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2006年3月6日,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2006〕29號印發《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該《綱要》分基礎環境篇、任務目標篇、產業發展篇、城鄉區域篇、社會發展篇、資源環境篇、改革開放篇、支撐保障篇8篇26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 印發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
  • 文號:魯政發〔2006〕29號
  • 印發時間:2006年3月6日
檔案通知,規劃綱要,

檔案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通知
魯政發〔2006〕29號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已經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望認真貫徹實施。
《綱要》實事求是地總結了“十五“時期的工作,明確提出了“十一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與工作重點,符合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符合省八次黨代會、八屆十一次全委會提出的要求和我省實際,反映了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是動員和組織全省人民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綱領。各地、各部門要組織幹部民眾認真學習《綱要》,推進規劃實施,為實現《綱要》提出的各項奮鬥目標而共同努力。
專題規劃和各市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是全省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市、各部門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全省的《綱要》,抓緊修改完善本地區、本部門的規劃,並於3月底以前一式10份報送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利於進一步搞好與全省總體規劃的銜接,使規劃確定的任務目標落到實處,促進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山東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三月六日

規劃綱要

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2006年1月
目 錄
前 言
基礎環境篇
第一章 “十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回顧
第二章 “十一五“發展環境和條件分析
任務目標篇
第三章 主要任務和指導方針
第四章 發展目標和遠景展望
產業發展篇
第五章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第六章 著力建設製造業強省
第七章 繁榮發展服務業
第八章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
第九章 積極發展建築業
城鄉區域篇
第十章 構建布局合理的城鎮格局
第十一章 構建城鄉統籌的鄉村發展格局
第十二章 構建功能明晰的特色區域格局
社會發展篇
第十三章 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事業
第十四章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第十五章 加快發展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第十六章 擴大就業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第十七章 建設文明平安山東
資源環境篇
第十八章 加快建立節約型社會
第十九章 加快生態省建設
改革開放篇
第二十章 深化體制改革
第二十一章 擴大對外開放
支撐保障篇
第二十二章 增強自主創新的引領能力
第二十三章 增強投資的支撐能力
第二十四章 增強消費的拉動能力
第二十五章 增強人才智力的保障能力
第二十六章 增強規劃實施的落實能力
前 言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對於我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站在新起點、實現新發展至關重要。編制和實施《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於加快推進全省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具有十分重大深遠的意義。
…………。
基礎環境篇
“十五“時期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展望“十一五“及今後一個時期,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並存,發展優勢和制約因素同在,必須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艱苦奮鬥,克服困難,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第一章 “十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回顧
“十五“時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全省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全面貫徹省八次黨代會精神,落實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幹事創業,加快發展,克服非典疫情、重大自然災害等各種困難,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更加文明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十五“主要計畫指標提前一年完成。
…………。
第二章 “十一五“發展環境和條件分析
綜合分析國內外環境和我省基礎條件,“十一五“及今後一個時期,山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既面臨加快發展的全新戰略機遇,又面臨著重大戰略轉型任務,還面臨著各種嚴峻挑戰和競爭的考驗。
(一)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
(二)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轉型期。
…………。
(三)應對風險挑戰的戰略競爭期。
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我省發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制約因素,面臨著許多嚴峻的競爭和挑戰。
…………。
任務目標篇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第三章 主要任務和指導方針
確保“十一五“及今後時期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必須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按照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社會主義新山東的目標,努力開創各項工作的新局面。總的任務是:深入貫徹落實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堅持科學發展,以又快又好發展為主題,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體制機制活力,大力推進結構最佳化升級、統籌協調發展和增長方式轉變,加快建設製造業強省、現代化半島城市群、環境優美生態省和社會主義和諧山東,努力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在工作中必須堅持以下指導方針:
