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國營農場移交,勞改單位移交,編制一覽,師團編制概況,兵團醫院:,兵團教導隊,獨立一團,獨立二團,獨立三團,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任職幹部,司令部,獨立二團,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
建制沿革
國營農場移交
1970年3月經國務院、 中央軍委批准,由濟南軍區組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歸濟南軍區直接領導。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以農場為基礎,以城市知識青年為招收對象,以現役軍人為主管幹部,其任務是貫徹“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實行政治、軍事、經濟三位一體,平時以生產為主,勞武結合,戰時以打仗為主,也要堅持生產,建成一支不脫產的人民軍隊。其中在國營農場組建團(營) 8處,即黃河、廣北、清水泊(包括巨淀湖)、支脈溝、鄭家、膠河、南陽湖、蒼山等農場及齊河“五七” 幹校、園藝場。這些農場於1970年5月移交兵團管理,共劃出耕地25.4萬畝, 正式職工7821人,社員8184人,農場家屬11123人。當年招收兵團戰士8531人(包括農場已接收的城市知識青年4147人)。兵團在財政上實行“自收自支、結餘留用”的原則,不受地方預算的控制和管理。建團後對農場大量投資。首先在師、團、營駐地擴建辦公、 營房、庫房等設施,改善農場住房條件。據統計,5年共完成房屋建築面積16.44萬平方米,相當於農場前10年建築面積的總和。其次,興修農田配套工程,公路橋樑,安裝輸電線路,增添農業機械和運輸車輛等。到1974年底,兵團對農場基本建設投資共1721萬元,相當於前5年農場基本建設投資之和的4倍。此外,還在鋼材、木材、 水泥和良種、化肥、農藥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因而,兵團建設的5年,產量、 產值均有所增長。糧食畝產由1970年的58.5公斤,1973年增長到114.5公斤,為歷史最高水平。1974年因自然災害嚴重,畝產又降為77公斤。工農業總產值由1970年的724萬元, 1973年增為1043萬元,1974年因廣北農場劃歸地方,產值有所減少。在經營管理方面,實行兵團制後,由於用管理軍隊的辦法管理生產,只講突出政治,不講經營核算,放棄了農場多年採用的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加之兵團機構龐大,非生產性開支過大, 造成連年虧損嚴重,5年累計經營虧損額達2666萬元,為全省國營農場歷史上的最高虧損額。
1974年11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中共山東省委和濟南軍區黨委決定,撤消山東
生產建設兵團。按建團前原屬系統回歸接受。交接工作於1975年3月結束,原屬農墾系統的8處
國營農場均由所在地、市、縣農業部門接管。
勞改單位移交
1969年12月, 中共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核心領導小組、中共濟南軍區委員會決定:撤銷省勞改局和16個勞改單位,保留11個勞改單位下放給各地區、市公安機關軍事管制委員會管理。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的單位有:青島、北墅、昌濰、薛城4個勞改單位及濟南合成纖維研究所、滕縣生建化肥廠(刑釋就業人員專廠)、濟南工業學校; 移交給濟南市革命委員會的單位有:少年犯管教所、梁家莊勞改隊、硯池山勞改隊。六一農場(刑釋就業人員專場)移交給山東省革命委員會為“五七”幹校;湖田勞改隊、埠村勞改隊移交給省煤炭局;沂蒙勞改隊、勞改局中心醫院移交給萊蕪鋼鐵工程指揮部;煙臺勞改隊移交給煙臺專區。移交的16個單位不再是勞改單位,罪犯逐步調出,刑釋就業人員就地安置。下放給地區、市軍管會管理的11個勞改單位是:山東省監獄和五一、濰北、六四、東新、淄博、泰安、聊城、菏澤、德州、臨沂勞改隊。
