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土壤類型,植被條件,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氣候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建設,歷史文化,文物古蹟,民間藝術,地方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西周屬
淳于國。春秋時境內分屬杞、莒、紀三國。戰國時大部分屬齊。少部分屬
魯國。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高密郡為密州,於渠丘亭附近再設安丘縣,屬密州。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安丘縣移置昌安縣,改稱輔唐縣。至此,安丘境東合昌安、淳于,南兼姑幕、平昌,西並郚城,基本形成現之境況。
五代時期,境屬高密郡。開平二年(908年)復名安丘縣,同光元年(923年)又改為輔唐縣,天福七年(942年)改名膠西縣。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裁撤膠西縣復置安丘縣,隸屬京東東路密州。後屬金朝,境屬山東東路益都府密州。
元代,境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益都路密州。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省密州,置青州府,境屬山東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代,境屬山東青州府。
民國時期,安丘市境轄淮安縣、丘南縣、新安丘縣,先後屬魯中行政區第四專區、昌濰專區。
1949年6月,新安丘縣改作安丘縣。
1950年6月,淮安縣改作濰安縣。
1952年6月,濰安縣併入安丘縣。
1953年8月,丘南縣併入安丘縣。先後屬昌濰專區、昌濰地區、濰坊地區、濰坊市。
1994年1月,安丘撤縣設市,為縣級市,直屬山東省,濰坊市代管。
2009年9月28日,安丘市屬山東省省轄
直管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
行政區劃明萬曆年間始有記載。當時,全縣劃為5坊廂6鄉,174社。
清
康熙年間,設6鄉,58社。清乾隆十六年仍設6鄉,劃為66社。清光緒末年仍為6鄉,改劃為54社,共轄村莊1092個。
中華民國
縣下設區,區下設鄉鎮,鄉鎮轄村。1932年全縣劃為6個區54個鄉鎮,共轄1462個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三縣分設,丘南縣設8個區,濰安縣設7個區,安丘縣設12個區。
1953年,三縣合併後,全縣共設定1個鎮(景芝鎮)25個區。
1956年4月,全縣設定20個區2個鎮,區下設187個鄉。
1958年2月,撤區並鄉,全縣劃為38個鄉2個鎮。
1958年9月,撤銷鄉鎮建置,全縣成立23處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1962年4月,劃出城關公社北部村莊設定賈戈公社,劃出臨浯公社北部村莊設定宋官疃公社。
1965年8月,涼台公社劃歸諸城縣,諸城縣的石埠子公社劃歸安丘縣。至此全縣共轄25處公社。
1984年4月,機構改革,實行政社分開,撤銷公社建制,改建為22個鄉10個鎮。
2000年2月,安丘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分別是:撤銷安丘鎮、賈戈鎮,以原安丘鎮和賈戈鎮的行政區劃分別設立興安和賈戈兩街道辦事處,其行政機關駐地不變;撤銷溫泉鄉,其行政區併入紅沙溝鎮;撤銷車莊鄉,其行政區併入柘山鎮;撤銷召忽鎮,其行政區併入石埠子鎮;撤銷郚山鄉、南逯鄉,以原郚山鄉、南逯鄉的行政區設立郚山鎮,鎮人民政府駐原郚山鄉駐地;撤銷輝渠鄉、夏坡鄉,以原輝渠鄉、夏坡鄉的行政區劃設立輝渠鎮,鎮人民政府駐原輝渠鄉政府駐地。
2001年2月,撤銷慈埠鎮,其行政區域併入關王鎮;撤銷擔山鎮,其行政區域併入趙戈鎮;撤銷雹泉鎮,其行政區域併入管公鎮;撤銷宋官疃鎮,其行政區域併入景芝鎮。
2003年6月,南流鎮整建制劃歸濰坊市坊子區管轄。是月,復立雹泉鎮,將撤銷雹泉鎮時併入管公鎮的39個行政村劃歸雹泉鎮管轄,雹泉鎮人民政府駐雹泉東北村。
2007年8月,安丘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劉家堯鎮、關王鎮、賈戈街道,設立新安街道,原劉家堯鎮的行政區域,原關王鎮42個村,原賈戈街道35個村,趙戈鎮40個村,劃歸新安街道管轄,新安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劉家堯鎮政府駐地;撤銷白芬子鎮,原白芬子鎮的行政區域,原賈戈街道23個村,劃歸興安街道管轄,辦事處機關駐地不變;撤銷臨浯鎮,將原臨浯鎮的行政區域併入景芝鎮,景芝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紅沙溝鎮,將原紅沙溝鎮36個村,原關王鎮41個村,併入凌河鎮,凌河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雹泉鎮,將原雹泉鎮行政區域和原紅沙溝鎮27個村,併入輝渠鎮,輝渠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庵上鎮,將原庵上鎮行政區域併入石埠子鎮,石埠子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管公鎮,將原管公鎮行政區域併入官莊鎮,官莊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王家莊鎮,將原王家莊鎮行政區域併入趙戈鎮,趙戈鎮政府駐地不變。
2007年9月,黃旗堡鎮、趙戈鎮劃歸濰坊市坊子區管轄。
2009年4月,景芝鎮的大圈、郭家莊子、東於戈莊、西於戈莊、旺民莊、前張家莊、後張家莊、劉家屯、杜家莊、北張洛、賈戈莊、高家莊、薛家莊、於家莊14個村劃歸坊子區趙戈鎮管轄。
2011年2月,安丘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重新調整興安街道原有121個行政村,新組建成33箇中心村,城北等35個行政村(居)保持不變;重新調整輝渠鎮原有的119個自然村(居)組建成40個行政村。
2011年4月,安丘市行政區劃部分調整。重新調整新安街道原有138個行政村,新組建成立49個行政村,被撤銷的行政村全部改為自然村。原小楊戈村等43個行政村保持不變;重新調整柘山鎮原有55個行政村重新調整,新組建成立41個行政村;重新調整官莊鎮原有101個行政村,新組建成立59個行政村。
2011年6月,安丘市行政區劃部分調整。重新調整石埠子鎮原有的100個行政村組建成67個行政村;重新調整郚山鎮原有68個行政村,新組建成立54個行政村。
2013年12月,景芝鎮原有139個行政村組建為135個行政村,被撤銷的行政村全部改為自然村。全市區劃調整後,共有凌河、官莊、大盛、石埠子、石堆、柘山、輝渠、郚山、金冢子、景芝10個鎮;興安、新安2個街道。轄866個行政村(居)。
2020年7月,撤銷安丘市凌河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