…………。
第四章 發展目標和遠景展望
完成“十一五“時期的總任務,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將達到一個新水平。主要目標確定為:
經濟成長。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到2010年達到30000億元,人均超過39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一、二、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8∶55∶37。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4%。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物價漲幅控制在4%左右。
資源環境。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GDP能耗降低22%左右,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提高到7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10%左右,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28%。
自主創新。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5%。
改革開放。行政管理、財稅、社會事業、城鄉管理等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所有制結構明顯變化,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繼續提高。經濟國際化程度明顯提升,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達到40%左右。機電產品占外貿出口的比重達到40%。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400億美元左右。
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實現聯動發展,初步形成城鄉統籌的發展局面,城市化水平達到50%以上。社會事業更加繁榮,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普通高校在校生達到160萬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每千人擁有醫生數提高到2人、病床數2.5張。
人民生活。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000元和5500元,年均分別增長7%左右。城鄉就業水平提高,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5歲。
民主法治。初步建立起公平的收入分配、公共服務、社會管理體制,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在此基礎上,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省生產總值達到68000億元,比2010年再翻一番多,人均生產總值8000美元以上,全省提前總體上基本實現現代化,成為經濟全面繁榮、市場體系完善、科技教育發達、民主法治健全、社會文明和諧、人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美好的地區,充分展現“大而強、富而美“社會主義新山東的嶄新形象。
產業發展篇
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把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強省和繁榮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核心任務,加快推進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轉變。
第五章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集約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為目標,落實支農政策,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努力推進裝備機械化、組織規模化、管理企業化和生產標準化,全面提高綜合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實施五項工程,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按照穩定面積、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增加效益的總體要求,繼續堅持糧食生產的“三條底線“。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良種繁育推廣、配方施肥與沃土、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優質糧食產業等五項工程,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700億斤以上。五年改造中低產田1000萬畝,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和玉米分別達到4500萬畝和1500萬畝,建設40個以上優質糧食生產縣。
實施優勢產業優先發展戰略,提高農業發展層次。以提升優勢產業為切入點,通過政府引導、政策傾斜、集約投入,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爭取“十一五“期間,在全省形成具有鮮明特色、較強市場競爭力的8個優勢產業帶(區)、11類優勢農產品和100個名牌產品。種植業,穩定布局,提高品質效益,壯大園藝產業規模,加快建設工業原料林基地和優質林果苗木花卉基地。畜牧業,突出規模飼養和疫病防治,規劃建設一批無規定動物疫病區,不斷提高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水產業,重點發展一批種苗生產基地、出口基地和無公害養殖示範基地,建設山東半島現代漁業經濟區。
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機利用率和社會化服務水平,鼓勵引導機械技術由產中向產前、產後延伸,促進主要農產品由生產環節機械化向全過程機械化發展。實施農機化創新示範工程,加快推廣套用保護性耕作、聯合收穫、秸稈綜合利用等節本增效技術。創新農機服務模式,發展新型農機合作組織,大力開展農機跨區作業。到2010年,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1000萬千瓦,農機化水平達到75%。
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提高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水平。一是繼續加大對500家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提高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通過資產重組、資本運營、兼併聯合等方式迅速膨脹規模,到2010年銷售收入過5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10家。二是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戶提供承貸承還、貸款擔保、市場開拓、技術信息等各類服務,發展規模農戶,帶動基地發展,組織帶動農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80%以上。三是依託優勢產業和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開發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積極引導外商投資向農業綜合開發和社會化服務領域延伸,向引進配套技術和管理經驗延伸,提高農業對外開放層次。力爭到2010年,全省農產品出口達到120億美元以上。
