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侯馬晉國遺址是春秋時期、晉國晚期(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376年)都城新田所在地,經13代國君,直至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在此建都209年。
1952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學家在侯馬調查時,侯馬晉國遺址被發現。
1956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侯馬晉國遺址進行大規模鑽探和發掘,發現2組古城遺址,早期有白店古城址,晚期有平望、牛村、台神、馬莊、呈王等古城址。
1965年,考古學家在侯馬晉國遺址程王路宗廟建築基址發現了晉國盟誓文字的玉、石片,被稱為“盟誓遺址”。
199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為配合平陽機械廠基建,對侯馬晉國遺址鑄銅遺址進行發掘。
遺址特點
規模分布
侯馬晉國遺址東西橫跨9千米,南北寬7千米,囊括了古城遺址、鑄銅遺址、廟寢遺址、祭祀遺址、盟誓遺址、制骨作坊、制陶作坊、石圭作坊、墓葬群等。古城遺址包括平望、台神、牛村、馬莊、程王、北塢、北郭馬、鳳城等大小共11座古城址,城牆為夯土構築,寬度3米—16米不等。其中,鳳城古城是三家分晉後晉國君的都城,沿用到漢代,平望、牛村和台神組成的“品”字形古城組(三家分晉前晉君的宮城),北部的平望古城東北角外凸,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 900米;東南的牛村古城東北部呈缺角狀,南北長約1650米,東西寬約1100米;西南的台神古城東西長約1700米,南北寬約1250米,這3座古城面積約4.7平方千米。廟寢遺址,即晉國晚期都城新田時期宗廟建築群遺址,位於侯馬市呈王路中段,是侯馬晉國遺址保護的核心之一,遺址面積40餘萬平方米;平望古城內的大型宮殿台基遺址是晉國的“公宮”,即晉公處理朝政的地方,位於侯馬市西郊。鑄銅遺址、制骨作坊、制陶作坊、石圭作坊散布於牛村古城南城牆外,部分鑄銅遺址分布於台神古城南(即白店村西北部)和程王路東段等地,制陶遺址在澮河北岸今新田市場也有分布;祭祀遺址共11處,主要集中有4處,以程王路建築基址為中心的環形祭祀帶可能是晉國的宗廟祭祀區,牛村古城南祭祀遺址,虒祁和西高祭祀遺址,西南張祭祀遺址等;墓葬群主要有上馬墓地、下平望墓地、東高墓地、牛村古城南墓地和柳泉墓地等,其中柳泉墓地分布面積較大,墓葬規格較高。
文物遺存
侯馬晉國遺址發掘遺蹟共40餘處,其中古城遺址10處、宮殿台基4處、宗廟建築群1處、手工業作坊遺址6處、祭祀坑帶11處、墓地8處。出土各類文物10萬餘件,種類包括有䦆、斧、鑿、削、空首布、鏃等銅器,刀、錐、簪、梳等骨器以及100多塊銅錠、鉛錠、鑄銅生產工具等。鑄銅遺址是晉國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土有陶器、鑄銅陶范以及骨、石、角器等。出土器物中以陶器為最多,復原陶器105件,種類有鬲、盆、豆、罐、壺、甑、缽、盂、釜、鼎、鑒、簋、杯、盤、器蓋及瓦等。陶范約3000塊左右,能夠辯認器形的約700件,能配套的約15套,器形有鼎、鐘、環、簪、合頁、帶鉤、削、匕、鏃、戈、鏟、當盧、蓋弓帽等,花紋有夔龍紋、蟠螭紋、雲雷紋、環帶紋、垂葉紋、魚紋和獸紋等。盟誓遺址中有400多個土坑,坑內葬有牛、馬、羊和玉幣等物,其中41個坑內出土了1000餘件盟書,即“侯馬盟書”。此外,還出土1對銘文相同的“徐王庚兒自作鼎”等。
研究價值
侯馬晉國遺址的古遺址群規模大、類型完整,遺址分布各自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範圍,又相互關聯,組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古文化整體,展示了晉國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等,為全面研究先秦社會變革和晉國社會經濟發展建立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侯馬晉國遺址“盟誓遺址”的發現和“侯馬盟書”的出土,為中國古代舉行盟誓提供了實物見證。
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侯馬晉國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冬,根據《晉國遺址保護規劃》的要求,侯馬在實施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工程時,將侯馬晉國遺址之一的廟寢遺址建成為一處遺址公園,占地面積2.8萬平方米,在建設過程中對遺址夯土採取外擴、墊高各50厘米的方式進行保護,對其餘部分進行了綠化。在公園中北部一塊大型夯土台基一周,修建了石刻圍欄,刻繪了從“叔虞封唐”到“三家分晉”這一時期發生在晉國大地上的歷史故事。
2003年,根據《晉國遺址保護規劃》的要求,在侯馬市平陽機械廠生活區修建了鑄銅遺址公園,公園除一般的綠化外,根據考古研究的資料,結合冶金學和工藝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復原了鑄銅作坊遺址和鑄銅工藝流程,通過8組人物塑像,展現了祖先從選土、和泥、刻范、澆鑄、打磨到器物成型等製作陶范和鑄造銅器的全過程。同時用長廊的形式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陶范和晉式銅器,並對鑄銅工藝流程進行了形象的說明。
2003年,臨汾市人民市政府建成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該館位於侯馬市市府西路,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
2008年,山西省文物局制定的《侯馬晉國遺址保護規劃》,得到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根據《侯馬晉國遺址保護規劃》的要求,結合侯馬城市規劃,建成了廟寢遺址公園,鑄銅遺址公園和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等一批文化設施。
歷史文化
晉國文化
西周初期分封在山西南部的晉國,前後延續600餘年,到了東周時期已是中原地區強大的諸侯國,作為“春秋五霸”之一,晉國號令諸侯長達一個半世紀,由立國之初的“方百里”,發展成為囊括整個山西、並延展到河北、河南、陝西、山東等地。
文獻記載,在山西這塊土地上很早就有一個古唐國,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唐堯時代,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武王克商,周朝建立,為了加強王室統治,鎮撫原有邦國,推行封邦建國制度,把同姓王族、異姓功臣和先代貴族陸續封往各地,形成了以王畿為中心,眾多諸侯拱衛的局面。但過了兩年,周武王駕崩,年幼的周成王繼位,由周公攝政輔佐。成王初年,唐國參與叛亂,周公率軍討伐,滅唐後不久,周成王即把其弟叔虞分封於此。唐叔虞之後,其子燮父即位,又把都城遷到了“晉”這個地方,改國號為晉,晉國長達600餘年的歷史序幕也從此拉開。
公元前585年晉遷於新田(侯馬市),直到公元前475年晉國霸業結束。一代強晉於公元前376年被韓、趙、魏瓜分。在此期間,政治上,在廢除分封制、世卿世祿制的社會改革中,產生了君主集權的郡縣制、官制和地主階級的法制,為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集權制政體奠定了基礎;經濟上,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生產關係的產生,促使農業、手工業、商業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侯馬晉國遺址位於山西省侯馬市西北部,
汾河縈繞於西北,
澮河橫貫其南部。
交通
途經侯馬晉國遺址的公交線路有侯馬公交1路、侯馬公交3路、侯馬公交30路、侯馬公交8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