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展出內容,基本陳列,館藏精品,臨時展覽,歷史展覽,參觀信息,開放時間,票務須知,參觀須知,講解服務,交通信息,景區熱度指數,建築格局,建築特色,現任領導,文化活動,考古發掘,學術研究,重要訪客,榮譽表彰,
歷史沿革
民國八年(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在
太原文廟成立。
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更名為山西公立圖書館。當時政府撥款修繕館舍建築,原館面積擴至9萬平方米。博物館成為圖書館的附設機構,館員13人,藏書也增至13萬餘冊。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山西公立圖書館遵照山西省政府頒發的《山西省民眾教育館組織規程》,山西公立圖書館原址及所有圖書物品,籌備開辦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並創辦了月刊《山西民眾教育》。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8日,太原淪陷。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隨之淪落日軍手中,幾經易手、更名,文物藏品遭受慘重損失。日軍接管省立民眾教育館後,將其更名為太原圖書館,附設於“山西文化保護會”,由日軍山岡部隊管理。之後又先後易手日軍舞兵團和山西陸軍特務機關代管。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2月,由山西陸軍特務機關移交偽山西省署。
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更名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館。日軍從全省各地掠奪書籍、文物等以充館藏,並且將一些珍貴文物、書籍運至日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
閻錫山委任王仲元為接收委員,恢復省立民眾教育館館名。經整理統計,有中外文書籍16萬冊,古物有史前暨商周秦漢等至明清各代名貴珍品9240件。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閻錫山將兵工廠設於民眾教育館館址文廟,博物館工作被迫中斷,館舍建築和藏品再遭劫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由人民解放軍太原軍事委員會文教接管組接管,更名為山西省圖書博物館,下設博物部,先後接收民眾教育管、省政府、太岳區移交及個人捐贈的大量文物,藏品總數增至13000餘件,圖書17萬冊。
20世紀50年代初,徵集回宋版“
鼓山大藏”十餘卷,明版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明唐寅、董其昌等名畫五軸,離石漢左表墓畫像石十塊。從運城還收集回1890年前後落下的隕石標本,並徵集到趙鐵山、常贊春、董壽平家藏書畫數百種。
1951年,按照“以改造原有博物館為主”的方針,對原有陳列內容和藏品管理進行了改造和整頓,加強宣傳教育功能,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努力清除舊時代影響。
1953年9月,山西圖書博物館與太原文物館合併,更名為山西省博物館,人員編制增至70餘人。
1956年,山西省博物館按照地誌博物館模式陸續完成自然之部、歷史之部和社會主義建設之部的基本陳列,並對公眾開放。
20世紀60年代初,從北京琉璃廠等處購回了部分零散文物和敦煌隋唐寫經卷和名家書畫數十種,豐富了博物館藏品種類。
李宗仁先生通過當時華北局和文化部捐贈傅山先生“錫予壽王詩”絹本十二條屏。馬林先生及其家屬先後捐甲骨片二百餘片,張筱橫先生捐一百五十二卷趙城金藏。
文化大革命期間,博物館陳列和藏品被列為“封資修”或“四舊”受到批判,博物館事業遭到破壞、艱難維持。
1971年11月,山西省博物館開始逐步恢復業務工作。
20世紀80年代,山西省博物館與太原電解銅廠密切合作,總計揀選文物一千餘件,搶救了大批珍品。其中有商代“速父戊卣”和西周“康生豆”等珍貴青銅器;從西周至明清歷代貨幣達三十餘噸,極大豐富了館藏古幣的數量和質量。錢自在先生捐獻珍貴文物一百一十件,其中元代
顧安《鳳竹圖》軸、元代日本髪僧金繪《祗園大會圖》卷均為孤品。
1986年,建立山西省第一座國家級文物館。
1992年,山西省委和省政府,決定籌建一座現代化新館。
1997年,山西省博物館新館項目批准立項。
2001年,山西省博物館新館奠基。
2003年5月,新館展覽方案定稿。
2004年,新館建成,定名為山西博物院。同年8月,陳列設計工程啟動。
2005年1月8日,“晉魂”陳列在新落成的館址舉行預展。同年9月26日,基本陳列“晉魂”正式向公眾開放。
2006年5月,山西博物院承辦“2006中國博物館陳列藝術論壇”。
2019年7月27日,山西博物院分館——山西青銅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是中國首家省級青銅專題博物館。