實施農產品質量提升工程,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圍繞提升農產品整體競爭力,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力爭到“十一五“末,建立起比較完善的農業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一是率先完成農產品質量標準及安全標準的制定,膠東沿海地區、膠濟沿線基本實現農業標準化,全省瓜菜果茶等基本達到無公害標準,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二是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職能明確、運行高效的質量檢驗檢測網路。三是推行農產品原產地標識制度和終端產品質量認證,逐步實現與國際認證標準的接軌,擴大我省農產品的品牌優勢。
強化各項支農政策,提高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多渠道加大對農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落實農業農村補貼政策。加大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積極探索農資直接補貼辦法。鞏固落實農村稅費改革政策,加快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落實完善化解鄉村債務政策,建立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的有效機制。二是完善土地政策。穩定土地承包關係,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合理流轉。三是健全農業投入政策。設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積極推進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逐步把農村信用社建成社區性金融服務組織,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業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培育規範的農村金融市場。四是強化科技興農政策。增強農業科研院所的研發能力,重點研發100項重大科技課題。加大對公益性技術推廣的投入,推行實用技術推廣服務市場化運作,重點推廣100項先進實用技術。建立完善農村教育培訓、信息服務和科技普及網路,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治體系建設,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第六章 著力建設製造業強省
建設製造業強省,是發揮我省比較優勢,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的戰略選擇。“十一五“期間,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支撐,以建立現代製造業體系為目標,加強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在突出“三個一批“、完善拉長七個產業鏈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支柱產業,突破重點裝備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面提高製造業國際競爭力。力爭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
培育發展支柱產業。抓好骨幹企業、重點產品、技術創新、品牌培育和區域布局五個環節,以重大建設項目為載體,加強與跨國集團合作,實行集約投入,強化人才支撐,大力發展六大支柱產業,拉長產業鏈,建設產業群,培育160個以上中國名牌,推進產業結構的高加工度化和高技術化,形成產業層次高、核心競爭力強、帶動作用大的新型支柱產業格局,帶動全省工業實現新的突破。(1)電子信息及家電產業。充分發揮名牌企業和地域優勢的聚集效應,以濟南國家軟體基地、青島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為依託,以海爾、海信、浪潮、中創、鴻富泰、浪潮LG等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高性能計算機及外圍設備、網路與通信產品、積體電路和軟體、數字家電和汽車電子產品等系列產品,加快推進海信“信芯“、東營液晶顯示屏等高端技術項目建設,促進信息產業並帶動製造業的升級換代。家電產業重點採用數字、環保、節能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品和配套產品,加快開發數字影視新產品,放大名牌效應,提高市場占有率。2010年電子信息及家電產業銷售收入達到7000億元。(2)機械設備產業。加快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重點發展汽車、船舶和關鍵設備,實現跨越式發展。汽車,著力建設重型車、轎車、微型乘用車、越野車、改裝車、特種車等整車生產中心和與之相配套的零部件生產中心。船舶,依託青島、煙臺、威海造修船中心和濟寧內河造船,著力發展現代化總裝造船,提高產業集中度。2010年整車生產能力180萬輛,造船能力達到600萬載重噸,機械設備產業銷售收入突破1萬億元。(3)化工產業。發揮資源優勢,以大型化、集約化、精細化為方向,重點發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煤化工。加快實施齊魯石化120萬噸乙烯擴建工程,加快青島100萬噸乙烯和1000萬噸原油加工裝置項目建設,爭取把東營、淄博、青島和煙臺建成國家的石油化工基地。2010年銷售收入力爭達到1萬億元。(4)食品產業。以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重點,加快推廣套用先進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製造技術,推廣綠色化,實現標準化,提升競爭力。2010年銷售收入突破9000億元。(5)紡織服裝業。突出原料、面料和服裝三個環節,以優勢產品和企業為依託,努力開發差別化、異型化、功能化纖維,加快印染工藝改造、技術裝備更新和新型面料開發,不斷提高服裝設計和製作水平,加大市場行銷力度,打造知名品牌。2010年銷售收入力爭達到6000億元。(6)材料產業。重點發展新材料產業,圍繞航空航天、電子、機械、化工、冶金、造紙等套用領域,實施全氟磺酸樹脂及離子膜、碳素原絲及製品、二甲醚、新型保水劑等一批高技術項目,加快青島納米新材料、淄博和臨沂工程陶瓷、東營有機高分子材料、泰安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煙臺和濰坊電子新材料等基地建設。嚴格執行國家鋼鐵產業政策,鼓勵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發展高效鋼材,鞏固大型鋼鐵基地,增強市場競爭力,2010年材料產業銷售收入達到7600億元。
突破重點裝備產業。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核心,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相結合,強化政策支持,以信息化帶動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不斷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和裝備國民經濟的能力,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重點突破數控工具機及數控系統、發電和輸變電設備、精密儀器儀表、環保設備、大型施工機械、新型農業機械、大型化肥裝置關鍵設備等20類重大裝備,提高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製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占製造業的比重提高到40%,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品,建立較為完備的裝備製造業體系。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增強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和精深加工能力為方向,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產業的設計、製造、裝備和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實現傳統產品結構的最佳化升級。最佳化產業布局,提高規模效益和產業集中度,大力支持知名品牌,鞏固和擴大市場占有率,繼續保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重點改造造紙、塑膠、新型包裝材料、化肥、輪胎、水泥、平板玻璃、建築衛生陶瓷、新型牆體材料、耐火材料等10個行業。到2010年,造紙能力達到1500萬噸,水泥產量控制在1.5億噸,無鹼玻璃纖維及製品60萬噸,高檔浮法玻璃3200萬重箱。
