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中藥)

杜鵑(中藥)

杜鵑,中藥名。為杜鵑科動物小杜鵑Cuculus poliocephalus Latham的肉。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夏時遍布我國東部。具有滋養補虛,解毒殺蟲,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於病後體虛,氣血不足,瘡瘺,跌扑腫痛,關節不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杜鵑
  • 別稱:鵜鴂、巂、子巂鳥、杜宇、子規、怨鳥、子歸、催歸、陽雀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鵑形目
  • :杜鵑科
  • :杜鵑鳥屬
  • :小杜鵑
  • 分布區域:我國大部分地區,夏時遍布我國東部
  • 採收時間:夏季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心經。

功效

滋養補虛,解毒殺蟲,活血止痛。

主治

病後體虛,氣血不足,瘡瘺,跌扑腫痛,關節不利。

相關配伍

1、治久病氣虛,體弱無力:杜鵑1隻,黃芪50g,當歸10g,熟地15g。共煎煮之,食肉飲汁,日服2次。(《中國動物藥》)
2、治諸瘡腫痛:杜鵑1隻,燒存性研末,乳香、沒藥各15g。打碎,合勻,每服5g,日服2次。(《中國動物藥》)
3、治跌扑瘀血作痛,肢體曲伸不利:杜鵑1隻,紅花10g,延胡索10g,牛膝10g,木瓜15g。煎服,食肉飲汁,日服2次。(《中國動物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2隻;或燒存性,研末,每次1.5-3g。外用:適量,薄切貼敷。

採集加工

夏季捕捉,捕殺後,除去羽毛及內臟,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體長28cm左右。上體大都青灰色,但頰部灰色;眼瞼黃色。尾羽灰黑色,中央沿羽軸有白色小斑,其外側有白色橫紋。下體白色,雜有細小黑色斑紋。嘴暗黑色,嘴基和下嘴黃色;跗跖、趾和爪等亦黃色。

生長環境

常棲於濃密的闊葉林中,繁殖期也常在有柳叢或葦糖的水邊高樹上。不自營巢。善鳴,五聲一度,鳴叫不息。以昆蟲為主食。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夏時遍布我國東部。在長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區為夏候鳥。

相關論述

1、《綱目》:“瘡瘺有蟲,薄切炙熱貼之,蟲盡乃已。”
2、《中國動物藥》:“滋養補虛,解毒殺蟲,活血止痛。治病後體虛,氣血不足,諸瘡腫痛,跌扑瘀血作痛,關節不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