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龍(中國古代神話創世神)

燭龍(中國古代神話創世神)

燭龍,別名燭陰,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鐘山之神,也是創世神,據《山海經》中記載,燭龍長千里,也是章尾山神。

燭龍是人首龍身的鐘山之神,紅色的皮膚,住在北方極寒之地,睜開眼就為白晝, 閉上眼則為夜晚, 吹氣為冬天, 呼氣為夏天, 能呼風喚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燭龍
  • 外文名:Aurogon
  • 別    名燭陰
  • 國    籍:中國古代
  • 出    處:《山海經
  • 司管:西北無日之處
  • 居所:章尾山
  • 司掌:火、光明、時間
人物形象,人物經歷,燭龍原型,反對觀點,名義由來,史書記載,

人物形象

燭龍是人臉龍身的大神,紅色的皮膚,住在北方極寒之地, 身長千里, 睜開眼就為白晝, 閉上眼則為夜晚, 吹氣為冬天, 呼氣為夏天, 能呼風喚雨。
古代文獻中關於燭龍形象的文字描述,主要有三種,分別出自《山海經》、《淮南子》和郭璞的《山海經注》。三種說法均為龍蛇之身,大同小異。
山海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 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淮南子》:“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
郭璞《山海經注》:“《淮南子》曰:(燭龍)龍身一足。”

人物經歷

燭龍原型

太陽說
燭龍即太陽說。 此說最古, 上引《 易緯乾坤鑿度》 即開其先河。清人俞正燮發明其說, 其《 癸巳存稿 ·燭龍》 條備引古書燭龍之文, 認為“ 燭龍即日之名” 。並稱燭龍之說出自蓋天說宇宙觀。
燭龍燭龍
火燭說
姜亮夫《 楚辭通故 · 燭龍》 所據材料全抄自俞氏, 但其說卻大相逕庭, 他認為“ 燭龍”即“ 祝融” 之音轉, 燭龍傳說即“ 祝融傳說之分化” , 又謂: “ 古人束草木為燭, 修然而長, 以光為熱, 遠謝日力,而形則有似於龍。龍者, 古之神物, 名曰神, 曰燭龍。”
開闢神說
袁珂山海經校注》 把燭龍與開天闢地的盤古等同起來,並說: “ 說者謂此神當即是原始的開闢神, 征於任昉 《述異記》 : ‘ 先儒說: 盤古氏泣為江河, 氣為風, 聲為雷, 目瞳為電。古說: 盤古氏喜為晴, 怒為陰。’ 《 廣博物志》 卷九引《 五運歷年紀》 : ‘ 盤古之君, 龍首蛇身, 噓為風雨, 吹為雷電, 開目為晝, 閉目為夜。’ 信然。盤古蓋後來傳說之開闢神也。
蒼龍星宿說
先秦兩漢之書言燭龍,皆本自《山海經》,故稽考燭龍神話的來歷,需從《山海經》入手,縱觀《山海經》關於燭龍的敘述,其要點有三:第一,燭龍的方位。《大荒北經》明言燭龍居於“西北海之外”的章尾山,則燭龍場景居於《大荒經》版圖之西北隅,《海外北經》敘事首起西北隅而終於東北隅,燭陰列此經之首,則其於《海外經》版圖,亦必處西北隅。
第二,燭龍之形象。《大荒經》謂其“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海外經》謂其“身長千里”,“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則其為物身形綿長,人面蛇身,且為紅色。
第三,燭龍之神異。《大荒經》謂“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海外經》謂其“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其視瞑關乎晝夜時辰,其呼吸關乎冬夏季節,其氣息關乎風雨氣象,則燭龍之神異全在其與時序的關係,表明此正古人之所以關注燭龍的要義所在。燭龍與時序之間的關係既為古人所盛稱,則考究燭龍神話的來龍去脈就應由此著眼。
燭龍燭龍
那么,這種身形蜿蜒如蛇、體長千里、燭然如火、呼吸吐吶關乎時序並且以“龍”為名的神異之物,所象徵的究竟是何種自然現象呢?只要對於華夏上古大火紀時的習俗有所了解,就不難由此聯想到天上的龍,即逶迤於天際的蒼龍星象。不同季節的龍星星象皆在《山海經》中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記,夔龍為春天之升龍,應龍為夏天之飛龍,燭龍為秋天之降龍,相柳為冬天之潛龍,《山海經》對於蒼龍星象在每個季節和方位的星象形態和授時功用皆有生動的寫照,全面而系統地反映了原始的龍星紀時習俗,為華夏上古天文學和曆法歲時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條足供參證的史料,也為證明《山海經》與上古天文曆法的關係提供了有一條有力的證據。

