鵑最容易出現此類蟲害。防治方法是進行人工捕殺。藥物殺蟲可用5度的石硫合劑噴樂,也可用胡桃葉、央竹桃葉、青篙各等份扔碎浸泡出液汁,加水稀釋後ll灑,用1000信水的敵敵畏液噴灑殺滅也是好辦法。

褐斑病

是杜鵑一種主要病害。病害初發時,葉面上出現褐色小斑點,逐漸發展成不規則狀大斑點,病斑上產生許多黑色或灰褐色小點,使受害葉片變黃、脫落,影響當年開花及來年花蕾的發育。這種病常發生於梅雨季節濕度大的時候。
治療方法是平時要注意讓植株通風透光,不使濕度過大,並增施有機肥及氮磷鉀混合肥,增強植株抗侵染及生長能力。如果發現病葉要及時摘除,集中燒毀。病害發生初期,噴灑0.5%波爾多液或0.4波美度石硫合劑,並加4%麵粉增加粘附力。葉斑病、黑斑病也可以用同樣方法治療。

黃化病

缺鐵黃化病常發生在土壤偏鹼的地區,病情輕時,只出現植株遲綠現象;嚴重時,葉組織可全部變黃,葉片邊緣枯焦。發病時,以植株頂梢的葉片上表現最為明顯,一般皆由內部缺鐵所造成。
防治方法是改變土壤中缺鐵性質,降低土壤鹼度。增施有機肥改造粘質土壤。對缺鐵植株可直接噴灑O.2%一0.3%硫酸亞鐵液。也可在植株周圍土壤上用筷子戳幾個深15厘米左有的孔,用1:30的硫酸亞鐵水溶液慢慢注入,將孔注滿,以增加土壤酸性、減少鹼性。

黑斑病

發病情況及發病環境條件與褐斑病類似,防治也可採用類似辦法。

軍配蟲

軍配蟲成蟲體小而扁平,長約4毫米,黑色,是對常綠杜鵑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害蟲,常在葉片背後刺吸葉液為害,被害處葉面上面出現黃白色斑點,使葉片脫落,造成樹勢衰弱,影響生長及開花。溫室中杜鵑極易發生此蟲。
防治方法主要是用藥物噴殺。可用90%敵百蟲原藥1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5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劑1000-1500倍液噴灑防治。

蚜蟲

主要危害杜鵑幼枝葉,輕者可使葉片失去綠色,重者使葉片捲縮,變硬變脆,不能吸收養分,影響開花。
防治方法是平時要特別注意越冬期的蚜蟲,入冬後可在植株上噴灑一次5度的石硫合劑,消滅越冬蟲卵,鏟去花卉附近雜草,消滅蟲源。在蚜蟲危害期,用40%的樂果或氧化樂果加1200倍水製成溶液進行連續噴治,3-4次即可見效。

短須峨

是杜鵑重要害蟲之一,常在葉片背面主脈附近刺吸汁液,使葉背形成許多油漬田塊,最後引起葉片脫落。此蟲倒卵形,體長約0.3毫米,體扁平,體色有紅、暗紅、木紅,體背有不規則黑色斑點,體側有不規則黑色斑塊。此蟲以夏季天熱乾燥時最多見,降雨量多時隨即減少。防治方法是在10月中下旬和早春3月各噴一次波美0.5度石硫合劑成噴25%殺蟲脹水劑500倍液。

主要價值

觀賞

杜鵑繁葉茂,綺麗多姿,萌發力強,耐修剪,根樁奇特,是優良的盆景材料。園林中最宜在林緣、溪邊、池畔及岩石旁成叢成片栽植,也可於疏林下散植。杜鵑也是花籬的良好材料,毛鵑還可經修剪培育成各種形態。杜鵑專類園極具特色。在花季中綻放時即使杜鵑總是給人熱鬧而喧騰的感覺,而不是花季時,深綠色的葉片也很適合栽種在庭園中做為矮牆或屏障。

