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綱要

為促進“十一五”時期(2006—2010年)南寧市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根據《中共南寧市委員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總體要求,在國家和自治區總體規劃指導下,編制《南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提出了“十一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著重闡明發展戰略,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以及開展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的重要依據,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指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綱要
  • 時間:2006—2010年
  • 地點南寧市
  • 性質:規劃綱要
全方位開放創新的關鍵時期,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全方位開放創新的關鍵時期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必須抓住並且把握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千方百計做大做強經濟總量,千方百計提高城鄉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確保在富民興桂新跨越中率先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第一章 “十五”發展回顧
“十五”時期,我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富民興桂新跨越的戰略決策,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髮展機遇,全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產業化,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戰勝了特大洪水等重大自然災害和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較好地完成了“十五”計畫確定的主要任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新成就。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5年,生產總值達到722.66億元,年平均增長11.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9.57億元,年平均增長5.50%;第二產業增加值230.99億元,年平均增長14.30%;第三產業增加值372.10億元,年平均增長12.10%。財政收入100.22億元,年平均增長22.4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1094億元,年平均增長26.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8億元,年平均增長12.22%。外貿出口總額5.77億美元,年平均增長2.42%。
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重由2000年的23.19:27.88:48.93調整到2005年的16.55:31.96:51.49。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畜牧業、漁業得到較快發展;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形成了甘蔗、木薯、茉莉花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鏈。工業保持快速增長,工業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20.90%提高到22.83%,機製糖、機製紙、水泥、鋁材、燒鹼等優勢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農副產品加工、菸草製品、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醫藥製造、建材等行業快速增長。商貿、交通等傳統服務業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旅遊、信息、房地產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2005年全市旅遊總收入達到85.29億元,年平均增長13.41%;信息產業發展速度加快,城市每百戶家庭計算機擁有量47台、每千人網際網路用戶數達到245.75戶,年平均分別增長20.49%和41.64%,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取得了新進展;房地產業快速發展, 2005年商品房銷售面積達到354.07萬平方米,年平均增長49.50%。
城市建設和管理取得新成就。圍繞城市建設和管理“136”目標,全面推進城市建設,加強城市管理,基本實現了城市建設和管理“三年中變化”目標。建設完成了快速環道、環城高速公路、永和大橋、江北堤路園、江南堤路園、會展中心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標誌性工程,初步形成了“五橫三縱四環”的城市路格線局。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積由2000年的7.58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12.05平方米,城市道路交通瓶頸得到明顯緩解。市政、水利、防洪、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舊城改造取得重大突破,鳳嶺、相思湖新區開發取得初步成效;建成國內第一個城市應急聯動系統,城市管理邁上新台階。
農村面貌明顯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逐年加大,五年共投入8.50億元,特別是實施鄉村道路、農田水利和生態文明村建設“三大會戰”兩年來,共投入資金7.16億元,建設鄉村道路1656公里,修建農田水利394項,建成生態文明村200個,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明顯得到改善。
