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於2021年10月山東省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 印發時間:2021年10月
內容解讀
“五大目標”——明確能源發展主攻方向
總量目標。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54億噸標準煤以內,煤炭消費量控制在3.5億噸左右。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25億噸標準煤。電力裝機總量達到1.9億千瓦左右,力爭達到2.1億千瓦左右。全社會用電量達到8600億千瓦時左右。
結構目標。煤電發電量、清潔能源發電量、省外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由68:15:17最佳化到60:20:20。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60%以內,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3%左右。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提高到19%左右。
效率目標。完成國家下達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目標。
生態目標。完成國家下達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
民生目標。人均年生活用能達到500千克標準煤左右。
“四增兩減”——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步伐
實施“四增兩減”工程,聚焦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省外來電做加法,突出煤炭、煤電做減法,加速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最佳化。
實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動。以風電、光伏發電為重點,以生物質、地熱能、海洋能等為補充,因地制宜推動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協同化發展。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8000萬千瓦以上,力爭達到9000萬千瓦左右。
——風電。以海上風電為主戰場,以渤中、半島南、半島北三大片區為重點,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科學布局陸上風電,重點打造魯北鹽鹼灘涂地千萬千瓦級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到2025年,風電裝機規模達到2500萬千瓦。
——光伏發電。堅持集散並舉,重點打造魯北鹽鹼灘涂地千萬千瓦級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魯西南採煤沉陷區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鼓勵採用農光互補、漁光互補、鹽光互補、生態治理等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光伏+”集中式電站。開展整縣(市、區)分散式光伏規模化開發試點,建成“百鄉千村”低碳發展示範工程。到2025年,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到5700萬千瓦。
——生物質能及其他。堅持因地制宜,統籌推進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清潔能源多元化發展。到2025年,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達到400萬千瓦,生物質能供暖面積達到3500萬平方米左右。
實施核能積極有序開發利用行動。秉承“嚴慎細實”核安全理念,在確保全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推進核電項目建設,加快核能綜合利用示範推廣。到2025年,在運在建核電裝機規模達到1300萬千瓦左右。
——核電基地。圍繞打造膠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核電基地,按照“3+2”核電總體開發布局,積極推進海陽、榮成、招遠三大核電廠址開發,建成榮成高溫氣冷堆、國和一號示範工程,開工建設海陽核電二期等項目。到2025年,核電在運裝機規模達到570萬千瓦。
——核能綜合利用。依託沿海核電項目,加快核能供熱、海水淡化等綜合利用,全面建成國家能源核能供熱商用示範工程,實現海陽市450萬平方米核能供熱“全覆蓋”,打造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積極推進海陽核電向煙臺市區、青島即墨等地跨區域供熱。開工設計能力30萬噸/日的海陽核能海水淡化、10萬噸/日的國和一號示範工程海水淡化項目,打造國家級海水淡化樣板工程。探索核能制氫技術研究和示範套用。
——核能小堆。結合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清潔供暖需要,在濟南、淄博、濰坊、煙臺、濱州等地穩妥開展核能小堆選址,適時啟動示範工程建設。
實施天然氣供應能力提升行動。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和天然氣管網建設,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天然氣供應能力。到2025年,天然氣綜合保供能力達到400億立方米以上。
——沿海LNG接收站。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沿海千萬噸級LNG接卸基地。到2025年,沿海LNG年接卸能力達到2500萬噸/年左右。
——天然氣管道。加快輸氣幹線、支線、聯絡線建設,構建“一網雙環”輸氣格局。到2025年,天然氣主幹管網裡程達到8500公里,力爭達到1萬公里以上;沿海LNG接收站全部實現管道外輸。
實施“外電入魯”提質增效行動。堅持高效利用存量和高質發展增量相結合,圍繞打造全國重要的跨區域電力消納基地,加快送端配套電源建設,持續提高省外來電規模。到2025年,接納省外電量達到1500億千瓦時以上,力爭達到1700億千瓦時左右;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達到30%左右。
——提高既有通道利用水平。圍繞提升既有直流通道送電能力和可再生能源比例,按照“風光火(儲)一體化”模式,加快上海廟至臨沂特高壓直流通道千萬千瓦級電源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扎魯特換流站近區現役及核准在建煤電項目,最佳化調整配套電源結構,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電量占比。到2025年,既有直流通道利用小時數提高到4500小時以上。