2023年9月,央視新聞客戶端全新拓展“新聞+服務”平台功能聯合全國博物館推出文博科普產品《文博日曆》。
展出內容
基本陳列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
山西青銅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以“吉金光華”為主題,分“華夏印跡”“禮樂春秋”“技藝模範”三部分,展示中國青銅時代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
| | | |
| | | |
| 山西已發現的距今7000至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 |
| | 山西南部發現夏文化遺存( 夏縣東下馮遺址等)、山西中部發現的“東太堡文化”以及白燕和游邀等遺址 | |
| 垣曲縣古城南關和夏縣東下馮等地發現的商代前期城址、平陸和長子等地出土的青銅重器 | |
| | |
| | 曲沃和翼城交界處的“天馬—曲村遺址”揭露大面積文化遺存,其中“ 晉侯墓地”出土文物上萬件,其中有銘青銅器上百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裕和德錢莊錢帖、平遙蔚泰厚記契約第貳拾叄號、平遙蔚泰厚匯總莊執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風竹圖軸(元·顧安)、桃竹錦雞圖軸(元·王淵)、起蛟圖軸(元·無款) |
| 草書杜甫詩軸(明·祝允明)、行書池上篇軸(清·陳廷敬)、行書軸(清·祁寯藻) |
| | |
| |
| 常平五銖、四銖(60B541)、漢興 (63B499) |
| |
| 宋元通寶、大觀通寶(小平錢)、建炎通寶(楷、篆小平對錢) |
| |
| 洪武通寶(背“濟”)、順治通寶(光背)、同治重寶(部頒樣錢) |
| | |
| |
|
館藏精品
據2020年7月山西博物院官網顯示,山西博物院共有藏品50餘萬件,其中,
珍貴文物40282件(組),包括
一級文物2129件(組),另有圖書古籍11萬餘冊。藏品主要來源於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考古出土和百年來的徵集積累,尤以青銅、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畫、書畫等頗具特色。
西周晉侯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號墓出土。盛酒器。出土於第一代晉侯燮父墓中。整體造型為佇立回首的鳳鳥形,鳳尾下彎成一象首,與雙腿形成三點支撐。器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說明該器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
西周晉侯蘇鐘:共兩件。一件高25.9厘米,銑間距14.9厘米;另一件高22.3厘米,銑間距12.9厘米。1992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該編鐘總計16件,其餘14件由上海博物館從境外購回入藏。編鐘分兩組,三種式樣,非同時鑄造,測音卻和諧,是標準配律。16件鐘上共刻有355字的長篇銘文,完整記錄了西周厲王三十三年,晉侯蘇率軍參加周厲王親自指揮的討伐東夷的戰爭。晉侯蘇因戰功,多次受賞,因作此編鐘。所記戰爭為史料所闕載,對研究西周和晉國歷史極為重要。銘文全部為鏨刻,西周青銅器首見。
商青銅龍形觥:高19厘米,長43厘米,寬13.4厘米,1959年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酒器。通體呈龍形,前端為龍首,露齒昂翹,瞠目張角,齜牙咧嘴為流。蓋面飾龍紋與前端龍首銜接,襯渦旋紋。腹兩側以渦紋和雲紋為襯托,主紋飾鼉紋和夔龍紋,頭向與龍首相反,頗富動感。一邊一對貫耳用於懸掛;圈足飾相對的夔龍紋,更增穩定之感。特別是鼉紋在青銅器中極為少見,鼉即鱷魚。是商代晚期“方國”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品。
西周晉侯豬尊:通高22.4厘米,通長39厘米。2000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3號墓出土。盛酒器,出土於第一代晉侯燮父的夫人墓中。器作豬形,豬嘴凸出,嘴角獠牙外露,雙耳斜聳,形體肥碩,腹部中空,四足粗壯,尾巴上翹,背脊有鬃毛,背部有圓形開口並附蓋。蓋面裝飾目雷紋一周,腹部兩側均有圓形凸起,裝飾火紋和變形獸紋。蓋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旅飤”。“飤”同“食”,多用於青銅食器銘文中,在酒器中自銘為飤,罕見。商周時期青銅豬形酒器僅見三件。
春秋青銅高柄小方壺:高28厘米,最大腹徑8.9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共2件,大小、形制、紋飾相同。盝頂式蓋,上有四個對稱環形小鈕,以子口插入壺的母口內。壺為小方口,頸部微斂,溜肩,鼓腹,下腹內收形成平底,下承高柄喇叭形足。蓋面四角飾心形圖案,中央方框內兩龍呈“卍”形相交,龍昂首卷尾,其一加繪黑線,以示雌雄之別。壺身飾菱形和幾何紋圖案,高柄和圈足飾三組神鳥紋,鳥昂首闊步或伸頸長鳴,寓意深奧。該壺紋飾內嵌多種礦物組成的黑色物質,主要是石英、長石、褐鐵礦、錫石、孔雀石等成分組成,製作精美,極富裝飾效果。