積極促進產業集聚。強化產業聚集意識,立足於區域優勢和發展潛力,結合支柱產業培育、傳統產業提升和半島製造業基地建設,按照資源共享、龍頭帶動、企業集群協作的要求,以中心城市、經濟園區、大型企業和重大項目為龍頭,加快形成一批零部件配套半徑小、特色鮮明、規模強大、競爭力強的重點產業聚集區。以省級以上園區為重點,突出搞好百餘個園區建設,努力提高園區的核心競爭力,使其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和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力爭到2010年經濟園區GDP、財政收入、利用外資分別占全省40%、55%和85%以上,省級以上園區工業增加值達到7000億元以上。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力爭到2010年進入全國500強的企業達到50家,進入全國工業1000強的企業達到150家。促進工業布局向優勢企業和優勢區域集中,提高骨幹行業、重點產品的配套能力,培育全省集成製造優勢,為建設製造業強省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七章 繁榮發展服務業
服務業是“十一五“期間面臨入世挑戰最嚴峻的產業,也是改革發展潛力最大的產業,是最佳化產業結構、繁榮市場、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關鍵環節,是擴大社會就業的主渠道。必須創新發展思路,改革體制機制,最佳化發展環境,堅持膨脹規模和最佳化結構並舉,在加快社會事業改革發展的同時,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壯大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開拓服務業發展新領域,努力提高服務業占生產總值和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中介服務等行業,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帶動服務業整體水平的提高。(1)金融保險業。在確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加強金融機構與國內外銀行的業務協作和股權合作,在擴大開放中加快觀念創新、管理創新和金融技術創新,提升金融層次,增強服務功能。加快構建濟南、青島兩大區域金融中心。積極支持恆豐銀行在全國設立分行,不斷膨脹規模,增強實力;加快各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重組,鼓勵社會資本參股入股,提高核心競爭力。規範發展典當業,發揮其在社會小額短期融資方面拾遺補缺、調余濟需的積極作用。加快組建在我省註冊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保險公司,發展互助型商業保險公司,不斷豐富服務品種,拓展大眾保險市場。(2)現代物流業。依託區域性中心城市、產業集聚區、貨物集散地和交通樞紐,重點建設10個物流園區、20個物流中心和20家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物流企業集團,壯大市場規模,完善服務功能,增強集散能力,拓展輻射範圍。大力發展新型流通業態,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支持發展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構築起社會化、專業化、信息化、規模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3)中介服務業。規範提高律師、公證、會計、審計、資產評估、工程與管理諮詢、科技諮詢等諮詢服務業,積極發展證券、保險、人才、勞動力、法律服務等市場中介組織,大力推廣代理、代辦、經紀、拍賣等中介服務方式,為企業經營管理、居民消費決策和社會信息溝通提供有效服務。
壯大發展新興服務業。要抓住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機遇,大力發展旅遊、文化、房地產、信息等市場潛力大的行業,使其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1)旅遊會展業。採取多種方式、多種渠道,鼓勵社會參與投資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重點旅遊城市、旅遊景區的交通、通訊、食宿、娛樂條件,為提升旅遊產品的競爭力和檔次水平奠定良好基礎。推動旅遊資源整合和市場深度開發,鞏固提高山水聖人、齊文化、黃金海岸、民俗文化等傳統優勢線路,開發建設一批紅色旅遊精品線,打造沿黃河生態旅遊品牌,構築大旅遊網路。到2010年,年接待海外遊客310萬人次,國內遊客2.6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達到2610億元。重點建設濟南、青島兩大會展中心,規劃建設一批特色會展基地,提高承辦大型綜合性會展的能力。(2)文化傳媒業。大力發展文化經濟,進一步完善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完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音像視聽、廣告、休閒娛樂等文化產業體系,促進文化與經濟的相互滲透,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高度融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產業化運作方式和集團化管理體制,儘快形成一批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提高集中度、知名度和對外宣傳力度,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繁榮文學藝術創作,實施名牌精品工程,培育特色劇節目、名牌劇節目,形成一批名牌文化產品。(3)房地產業。加大住房供應結構調整力度,著力增加主要面對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供應。加強房地產市場運行監測,整頓和規範房地產市場。完善住房產權制度,激活住房二級市場。理順租售房比價關係,形成“梯級消費“的良性循環。(4)信息服務業。繼續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整合完善核心政務信息系統及金關、金稅、金卡、金保等金字號工程業務系統。加快推進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重點完善全省疫情監測防治和衛生信息報告系統、醫藥食品檢疫防疫信息系統、勞動就業及社會保障服務信息系統、遠程教育系統,啟動社會災害應急處理信息系統建設。加強企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和綜合服務的能力。
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在鞏固傳統服務業規模優勢的基礎上,依靠科技進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積極創新經營方式,提高服務效率。(1)商貿流通業。健全商品市場體系,區別城鄉、區域特點,鼓勵引導各種商品市場提升檔次,完善功能,增強競爭力。積極發展各種專賣店、大賣場、便利店、連鎖店,培育壯大產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支持發展專業特色市場,改造提升供銷系統農資、日用品、農產品等骨幹商品經營網路。(2)餐飲業。積極發展各具特色、健康美食、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餐飲業,振興魯菜品牌,開拓省外、國外市場。加強食品安全管理,鼓勵有條件的餐飲企業實行連鎖經營,提高餐飲水平和質量。(3)交通運輸業。運用信息網路技術,提高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水平,擴大運輸服務的能力和範圍。加強公路、鐵路、民航機場、內河、遠洋航運綜合運輸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連結省內外、國內外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發展多式聯運,鼓勵運輸企業集團化、連鎖化,擴大運輸規模效應。