——有序推進新通道建設。加快隴東至山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建設,形成“三直三交”特高壓受電格局,新增接納省外來電能力800萬千瓦;配套建設千萬千瓦級“風光火(儲)一體化”電源基地,可再生能源電量比例原則上不低於50%。
實施煤炭煤電低質低效產能退出行動。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三個堅決”部署要求,嚴格利用環保、安全、技術、能耗、效益標準,依法依規退出煤炭煤電低質低效產能,持續最佳化產能結構。到2025年,煤炭產量穩定在1億噸左右,煤電裝機容量控制在1億千瓦左右。
——煤炭去產能。綜合考慮煤礦資源稟賦、開採條件、災害威脅程度等因素,加快退出安全無保障、資源枯竭、長期虧損“三類”煤礦,堅決關閉產能30萬噸/年煤礦,根據安全論證結果,對采深超千米衝擊地壓煤礦採取限產、停產、關閉等處置措施。
——煤電去產能。大力推進單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關停整合,完成30萬千瓦及以上熱電聯產電廠供熱半徑15公里範圍內的燃煤鍋爐和落後燃煤小熱電機組(含自備電廠)關停整合。
“一提升”——提升能源創新驅動能力
深入實施能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催生新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活力,加快推動傳統能源產業升級,培育壯大能源新產業新業態,構建能源產業發展新格局。
加強能源智慧型化建設。推動“大雲物智移”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能源生產領域融合發展,加強智慧型煤礦、智慧型管道、智慧型電網建設,推進煤炭、油氣、電力等產業改造升級。
——煤礦智慧型化。圍繞“減人、提效、保全”,全面推進煤礦“系統智慧型化、智慧型系統化”建設。到2025年,全省煤礦完成智慧型化改造,建成一批100人以下少人智慧型化礦井,打造一批國家級示範礦井,智慧型化開採產量達到90%以上。
——管道智慧型化。以提升智慧型感知、智慧型管控、智慧型預判水平為重點,加快推動油氣管道智慧型化發展,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拓展智慧型化套用場景,逐步推廣套用先進、成熟、可靠的智慧型化技術和設備,實現全數位化移交、全智慧型化運營、全生命周期管理。
——電網智慧型化。以智慧型感測、信息通信、自動控制技術為支撐,加快提升電網信息採集傳輸、處理套用、繼電保護、安全防護等系統智慧型化水平。到2025年,10千伏線路智慧型終端覆蓋率、地市級新一代配電主站覆蓋率、配電自動化覆蓋率、35千伏及以上公用變電站光纜覆蓋率基本達到100%。
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能源先進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步伐,培育儲能、綜合智慧能源等新業態新模式,壯大氫能、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等新產業。
——氫能。圍繞創建“國家氫能產業示範基地”,健全完善制氫、儲(運)氫、加氫、用氫全產業鏈氫能體系,加快形成“中國氫谷”“東方氫島”兩大高地,打造山東半島“氫動走廊”。實施“氫進萬家”科技示範工程,推動氫能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發展。到2025年,加氫站數量達到100座,實現產值規模1000億元。
——儲能。以市場化為導向,科學合理選擇經濟技術可行的路線,優先發展大容量、高效率、長時間儲能設施。鼓勵新建集中式風電、光伏項目按照一定比例配建或租賃儲能設施。支持建設運營共享儲能設施,鼓勵風電、光伏項目優先租賃共享儲能設施。到2025年,建設450萬千瓦左右的儲能設施。
——綜合智慧能源。以現代信息通訊、大數據、人工智慧、儲能等新技術為支撐,依託配電網、配氣網、熱力網等能源網路,因地制宜建設風能、太陽能、天然氣等多能協調互補的“源網荷儲一體化”智慧能源系統,推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實現“電熱冷氣水”高效供應和能源梯級利用。
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動能源市場化改革,提高能源治理能力,建立完善主體多元、統一開放、競爭有序、有效監管的能源市場體系,實現能源資源最佳化配置。
——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深化燃煤發電機組上網電價改革,深化輸配電價改革,推動配售電業務全面放開,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
——深化油氣市場化改革。堅持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市場運作,加快油氣市場化改革。按照“一張網、一平台”思路,搭建省級天然氣運營管理平台,加快油氣交易平台建設,打造上合組織能源合作先導區,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油氣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天然氣直供制度,減少供氣層級,降低用氣成本。
——深化能源治理能力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簡化獲得電力等專項行動,持續最佳化能源營商環境。完善油氣管網運行調度機制,強化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加強能源法治體系建設,修訂完善相關法規政策。加快能源領域標準制修訂,完善能源標準體系。強化能源監管,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構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的能源監管體系。
“兩保障”——能源穩定可靠供應和安全生產
充分利用省內省外(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穩定省內能源生產,拓展省外(國外)資源,完善能源輸送網路,加強儲備能力建設,全面提升能源供應保障能力。
穩定煤炭供應保障。最佳化省內開發布局,實施“退出東部、收縮中部、穩定西部、儲備北部”煤炭開發戰略;加強煤炭對外合作,到2025年,省外(國外)辦礦煤炭產量達到2.5億噸;完善煤炭輸送網路,提升“外煤入魯”通道能力;提高煤炭儲備能力,利用3至5年時間,全省煤炭儲備能力確保達到5400萬噸,力爭達到6000萬噸。
強化電力供應保障。強化煤電托底保障,積極推動煤電由主體性電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的基礎性電源轉變,加強應急備用和調峰能力建設,有序推進續建項目建設,嚴格控制新上煤電項目;加強電力對外合作,深化“外電入魯”送端省份能源戰略合作,鼓勵骨幹能源企業“走出去”主導開發配套煤電一體化、風電、光伏等電源項目;完善電力輸送網路,到2025年,各市擁有500千伏變電站基本不少於2座。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到2025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達到400萬千瓦,需求回響能力達到最高負荷的2%以上。