凌河街道,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凌河鎮政府駐地。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安丘市位於
山東省中部偏東,濰坊市南部,東連
坊子區、西接
臨朐縣,南隔
渠河與
沂水縣、
諸城市毗鄰,北連
昌樂縣。介於北緯36°05′—36°38′,東經118°44′—119°27′之間,南北最大距離61.5千米,東西最大距離65.3千米,總面積171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安丘市地處魯中山區東北邊緣,西南依沂蒙山區,東北處平原地帶,沂沭斷裂帶穿境而過,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隨泰沂山脈自西向東北傾斜延伸。最高點為西南邊緣的太平山,海拔523米;最低點為大汶河旅遊開發區藺家官莊村北,海拔34.5米。西南部為群山隆起的低山區,中北部是綿延起伏呈脊狀的丘陵地帶,東部、北部為濰河、汶河沖積平原。平原分布於市境的北部、東部和中南部,占全市總面積的52%,低山、丘陵分布於市境的西南部,占全市總面積的48%。
氣候特徵
安丘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溫適中,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熱同季,適宜農作物生長。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年溫差較大,冬冷夏熱,春秋多旱。常受西北冷空氣影響,天氣多變,有不同程度的災害性天氣。全市年平均氣溫11.7—13.7℃之間,年平均降水量643.4毫米、降水日數75.1天、相對濕度69%,災害性天氣主要有暴雨、雷電、冰雹、霜凍、乾熱風等。
水系水文
安丘市境內有大小河流56條,多在東、北、南部,均系濰河水系,控制流域面積1884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汶河、渠河、洪溝河3條,汶河自大盛鎮西山北頭村北入境,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安丘58.6千米,至東北角的經濟開發區小朱旺村東北出境;渠河古稱浯水,發源於太平山南麓,繞山前東流,穿過沂水縣北端入安丘境,沿南部與沂水、諸城交界處東流,於景芝鎮小付崗村東出境,流經安丘71.87千米;洪溝河位於境南,發源於興安街道寒登山東麓,於景芝鎮埠口村北出境後匯入峽山水庫,全長45千米,流域面積384平方千米。市境多處於汶河、渠河之間,其餘史角河、鯉龍河、溫泉河、凌河、墨溪河、大苑河、店子河等53條河流縱橫密布全境,絕大部分為汶河、渠河的支流。
土壤類型
安丘市土壤分棕壤土、褐土、潮土、砂姜黑土4個土類,10個亞類,16個土屬,51個土種。
植被條件
安丘市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天然森林已不存在。現有植被以人工植被為主,其次為自然植被。人工植被除大面積的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花生、黃煙、蔬菜等農作物外,山丘地區以落葉闊葉林和松柏類為主,平原河谷以農田林網和沿河豐產林網組成的防護林網為主。自然植被以雜草為主,其次是落葉灌木。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安丘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21676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6799萬立方米,重複計算量7004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31471萬立方米。全市地表水可利用量16682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可開採量11084萬立方米,重複計算量3663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總量24103萬立方米,可利用率為76.6%。實際總供水量包括當地地表水供水、地下水供水、污水處理回用供水。全市當地地表水多年平均開發利用率為37%,地下水開採率為51%,水資源綜合利用率為56%。境內河流均屬濰河水系。流經安丘河流中流域面積大於50平方千米的有17條,其中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2條,100—500平方千米的有6條,50—100平方千米的有9條。
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安丘市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1.耕地78014.31公頃(117.02萬畝)。
其中,水澆地41302.88公頃(61.95萬畝),占52.94%;旱地36711.43公頃(55.07萬畝),占47.06%。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57694.07公頃(86.54萬畝),占全市耕地的73.95%;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9752.26公頃(14.63萬畝),占12.50%;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9266.33公頃(13.90萬畝),占11.88%;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263.71公頃(1.89萬畝),占1.62%;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37.94公頃(0.06萬畝),占0.05%。
2.種植園用地14100.69公頃(21.15萬畝)。
其中,果園13242.72公頃(19.86萬畝),占93.92%;其他園地857.97公頃(1.29萬畝),占6.08%。
3.林地31717.70公頃(47.57萬畝)。
其中,喬木林地12173.85公頃(18.26萬畝),占38.38%;灌木林地155.92公頃(0.23萬畝),占0.49%;其他林地19387.93公頃(29.08萬畝),占61.13%。
4.草地2779.05公頃(4.17萬畝)。
全部為其他草地。
5.濕地58.71公頃(0.09萬畝)。
濕地是“三調”新增的一級地類,包括7個二級地類。安丘市僅涉及內陸灘涂。
6.城鎮村及工礦用地22785.88公頃(34.18萬畝)。
其中,城市用地4639.70公頃(6.96萬畝),占20.36%;建制鎮用地1290.16公頃(1.93萬畝),占5.66%;村莊用地15379.33公頃(23.07萬畝),占67.50%;採礦用地858.36公頃(1.29萬畝),占3.77%;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618.33公頃(0.93萬畝),占2.71%。