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成效。園林綠化取得新進展,建綠、護綠和園林景觀精品建設力度加大, 2005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8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73平方米,全市森林覆蓋率40.21%,連續兩年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加大,市區空氣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年日平均值基本保持在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內,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95%以上。邕江幹流水質保持國家地面水三類水質標準,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98.03%。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
對外開放和各項改革實現新突破。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招商方式不斷創新,引資成效顯著。直接利用外資五年累計達到5.55億美元,沃爾瑪、王府井、國美電器、北京華聯、深圳南城百貨、青島啤酒、玉柴等一批國內外著名企業落戶南寧。兩屆中國—東協博覽會取得圓滿成功,初步搭建了對外開放大平台,全面提升了首府對外開放水平。改革不斷深化,規模以上國有工業企業基本完成產權制度改革,農村稅費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完成了縣鄉機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初步建立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和運營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03元,年平均增長11.3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677元,年平均增長8.37%。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全面推進,五年新增就業崗位近20萬個,幫助下崗人員實現再就業8萬多人。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得到全面落實,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扶貧工作成效顯著,貧困人口從2000年的83.01萬人下降到2005年的32.68萬人,貧困地區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科技進步工作成效顯著,科技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初步構建了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數字南寧”建設初具規模,在關鍵產業和重要領域取得科技成果142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勵38項,成為國家重要技術標準研究專項試點城市,連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教育事業得到較快發展,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國小畢業升學率達到98.40%,國中畢業升學率達到64.3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4%。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加快了疾病控制中心、傳染病區以及各級衛生院建設,基本建立起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文化、體育、人才、人口和計畫生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安全生產形勢較好,社會保持穩定,民族團結和睦,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就。
第二章 “十一五”時期全方位開放創新的新階段
“十一五”是我市全方位開放創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和平、發展、合作仍是當今時代的潮流,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經濟結構調整加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世界經濟正處於新一輪恢復和增長,國際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中央巨觀調控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國民經濟仍將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勢頭;我區經濟開始進入了起飛加速發展的新階段,這些都為我市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巨觀環境。當前,我市發展面臨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中國—東協博覽會的成功舉辦,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博覽會的拉動作用日益顯現;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快推進,經濟國際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我市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中所處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越共同構建“兩廊一圈”經濟走廊加快推進,“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正成為重要的經濟走廊;廣西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粵港澳台合作進一步加強,使南寧成為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往西部轉移的重要