開拓服務業發展新領域。積極跟蹤市場需求,抓住新的消費熱點,重點實施八項示範工程。(1)社區服務業連鎖經營工程。在陪護、養老、保健、清潔、代購、洗染熨燙、維修、美容、喜慶、殯葬、社區醫療等行業,培育專業性與綜合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服務。(2)全民體育健身運動工程。整合體育設施資源,鼓勵社會資金興辦各種民眾性體育組織和俱樂部,發展體育健身娛樂和體育競賽表演市場,促進體育產業發展。(3)汽車服務業培育工程。著力發展和規範汽車銷售、二手車交易和租賃市場,完善汽車維修、配件供應和信息諮詢服務,發展汽車俱樂部,加快中國山東國際汽車設賽中心建設。(4)教育培訓業拓展工程。大力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培訓、外語培訓、計算機培訓、會計法律考試培訓,激活教育培訓需求。(5)家裝家飾規範提升工程。著力培育設計先進時尚、施工質量高、健康環保的專業化服務企業,整合家裝、家居產業鏈。(6)租賃業培育工程。大力發展汽車、農機具、工程機械、生產設備、體育健身器材、婚喪用品等的租賃經營,搞活租賃市場。(7)農村信息化工程。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農業信息資源資料庫、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和信息服務站建設,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8)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工程。重點發展跨地區就業培訓服務,加強勞務中介服務體系建設。
最佳化服務業發展環境。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企業與事業分開的原則,以市場化、社會化為方向,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推進服務業的產業化進程,形成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環境。處理好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的關係,打破部門壟斷,消除體制性障礙,穩步、有序地推進金融、旅遊、教育和醫療等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制定公開、透明、統一的準入政策,形成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加強服務業市場整頓,加快服務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誠實、守信的信用體系,形成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消費環境。加快清理阻礙服務業發展的各類法規、政策、規定,有針對性地制定行業發展意見和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監督機制,形成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創造系統完善、公正規範、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拓寬服務業融資渠道,建立政府發展服務業專項引導資金,引導社會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
第八章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
抓住薄弱環節,繼續加強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
完善綜合交通網路。加快鐵路、港口發展,加強公路、航空建設,最佳化布局,完善網路,提高效能,構建便捷、高效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六條鐵路、三大港口、七條高速公路、兩個空港和煙大跨海輪渡,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運力需求。鐵路。以擴大路網規模,完善路網結構,提高路網質量為重點,努力構建客貨分線運輸、點線能力配套、高效便捷的高速運輸網路,形成“三縱三橫“的路網主骨架。重點建設青島濟南至太原、京滬山東段客運專線和青島至榮成城際鐵路,形成聯通省內各市、縱貫南北、橫貫東西的快速客運骨架。建設黃驊至大家窪、德龍煙鐵路和邯濟鐵路、菏兗日鐵路擴能改造四項工程,開闢內蒙古、陝西、太原煤炭入魯通道,提高長治和山西南部煤炭入魯能力。加快建設和改造五條地方鐵路。五年新建、改建鐵路2000公里左右。公路。圍繞完善“五縱四橫一環“高速公路網,突出半島城市群交通一體化、中心城市連線、疏展出省通道等重點路段,建設榮成至烏海、濱州德州至衡水、青島至銀川、濟青南線和青島至蘭州、日菏至新鄉、德州至商丘、東營濰坊至連雲港省際運輸通道和沿海高速等重點項目。2010年高速公路里程達到5000公里以上。港口。最佳化港口結構,整合港航資源,加快港航提速建設。圍繞構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重點建設青島港、煙臺港和日照港,完善龍口、石島港功能,加快黃河三角洲及萊州灣沿岸港口建設,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搞好濟寧至東平湖段運河航道改造,提高內河通航能力。2010年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6億噸以上,貨櫃吞吐量達到1400萬標箱,把青島港建成北方國際航運中心。航空。加快遙牆機場、流亭機場配套設施建設,推進萊山機場改擴建和臨沂機場遷建工程,統籌規劃客貨運分工,基本形成以青島、濟南為主,煙臺、臨沂、濟寧、威海等為輔,布局合理、運力適當、航線四通八達的航空運輸體系,努力增強與國內外重點城市的通航能力。2010年國際、國內航線達到400條。
提高能源支撐能力。加快能源建設,最佳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煤炭。堅持開發、保護、調入統籌規劃,重點開發建設巨野、濟寧、單縣、濟北等煤炭基地,開採量穩定在1.5億噸左右。加大對現有煤炭礦業權的整合重組力度,促使煤炭資源向優勢骨幹企業集中,提高規模生產和安全保障能力。積極穩妥地關閉資源枯竭礦山,2010年前全部淘汰9萬噸以下礦井,新建礦井年生產能力不得低於30萬噸,做好壓煤村莊搬遷工作。大力開發和推廣潔淨煤、煤氣化和煤液化技術,發展煤炭深加工,嚴格限制原煤直接進入終端消費。電力。最佳化發展燃煤火電,積極發展核電和抽水蓄能電站,適度發展燃機電站,規範發展熱電和綜合利用電廠,嚴禁發展純凝小火電。重點發展600MW及以上高參數、大容量、超臨界機組和300MW級供熱機組,逐步發展超超臨界機組。“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一批大型火力發電項目;力爭海陽核電站早日開工建設,啟動乳山核電站、榮成高溫氣冷堆項目和沿海第三核電站的前期工作;開工建設2—3個抽水蓄能電站和液化天然氣工程。到2010年,新增裝機容量3100萬千瓦,裝機總量達到6750萬千瓦。繼續加強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形成以500千伏雙迴路大環網為省域主網架、220千伏為市域主網架的現代化大型電網。石油。有效開發省內資源、積極參與西部資源開發利用,鼓勵企業加強與產油國和大石油公司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外石油勘探和開發,建立較為穩定的海外油氣供應基地。加快建立石油風險採購體系和石油儲備體系,爭取在沿海新建3個千萬噸級的石油儲備基地,提高抵禦石油風險能力。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以保障水資源供給為重點,搞好水資源開發利用、防洪減災、節約用水工程建設,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加快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建設,增加水資源供給能力。繼續抓好南水北調東線和膠東輸水幹線工程,完成“T“字型輸水骨架和部分區域輸水配水網路建設。搞好沂沭流域洪水利用前期工作。