7.交通運輸用地4904.71公頃(7.36萬畝)。
其中,公路用地2407.94公頃(3.61萬畝),占49.09%;農村道路2496.77公頃(3.75萬畝),占50.91%。
8.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9667.60公頃(14.50萬畝)。
其中,河流水面2810.79公頃(4.22萬畝),占29.07%;水庫水面2806.15公頃(4.21萬畝),占29.03%;坑塘水面2180.57公頃(3.27萬畝),占22.56%;溝渠1613.81公頃(2.42萬畝),占16.69%;水工建築用地256.28公頃(0.38萬畝),占2.65%。
植物資源
安丘市境內生物資源豐富,有植物1100餘種。木本植物48科,83屬,139種。其中,用材樹木主要有楊樹、刺槐、國槐等;經濟樹木主要有櫻桃、板栗、蘋果、梨、核桃、桃等;灌木和藤木主要有酸棗、黃荊、胡枝子等;觀賞樹主要有雪松、龍柏、黃楊、紫葉李等;中藥用植物主要有丹參、苦參、遠志、半夏等。天然草地植物有46科186種,主要有黃背草、牡羊草、百里香、馬唐草、胡枝子、狗尾草等。
動物資源
安丘市境內有動物350餘種。獸類主要有狐狸、狼、獾、野兔、刺蝟等;鳥類主要有麻雀、喜鵲、灰鵲、燕子等;水生動物主要有魚、蝦、蟹、蚌、甲魚、蛙等;另外常見野生動物還有蛇、蠍子、蚯蚓、蜥蜴、壁虎、螞蟻、蜈蚣等。
礦產資源
安丘市境內非金屬礦產資源儲量大,共發現白雲岩、石灰岩、重晶石、頁岩、膨潤土等礦產37種,其中20種探明一定儲量。
氣候資源
安丘市太陽能年均總輻射量118千卡/平方厘米。年可照時數4431.5小時,實際日照時數2402.1小時,年日照百分率54%。從日照時數的季節分布看,春季最多,為700.4小時,占全年總日照時數的29%;夏、秋季次之,分別為613.6小時、581.6小時,占26%、24%;冬季最少,為506.5小時,占21%。從日照時數的月份分布看,5月最多,為255小時,日照百分率59%;12月最少,只有168.1小時,日照百分率56%;7、8月份因處在雨季,雲量多,日照時數相應減少,日照百分率分別為43%、48%。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安丘市
常住人口為840553人。
經濟
綜述
2022年,安丘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完成423.56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4.98億元,同比增長2.8%,第二產業增加值123.51億元,同比增長5.0%,第三產業增加值235.06億元,同比增長4.7%。
2023年,安丘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60.7億元,同比增長6.1%;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1億元,同比增長2.7%;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安丘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2.5%,其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9.7%。2022年,安丘市引進過億元項目85個、總投資600億元,簽約項目數、新開工項目數、新增總部企業數均居濰坊8縣市首位。4個項目簽約落地;投資100億元的中日韓高端預製菜食品產業園項目加快建設;投資221億元的智慧型硬體產業園全面鋪開;48個項目建成投產。
財稅收支
2022年,安丘市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25億元,自然口徑同比下降3.3%。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1.77億元,自然口徑同比增長1.4%。2022年,安丘市稅收收入33.25億元,同比下降17.9%。分產業看:第二產業提供稅收18.23億元,同比下降10.3%;第三產業提供稅收14.95億元,同比下降25.6%。非稅收入11.30億元,同比增長52.9%。
人民生活
2022年,安丘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22元,同比增長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87元,同比增長5.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32元,同比增長7.1%。
第一產業
2022年,安丘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2.7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9%,分行業看:農業產值82.03億元,同比增長4.53%;林業產值1.36億元,同比下降0.97%;畜牧業產值31.11億元,同比增長1.78%;漁業產值0.49億元,同比下降1.21%;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7.71億元,同比增長8.87%。
2022年,安丘市農產品跨境電商交易額突破25億元,中國農創港跨境電商產業園入選省重點培育的跨境電商產業園。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2個、“三品一標”農產品22個,安丘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沃華農業大蔥工廠化育苗、芹菜生產全程質量控制填補國家行業標準空白。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管理服務平台,整合農業監管、檢測、執法力量,構建從土壤到餐桌全流程追溯監管體系,完成抽樣檢測5萬批次、合格率99.7%,創建為省優質農產品基地。新建高標準農田3萬畝,治理內澇農田18.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總產實現“四連增”,創建為省耕地保護先進縣。國家地理標誌產品8個:安丘市大姜、安丘市板栗、柘山花生、安丘市大蔥、石埠子櫻桃、安丘市蜜桃、安丘市兩河大蒜、輝渠望海山小米。
農業
2022年,安丘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1.82萬公頃,糧食總種植面積為5.51萬公頃,總產量為33.33萬噸,其中,夏糧面積2.44萬公頃,總產量14.64萬噸;蔬菜播種總面積3.04萬公頃,總產量208.58萬噸,其中生薑種植總面積8600公頃,產量63.67萬噸;棉花播種總面積30公頃,產量42噸;花生種植面積8912公頃,產量4.27萬噸;菸葉播種總面積489公頃,產量1708噸;果園面積4868公頃,水果產量14.04萬噸,其中蘋果園面積196公頃,蘋果總產量6591噸。
畜牧業
2022年,安丘市生豬存欄29.57萬頭,出欄48.78萬頭;家禽存欄1361.60萬隻,出欄4297.70萬隻;羊存欄11.91萬隻,出欄19.08萬隻;肉類總產量10.69萬噸;牛奶總產量0.91萬噸;禽蛋總產量8.62萬噸。