鴞卣:高19.7厘米,口長徑12厘米,短徑8.6厘米,寬13.4厘米。鴞是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而卣是一種酒器,合起來就是“貓頭鷹造型的酒器”,卣、尊、觥是三種很典型的酒器,也是青銅寫實動物造型容器的三大器型。
霸姬盤:通高12.4厘米,口徑36.8厘米。霸姬盤出土地于山西省翼城縣大河口基地2002號基,現收藏於山西博物館。霸姬盤是一件青銅器,因其底部大而平整的特點,十分適合鑄造長篇銘文是一個極佳的歷史文獻載體。盤內銘文153字,記敘了器主霸國國君夫人霸姬和一個叫“氣”的貴族打官司,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歷史上第一起“訴訟”。
新石器時代彩陶罐:高45厘米,口徑35厘米,腹徑43厘米,底15.6厘米。1989年芮城縣金勝莊村出土。泥質紅陶,器表磨光。侈口,圓唇,短頸,寬肩,上腹突出,下腹內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繪以弧線和圓點等組成的花卉圖案。體型碩大,器形完整無缺。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遺物。
北齊紅陶牛:高35厘米。1981年太原市王郭村武平元年(570年)婁睿墓出土。陶牛體格雄健,牛頭高昂,脖頸堅挺,犄角沖天,佩戴有絡頭、瓔珞和杏葉等。四肢有力的叉開、支撐著強壯的軀體。神態威猛,生動寫實,匠師對牛的刻畫,除了卓越的造型能力,還顯然得益於對動物的細緻觀察。
明黃綠釉琉璃蓮蓬蹲獅香爐:通高57厘米,口徑24厘米。1982年離石縣出土。紅坩土塑形,質地堅硬,束頸,鼓腹,雙耳稍外撇,獸首形三足。腹部雕龍戲牡丹,寓意“龍串富貴”。耳下牡丹怒放,頸部纏枝花紋。爐蓋荷葉蓮蓬,束腰如蒂。蓮蓬上蹲獅張口吐舌,抓帶戲耍,造型別致。通體施黃、綠、白三色釉,色彩淡雅,凝重大氣。爐口內沿刻有:“已丑年壬申月已酉日辛時朱成造”銘文,耳刻有“呼延”二字。是明代琉璃佳品。
董明墓戲台及戲俑:長77厘米,高105厘米,俑高20~22厘米。
西周晉侯夫人組玉佩:最大璜長15.8厘米。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出土。出於晉侯墓地63號墓。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瑪瑙管等組成,共有204件。整個玉組佩展開長達2米,紋飾多用雙勾技法,工藝精湛。下端2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動活潑。
商玉鴞:高6.9厘米,寬3.8厘米 。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商代遺物。玉質透亮,圓雕,鴞體軀正面羽翼近似方形,應是屏翅俯衝向獵物時的姿態。墓主人為晉穆侯次夫人。
西周玉鹿:高8.3厘米,寬5.9厘米。1993年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黃褐色,扁體片狀。呈站立狀。長角粗壯,分兩杈向左右平展,前杈上揚,捲成兩個大圓孔,後杈向後勾曲。臣字目,大耳,吻部前突,前胸挺出,後背拱起,短尾,體態豐潤,蹄趾明顯。體肌以兩道圓弧線表現,簡練明快。後肢前曲,表現了鹿昂首觀望,蓄勢待發的神態,富有活力。墓主人為晉穆侯次夫人。
清白玉嵌寶石描金碗:高6.9厘米,口徑12.2厘米。乾隆時期作品。碗腹有碎寶石堆貼成花葉相擁的寶相花圖案,內壁為石榴紋。邊緣皆描金,玉碗加工精巧,裝飾工藝獨特,紋飾繁縟華貴。
北魏石雕方硯:高8.5厘米,長21.2厘米,寬21厘米。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淺灰色細砂岩雕成。硯面中心為方形硯池,周邊飾連珠紋和蓮瓣紋,硯池兩側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筆舔,其兩端有成雙的鳥獸作飲水狀。對角有蓮花形筆插。其間雕人物圖案四組五人,有騎象、舞蹈、角牴等內容。側面各雕人物、動物等。硯底雕蓮花一朵,周邊圍以小蓮花8朵。這是北魏石刻藝術的高水平佳作。
北齊釋迦七尊像:高46厘米。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釋迦佛坐於仰蓮座,全身貼金,施赭紅彩。舟形背光周邊浮雕寶塔、飛天,底座雕蓮花化生手托博山爐供養。背面有彩繪佛像。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高28厘米,腹徑32厘米。造型渾厚敦實,色澤濃艷深沉。器身繪飾精美的海水、纏枝石榴、纏枝牡丹和蓮瓣紋。畫面飽滿而不擁擠,裝飾繁而不亂,是難得的元代青花傑作。
清粉彩窯工制瓷圖瓶:高60.3、口徑22.2、腹徑24厘米。嘉慶時期作品,通體彩繪。內容為景德鎮御製窯廠瓷器生產流程,共有九組畫面,分別為採石、淘泥、碹坯、畫坯、吹釉、滿窯、燒窯、彩器、燒爐的生產場面,構圖豐滿,所繪人物達50人之多,除4人外,大都是直接從事生產的各種工匠。以房屋、工棚為間隔,形成不同的場景,生動描繪各色人物和生產工具。用淡雅柔和的粉彩,簡練細膩的線條,真實地再現了御窯廠的生產情況。