新建、改建部分平原水庫、地下水庫和一批河道攔蓄工程,適時建設部分山區調蓄水庫。搞好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建設,合理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二是加快防洪減災骨幹工程建設,努力提高防洪標準。全面完成大、中型及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分別達到兩千年一遇、千年一遇和三百年一遇標準。繼續實施骨幹河道重點河段、重要支流河道和蓄滯洪區、黃河灘區的綜合治理。搞好黃河標準化堤防工程、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續建工程和沿海地區防潮工程建設,完善大中城市防洪體系。三是加強城鄉節水工程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搞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工程,推廣低壓管道輸水、渠道防滲、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方式,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00萬畝,擴大節水面積1000萬畝。加快城市供水、排水管網更新改造,推廣節水技術和器具,更新改造供水配水管網。加大中水回用力度,降低水資源的消耗。到2010年,新增供水能力20億立方米,節水20億立方米,基本滿足城鄉用水、工農業用水和適當的環境用水需要。
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建成具有國內先進水平、功能完備的信息基礎設施為目標,重點加強寬頻通信網、數位電視網和下一代網際網路建設;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從事各種寬頻接入網的建設,實現信息服務的寬頻化、個性化、智慧型化;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逐步普及數字廣播電視業務,形成覆蓋全省的共享型、集約化信息網路體系。2010年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40%,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40%以上,網際網路用戶數達到1500萬戶,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70%,有線數位電視用戶率達到40%以上。
第九章 積極發展建築業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提高產業素質,加快體制、科技創新,完善市場監督,確保質量安全,提高節地節能節水節材水平,更好地發揮建築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支柱產業作用。
壯大產業規模。以高水準的大型綜合性設計和施工企業為龍頭,鼓勵支持企業最佳化重組,促進一體化發展、多元化經營,加快優勢企業的資本、人員、技術和品牌擴張,向房地產、建材、租賃等領域延伸產業鏈,形成一批資金雄厚、人才密集、技術先進的大型企業集團。以大型重化工、土木工程、公共設施項目和高技術含量工程為載體,鞏固拓展國內市場;以勞務合作和工程分包為突破口,大力開拓海外市場。2010年產值超50億元的企業集團達到5家,產值超10億元的達到40家;建築業增加值達到250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左右,力爭產業規模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明顯增大,整體競爭能力和市場份額躍居全國前列。
加快技術進步。以標準化、集約化和信息化為基礎,以科學組織管理為手段,不斷提高建築業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生產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強化初步設計和建築設計能力,拓展前期諮詢和後期項目管理功能,確保生產性建設項目的工藝、設備和主體工程先進、可靠,確保民用建設項目適用、經濟。大力發展節約型、環保型建築,禁止使用淘汰產品,著力發展系列化、標準化的建築構配件,加大建築部品部件工業化生產比重,完善生產供應體系,提高施工機械化生產水平。
深化改革加強監管。完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建立市場形成造價機制。嚴格招投標機制,規範建築市場秩序。改革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積極推行工程總承包建設方式,大力發展勞務分包企業,以專業化、社會化為方向,提高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的市場化程度。規範建築施工用工行為,鼓勵施工企業進行健康、安全、環境認證。施工企業要依法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契約,按照規定參加社會保險,履行繳費義務。支持發展工程諮詢服務體系,完善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行業自律和中介服務相結合的建築市場監管和建設事業服務體系。
城鄉區域篇
深入實施“一個龍頭、三個突破、東西聯動、城鄉統籌、促強扶弱、協調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建設特色經濟區,構建主體功能明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範,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區域發展格局。
第十章 構建布局合理的城鎮格局
繼續推進城市化發展戰略,加快形成半島城市群都市連綿帶,重點構建濟南都市圈,加快建設魯南城市帶,促進中小城鎮集約發展,形成大中小配套、功能特點突出、結構合理的城鎮發展格局。2010年城市化水平達到50%以上。
東部最佳化發展,加快現代化半島城市群建設。充分發揮匯集全省先進生產力的集成優勢,以加快打造現代化城市群和製造業基地品牌為目標,突出“開放、融合、發達“的區域特色,深入實施以港興區、園區帶動、經濟國際化和區域一體化戰略,進一步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和綜合服務功能,加快推進八市優勢互補和錯位發展,實現要素快速聚集和高效組合,力爭成為全國開放程度最高、發展活力最強、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地區之一。到2010年,生產總值達到20000億元左右,人均6000美元左右,城市化水平55%左右。加快半島城市群發展,要把突出青島龍頭地位與加快突破煙臺相結合,青島要按照站在高起點、瞄準大目標、實現新跨越的要求,努力建設成為我國區域性經濟中心、對外開放的重要基地、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加快沿膠州灣建設步伐。
中部加速崛起,加快濟南城市圈建設。以加快突破濟南為著力點,充分發揮產業、交通、文化和科技集成優勢,進一步強化其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設帶動輻射淄博、泰安、萊蕪、德州、聊城、濱州的都市圈,建設和完善一體化交通網路,壯大優勢產業集群,放大產業集聚效應,擴大經濟總體規模,促進中部地區加速崛起,成為全省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濟南要圍繞建設現代化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發揮省會優勢、發展省會經濟、提升省會形象,加快發展高層次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技術資金密集製造業,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高新技術研發擴散中心和全國重要的物流中心,成為中部崛起的強大輻射帶動源。其他城市要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搞好與周邊地區和城市的產業整合,壯大經濟實力。