藥用

根(杜鵑根):酸、甘、溫。活血,止痛,祛風,止痛。用於吐血、衄血,月經不調,崩漏,風濕痛,跌打損傷。葉(杜鵑葉):酸,平。清熱解毒,止血。用於癰腫疔瘡,外傷出血,癮疹。花(杜鵑):酸、甘,溫。活血,調經,祛風濕。用於月經不調,經閉,崩漏,跌打損傷,風濕痛,吐血,衄血。
【佤藥】歹哩啞:花、果實治療月經不調,閉經,跌打損傷,風濕痛,吐血,衄血;根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崩漏,腸風下血,閉經《滇藥錄》。

經濟

有的葉花可入藥或提取芳香油,有的花可食用,樹皮和葉可提制烤膠,木材可做工藝品等。高山杜鵑根系發達,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植物文化

詩詞

自唐宋以來,詩人,詞人皆多題詠。美麗的杜鵑花始終閃爍于山野,妝點於園林,自古以來就博得人們的歡心。自唐宋詩人白居易、杜牧、蘇東坡、辛棄疾、至明清楊升庵、康熙帝都有讚譽杜鵑花的佳作。
大詩人李白見杜鵑花想起家鄉的杜鵑鳥,觸景生情,懷念家鄉,寫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典故

關於杜鵑花和杜鵑鳥,還有個優美而離奇的傳說。相傳遠古時蜀國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禪位後隱居修道,死了以後化為子規鳥(有名子鵑),人們便把它稱為杜鵑鳥。每當春季,杜鵑鳥就飛來喚醒老百姓“塊塊布穀!快快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鮮血灑在得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
滿山遍野的杜鵑花,是由於千千萬萬烈士的鮮血染成的。它記載了那段悲壯的抗戰。 杜鵑花,它已經融入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它成為了歷史的點綴品,

市花

中國長沙、無錫、九江、鎮江、大理、嘉興等城市。

郵票

1991年6月25日,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杜鵑花”郵票,同時還發行了一枚小型張,整套票共8枚,由曾孝濂設計,第一枚郵票圖案為馬纓杜鵑;第二枚黃杜鵑;第三枚映山紅;第四枚棕背杜鵑;第五枚凝毛杜鵑;第六枚雲錦杜鵑;第七枚大樹杜鵑;第八枚大王杜鵑。小型張郵票圖案為黃杯杜鵑
杜鵑郵票杜鵑郵票
這套《杜鵑花》特種郵票,選取的是中國杜鵑花中的名貴品種。設計者採用中國花鳥畫中折技的形式構圖,花葉的輪廓以中國工筆畫的技法用墨線勾勒,在著色上又運用西洋畫的明暗對比方法,使畫面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較好地反映出杜鵑花的風貌。
商品編號: T0000162
中國志號: T162 Scott
編號: 2330-2337 Michel
編號: 2364-2371
創作者: (設計者)曾孝濂
發行日期:1991-6-25
套枚數:4
整版枚數:50(5×10)/50(10×5)
發行機構:郵電部
發行日期: 1991-06-25
發行量:1883.95萬
背膠:有背膠
印刷機構:北京郵票廠
齒孔度數:P12
版別:膠版
齒數:12,(1)-(4)
杜鵑花郵票(小型張)杜鵑花郵票(小型張)
規格:40*30mm,
版式:50(5*10);(5)-(8)
規格:30*40mm,版式:50(10*5)
(1)10分 馬纓杜鵑 3242.45萬枚
(2)15分 黃杜鵑 3332.95萬枚
(3)20分 映山紅 3369.7萬枚
(4)20分 棕背杜鵑 3220.7萬枚
(5)50分 凝毛杜鵑 3256.7萬枚
(6)80分 雲錦杜鵑 1883.95萬枚
(7)90分 大樹杜鵑 1904.7萬枚
(8)1.60元 大王杜鵑 1894.2萬枚

花語

  • 杜鵑花語:愛的快樂、鴻運高照、奔放、清白、忠誠、思鄉。
  • 杜鵑花語:繁榮吉祥,堅韌樂觀,事業興旺。《草花譜》有云:“映山紅若生滿山頂,其年豐穩,人競采之。”
  • 西方對杜鵑也有特殊的愛好。他們認為杜鵑花繁.是“鴻運高照,生意興隆”的好兆頭,特別是全紅的杜鵑更是如此。
  • 對於白色的杜鵑,則認為清麗脫俗,男女之間相互贈送,更顯得高雅。對於紅白相間的杜鵑,則含義更為深沉,表示:希望與你融合無間,共同創造美好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