北齊
青釉龍柄雞首壺:高50.5、口徑11、底徑13厘米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齊武平元年(570年)婁睿墓出土。盤口微敞,龍口銜唇,龍頸接腹,細高頸,鼓腹,與龍柄相對處有一雞首。兩旁各有三鈕,中間鈕下貼寶相花一朵;龍柄、雞首及六鈕下個垂束蓮、忍冬。腹部有棱,下貼四隻展翅鳳鳥。通體黃綠釉,有冰裂紋,釉面光亮,胎質略粗,呈淺黃色,質較堅。
北魏木板漆畫:通長82厘米,寬40厘米,厚約2.5厘米。1965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484年)司馬金龍墓出土。系漆畫屏風中的兩塊,之間由榫卯連線。板面髹朱漆,分上下四層彩繪《列女傳》故事,線條用黑色,人物面部和手部塗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題記和榜書處再塗黃漆,其上墨書文字。畫風近顧愷之。題記和榜書文字介於隸、楷之間,氣勢疏朗,是少見的北魏墨跡。木板漆畫是南北朝時期文化融合的產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春秋侯馬盟書:1965-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在40多個祭祀坑內出土玉、石質盟書5000餘件片,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厘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辭文多以朱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餘字,少則10餘字。內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辭、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等五大類。對於主盟人和盟誓時間存在不同說法,多數學者認為,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以趙氏家族為首舉行盟誓活動的約信文書,忠實地記錄了晉國晚期強族間相互鬥爭的史實,具有政治檔案的性質。它的發現對於研究晉國歷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義。
北魏狩獵紋波斯銀盤:口徑18厘米,高4.1厘米。1981年大同市南郊區小站村正始元年(504年)封和突墓出土。敞口,斜腹,矮圈足。盤內沿刻畫三道旋紋,盤面為狩獵圖,一位波斯貴族,絡腮長須,頭戴圓形帽,前部飾有九顆圓珠組成的一道邊飾,腦後飾波斯薩珊式飄帶,腕戴手鐲,頸飾項鍊,耳垂水滴型耳墜,雙手持矛,身處長滿蘆葦的沼澤,隻身與三頭野豬搏鬥。屬於波斯薩珊王朝常見的圖案,應當是一件舶來品。
北齊婁睿墓壁畫:現存200餘平方米,1979年至1981年挖掘。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墓道全部、天井中下欄、甬道和墓室下欄,描繪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顯赫場面;一部分是墓門、甬道和天井上欄、墓室頂部和上中欄,描繪墓主人死後飛升的空幻境界。其中“出行圖”保存較好,人物主次分明,馬匹神態各異,充滿寫實風格。婁睿墓壁畫氣勢磅礴、技藝精妙,代表了北朝繪畫的最高水平。
人首笄形器:
它長16.5厘米,一端是扁長的柄部,堅固不易折,光滑不扎手,另一端是一張小巧的圓臉,頭上頂著五個齒兒,怪誕中透露出一絲神秘感。
馬銜、馬鑣:山西博物院藏。
2021年6月-2021年10月,山西博物院舉辦初心映三晉 百年鑄輝煌——山西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物特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
2021年7月10日起至10月10日,“觀妙入真——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將在山西博物院展出。展覽展示永樂宮文物精品,彰顯永樂宮的建築、壁畫、雕塑藝術。展品共有142組218件,其中一級文物12件,二三級文物96件,首次展出的展品占到87%。
臨時展覽
| | |
| | |
百年傳承 守正創新——山西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特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歷史展覽
1972年5月,山西省博物館舉辦了“山西省出土文物展”,這是“文化大革命”開始以來舉辦的第一個展覽。此次展出文物1200多件,觀眾累計達195000餘人次。
1973年4月到8月,山西省博物館精選78件展品,參加國家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赴英、法、加、美、日等國展出。
1974年,博物館舉辦了“侯馬奴隸殉葬墓展覽”,並在太原、大同、晉中、忻州、昔陽、陽泉等地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巡迴展,吸引了20餘萬人前來觀展。