南部強化開發開放,加快魯南城市帶建設。日照、臨沂、棗莊、濟寧、菏澤五市,要依託新亞歐大陸橋,發揮資源、區位和開發潛力大的優勢,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資源開發,培育壯大優勢產業,提高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建成我省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優質農產品加工基地和商貿物流基地。濟寧、臨沂兩市,要科學規劃城市框架,有序擴大城市規模,提高經濟和人口集聚能力,為構造城市圈奠定基礎。加快突破菏澤,全面貫徹落實“三進兩出“政策,加大8市幫扶8縣的力度,重視和支持黃河故道綜合治理開發,走出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
突出規模效益,加快中小城鎮集約發展。遵循城市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加快集聚。依託產業支撐,引導企業向城鎮工業區集中,提高規模效益,擇優培育一批中小城鎮。依託區位優勢,在重要工礦區、交通軸線、交通樞紐、旅遊開發、商品集散地和大中城市,發展一批特色鮮明的中小城鎮。依託大中城市,建設一批衛星城鎮。配套建設交通、通信、供電、供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加強金融、文化、衛生等設施建設,改善發展環境和支撐條件。
堅持“三高“原則,加快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一是強化規劃的龍頭作用。繼續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確立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中的龍頭地位,重點城市規劃要面向國內外,吸引一流專家和知名機構參與,確保城市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權威性。實行經濟發展、人口集聚、土地利用、城市規劃統籌安排、高度融合,使城市的發展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二是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城市交通建設,區域中心城市都要提前規劃建設高架、立交等市內高速通道和外環路;濟南、青島、煙臺、威海、濰坊等市要做好輕軌、捷運的前期論證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為都市圈的形成創造條件。優先發展公共運輸,最佳化城市道路和公交線路網路,建立高效智慧型化的車輛調度系統、快捷的信息反饋系統和安全的救援保障系統。大型服務場所和住宅區都要搞好停車場的規劃和設計,重點建設立體、地下停車場。統籌規劃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等設施建設,提高供給保障能力。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嚴格依法治市。積極推進城市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推行特許經營制度,盤活城市資產,放開城市建設投融資市場、經營市場和作業市場。塑造城市建設的文化品位和生態形象,保護傳統文化,搞好生態景觀建設,營造良好人居環境。對老城、舊城要實行有序改造、保護性開發。
第十一章 構建城鄉統籌的鄉村發展格局
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關鍵所在。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的原則,完善統籌城鄉的政策支撐體系,壯大縣域經濟,加快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現代城市文明。
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明顯改善農村面貌,是加快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程。一是推進農業生產企業化。打破自給自足觀念的束縛,積極支持和發展產業協會、技術協會、行銷協會等新型經濟組織,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業生產、農產品深加工規模化發展和土地集約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積極推進鄉村企業再創業,放手發展農村私營經濟,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鄉村企業向園區集中,提高產業集聚度,壯大鄉村經濟實力;加大特色資源開發整合力度,推動特色鄉村經濟規模化發展,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推進鄉村建設城鎮化。按照城鎮建設的理念,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重點加大對農村道路、飲水安全、農田水利、信息、能源、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中小型基礎設施的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力爭到2010年,飲用自來水的村莊達到85%以上,實現村村通油路、通有線電視、通無線通信,村村有醫療衛生機構和文體娛樂場所,學校無危房,“五保“集中供養率達到80%。三是推進農民居住生活社區化。按照社區建設模式,遵循反映地方特色、體現文化內涵、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以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貌優美為目標,編制新鄉村建設整體規劃,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多元化的資金投入機制,確保規劃穩步實施。借鑑南山、西霞口、邱家等發展模式,通過村企合一,膨脹規模,以壯大經濟實力帶動農村社區發展;鼓勵有條件的農村,通過整合、聯合,科學規劃,引入外力,以加快開發帶動農村社區發展;支持城郊農村加快舊村改造,集約利用土地,以城鎮新城區建設帶動農村社區發展,走新農村建設多元化發展道路。力爭到2010年,大中城市的城鄉結合部農村實現農民居住生活社區化,30%以上農村建成環境友好、生活富庶、舒適的生態村。四是推進農村社會新風貌建設。大力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造就一代既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又有一定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農民,為農民創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積極開展文明鄉村創建活動,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創造農村社會人與人和諧相處、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力爭到2010年,全省80%的鄉村基本達到文明鄉村的標準。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縣域經濟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載體,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結合點。繼續認真落實“雙30“的戰略舉措,加快形成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相互促進、競相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要增強吸納人口、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能力,力爭到2010年有20個以上的縣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並實現位次前移。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科學定位,因地制宜發展都市輻射型、外向型、資源加工型、主導企業帶動型等特色經濟。圍繞為農業和農村服務,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發展潛力的地方,應以發展優勢產業、培植龍頭企業、為大企業配套為重點,通過招商引資、壯大民營經濟、發展工業園區,大力發展特色製造業。