地區;“十一五”期間國家繼續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大對西部地區、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南寧作為南貴昆經濟帶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自治區黨委、政府明確把北部灣經濟區作為廣西“十一五”的重點發展區域,提出要把南北欽防建設成為我區改革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龍頭,在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產業布局、基本建設資金投入等給予支持,加快發展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以南寧為核心的沿海城市群;迎接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等。這些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和新的契機,表明了我市是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協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與東協各國交往的重要門戶和通道,區位優勢越來越突出,具有廣闊的開發利用空間,為我市全方位開放創新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商機和前景。
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全方位開放創新的新階段。要用新的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堅持開放帶動,走開放型經濟發展道路。開放創新是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產業化的重要保障,是加快推進和實現市場化、國際化的主要途徑。經過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為我市全方位開放創新,以開放創新帶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總量不大,質量和效益不高,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還較低,開放程度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面臨國內外科技、資源、人才、市場以及全國、全區各地爭相發展的競爭壓力。我們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廣的開放創新眼光,牢牢把握和切實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以全方位開放創新帶動經濟社會大發展。
第三章 總體要求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以及自治區黨委八屆六次全會、市委九屆十二次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堅持以人為本,落實“五個統籌”,堅持開放帶動,走開放型經濟發展道路。“十一五”期間,要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以大開放帶動大發展, 做大做強經濟總量,推進區域性國際化城市建設。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建設富裕南寧、文化南寧、生態南寧、平安南寧,構建和諧南寧,開創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新局面,在富民興桂新跨越中率先實現跨越式發展。
走開放型經濟發展道路。以舉辦中國—東協博覽會為契機,發揮區位優勢,積極構建對外開放大平台,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大力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集聚,提高首府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以開放促創新、促改革、促發展。積極創新經濟發展模式,著力推進“九個”轉變:即對外開放要由部分區域、部分領域的開放向全方位開放轉變;需求結構要由以投資拉動為主向投資、消費、出口全面拉動與內需和外需共同拉動轉變;產業發展要由以服務業帶動為主向工業、服務業和農業共同帶動轉變;經濟成長方式要由以量的擴張為主向量的擴張和質的提高並重轉變;要素投入要由依靠資金支撐為主向依靠資金、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共同支撐轉變;生產模式要由傳統經濟的生產模式向循環經濟的生產模式轉變;城鄉發展要由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轉變;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要向更具活力和開放的經濟體制和機制轉變;經濟社會發展要向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發展轉變。
建設富裕、文化、生態、平安南寧,構建和諧南寧。建設富裕南寧,要保持經濟持續協調快速發展,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財富,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在富民興桂新跨越中率先實現跨越式發展;建設文化南寧,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打造文化品牌,豐富民眾文化,加強文化交流,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名城;建設生態南寧,要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經濟,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建設平安南寧,要進一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維護首府社會穩定,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構建和諧南寧,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各方面利益關係更加協調,社會秩序更加穩定有序。
第四章 發展目標