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安丘市35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75.75億元,同比增長8.3%;工業增加值完成89.2億元,同比增長3.7%;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456.05億元,同比增長5.2%;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實現24.7億元,同比增長33.1%。2022年,安丘市委、市政府開展“百企倍增”“千企技改”兩大工業提升行動,5家企業全年上交稅金過億元;有86家企業營收過億元,其中7家企業營收過10億元。12家企業獲評省級以上高成長性企業。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安丘市中頤龍湖康養小鎮、圓通半島總部基地二期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限額以上重點服務業企業達到25家;批發業銷售額同比增長5.1%,零售額銷售額同比下降1.0%,住宿業營業額同比增長0.3%,餐飲業營業額同比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3%。
房地產業
2022年,安丘市55家房地產業聯網直報企業完成房地產投資67.12億元,同比下降14.0%,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84.4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9.0%。
金融業
2022年,安丘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本外幣口徑)738.3億元,比年初增加83.3億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人民幣口徑)733.6億元,比年初增加81.9億元;住戶存款餘額(本外幣口徑)574.2億元,比年初增加67.6億元,住戶存款餘額(人民幣口徑)573.6億元,比年初增加67.5億元。2022年,安丘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本外幣口徑)614.3億元,比年初增加69.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人民幣口徑)614.2億元,比年初增加70.1億元。
交通運輸
截至2021年12月,安丘市境內道路長度約為845千米,道路面積為1645萬平方米,橋樑共87座,其中有青雲大橋、興安路大橋、永安路大橋等特大橋10座。
截至2021年12月,安丘市公路通車裡程達3735.29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29千米、國道39.662千米、省道113.525千米(下小線60.545千米、央贛線36.041千米、濟青線16.939千米)、縣道536.745千米、鄉道638.902千米、村道2377.458千米。2021年國省道橋樑總計58座,總長3811.98米。其中大橋6座、長2102.97米,中橋19座、長1120.94米,小橋33座、長588.07米。農村公路大橋15座、中橋56座、小橋251座。
2022年,安丘市境內濰青高速建成通車;新修改造農村公路157.6千米、挖補維修老油路365千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22年,安丘市新建改擴建青雲雙語新校等中國小校9處、普惠性幼稚園6處,招聘教師300名,增加學位1.1萬個;投資4220萬元,對32處鄉村學校、幼稚園進行改造提升。高考420名學生被“雙一流”高校錄取;市職業中專創建為全省首批高水平中等職業學校。
醫療衛生
2022年,安丘市推進“健康安丘市”,中醫院新院主體竣工,市立醫院新院一期、陽光養老中心建成投用,19處鄉鎮衛生院全部創建為“一級甲等衛生院”,景芝、紅沙溝衛生院被評為濰坊市區域診療次中心。
社會保障
2022年,安丘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83%;通過12345政務服務熱線解決民眾訴求10萬餘件,滿意率達99.5%。
基礎建設
2022年,安丘市鋪設改造調水供水管網332千米、農村配電線路220千米,金山水廠、110千伏匯智站建成投用,主城區和重點鄉鎮基本實現5G信號全覆蓋。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齊長城遺址
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齊國為爭霸天下而修建的軍事巨防,修建於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485年間,比秦長城早400餘年。齊長城橫亘于山東境內,西起黃河東岸的長清縣孝里鎮廣里村北,橫越泰沂山區,東至黃海西岸的青島市黃島區東於家河村東北入海,途經18個縣市區,全長618893米合1237.8里,遺址高在2米—5米間,寬在7米—15米間,現存遺址長度398328米,占總長度的64.36%。齊長城始建於春秋初期,完成於戰國,先後有19位齊王參與修建長城,分三段築建,先西段,以防魯、晉等國,再東段,以備楚,後中段,使整個長城連為一體。長城沿山脊修建,蜿蜒曲折,根據不同的地勢,或石塊壘築,或灰土夯築,或以沙石混築,或以陡崖為城,在崇山峻岭中,綿延逶迤,十分壯觀。 安丘齊長城自西南與臨朐、沂水交界處太平山入境,沿與沂水分界線東行,至青石胡同後完全進入市境內,然後向東轉南至浯河出境,與沂水複線的第二段相接,途經石門頂、石虎山、磨山、大車山、紫草山、城頂山、摘藥山等主要山峰,跨越75座山頭,全長46550米,合93里多,現有遺址39000米,占總長度的83.7%,途經郚山、柘山、庵上、石埠子等鎮。長城沿山勢修建,沿線地質為玄武岩、火山岩、麻岩、粘土、砂土等,構築用料多就地取材,或石塊壘築,或沙土夯築,或以山體陡崖為城,兩側成堆的擂石、山寨遺蹟和峰燧等依稀尚存。
齊長城從太平山向東,沿與沂水邊界線至青石胡同,長12300米,除西太平山2000米左右闢為農田外,均有遺址,沿山南崖走向,自西向東有烽火台遺址和山寨遺蹟;至青石胡同後,由東行轉東北行,穿越磨山、大車山、紫草山等山峰,至馬時溝村北山遺址連續不斷,長14750米,平均寬度約12米,高約3.6米;從馬時溝村北向東南轉西南再轉南,穿越北河水庫、懸崮山、峰山、城頂山、擱燈山、鐘樓頂、摘藥山、虎崖等山峰,至浯河有遺址,長19500米,遺址平均寬度約11米,高約3米,峰山頂有城堡遺址,據訪,為清代鄉民為防捻軍修建的“圍子牆”;城頂山西南有雙面牆體,寬約5.5米,高約2.5米,山上關隘被拆除。城頂山遺址上,1943年國民黨五十一軍軍長於學忠率部在此與日寇血戰,修建的戰壕、指揮所掩體等依然尚存,有的地段借用牆基加高加厚加固十分明顯。摘藥山東山腳有雙面牆體,寬約7米,高約3米,虎崖南山腳至浯河約1400米的遺址被闢為農田,已無牆基蹤跡。 有關齊長城的史料記載及安丘段修築的大致時間,《竹書紀年》載:“周顯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齊築防以為長城,齊宣王時,復向東修至海濱。”《齊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明萬曆《安丘縣誌》載:“ 八十里(縣治西南)曰太平山上有長城嶺。”又載:“古長城,一名長城嶺,在太平山上。” 清光緒《臨朐縣誌》載:“長城在大峴山上,沿溝壑伏,沿崖阜起,西接博山之岳陽山鳳凰嶺,東隨大弁山入安丘界。”據史載考,安丘段齊長城應屬東段長城,應是在齊宣王以後修建的。 安丘段齊長城的重要特徵為一複線長城,是齊長城三條複線中最長的一條。這條複線長城,自臨朐與沂水交界處脖根腿南山與主線長城分離,自東北行至臨安丘交界處太平山,進入安丘境內,沿主要山峰東行南折過浯水,達安丘與沂水交界處臥牛城,進入沂水境內,沿沂莒邊界南行至三楞山與南部長城主線會合,全長63890米。