20世紀80年代初,山西省博物館突破原有的通史陳列模式,推出“山西古代史陳列”和“山西革命史陳列”,以山西地方歷史發展脈絡為主線,突出表現發生在山西土地上的重大事件和相關物質文化遺存。
1984年,舉辦“建國三十五周年出土文物展”。
1996年,與山西省公安廳聯合舉辦“山西省打團掃惡成果展”。
1991年,山西文物精華展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這是建國以來山西在首都舉辦的第一次大型綜合性文物展覽。
薄一波、
谷牧、
洪學智等國家領導、有關部委負責同志及數十位老一輩革命家應邀出席開幕式。
1997年,山西博物館同陝西、河南等十餘家博物館合作引進了三省玉器精華展,展覽匯集三省古代精品玉器三百餘件,並採用了先進的陳展技術,如全展櫃燈光照明和輔助燈箱技術。
截至1999年統計,山西省博物館先後有14批300餘件(組)文物藏品分赴美、日、法、德、英、意、澳大利亞和港、澳地區展出,有六十人次參加外展和對外交流活動。
21世紀以來,山西博物院藏品先後多次走出去參加展覽,如在香港舉辦的“大道流行——道德經版本(文物展)”“天馬神駿——中國馬的藝術和文化”展,在北京舉辦的“奇蹟天工——中國古代文明創造文物展”“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等。
2008年11月起,“晉國霸業——山西出土兩周文物精華展”先後在深圳、杭州、大連等地博物館舉行巡展。
2021年7月10日起至10月10日,山西省芮城的永樂宮是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現存元代壁畫1005.68多平方米,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製,被譽為“東方藝術畫廊”,“觀妙入真——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將在山西博物院展出。
2022年4月,歷年22個精品展覽“搬”到線上,包括山西琉璃藝術展、絲綢之路文物展、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等。
2022年5月, “山西博物院青銅大會”將於今夏震撼開啟。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除夕、正月初一閉館(周一逢國家法定節假日正常開放)。
2022年 5月10日起,山西博物院和山西青銅博物館將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各項規定的前提下恢復對外開放。
票務須知
觀眾可提前3日(含當天)通過“山西博物院”微信公眾號點擊“參觀服務”分時段實名預約,每個預約單最多預約2人(每人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每張身份證每天限約1次,請務必保存好預約憑證。
參觀須知
山西博物院每天參觀人數限額為3000人,瞬時觀眾量不超過1000人。觀眾需在預約時段內,出示本人身份證、預約憑證,並接受安檢、登記、測溫,均符合規定後方可入館參觀,超過預約時段需重新預約成功後入館,未預約者謝絕入館;如出現體溫異常(≥37.2℃),或有咳嗽、氣促、胸悶等症狀的觀眾謝絕入館;
觀眾入館及參觀過程中須全程佩戴口罩;疫情防控期間,請勿聚集,排隊、參觀請自覺保持1.5米以上間距。
講解服務
主館一層大廳總服務台提供中英文講解服務。講解內容為7個歷史專題基本陳列。
交通信息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濱河西路北段13號。
乘865路公車,山西博物院站下車;乘69路公車,省博物院站下車即到。
乘6、602、803、807、831、845、866路公車,漪汾橋西站下車,沿望景路南行約1000米即到。
乘1、38、611、618、809、813、822、818、848、855、859、863、308路公車,迎澤橋西站下車,沿文興路北行約1000米即到。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40.29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36.49
建築格局
山西博物院占地面積1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1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0000平方米。總平面採用了中國傳統的軸線對稱的構圖手法,東西軸線為主軸線,南北軸線為次軸線。4層高的主館位於主次軸線的交會處,形成對稱的格局。4座角樓襯托著主館。
山西青銅博物館位於太原市長風文化商務區文化島上,展示面積1.1萬平方米。
建築特色
山西博物院主館4層方正規矩,逐層向外斜挑,體現了古人“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審美取向。主館的主題形象,被賦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徵豐收喜悅,“鼎”象徵安定吉祥。