經過“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區域性的加工製造中心、商貿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基地、文化交流平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市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區域性國際化城市功能明顯提升,中國綠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成為最適宜人居的城市之一。主要目標是:
經濟總量不斷壯大。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2%;力爭到2010年,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1.5番;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年平均增長19%;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外貿出口總額比2005年翻一番,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16%,財政收入年平均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平均增長16%,外貿出口總額年平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平均增長1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
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工業支柱地位得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市場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新興服務業較快發展。期末三次產業比重調整到12.20%:36.50%:51.30%,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7%以上,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5%,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30%,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期末萬元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1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係數提高到0.47;森林覆蓋率達到42.50%;耕地保有量61.60萬公頃;COD(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控制在11萬噸以內,氨氮排放量控制在0.96萬噸以內,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6萬噸以內,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大於330天/年,城市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到80%,城市飲用水水質達標率達到100%;人口出生率年平均控制在14.50‰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平均控制在9‰以內。
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期末城市道路總面積達到3100萬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積達到15平方米;城市供水能力達到140萬噸/日;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3.5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2.5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縣城達到50%;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縣城達到60%。
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平均增長6%,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五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0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52萬人;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0%,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0%,城鎮失業保險覆蓋率達到85%,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實現新突破;基本解決30多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
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健全,自主創新能力有較大提高,科技與經濟得到有效結合;九年義務教育水平和質量全面提高,期末國小畢業升學率達到99%以上,國中畢業升學率達到7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8%;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公共圖書館藏書總量達到485萬冊;基本構建起全市公共衛生安全體系和比較完善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每千人口醫院床位達到3.60張,法定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380/10萬以內,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範圍達到90%以上,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率達到90%。社會發展狀況顯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