安丘齊長城沿線文物古蹟眾多,獨具特色,有城頂山南麓的公冶長書院,有城頂山東麓的庵上石坊,有摘藥山南麓的齊召忽墓等等。
安丘齊長城沿線還有許多美妙的傳說和神奇的故事。如大車山下孟姜女哭倒長城的傳說;摘藥山上老子廟的傳說;城頂山下公冶長識鳥語的傳說;擂鼓山上關羽“試刀石”的傳說等。
安丘齊長城遺址的城頂山段和大車山段,因植被茂密,樹木蔥鬱,蒼松怪石,風景秀麗,正在建成旅遊開發區。城頂山為安丘境內歷史文化名山,海拔429米,因山頂有齊長城和山南麓有公冶長書院,又稱齊城山和書院山。大車山,相傳齊國修建長城時,有位大夫乘車前往視察,行至該處山嶺時,車輛損毀,棄之山下,故取名大車山,現已建成五龍山風景區,因該段山勢五脈相擁,巧似五條龍相聚首,建風景區時,便以五龍山命名。 齊長城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是山東人民的驕傲與自豪,它與萬里長城同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徵。齊長城是山東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是一項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象一條巨龍橫臥在齊魯大地上,將黃河、泰山、大海連為一體,成為神州大地上一項獨特的文化景觀,歲月蒼桑,時光荏苒,現在它雖然只剩下殘牆斷垣,但山東人民建造的齊長城是不朽的。
2001年6月,齊長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畫像石墓
董家莊漢畫像石墓位於安丘市博物館院內,原址在城區西南9公里的凌河鎮董家莊村北。1959年修建牟山水庫時發現,是一座大型的漢畫像石墓。同年12月至次年3月,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墓葬進行了清理髮掘,只把畫像石拆遷到縣城保存。1963年在北關果園內(現市博物館院內)復原,墓入口處增建了保護性前廳,門額題“漢墓”。1979年安丘縣人民政府公布漢畫像石墓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丘縣城鄉建設委員會、安丘縣文化局劃定了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對漢墓及其周圍的環境保護作出了規定。
漢墓座北朝南。整座墓葬由甬道、墓門、前室、中室、兩間後室、東耳室、北耳室等部分組成。墓葬南北長14.3米,東西寬7.91米(以外壁為準,不含墓道),占地面積70.15平方米。整座墓葬除甬道用磚鋪地外,均用預製石板、石條建成,共用石材224塊,石質大部分是石灰岩。甬道為券頂,前室、中室及後室東西兩間均為盝頂,皆用加工成子母口的梯形坡石與長方形的頂石扣合而成。兩耳室均為平頂。石材之間採用了水泥砌縫粘合,非常牢固。室內前室、中室、後室中間,立有四根承重的方柱石和圓柱石,柱石與墓門、甬道構成一條南北的中軸線,東西基本對稱。漢墓在整體設計上類似現實生活中的建築式樣,體現了漢代人生時崇尚榮華富貴,死後不忘在天堂享受的“再生”思想意識。
墓內石材全部經過了藝術加工,在224塊石材中,有103塊刻有畫像。這些畫像分布在甬道封口石、墓門、墓室四壁及室頂、立柱、地栿等處,畫像面積達146平方米。除有幾處草就未成外,有69幅完整的畫像。畫像根據題材需要和所處的部位採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其中絕大多數是鑿紋減地淺浮雕,少數為減地凹面陰線刻,個別畫像採用了高浮雕和透雕技法,有時同一幅畫像也使用了多種雕刻技法。雕刻設計規範,手法嫻熟,表現了漢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
畫像題材多種多樣,表達內容非常豐富,基本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反映了墓主人車馬出行、拜謁、樂舞百戲、漁獵等社會生活內容。主要分布在墓室四壁及少數坡頂石上,代表性的畫面有中室室頂北坡的樂舞百戲圖,後室西間西壁的狩獵圖,前室、中室西壁的車馬出行圖。樂舞百戲圖描繪了一幅歡騰的動態景觀,畫面布局合理,博而不亂。其中飛劍跳丸一組,一人的右足、左膝、左臀部位及雙手各一球,有六球懸空,次第落下,共有十一球,另有三把劍同時飛舞在空中。一人把玩十四件器物,毫無侷促之感,這在所發現的同類題材的表演中是一個紀錄。桿戲一組,一人曲雙臂擎桿,有兩人緣桿而上,桿頂一人仰身舞蹈;上部橫桿之上共有六人,其中四人或足或膝勾住橫桿,而身體懸空作舞動之姿,另兩人在橫桿之上,雙手撫桿作仰面倒立翻轉。桿上九人齊動,姿態各異,雖各不相顧,絕無驚險之虞。執桿之人踮腳仰首,輕鬆自如,這又是所見相同遊戲中表演人數最多的一幅。六博一組,中置一套博局,環繞六人,俱為羽衣裝束,分為三組,兩兩相對,直觀地表現了六博遊戲的玩法。其中兩人離局跽坐,曲臂俯身對玩;兩人長跽,一人曲臂,另一人伸臂,隔局而博;另兩人近局,對膝踞坐擁博。狩獵圖表現場景廣闊,結構緊湊。右側馳馬縱犬執具而追,兔、鹿等臨危狂奔;中部一山,層巒疊嶂,仙人躑躅,動物或逐或憩;左側有眾多的禽獸,動靜各異,有兩羽人似作馴獸之姿。以上兩幅畫面均採用淺浮雕手法,刻畫了豐富、傳神的生活場景。車馬出行圖採用了凹面陰線刻,線條流暢,技藝嫻熟,刻畫了身份不同人物、矯健的馬匹、式樣繁多的車輛,表現了漢代森嚴繁縟的儀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漢墓主人的社會地位。
第二類:反映升仙得道思想的神話人物、奇禽異獸等民間傳說內容。主要分布在墓門、室頂坡石及封頂石上,代表性的畫面有前室封頂石的雷神出行圖、中室室頂南坡的王母出行圖。雷神出行圖藝術想像力奔放自由,雷公在眾仙的簇擁下,御慶雲前行,電母、風伯、雨師各自作法相隨,威風凜凜,浩浩蕩蕩。奇禽異獸在畫像中占據了大量的空間,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人性化的蟾蜍,九頭人面獸等包含了繁雜的漢代文化思想內涵。畫像中各種狀態的朱雀即是傳說中的鳳凰形象,《漢書》中也記載了“鳳凰集於安丘、淳于”的事實。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虛妄,但在漢代這是天下太平,民富安康的象徵,鳳凰體現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第三類:少數的歷史故事。表現主題明確的有泗水升鼎圖和孔子問道圖。孔子問道圖採取了減地凹面陰線刻手法,一長列的人物、車馬刻畫得細膩暢酣。畫像左起首位老子、次項橐、第三孔子,以及跟隨孔子遊學的弟子。孔子曾經向老子問學周禮的有關典章故事,曾與七歲的童蒙項橐辯道。在這裡畫像的設計者把兩個故事作一幅畫面處理,集中反映了孔子賢者為師,而師無老少,不恥下問的思想認識。同時,建造和使用畫像石墓的主人大都是積學仕宦之人,師道學問在東漢是立身的根本,所以,即使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生活也應該有聖賢垂訓,不失儒雅風範。