建立城鄉統籌的政策體系。一是建立城鄉統籌的財政和公共服務制度。進一步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規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推進“省直管縣“和“鄉財鄉用縣管“改革,提高縣鄉財政的自我保障能力。逐步為農村提供城鄉統籌的、公平的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二是建立城鄉統籌的戶籍制度。以農村人口進入城鎮穩定就業和定居為重點,降低進城門檻,逐步將現行城市居民享受的社會保障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擴大至進城務工和定居人口,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省內居民自由選擇居住地的人口登記制度。三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體系。統一城鄉就業政策,形成各類勞動者平等就業、自由流動的勞動就業制度。四是加快改革土地徵收、徵用制度,完善土地徵收、徵用程式和補償機制,妥善安置失地農民。
第十二章 構建功能明晰的特色區域格局
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特殊地質資源條件、區域經濟聯繫和分工為依據,加快建設海洋經濟、黃河三角洲、魯中南山地生態三個特色經濟區,促使資源優勢儘快轉化為發展優勢,促進國土資源合理有序開發。
…………。
社會發展篇
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妥善處理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確保平安穩定,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努力推進社會主義和諧山東建設。
第十三章 大力發展科學技術事業
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完善和創新機制政策,加大研究開發力度,加快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廣泛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構築科普推廣體系,全面提高科技綜合實力。
…………。
第十四章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健康發展,擴大教育供給,調整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
…………。
第十五章 加快發展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核心,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健康、強體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
第十六章 擴大就業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以實現社會就業比較充分、保障體系比較健全、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和收入分配相對公平為目標,全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就業服務體系、多層次的職業培訓體系,逐步建立較為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
…………。
第十七章 建設文明平安山東
緊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適應新形勢,探索新途徑,創造新機制,營造新環境,紮實推進“文明山東“和“平安山東“建設。
…………。
資源環境篇
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促進經濟成長方式加快轉變,努力緩解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確保人民生存生活安全健康,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十八章 加快建立節約型社會
堅持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依靠科技進步,以節能、節水、節地、節約礦產資源和原材料為重點,實施資源節約戰略,建立節約型社會。
…………。
第十九章 加快生態省建設
樹立生態環境優先理念,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淨化、綠化、美化人居環境,確保人民民眾生存生活安全健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
改革開放篇
面臨入世後與國際經濟全面接軌的新形勢,必須加快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全方位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第二十章 深化體制改革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進入改革攻堅階段。要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緊緊抓住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
…………。
第二十一章 擴大對外開放
按照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要求,大力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堅持擴大規模與提高質量並舉,把對外開放與產業最佳化升級結合起來,與提高經濟素質和全社會管理水平結合起來,全方位、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形成以開放促調整、促改革、促發展的新格局。
…………。
支撐保障篇
加強和改進巨觀調控,配套完善政策措施,增強科技自主創新引領、投資支撐、消費拉動、人才智力保障和規劃實施落實五大能力,確保“十一五“時期任務目標順利實現。
第二十二章 增強自主創新的引領能力
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的先導帶動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原動力,切實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
…………。
第二十三章 增強投資的支撐能力
投資既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結構調整的源頭,必須強化投資的巨觀調控和引導,著力最佳化投資結構,保持合理的投資強度和速度,推進經濟持續協調快速增長。
…………。
第二十四章 增強消費的拉動能力
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拉動經濟成長的基本立足點和巨觀政策的著力點,促進投資型經濟逐步向消費型經濟轉變,為經濟良性循環和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奠定基礎。預計“十一五“期間住房、教育、醫療和汽車消費將大幅上升,消費結構升級將有力地促進高增長產業群的湧現。201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3%;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降低到0.3和0.38左右。
…………。
第二十五章 增強人才智力的保障能力
全面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大力培養、積極引進、合理使用各類人才,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
第二十六章 增強規劃實施的落實能力
規劃是履行政府職能、引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據,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必須創新實施機制,切實解決重編制、輕實施的問題,充分發揮規劃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現代化建設的積極作用。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