山西博物院外部空間設計採用傳統的院落組合手法,生成“太極中央,四面八方”之勢,融天、地、人、時空於一體,利用水池、疊水、雕塑、室外展品等景觀設計創造文化氛圍,中央大廳仿自
應縣木塔。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院長:王曉毅
文化活動
考古發掘
民國十九年(1930年)10月,山西公立圖書館與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合作,發掘了萬泉縣(今萬榮)漢汾陰后土祠遺址,後經整理舉辦了土陶器展。
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山西公立圖書館與北平女子師範大學研究所、美國弗利爾藝術博物館等聯合發掘萬泉荊村新石器文化遺址,發現了
廟底溝文化遺存,部分出土物入藏山西省公立圖書館。
20世紀80年代,山西省博物館與汾陽縣博物館合作發掘了隋代梅淵墓,發現並收藏了大量精美瓷器。
學術研究
| | | | |
| | | | 無酸包裝材料在紙質文物保護中的套用研究;《文物保護上幾種常用無酸材料的初步分析》 |
| | | | 《山西繁峙南關村墓葬壁畫藝術研究》;《山西博物院館藏墓葬壁畫保護與展存概況》 ;《水泉梁墓葬壁畫實驗塊的保護修復》 |
| | | | 朔州水泉梁壁畫復原展示工藝研究;《中國古代墓葬壁畫異形支撐體製作技術探討》;《山西博物院館藏墓葬壁畫保護與展存概況》 |
| | | | 宋金時期山西古瓷窯標本資料庫;《山西省盂縣窯瓷器裝燒技法探究》 |
| | | | |
| | | | 山西博物院藏金銅佛像的製作工藝研究結項報告;《淺談漢地銅佛像起源發展及撥蠟法鑄造佛像工藝》(待發表); 《對古代貼金工藝的粗淺認識》(待發表);複製佛像三尊 |
|
重要訪客
2005年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
劉雲山來山西博物院參觀考察。
2005年10月20日,義大利重建共產黨總書記法烏斯托·貝爾蒂諾蒂來山西博物院參觀。
2006年4月22日,台灣藝術大學校長
黃光男等一行12人來山西博物院進行學術訪問。
2006年4月24日,國家文物局局長
單霽翔來山西博物院檢查指導工作。
2006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
曾慶紅在山西省委書記張寶順、省長
于幼軍等領導陪同下,來山西博物院視察指導。
2006年11月11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
李嵐清在山西省委副書記
金銀煥、副省長
宋北杉陪同下來山西博物院參觀考察,指導工作。
2007年2月23日,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
項懷誠來山西博物院視察。
2007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
賈慶林來山西博物院視察並參觀。
2007年9月7日,阿曼國家委員會主席蒙澤里一行在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張寶順陪同下來山西博物院參觀。
2008年6月7日,德國前總理
施洛德參觀山西博物院。
2009年3月26日,全國政協副主席
王文元參觀山西博物院。
2009年4月6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
連戰攜夫人參觀山西博物院。
2009年4月13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
蔣樹聲視察山西博物院。
2009年5月7日,北京軍區原司令員
李來柱參觀山西博物院。
2009年9月1日,國務院副秘書長兼國家信訪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學軍參觀山西博物院。
2009年9月25日,國務委員、國務院黨組成員兼國務院秘書長
馬凱視察山西博物院。
2010年10月27日,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黨組書記、副主任
楊傳堂一行蒞臨山西博物院參觀。
2010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副書記
王樂泉一行蒞臨山西博物院參觀。
2010年8月25日,全國政協副主席
鄭萬通一行蒞臨山西博物院參觀。
2010年8月29日,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李玉賦一行蒞臨山西博物院參觀。
2013年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
郭金龍率領北京市黨政代表團一行在山西省委書記
袁純清,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小鵬等領導的陪同下參觀山西博物院。
2013年5月23日,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
孫春蘭為團長的天津市黨政代表團在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袁純清等領導的陪同下參觀山西博物院。
2013年7月2日,文化部部長