增強油氣供應保障。推動油氣增儲穩產,“十四五”期間,原油、天然氣產量分別穩定在2100萬噸、4億立方米左右;加強油氣對外合作,到2025年,新增管道氣供應55億立方米、渤中海氣供應10億立方米;完善原油輸送網路,到2025年,原油管道里程達到6600公里,大型原油碼頭全部實現管道疏港,主要煉廠全部實現原油管道供應;補齊成品油網路短板,到2025年,“海陸通達”的成品油輸送網路基本形成,成品油管道里程達到3500公里,主要煉廠全部實現管道外輸;增強油氣儲備能力,到2025年,計入我省的天然氣儲備能力達到15.5億立方米,油氣管道里程達2萬公里。
加強煤炭生產、油氣管道保護、電力運行等重點領域管控,全面防範化解安全風險,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提高能源行業安全生產整體水平,加快構建牢固健全的能源安全管控體系。
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強化煤礦安全基礎管理,制定加強煤礦安全生產管理意見,建立完善安全許可準入、警示教育、專家查隱患、重大隱患掛牌督辦、常態化駐點檢查和駐礦監管等機制,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深化安全教育培訓;加強煤礦生產能力管理,深化煤礦重大災害防治,深入開展煤礦安全專項整治。
加強油氣管道保護。健全管道保護制度體系,深入貫徹落實油氣管道保護“一法一條例”,規範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行政執法工作;健全管道巡護體系,制定油氣管道高后果區警示標識等巡護技術標準,加強管道保護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依法依規履行管道保護監管職責;健全管道保護監控體系,完善省油氣管道綜合信息管理平台功能,加快高后果區管道保護視頻動態監控建設,人員密集型高后果區管道保護視頻監控基本實現全覆蓋。
加強電力安全運行。加強電力安全風險管控,健全設備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加強電網黑啟動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深化電力風險隱患排查治理,積極發揮分散式能源支撐保障作用;強化電力系統網路安全,建立健全網路安全責任制,完善電力監控系統安全防護體系,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路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高大面積停電應急處置能力,完善大面積停電應急機制,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應急預警機制。
“兩強化”——能源節約綠色生產和惠民服務
嚴格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要求,所有新上“兩高”項目必須落實能源消費減量替代,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推行能源綠色生產,確保完成國家下達山東“十四五”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三個堅決”的決策部署,堅決淘汰落後動能,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以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助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加強重點領域節能。堅持“節約能源是第一能源”理念,大力實施節能重點工程,推動工業、城鎮、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促進能源消費方式轉變。加強工業領域節能,加強城鎮領域節能,加強交通運輸領域節能,加強公共機構領域節能。
推進能源綠色生產。統籌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推廣套用先進技術裝備,大力實施煤炭、油氣綠色開發,電力綠色生產,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實現能源綠色高效開發。推進煤炭綠色開發,推進油氣綠色開發,推進電力綠色生產。
持續推進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建設,不斷完善城鄉用能基礎設施,實現城鄉居民共享能源發展成果。
加強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堅持嚴控增量、治理存量相結合,綜合採用農業復墾、生態治理、產業治理等多種方式,因地制宜推進採煤塌陷區域治理。到2025年,新增治理面積30萬畝,已穩沉塌陷地治理率達到100%,未穩沉塌陷地同步治理率達到30%。
提升電網服務水平。實施城市核心區高可靠供電保障工程、新型城鎮化供電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供電可靠性。持續提升“簡化獲得電力”服務水平,全力保障重大項目用電需求。結合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布局,加強配套電網建設,實現無差別接入併網。到2025年,供電可靠率達到99.954%,戶均故障停電時間縮短30%以上;濟南、青島建成國際領先的城市配電網,中心城區配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
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因地制宜、快慢互濟、經濟合理、適度超前”的原則,完善充電基礎設施網路,構建以住宅和辦公場所充電為主、城市公共充換電為輔、城際間快速充換電為補充的服務體系。重點推進居民小區充電設施建設,新建住宅配建停車位應全部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到2025年,建成公共領域充換電站8000座、充電樁15萬個,各市中心城區平均服務半徑小於5公里的公共充換電網路基本形成。
推動農村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全面實施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推廣電氣化大棚、畜牧水產電氣化養殖、電採暖等電氣化套用。推進燃氣下鄉,加快天然氣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進農林牧生物質資源的能源化利用,加快生物質天然氣、生物質能清潔取暖等套用。因地制宜發展地熱能供暖(供冷)、太陽能供暖項目。推廣光伏與畜禽漁業養殖、農業發展相結合的“光伏+”綜合利用模式。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對暫不具備清潔能源條件的山區,積極推廣潔淨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