第四類:反映生殖崇拜觀念內容。分布在前室與中室之間的方柱和後室北壁中間的方柱上,代表作是前室與中室之間的方柱。畫面刻畫了眾多的人物、動物,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複雜關係處理得非常巧妙,相互撫摸的人、孕婦以及有孕的熊,親切安詳,表達了漢代對生殖繁衍、人倫常理的認識,寓意深遠。方柱雕刻運用了成熟的高浮雕和透雕鏤空技法,刻畫得惟妙惟肖,姿態萬千,富有動感氣息,是漢代石刻的代表性作品,被譽為“罕見的漢代藝術傑作”。
據考證,該墓的主人應是東漢晚期安丘人孫嵩。
孫嵩(約135—195年),字賓碩,一字賓石。博學多識,重節尚義,因救助趙岐而聞名。明萬曆《安丘縣誌》說:“而賓碩亦從此顯名於東國,仕至豫州刺史。”
孫嵩卒後,歸葬故里,諸多文獻記載了孫嵩墓的基本位置。《水經注》載(牟山)“山之西南有孫賓碩兄弟墓。碑誌並在也。”明萬曆《安丘縣誌》稱:“豫州刺史孫賓碩墓在牟山金溝河西南。”《青州府志》稱:“孫賓碩兄弟墓,在縣西南牟山下。”《續安丘縣誌》記載,元代於欽著述《齊乘》一書時,寓宿太虛宮,夜夢趙岐說:“仆有良友葬安丘,其人節義高天下,今世所無也。請載之,以勵衰俗。”訪讀《趙岐傳》之後,於欽始悟,趙岐所言“良友”即是孫嵩。文物調查顯示,他救趙岐的故事也在當地民間廣泛流傳,俠義之風未泯,道義豪氣長存。二十世紀上葉,在牟山西北的牟山觀中,仍有孫嵩、趙岐的塑像。觀南小路的一側,尚立有孫嵩墓道碑。
孫嵩闔門百口,出入車馬隨從,應是當地的著姓大族,仕至豫州刺史。他的身份與墓主所顯示的社會地位相當,也有足夠的實力來營造當時盛行的這一形制和如此規模的墓葬,漢墓的主人應是孫嵩。董家莊漢畫像石墓規模宏大,是中國迄今所發現的大型漢畫像石墓之一;畫像構圖複雜,內容豐富多彩,雕刻技術精湛,藝術水平高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
民間藝術
木版年畫
在明、清兩代安丘城南關頭、和洽、景芝、付崗、金冢子、團埠、黃旗堡、小楊戈、大埠後、官莊、柘山、墨黑、車莊、老管公等村鎮,就有許多分散的木版年畫生產群體,主要產品是紙牌和鬥神、灶王、胖娃娃等。其中劉氏紙牌最為精美,到民國時期仍然生意興隆。建國後柘山鎮曾經成立沂蒙年畫館,當時尚存許多木版年畫畫版。
安丘木版年畫最重要的產品是紙牌,紙牌的製作和木版年畫大致一樣,包括雕版、印刷和製作。特殊之處是:用蘿蔔或者地瓜做趟子,印刷完成要用調入粉土的漿糊打殼子,曬乾,打油磨光,堅挺精美。生產規模大,質量好,暢銷全國,東南沿海需求最大,通過青島、廈門、廣州等地遠銷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清代末年到建國前夕,由於戰亂頻繁,民不聊生,安丘年畫逐漸蕭條,紙牌生產成為安丘木版年畫的主營產業。建國後紙牌轉產,大批生產撲克。
2004年6月,在北京“首屆中國民間藝術品博覽會”上,榮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金獎。
2007年6月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觀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山東濰縣年畫傳人張殿英親切交談,用《詩經》中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說明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面對張殿英製作的32米長的《農家樂》木版年畫,溫家寶讚揚:“構思得好。”
安丘剪紙
剪紙是勞動人民自娛自樂的民間古老裝飾藝術之一。明清時代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在縣內即有流傳,並流傳範圍極廣,流傳時間久長,至今不衰。縣內民間剪紙題材廣泛,有的表現人們喜聞樂見的事物,有的表現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剪紙的種類很多,縣內廣為流傳的有窗花、頂花、門花、鏡子花、牆花、門帘花、衣服花、帽子花、鞋面花、襪底花、兜肚花、圍嘴(涎葛拉)花等等。窗花有大花、窗角花、壓條花等。圖案有花草、樹木、蜂、蝶、鳥、獸、人物及傳說中的神、聖、武人、吉祥物等。頂花有圍花(多為蝙蝠)、角花(多為雲彩頭)、邊花、月亮花等。
安丘民間剪紙之構思大都採用象徵或寓意的手法,極富想像力。如用“桃”象徵“長壽”,用“石榴”象徵“多子”,用“鴛鴦”象徵“愛情”等等。用諧音在剪紙中亦常見,如用“蓮花和鯉魚”表示“連年有餘”,用“喜鵲和梅花”表示“喜上眉梢”等等。
剪紙在縣內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幾乎村村皆有善剪紙者,最為流行的圖樣有“老鼠上燈台”、“獅子滾繡球”、“鯉魚跳龍門”、“龍鳳呈祥”、“金雞報曉”、“娃娃樂”等等。隨著時代的前進,剪紙圖樣亦增添了充滿時代特色的豐富多彩的內容。
安丘刺繡
刺繡在縣內較為普及,這一傳統工藝過去村村莊莊的大閨女小媳婦皆能順手拈來,在鞋幫上、鞋墊上、孩子的兜肚、鞋帽等衣物上以及枕頭、門帘等用品上照著“樣子”繡上些色彩鮮艷的牡丹、芍藥、鳳凰、蝴蝶、老虎、鴛鴦等圖案,被廣泛地用於人們日常穿戴特別是女人和孩子用品的裝飾上。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後,成人穿戴方面的繡花已不多見,見到的有青年男女結婚時的枕頭、門帘及小孩子衣物的裝飾。1978年後,縣內有些鄉鎮成立了刺繡廠,開始有規模、有計畫地加工刺繡工藝品,如床單、被罩、桌布、窗簾等,這些工藝品大都出口。如王家莊鄉的於家屯、慈埠鎮的任家菜園、三合新村、南謝家莊、景芝鎮的孫家沙浯、朱家沙浯、郭崗等,這些村莊村辦刺繡廠起步較早。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刺繡工藝品成為國家創匯產品,增加了集體和個人的收入,並以獨特的藝術形式點綴著美好生活。
安丘泥塑
安丘泥塑的主要產地在景芝一帶,據說始於清。傳統作品有不倒翁、泥老虎、泥孩子、泥猴、泥公雞等等,約十多種。縣內泥塑作品形象生動,塗色鮮艷,製作時頗有技巧。如在製作“泥老虎”、“泥孩兒”時,藝人巧妙地將其分成兩部分,中間用皮革連線,內裝鋼絲、彈簧和哨兒,哨的聲音根據所制物而定,如“老虎”之類聲較粗,“泥孩兒” 之類聲便較脆。若用手促動,“泥老虎”便發出吼叫聲,若用手搖動,“泥孩兒”便“嗷嗷”而叫,故亦稱為“搖拉孩子”。泥塑玩具生動之形象、鮮艷之著色、精巧之製作很受人們喜愛。隨著製作工藝的完善,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泥塑玩具,亦成為房間內極有品味的裝飾物。民間傳統的泥塑產品一般在農閒時製作,春節前後上市,遠銷濰坊、臨沂、諸城等地。
安丘紙紮