反對觀點

以上諸說實皆一面之詞,俱不可從。
第一,燭龍“視為晝,瞑為夜”(《海外北經》),有似於日,然《天問》謂:“日安不到,燭龍何照?”《淮南子·地形訓》謂:“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 《詩含神霧》云:“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訊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明謂燭龍所在為日照所不及的幽暗之域,則燭龍非太陽明矣,故“太陽說”不可從。
第二,“燭龍”與“祝融”固然聲韻相近,但典籍中所載祝融之事和上引所載燭龍諸事全不相涉,而以“燭龍”之名緣乎“束草木為燭”之形,則純屬想當然之詞,且燭龍之神異又於草木之火燭何涉?故姜氏“火燭說”亦不可從。
第三,盤古為開闢神,《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曆紀》云:“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開天闢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生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稱天地渾沌是由盤古開闢為天和地的。清馬驌《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云:“元氣溕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則謂世間萬物為盤古死後身體所化,任昉《述異記》云:“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晴,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為三百里,俗云: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氏廟,今人祝祀。”《三五曆紀》和《五運歷年紀》的作者徐整為三國人,任昉為南北朝時梁人,此前的先秦及秦漢文獻如《楚辭·天問》、《淮南子·原道訓》等在述及世界創生時,皆未提及盤古,可見盤古創世的神話出現較晚,且據徐整稱引“吳楚間說”,並雲“南海有盤古氏墓”、“桂林有盤古氏廟”,可見盤古神話當是魏晉間由南方民族傳入者。盤古之主要事跡為開闢天地和化生萬物,然諸書述燭龍,卻全然與開闢和創世無涉,《海外經》所謂“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息為風”云云,也與創世無關,《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記》所謂“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夜。”顯系以意捏合盤古與燭龍。袁氏認為:燭龍之神力與盤古等同,是有開天闢地的資格。但其獸性高於人格化,實在難以進位於天神之列。
詩中的燭龍詩中的燭龍

名義由來

“燭”字的本義最初可能就是指大火或龍星, “燭”繁體“燭”從火從蜀, 會意兼形聲。

史書記載

《山海經》中記載:“鐘山之神 ,名日燭陰 ,視為晝 ,瞑為夜 ,吹為冬 ,呼為夏。不飲 ,不食 ,不息 ,息為風。身長千里 ,在無啟之東。其為物。 人面蛇身赤色 ,居鐘山下。西北海外 ,赤水之北 ,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 ,直目正乘。 其瞑乃晦 ,其視乃明。 不食 ,不寢 ,不息;風雨是謁。 是燭九陰 ,是謂燭龍。“
《淮南子· 地形訓》載: “燭龍在雁門北 ,蔽於委羽之山 ,不見日 ,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 ”
《萬形經》 曰: 太陽順四方之氣。古聖曰: 燭龍行東時肅清, 行西時 , 行南時大 , 行北時嚴殺。
山海經中的燭龍山海經中的燭龍
《大荒北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
《海外北經》云: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楚辭·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郭璞注《大荒北經》燭龍引《詩含神霧》:“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訊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
《萬形經》曰:太陽順四方之氣。
《易緯乾坤鑿度·卷上》古聖曰“:燭龍行東時肅清,行西時,行南時大,行北時嚴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