蔡武,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
勵小捷一行蒞臨山西博物院視察指導工作。
2014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雒樹剛參觀山西博物院。
2014年9月16日,山西能源博覽會專家、諾貝爾獎獲得者
埃里克·馬斯金教授和聯合國環境署前主席勞恩斯先生參觀山西博物院。
2015年4月17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白春禮一行參觀山西博物院。
2015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
孟建柱參觀山西博物院。
2015年10月11日,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一行參觀山西博物院。
2016年5月1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
李海峰率領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政協委員考察團一行在山西省政協主席
薛延忠、太原市委書記
吳政隆的陪同下參觀山西博物院。
2016年6月2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萬鄂湘參觀山西博物院。
2017年4月9日,泰國公主
詩琳通參觀山西博物院。
2017年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張春賢一行參觀山西博物院。
2017年9月5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攜夫人翁帆參觀山西博物院。
榮譽表彰
2007年,《晉魂》陳列入選“2005-2006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
2007年,山西博物院榮獲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2013年,山西博物院被國家文物局授予“2013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
2014年4月,山西博物院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2014年在9月19日,山西博物院被命名為山西省國防教育基地。
2016年4月,山西博物院獲得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榮譽稱號。
2016年5月,山西博物院入選“全國博物館文化產品示範單位”。
2017年3月,山西博物院公眾服務部獲得“全國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同月,山西博物院被山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授予山西省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基地。
2018年7月,山西省直機關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山西博物院“2017年度省直文明單位標兵”稱號。
2018年11月,山西博物院獲得第八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弘博獎·博物館國際交流榮譽獎”“ 弘博獎·最佳展示獎”。
2021年10月20日,山西博物院藏北齊壁畫保護修復項目被評為“2021年全國十佳文物藏品修復項目”。
2022年8月,山西博物院山西青銅博物館的“吉金光華”展覽、“印度的世界——美國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藏印度文物精品展”入選“新時代博物館百大陳列展覽精品”名單。
2022年9月,獲得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最佳展示獎”。
2023年1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5月18日,“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福建舉行,公布了第六次博物館運行評估(2019-2021年度)一級博物館評估結果,山西博物院考核結果為優秀。
2023年10月,“揚帆出海:中華文明國際展示推介活動”終評會中,山西博物院“晉國六百年——山西兩周精品文物展”獲評重點推介項目。
2024年5月18日,在“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中,山西博物院“壁上萬千——山西宋金壁畫中的眾生氣象”榮獲2024年度“博物館裡讀中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山西博物院“晉魂”基本陳列榮獲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