紙紮藝術在縣內有千餘年的歷史,約在明朝,景芝鎮前屯村有王姓人會扎花手藝。建國前後,扎花藝術在縣內許多村鎮流傳。花的種類有盆花、瓶花、頭花、懷花等等,製作工藝越來越先進。改革開放後,扎花成為創稅、創匯的項目之一,成品銷往國內外市場。紙紮的傳統作品有:業餘劇團的道具,民間文藝演出時用的旱船、龍燈、獅包等等,還有祭祀所用的金山、銀山、箱櫃、搖錢樹、紙人、紙馬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民間藝人扎制些電視、冰櫃、轎車之類的現代化用具用品用以祭祀。紙紮藝術尤其叫絕的是風箏的扎制。西關風箏歷史悠久,風格獨特,作品有蟬、燕、蝴蝶、蜈蚣、鷹、魚、仙鶴童子、八仙過海、雷震子背文王、八卦、七星等等,並且起飛好,這也是安丘風箏的一個共同點。黃旗堡鎮東安泰人三十年代初扎制了一條蜈蚣,長20多米,用麻繩放飛,帶起了三個小孩,一時傳為佳話。安丘風箏式樣美、畫工細、色彩好,不僅清明時節放飛天空,也可作為居家掛放觀賞的藝術品而收藏。
地方特產
三頁餅最早是安丘
景芝傳統名吃,於300年前伴隨著景芝酒的興盛應運而生。
芝泮(芝潘)
燒肉是安丘名吃,產於安丘景芝鎮芝泮村。其主料是豬頭和
豬腸、肚、蹄、心、肝、肺等。採用明朝宮廷膳食秘方,添加20多種中藥,經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風景名勝
| 青雲山位於安丘城東,是 沂蒙山余脈。東北西南走向,半繞安丘城。山體起伏,地貌原始。山頂有旱不涸、澇不溢的安丘“八大景”之一的海眼井。接雲寺、 觀星台、攬月塔遺址亦尚在。青雲山民俗遊樂園占地3000畝,是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國際 風箏都――濰坊市南28千米,是一處突出民俗文化特色,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度假、購物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遊景區。 |
| 位於安丘市區北部,總面積4000畝,其中水域面積1500畝。2008年以來,安丘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青龍湖的投資力度,修建了景區配套工程、高標註修建環湖路,沿湖周圍栽植各種樹木10萬餘株,完成了生態林、景觀帶一期建設,興建了茗茶軒、竹廊、吊橋、 奇石等園林景觀。 |
| 位於梧山鎮駐地東南4千米,海拔396米,面積25平方千米,五龍山由北向南依次由 麒麟峰、鷹嘴峰、 兵營峰、南天門、唐王峰組成,恰似五條昂首騰空的蛟龍 翻雲覆雨,故稱五龍山。怪石、奇松、幽洞、醴泉堪稱五龍山“四絕”。 |
著名人物
陳規(1072—1141年)
字元則,宋抗金將領,著名軍事家,籍安丘。曾任安陸縣令、順昌知府、樞密直學士等官職,史書載其“好賑施,有政聲”,首用火槍,善守城,在軍事工程方面頗有才能。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末),金兵入侵中原。當時,陳規為湖北安陸縣令。德安府知府棄城逃跑,陳規代為防守,數次率兵大敗攻城之敵,立大功,升龍圖閣直學士,調任安徽順昌(今阜陽)知府。他到任即修城牆,招撫逃亡民眾,為百姓建立保伍組織。
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陳規發明用大竹筒裝填火藥,臨陣交鋒時噴射火焰的火槍,套用於攻守城作戰之中,首開世界上製造管形射擊火器之先河。他撰寫的兵書《攻守方略》是一部總結實戰經驗的軍事著作,在中國古代史上較早提出了“重城重壕”、“守中有攻”及使用新式火槍等城邑防禦作戰的理論和方法,對當時的軍事理論及實踐有重大影響,入《四庫全書》。
紹興十年(1140年),宋將劉琦領兵赴開封駐防,路過順昌府。陳規出城迎接,尚未坐好,傳來訊息說,金兵已經侵入京城。陳規告知劉琦,城裡有數萬斛糧食,願與劉琦死守順昌城。陳與劉登上城牆,剛把城防粗略布置好,金兵已迫近城牆,金龍虎大王率領重兵接踵而至。陳規戴上盔甲,巡城督戰,並用神臂弓射敵。敵人稍有退卻,他出奇兵使用新式火槍,偷襲敵兵營,斬獲多人。金兵告急於兀朮元帥,兀朮率領10萬大軍攻城。當時正值熱天,陳規命守城士兵,清晨藏匿不出,待金兵在烈日中暴曬至午後體力最疲乏時,出城突襲,一舉擊潰金兵,獲得了中國古代史上著名的“順昌大捷”。陳規以善守城聞名於朝野,得到皇帝表彰,並升為樞密直學士,調任廬州知州,兼淮西安撫使。
紹興十一年(1141年),陳規因病去世,皇帝贈他為“右正議大夫”。
乾道八年(1172年),詔刻《規德安守城錄》,命守城將領效法。於德安府立陳規廟,賜廟額為“賢守”。追封為“忠利侯”,後加封“智敏”。
劉正宗(1594—1661年)
字可宗,號憲石,賜號中軒,清朝閣老,興安街道城裡人。生於書香門第。明天啟五年(1625年),縣歲試第一,天啟七年(1627年)鄉試中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中進士。歷任真定府司理、翰林院編修、東宮講讀官、侍講、禮部會試副主考。
清順治元年(1644年)為避戰亂,攜眷南下金陵。順治二年(1645年)5月清兵破金陵後,攜眷回歸故里。清朝定都北京後啟用明朝舊臣。劉正宗屢接詔書,於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應詔到北京上任。歷任內翰林國史院編修、禮部會試副主考官、侍講學士、內翰林國史院侍講學士、秘書院掌院學士、吏部右侍郎、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順治十四年(1657年)一品考績期滿,升少傅兼太子太傅,誥授光祿大夫。順治十五年(1658年)8月,清廷改院為閣,他以少傅、文華殿大學士兼管禮部尚書之職,參謀朝廷機要事宜。劉正宗不僅是順治帝言聽計從的重臣,也是文墨摯友,其文章與詩詞、歌賦為順治帝所賞識。他博覽群書,學問深厚,尤精五言古詩。他愛好書法,筆法秀妙。順治帝凡得著名書畫,經他鑑別評定後才歸御府收藏。常將所得名人字畫,自己所作字畫及親筆題字賜給他。御府圖書題跋也多出自他手。為顯示榮耀,他在縣城內相府特建“御墨樓“。著作有《逋齋詩集》、《御墨樓詩選》、《木天草》、《雪鴻齋草》等詩集數卷。
曹貞吉(1634—1698年)
字升六,號實庵,著名詩人,興安街道東關人。少年即有文采聲譽。1664年(清康熙三年)中進士,歷任戶部員外郎、禮部郎中、湖廣提學僉事等職。
曹貞吉在祁門代理縣令時,廢除苛捐雜稅,百姓作《卻金歌》讚頌。曹貞吉是著名的詩詞家。著有《珂雪詞》、《珂雪詩》、《鴻爪集》、《黃海紀游》、《黃山紀游詩》、《朝天集》、《實庵詩略》等。《珂雪詞》、《珂雪詩》入四館,並編入國史。《清史稿》說他“詩格遒練”,提到他的詞說,“吳綺選名家詞,推為壓卷”。《四庫提要》說:“其詞大抵豐華掩映,寄託遙深”。張之洞《書目答問》中所附“清代著述家姓名略”中,詞家獨以貞吉居首位。
《清詩別裁集》卷六有其詩3首,《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中錄有曹貞吉詞5首。“小傳”和“集評”解說:《珂雪詞》雄渾蒼茫,是其本色。而語多奇氣,有不可一世之意。《珂雪詞》在國初諸老中,最為大雅。國朝不乏詞家,四庫獨收珂雪,可見其文章之影響。
劉耀椿(1784—1858年)
字莊年,抗英將領,賈戈街道劉家王封村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中進士。曾任安徽潁上、阜陽知縣,六安、泗州知州,廬州、安慶、潁州知府和金廈兵備道等職。