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更加堅定工業是城市經濟脊樑的思想,按照發展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以推進“百項工業項目大會戰”為突破口,以自主創新為中心環節,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改組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特色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工業綜合競爭力,打造區域性加工製造業中心。最佳化工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以項目為中心,突出重點,推進特色優勢產業迅速擴張,形成產業集群。堅持走園區化發展道路,加強工業區建設,增強開發區發展能力,積極引導各類工業項目向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集聚。加大招商引資,抓好技術改造,推進資本擴張,增強創新能力,抓好企業家隊伍建設。實施知名品牌戰略,做大做強骨幹龍頭企業。
第五章 大力發展資源型工業
充分利用我市及周邊地區資源,加大特色資源開發力度,大力發展鋁加工、食品、製漿造紙、建材、電力能源等資源型工業及後續產業。鋁工業,以江南工業園、六景工業園為主要載體,以南南鋁業、南南鋁箔公司等企業為龍頭,發展電解鋁、鋁板帶箔以及民用、工業用鋁型材等產品,建設集鋁資源開發、鋁冶煉、鋁加工及相關產業於一體的鋁加工產業集群,培育大型鋁加工企業集團,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規模效益。重點建設年產30萬噸高精度鋁板帶項目,推進年產35萬噸鋁板帶項目前期工作。食品工業,重點發展製糖、菸草、果蔬深加工、飲料、乳品、糧油食品加工等產業,依靠技術進步,發展深加工產品,延長產業鏈。支持南糖、南煙等企業做大做強,重點建設精煉糖、高純度酒精、糧油食品加工、罐頭食品深加工、乳品加工等一批項目。製漿造紙工業,堅持走糖紙結合、林紙結合和竹紙結合的發展路子,依託南寧糖業、鳳凰紙業、華勁集團等龍頭企業,培育大型製漿造紙集團,建設造紙工業基地,支持建設高檔文化紙、輕量塗布紙、漂白化學桉木漿和竹漿等一批項目。建材工業,重點發展新型乾法水泥、水泥製品、商品混凝土、平板玻璃、納米鋅、新型牆體材料等產品。扶持華潤、華宏、正大、浮法玻璃等大型企業擴大規模,支持建設伶俐水泥生產線、華潤水泥生產線、浮法玻璃OLC節能無機材料生產線等一批項目。電力能源工業,加快發展火電和水電,建設南寧電廠一期工程,續建完成隆安金雞灘水電站,加快現有小型水電發電機組的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做好LNG燃機電廠和風力發電項目前期工作,爭取開工建設;發展生物質能源,建設生物質能源基地,實施燃料乙醇等項目;積極在城市公用和居民住宅區推廣使用太陽能。礦產資源工業,堅持資源開發和保護相結合,加強資源調查評價和勘查,支持建設五氧化二釩、高鐵三水鋁土礦綜合開發等一批項目。支持維羅高嶺土礦開發,加快技術研發與利用,提高產品檔次和生產效益。開展褐煤、泥炭資源綜合利用開發項目前期工作。
第六章 改造提升傳統工業
加快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機械製造、化工等傳統產業,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整體競爭力。機械工業,大力發展大型機械加工製造業,建設北湖機械製造及機械裝配工業基地。扶持發展汽車工業,鼓勵和支持發展專用汽車、載貨汽車整車。發展汽車配件產業,支持建設柴油發動機、汽車中冷器及汽車散熱器系列產品以及汽車輪胎等項目。支持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學工業,大力發展氯鹼化工和精細化工產業,重點發展離子膜燒鹼、新型高效化學農藥、山梨酸、檸檬酸、木薯變性澱粉、石化產品、生物化學製品等產品。支持南化股份公司一批技術改造項目加快建設,力爭期末達到30萬噸燒鹼、20萬噸聚氯乙烯的生產規模。布局建設六景化工產業園,新建30萬噸燒鹼及配套聚氯乙烯生產基地。發展環保水處理化學品產業,擴大聚合氯化鋁、三氯異氰尿酸等產品生產規模。支持建設高檔變性澱粉、納米碳酸鈣等一批項目。培育發展石油化工產業,加強同國內外大公司合作,爭取建設石油化工下游產品項目。
第七章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按照產業化、集聚化、國際化的方向,大力開發具有基礎、對經濟社會發展有較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融資體系,加快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生物工程與製藥、電子信息等產業。生物工程與製藥工業,重點發展生物工程產品、生物醫藥產品、生物肥料、生物質材料及胺基酸系列產品,爭取建設國家生物醫藥工程基地,建設農作物秸稈生物蛋白飼料、秸稈壓塊飼料、秸稈生物有機肥料等項目;大力改造傳統醫藥產業,發展天然資源藥物、中成藥等產品,建設南寧東協醫藥博覽城、醫藥產業孵化園等項目,支持百會、萬通、萬德、同濟、維威、昌弘等一批藥業企業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創建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建設高新區軟體園,發展汽車電子、電力電子、家電控制板卡等微電子以及光電子、現代通信產品、數位電視套用及數字記錄介質音視頻產業,加快建設科技園、電子產品生產基地、電子空調器、數位相機和數位化工業用檢測設備生產基地等一批項目。
第八章 增強開發區發展能力
按照建設多功能、現代化、綜合性特色新區的要求,明確定位,突出特色,加快開發區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激發和增強開發區自主創新和自我發展能力,增創發展新優勢。重點建設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良慶經濟開發區、南寧-東協經濟開發區(華僑投資區)、六景工業園、江南工業園、廣西明陽工業園,支持仙葫經濟開發區等其它園區加快發展。增強開發區的視窗、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儘快做大做強,努力建設成為現代工業聚集區和帶動全市經濟發展的龍頭。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進一步拓展工業發展空間,加快建設和完善中心區、科技工業園、大學科技園、軟體園 、生物產業園、企業孵化器,重點發展軟體、生物工程、中醫藥、生物質能源、汽車配件等產業。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建設銀凱工業園、那洪科技園、中心商貿區,重點發展造紙、汽車配件、化工、鋁加工、塑膠製品、食品等產業。良慶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建材、機械、輕工、醫藥、食品、飼料和有色金屬深加工工業。南寧-東協經濟開發區(華僑投資區),加快建設形成與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開展經貿合作的重要視窗,重點發展生物工程及製藥、精細化工、食品、飼料等產業。六景工業園,加快建設電力、重化工、鋁加工等工業基地,重點發展化工、電力、建材、冶煉等大型工業。江南工業園,重點建設鋁加工產業基地,發展工業型材、鋁壓延產品為主的鋁深加工產品,綜合布局機械裝配、電子元件、建材等產業。廣西明陽工業園,重點建設出口加工區、包裝印刷基地、農產品精深加工區,努力辦成生態工業示範區。

