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山神》講述了被譽為“當代愚公”的山村老書記黃大髮帶領村民歷時36年,繞過3座大山,穿過3道絕壁,開鑿出1條長達10多公里的人工“天渠”,從此碧水長流,乾旱貧瘠的山區面貌得以徹底改變的故事。
作品目錄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該作品展現了黃大發所代表的共產黨人的初心,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初心。這種不畏千難萬險、一心為民的初心,是他戮力前行的根本動力,也是中華民族綿延不息、繁榮昌盛的根本動力。他仿佛一輩子只做了這一件事,然而他做得既默默無聞,又顯得轟轟烈烈。他並非要改天換地,而是期求民有所養,卻從根本上改變了草王壩人的生存環境和心靈環境。這樣的人物既處於社會基層,但又注定成為一個響徹雲霄的“神”一般的存在,他是眾人中的希望、靈魂和主導,能夠以超凡的意志和能力,率眾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將一件人間平常之事書寫成為一部英雄史詩和一個偉大傳奇。因此無論是主人公黃大發本人,還是《山神》作品本身,都具有了直叩人心的巨大力量。
藝術特色
何建明對報告文學的文體特徵諳熟於胸,同時也擁有一定的小說、詩歌、散文創作經驗。在《山神》中,他採集眾體之長,將小說、散文(散文詩)、民歌民謠的寫作手法有機融入敘事進程,敘事、描寫、議論、抒情互相映照,運用得心應手,形成了搖曳多姿的審美效果和真摯深沉的藝術張力。
《山神》開篇即全文的序言部分是典型的散文筆法,描述作者本人跟隨黃大發“三上絕命懸崖”的所見所感。作者毫不掩飾自己攀岩過程中的緊張、恐懼、怯懦,但最終在黃大發的引領下,他戰勝恐懼和怯懦,翻過一座座懸崖峭壁,走到“天渠”的源頭。“序言”部分“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上寫的是自己攀岩走渠過程中的緊張、恐懼和怯懦,實際上是以“天渠”之高、之險烘托開渠之
篳路藍縷、艱難萬險。從敘事角度看,“序”為後文埋下了伏筆、設定了懸念;從表意角度看,“序”既點明了創作主旨——“要將這山神用精氣砍出的一條天渠的故事告訴世人,讓全世界永遠記著中國有這樣一位山神,他用為人民服務、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共產黨人的理想和信仰乾成了一件前無古人的曠世壯舉、人間奇蹟”,同時奠定了全文低回曲折又昂揚壯美的情感基調。第七章結尾部分依然採用散文筆法,兼有詩歌的澎湃激情和鏗鏘韻律,字裡行間洋溢著勝利的喜悅。氣勢磅礴的排比句、排比段,犀利深刻的設問句、反問句有機融合,將“英雄讚歌”推進到高潮,進一步張揚了黃大發精神的時代意義和恆久價值,在思想內涵和藝術形式上都與序言部分遙相呼應,形成首尾圓融的藝術整體感。
該作品的重心是第一至第六章。不同於首尾兩章的散文筆法,第一至第六章大量運用小說筆法處理敘事結構、人物塑造、場景呈現和細節描述,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值。結構上,作者擯棄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的線性敘事邏輯,採用非線性敘事結構,從事件發展的中端落筆。第一章寫的是“他者”眼中的黃大發,通過縣水利局副局長黃著文回顧他與黃大發40年來的往事和交情,鮮明、立體地呈現了“山神”黃大發的個性特徵與精神品格。這種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的“倒錯”,以醒目方式建構了黃大發的“山神”形象,並為下文故事的進一步展開做了充分鋪墊。人物形象“立”起來之後,再按事件發展的自然進程安排敘事邏輯:修渠失敗——外出求學(查找原因)——集資立項——大功告成。
作品影響
衍生作品
2022年7月16日,由《山神》改編的電視劇《
高山清渠》首播。
作品評價
《山神》是一部“有我”的寫作,作者把自己糅進去了,作品內容和形式達到了相對完美的結合。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評)出版信息
《山神》首發於《中國作家·紀實版》2018年第1期,單行本由天地出版社於2018年7月首次出版。
作者簡介
何建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勞動模範,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代表作有《那山,那水》《爆炸現場》《國家》《生命第一》《為了弱者的尊嚴》《我的天堂》《根本利益》《落淚是金》《中國高考報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