安徽潁上縣地處淮河流域,境內連年水患。劉耀椿任知縣後,捐俸銀一千兩,組織百姓修築堤壩,治住了水患。阜陽縣內伙匪橫行鄉里,民不聊生,耀椿任該縣知縣後,設法捉住了這伙土匪,百姓感恩不盡,以“青天”相稱,並在其飲過水的泉上建亭,名曰劉泉亭,以作紀念。他因政績卓著,隨即升為安徽六安知州,到任後迅速公正地處理了積案,以致獄無冤民。同時,捐俸銀一千六百兩,修建了六安賡 書院。他在地處長江北岸的安慶任知府時,捐俸銀兩千兩組織民眾修堤築壩,免除了年年秋天江水泛濫的水患,百姓稱此堤為劉堤。
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被提升為福建興泉水道兼金廈兵備道。又捐獻數千兩俸銀修築城防,招募訓練水兵,引進新知識,新工藝,“師夷長技以制夷”,協助閩浙總督鄧廷楨、顏伯燾抗擊英軍,禁止鴉片,始終站在抗英第一線。他賞罰分明,策勵群才,同心協力,組織地方軍民外攘內偵,拔本塞源,為守衛廈門,抵抗英軍侵略做出了貢獻。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七月間,英艦兩次進攻廈門,在劉耀椿和水師提督陳介平率廈門愛國官兵的英勇抗擊下均告失敗。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8月26日,英艦36艘闖至廈門發動進攻。耀椿冒著密集的炮火指揮戰鬥,頑強抵抗,激戰數小時,終因兵力不足,敵裝備精良,廈門失守。耀椿退守同安後,積極協同顏伯燾整頓軍隊,籌備火力,徵募新兵團練鄉勇萬餘人,軍民結合,晝夜輪防,主動襲擊英軍。後,他改做後勤工作,因成績顯著,升四川按察使,未到任即撤回成命,降為候補道。不久削職歸里。居家期間,因協助政府訓練地方武裝有功,朝廷賞他六品官銜。
劉耀椿不但政績卓著,還利用公餘著作,主要著作有:《潁上縣誌》、《海南歸棹詞》、《神器圖說》、《莊年治兵書》、《青州府志》等。民國《山東通志》有其事跡。
王筠(1784—1854年)
字貫山,又字伯堅,號友,清代文字學家,景芝鎮宋官疃村人。1821年(清道光元年)中舉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授山西省鄉寧縣知縣,後代理徐溝、曲沃知縣。任職期間為政清廉,勤於政事,訟至立判,卓有政績。
王筠少而好學,喜愛研究小篆與大篆文字。年紀稍長,即博覽群書,經史。一生中,尤其喜愛研究說文之學。他精心研究了許慎所著《說文解字》和段玉裁、桂馥的說文著作。他不僅評論了前人著作的優劣,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說:“文字之奧,無過形、音、義三端。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義為本,而音從之,於是乎有形。後人之識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意,而文字之說備。”他著《說文釋例》20卷。又以句讀之名,疏解許慎《說文解字》,著《說文句讀》30卷,解決了前人對許慎《說文解字》一書解釋的草率、簡略和混亂。還著有《說文系傳校錄》、《文字蒙求》、《說文補正》、《句讀補正》等。王筠致力於說文之學達30年之多,皆從分析前人諸家之說入手,獨辟門徑,不依傍於人,提出獨到的見解。其成就明顯超過了前人。後人評論時說他對說文之學的貢獻是“許氏之功臣,桂、段之勁敵”。《文字蒙求》一書,解放前曾作為高等國小教材,建國後於1962年、1983年再版。《說文釋例》和《說文句讀》,亦分別於1983年7月和11月由北京市中國書店重新印行,足見其著作的社會效益和歷史價值。他還著有《說文韻譜校》、《說文廣訓》、《四書說略》、《正字略》、《禹貢正字》、《毛詩重言》、《弟子職正音》、《讀儀禮鄭注句讀刊誤》、《清詒堂文集》、《徐溝筆記》等,共50餘種,數百卷之多。
吳金鼎(1901—1948年)
字禹銘,著名考古學家,景芝鎮萬戈莊人。在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攻讀人類學專業時,愛上了考古工作。後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任職,攻讀考古學。其間,參加了河南安陽殷墟、山東章丘城子崖、安陽後崗等著名遺址的發掘。1933年赴英國留學,1937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雲南、四川從事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任齊魯大學訓導長、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所主任和圖書館主任等職。
1928年3月,吳金鼎對山東章丘縣龍山鎮5里處的城子崖文化遺址發生了興趣,經發掘、研究,命名為龍山文化。這一發現與命名,在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1930年至1931年,他與李濟、董作賓、梁思永、郭寶鈞等人又進行兩次發掘,於1934年發表了報告集《城子崖》,揭開了中國遠古文化根源之謎,以大量的資料證明中國遠古文化源於本土,有力地粉碎了中國文化“西來說”的謬論,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並得到了公認,為史書無載的中國史前文化的面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中國考古學史上一座豐碑。
在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時,吳金鼎博覽群書,刻苦鑽研,以英文出版了《中國史前的陶器》一書。此書成為當時關於中國史前陶器的最為詳盡的著作,是世界各國學者研究中國考古學的必讀書目。吳金鼎獲博士學位後於1937年回國。時值日本侵略軍大舉入侵,中國考古學面臨極為艱難的局面。他先在中央博物館籌備處,後到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1938至1940年,他到雲南大理附近的蒼洱考察發掘,發現遺址32處,並主持挖掘了數處,撰寫了《雲南蒼洱境考古》一書,奠定了西南地區史前考古學的基礎。
1941年至1943年,吳金鼎在科研經費極為拮据的情況下,堅持對四川彭山漢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進行了清理髮掘,對漢代和五代十國時期的藝術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有他的事跡介紹,稱他是最有成就的現代考古學家之一。
榮譽稱號
2013年,被評為國家級農業
綜合標準化優秀示範市;
2020年1月2日,入選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名單。
2021年3月,被農業農村部、應急管理部評為2020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
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
2023年11月,被確定為2022年度“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