加快推進城鎮化

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突出發展中心城市,加快發展縣城和中心鎮(重點鎮),協調發展一般小城鎮,構建以中心城區為核心、6個縣城為主體的城市群。加速人口、生產要素和產業向城市城鎮集聚,促進農村人口轉移,縮小城鄉差距。
第九章 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
統籌規劃城鎮體系,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六個縣城為樞紐,以中心城鎮為基礎,構築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重點鎮)—一般鎮的市域城鎮體系,形成單核多軸圈層式的空間結構和要素聚集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城鎮化格局。重點構建以六景、橫州、雲表為軸心的東部城鎮帶,以那馬、大塘為軸心的南部城鎮帶,以壇洛、那桐、隆安縣城廂為軸心的西北部城鎮帶,以五塘、崑崙、蘆圩、大豐為軸心的東北部城鎮帶,以吳圩、蘇圩為軸心的西南部城鎮帶,以武鳴縣城廂、府城、白山為軸心的北部城鎮帶,以新江、那樓、中和為軸心的東南部城鎮帶。
第十章 加快中心城市建設
立足於建設區域性國際化城市的長遠戰略,堅持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完善城市功能。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突出城市特色,逐步引入競爭機制,推進城市建設和管理,努力實現“六年大變化”目標。城市建設以邕江為軸線,東建西擴,完善江北,提升江南,期末建成區常住人口超過200萬人。六個城區按照各自功能分工,加快建設和發展。期末興寧區建成區人口達到23萬人左右,青秀區建成區人口達到52萬人左右,西鄉塘區建成區人口達到78萬人左右,江南區建成區人口達到30萬人左右,邕寧區建成區人口達到13萬人左右,良慶區建成區人口達到14萬人左右。
大力推進新區建設。大力建設五象嶺新區和龍崗新區,加快服務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布局建設體育、文化以及大型遊樂等一批標誌性工程,發展新型居住、商住及行政辦公服務等職能。新區建設以良慶區為重點,帶動邕寧區、江南區發展,近期建設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左右,遠期達到50平方公里左右,努力實現再造一個新南寧的目標。加快相思湖區建設,在抓好江北片區建設的同時,啟動建設江南沙井片區,形成多功能、現代化、綜合性特色新城區。繼續完善鳳嶺區和仙葫區,進一步建設完善綜合服務配套設施,突出大型商貿會展基地、山地型居住區等職能。加快建設東溝嶺區,形成大型物流、中高檔商住和綜合商貿區域。穩步推進舊城改造,強化政府調控機制,遵循依法拆遷與補償安置相結合,規範出讓與創新招商相結合,拆建改造與保護歷史風貌相結合的原則,通過規劃控制和市場引導,穩步推進舊城改造,重點推進華西北路片區、東溝嶺片區、義忠街邊陽街片區、翔雲街片區、緯武路片區和上海路片區改造。繼續抓好城中村改造的試點工作。積極探索城市建設和管理新機制,加快城市經營性基礎設施市場化進程,推進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大力培育多元投資主體。加大城市交通、市容環境等的綜合整治力度,加快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城市長效管理機制,提升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
第十一章 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水平
按照完善設施、構建網路、健全體系、發揮能力的要求,加快建設城市道路、橋樑、內河港口、機場、供氣、供電、通信、給排水等基礎設施,以及公交、環衛、綠化、停車場等公用設施,加大良慶、邕寧及其他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功能,提高發展承載力。
道路橋樑建設。進一步打通城市幹道,完善城市道路路網配套設施,加快建設城市主幹次幹道路、快速環道和環城高速公路連線線道路以及城市立交和跨江大橋,重點建設大沙田—蒲廟大道、新陽路、植物路、魯班南路、長罡路、凌鐵大橋東岸延長線、南寧大橋南岸延長線、羅文大道江南延長線、亭洪路西延長線、園湖北路延長線、北湖北路延長線、龍崗大道、平樂大道、玉洞大道、金沙大道、邕寧區新城路擴建、竹溪大道-青山路立交、中華路—園湖路立交、民主路—園湖路立交、秀廂大道-大學路立交、白沙大道-星光大道立交、沙井大道-南站西路立交、南寧大橋、葫蘆頂大橋、凌鐵大橋、北大橋、桃源橋、仙葫大橋等項目,繼續建設完善相思湖區、鳳嶺區道路以及堤路園工程,推進相思湖新村大道跨江大橋和羅文大道跨江大橋、伶俐大橋、五合大橋等項目前期工作。
公共運輸建設。實行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提高居民公交出行比重。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編制及項目前期工作,爭取開工建設。建設快速公交系統,適時開通地面公交快速運行系統專用線路,建設中心城區與邕寧區、良慶區快速公交走廊。調整公交布局,新增公交線路50條以上,擴大公交線路覆蓋區域。加快江南樞紐站、西鄉塘樞紐站以及濱湖、相思湖、沙井停車場等項目建設。期末市中心區公交線路網密度達到4.50公里/平方公里,公車站服務面積不小於城市用地面積的50%,公交出行比重達到16%以上。
交通管理設施建設。加強城市交通管理設施建設,重點建設良慶、相思湖新區交通管理指揮分中心,完善邕寧區、良慶區交通管理設施,完善中國—東協博覽會交通管理系統工程,完善交通安全設施,完善市中心停車場設施。
內河航運建設。調整完善南寧港各作業區,建設南寧港銀泉、六景等作業區和地方便民碼頭,完成良慶三升灘作業區項目前期工作。
民航建設。按4E等級的標準,加快機場擴建,完善配套設施,提高客貨吞吐能力。開通和完善南寧至全國主要城市以及東協國家航線網路,建設區域性國際樞紐機場。
鐵路建設。支持改擴建南寧鐵路樞紐,規劃建設南寧第二客運站。擴建南寧編組站為二級四場,建設玉洞站300萬噸綜合性貨場。完成湘桂線柳南段複線改造工程,擴能改造南憑、南昆鐵路,完善配套南防鐵路。開展南寧通往武鳴(南寧-東協經濟開發區)、馬山連線黔桂線鐵路的前期研究。
