躑躅

躑躅

“躑躅”,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zhí zhú”,意思是以足擊地,頓足;徘徊不進貌;杜鵑花的別名。又名映山紅

同 踟躇(chí ch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躑躅
  • 拼音:zhí zhú
  • 釋義:以足擊地,頓足;慢走
  • 出處:《荀子·禮論》
  • 注音:ㄓㄧˊ ㄓㄨˊ 
詞語解釋,拼音,基本解釋,出處詳解,花名,相關詩作,作品原文,作者,

詞語解釋

拼音

【躑躅】zhí zhú。

基本解釋

  1. 徘徊不前
    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始躑躅於燥吻。——《文選》
  2. 用腳踏地
    立躑躅而不安。——宋玉神女賦
    蟲躑躅不受制。——沈復《浮生六記 閒情記趣》
古代等同於“彳亍”“,踟躇”(chí chú)。

出處詳解

1、以足擊地,頓足
《荀子·禮論》:“今夫大鳥獸,則失亡其羣匹,越月逾時,則必反鉛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 焉,踟躕焉,然後能去之也。”
王先謙集解:“躑躅,以足擊地也。”《宣和遺事》後集:“帝止之不可,但躑躅於地,大哭而已。”
《古今小說·游酆都胡母迪吟詩》:“須臾,烈焰亘天,皆不勝其苦,哮吼躑躅,皮肉焦爛。”
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魏犨騰身跨在那獸身上,雙手將他項子抱住,那獸奮力躑躅。”
2、徘徊不進貌。
《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焦仲卿妻》:“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
陳子龍小車行》:“叩門無人室 無釜,躑躅空巷淚如雨。”
清 韓程愈《睢陽袁氏(袁可立)世系譜序》:“越歲,鼓棹而北,躑躅湖上,林 和靖先生相周旋,而與參(袁賦誠)再忽至。”
清 王源 《劉處士墓表》:“落落攝敝衣冠,躑躅風塵中。”
何其芳《畫夢錄·墓》:“以後他的影子就躑躅在這兒的每一個 黃昏里。”
3、杜鵑花的別名。又名映山紅
白居易《題元十八溪居》詩:“晚葉尚開紅躑躅,秋芳初結白芙蓉。”
趙翼《肇璜歿後其子以君手植杜鵑一本見貽》詩:“一枝躑躅贈留貽,老瓦盆經手澤滋。”
郭沫若《杜鵑》:“聲是滿腹鄉思,血是遍山躑躅。”

花名

杜鵑花:花中西施
學名/拉丁名:Rhododendron simsii & R.spp.
(rhododendrons - subgenus Pentanthera、
rhododendrons - subgenus Titsushi ).
英名:Indian Azalea 、Azaleas
別名:映山紅、山石榴山躑躅、紅躑躅金達萊、山鵑
通常躑躅花特指---黃色野生杜鵑,而通常人工栽培的杜鵑是沒有黃色的(僅有白、紅、粉、紫)。記得日本漢字里,杜鵑花就是兩個漢字——“躑躅”,大約是從山躑躅這裡借去的。山躑躅之名,也有來歷的,翻了家裡的清刻本《本草綱目》,這樣說:“羊食其葉,躑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飲,遂至於斃也。”躑躅,就是徘徊。所以,杜鵑花也叫山躑躅,或者是羊躑躅。山躑躅花瓣入口酸甜,味道很不錯,可惜只能嘗個一兩口,因為我想誰都不願變成一頭躑躅的羊。據可靠說法,山躑躅和曼陀羅花一樣,也是古代蒙汗藥之源。
種中文名:地桂
種拉丁名:Chamaedaphne calyculata (Linn.) Moench
種別名 :濕原躑躅(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甸杜(東北木本植物圖志、內蒙古植物志)

相關詩作

作品原文

躑躅
楓林翠壁楚江邊,
躑躅千層不忍看。
開卷例知歸路近,
劍南樵叟為施丹。

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