供水設施建設。建設陳村水廠三期擴建工程,完善供水輸配水管網,建設配套主幹管網和加壓站以及城市應急供水管改造工程。新增邕江水源監測設備,提高邕江水源監測能力。做好備用水源的選點和保護,推進項目規劃和前期工作。2010年,供水區域面積達到216平方公里,建成區用水普及率保持100%。
電網建設。新建和擴建一批變電站及相應的輸電、配電線路,提高電網供電能力。新建南寧500kVⅡ變電站,擴建增容南寧500kVⅠ變電站;新建青山、鳳門嶺、金雞、蒲廟、那馬、高峰220kV變電站,擴建林村、沙田和琅東220kV變電站,配套建設相應的220kV、110kV輸電線路;新建鳳嶺、榮和、三岸、桃源、江濱、北湖、中心、旱塘、清川、富寧、相思湖、西鄉塘、獅山、五象嶺、仙葫、江西等110kV變電站;加強各開發區、工業集中區電網改造,擴建一批現有的110kV變電站。
管道燃氣建設。加快完善管道燃氣工程,建設管道燃氣經營分區,形成滿足城市發展需要的管道燃氣網路。重點建設管道燃氣工程第二氣源廠、天然氣輸配系統工程一期工程,以及相思湖、經開區、邕寧區蒲廟鎮區域、大沙田和沿海走廊開發區區域管道燃氣工程,建設玉洞、仙葫、相思湖、安吉、吳圩五個天然氣儲氣站點。
第十二章 加快發展縣城和城鎮
按照經濟發展與就業、資源環境、公共服務能力相協調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聚各類生產要素,加快發展六個縣城和一批中心鎮(重點鎮),逐步擴大城鎮規模,構築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爭取經過一至兩個五年規劃或更長時期的努力,把若干個具備條件的縣城和中心鎮(重點鎮)逐步建設成為中小城市。大力推進六個縣城建設,2010年,武鳴縣建成區人口達到16萬人左右,賓陽縣建成區人口達到16萬人左右,橫縣建成區人口達到13萬人左右,上林縣建成區人口達到4萬人左右,馬山縣建成區人口達到3.50萬人左右,隆安縣建成區人口達到6萬人左右。加快黎塘、六景等一批全國、全區重點鎮建設, 2010年,黎塘建成區人口達到11萬人左右,六景建成區人口達到4萬人左右,吳圩(含明陽工業園、空港)建成區人口達到5萬人左右,三塘(含九曲灣)建成區人口達到3萬人左右,金陵、五塘、蘇圩、長塘、鑼圩、雙橋、府城、雲表、巒城、新橋、大橋、白圩、周鹿、那桐等重點鎮建成區人口平均達到1.40萬人左右。協調推進其他一般建制鎮建設,根據現狀基礎和資源條件,進一步最佳化小城鎮布局,擴大一般城鎮規模,期末全市一般城鎮建成區人口平均達到0.40萬人左右。大力推進城鎮公共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城鎮承載能力,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能力。依託區位、交通、資源及基礎條件,建設工業型、旅遊型、商貿型、交通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鎮。鼓勵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定居創業。加快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建立健全有利於農村人口城鎮化的財稅、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制度,建立遷徙自由、城鄉統一的人口登記制度。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以抓好新農村試點建設工作為突破口,科學規劃,統籌安排,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紮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推進農業產業化,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第十三章 大力改善農村面貌
大力推進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抓好武鳴縣和原邕寧縣轄區連片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重點抓好50戶以上自然屯通屯公路建設,實現鄉鄉通油麵(水泥)公路,有條件的行政村通等級公路和自然村村內道路硬化。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田旱澇保收能力,重點建設田間灌排水工程、小型灌區、非灌區抗旱水源工程,硬化渠網。繼續實施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221座三類水庫的除險加固,提高水庫調蓄能力和灌區渠系水利用率。期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積達到355萬畝,水田旱澇保收率達到90%以上。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提高村鎮自來水普及率,期末解決80%以上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村鎮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以上。加快農村能源建設,積極發展沼氣、太陽能等新型潔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農村電網。繼續開展生態文明村建設,搞好改水改廁改欄舍等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治理,防治人畜共患疾病,每年創建150個生態文明村。統籌集鎮、村莊布局和各項設施建設,實施農村小康新村建設和環保行動工程,推進農村新社區建設。完善扶貧開發機制,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方式,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
加強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建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消除中國小危房,完善農村教育設備,加強農村教師培訓,發展農村遠程教育。全面落實對農村學生實行免收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實現農村地區免費義務教育。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建設步伐。建設完善縣、鄉(鎮)醫療和預防保健業務用房及醫療設施,完成醫院危房改造,實施鄉鎮衛生院安居工程。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發展農村通信,實現村村通無線電話、鄉鄉能上網。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基本實現20戶至50戶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
第十四章 做大做強縣域經濟
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主體。大力發展縣域工業,加快建設縣域城鎮工業集中區,積極引導各類項目和工業企業向工業集中區集聚。依託縣域特色優勢農產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圍繞服務中心城市、大型企業發展專業化協作配套工業及勞動密集型工業,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大力培育優勢企業和名牌產品。推進縣域企業重組、併購和嫁接改造,擴大和提升縣域企業的規模及競爭力。發展縣域商貿流通服務業,大力實施“萬村千鄉”工程,推進中小商場、超市、連鎖經營店進鄉鎮,開拓農村消費品市場。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建立勞務輸出基地,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外出務工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積極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實現百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目標,期末農民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達到35%以上。堅持產業興鎮,把縣城和重點鎮建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平台。完善對縣域經濟的考核和激勵政策,形成縣區、鄉鎮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
第十五章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
推進傳統農業向大農業發展轉變,以市場為導向,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加快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按照“主攻畜禽、擴大水產、最佳化糧經、提升林果”的要求,充分發揮各縣區資源和比較優勢,發展糧油、糖蔗、畜牧、水產、果蔬、速生林和竹、花茶、桑蠶、中藥材、乳業及其加工等優勢產業,引導和促進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集中。支持建設一批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糧食生產基地,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41.33萬公頃左右,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優質稻播種面積占水稻播種總面積比重保持在80%以上。建設蔬菜生產基地,重點建設常年無公害蔬菜基地、秋冬菜生產基地和野生蔬菜生產基地。建設水果產業基地,重點抓好標準化龍眼、荔枝、香蕉、柑桔、西瓜、板栗、鳳梨和木瓜生產基地建設。建設糖蔗產業基地,最佳化甘蔗生產布局,穩定糖料蔗種植面積,擴大機械化種植規模,提高單產和蔗糖份,建設高產高糖糖蔗生產基地。建設木薯產業基地,抓好高產木薯示範區建設。建設桑蠶產業基地,重點布局在橫縣、賓陽、隆安、邕寧四個主產縣區。建設食用菌產業基地,重點在橫縣、賓陽縣、青秀區、邕寧區布局發展蘑菇、花菇。建設香料產業基地,重點在上林、馬山、隆安和武鳴建設八角基地,在橫縣、賓陽和邕寧區建設茉莉花基地。建設花卉苗木產業基地,重點發展蔭生觀葉盤栽植物、園林綠化苗木、盆花、盆景。建設畜牧產業基地,大力發展草食動物,在基礎條件較好的縣區布局建設生豬、肉鴨、肉鵝、肉雞、黑山羊、肉牛和奶牛生產養殖基地。建設水產產業基地,重點抓好標準化羅非魚加工出口養殖基地建設。建設速生豐產林產業基地,重點在邕寧區、武鳴縣、賓陽縣、橫縣、良慶區建設生產基地。
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圍繞農業優勢產業和農產品基地建設,支持發展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組織化程度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鼓勵農技推廣、供銷合作、技術研發等部門和龍頭企業、農村經濟能人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培育農產品行業協會,規範行業內部經營行為,推行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和流通體系,形成布局合理、輻射力強的農產品流通網路。
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加強農產品檢驗檢測設施建設,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認可制度,建設市、縣、鎮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網路,逐步實行對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監控。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衛生安全水平。加強農業科技、動物防疫、農產品流通、農業裝備、農業氣象和農業信息化等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高服務水平。
第十六章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切實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所有權和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規範農戶間轉包、轉讓、互換等土地流轉方式,加強對承包土地流轉的監督管理,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市場化。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增強支農服務能力。進一步清理和規範涉農收費,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穩步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區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建立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