1972年4月,根據第十五次全國公安會議精神,經中共山東省委批准, 恢復山東省公安廳勞改局。同時將下放給地區、市管理的11個勞改單位和已交出的北墅勞改隊共12個單位收歸省勞改局直接管理。1973年10月,山東省勞改局直屬勞改單位,一律以所在地命名,稱為山東省××勞動改造管教支隊。經過三年的恢復、整頓和新建,到1975年上半年,勞改局直屬單位發展到25個。1975年下半至1983年間,五一、東新、萊陽3個勞改支隊和滕縣生建化肥廠(就業人員專廠)、濟南生建合成纖維廠(工人專廠)共5個單位分別移交給所在地區、市、縣, 不再是勞改局管理的勞改單位;石門生建園林場由勞改局直接管理,劃歸臨沂勞改支隊。1978年11月,收回青島機械廠,定名為山東省青島勞動改造管教支隊。
編制一覽
機構 | 駐地 | 機構 | 駐地 | 機構 | 駐地 | 機構 | 駐地 |
兵團司令部 | 泰安 | 一師 | 墾利縣新安公社友林鄉(原黃河農場) | 二師 | 濰坊市 | 三師 | 滕縣 |
兵團醫院 | 濟南(山東省交通醫院) | 一團 | 墾利縣(原黃河農場) | 五團 | 青島李村(原青島生建機械廠) | 十一團 | 濟寧(原南陽湖農場) |
兵團教導隊 | 濟南(原山東省濟南工業學校) | 二團 | 利津縣(原黃河農場七分場) | 六團 | 濰坊市(原濰坊生建機械廠) | 十二團 | 滕縣(原滕縣生建化肥廠) |
獨立一團 | 淄博周村區王村鎮(原王村八三廠,由二師7團改編為獨立一團) | 三團 | 廣饒縣(原廣北農場)1973年遷至支脈溝畜牧場,組建新三團 | 八團 | 濟南市(濟南化纖廠) | 十三團 | 薛城(原薛城閥門廠) |
獨立二團 | 泰安(原大河棉紡針織廠) | 四團 | 壽光縣(原清水泊農場) | 九團 | 齊河縣(原六一農場,省革委五七幹校) | 十四團 | 泰安(原山東省果樹研究所) |
獨立三團 | 萊蕪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 | 獨立營 | 墾利縣(原支脈溝畜牧場)1973年新三團成立,獨立營撤消 | 十團 | 煙臺萊陽縣(原萊陽勞動改造管教支隊) | 煤礦獨立團 | 微山縣(原歡城生建煤礦) |
| | | | 獨立一營 | 高密縣(原高密膠河農場) | 獨立營 | 蒼山縣(原蒼山農場) |
| | | | 獨立二營 | 牟平縣(原崑嵛山林場) | | |
師團編制概況
兵團醫院: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醫院駐地濟南。1970年10月,交通工人醫院由山東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管理,改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醫院。內設政治處、醫務處、院務處、門診部,下設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耳鼻喉科、皮膚科、中醫科、口腔科、急症科、心電圖室、理療科、藥劑科、檢驗科、放射科等14個科室。設有小兒科、內科、外科、婦產科病房,病床185張。為便於廳機關職工就醫,兵團醫院設有廳機關衛生所一處,負責廳機關職工、離退休幹部、職工家屬、託兒所、子弟學校等單位職工的疾病醫療。1974年,經
山東省革命委員會交通局報請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撤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醫院,大部兵團人員撤出,醫院收歸山東省交通廳管理,恢復山東省交通工人醫院名義。1980年1月,山東省交通工人醫院更名為
山東省交通醫院。
兵團教導隊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
教導隊駐地濟南“山東省勞改工作警官學校”(原山東省濟南工業學校)。1975年以前其校址在濟南市和平路2號,1976年遷至濟南市文化東路14號,占地67.2畝。
1969年,中共
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核心領導小組、中共濟南軍區黨委(69)141號檔案決定,山東省濟南工業學校撤銷,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由濟南軍區將“濟南工業學校”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教導隊,由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管轄。1974年12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教導隊,將原山東省濟南工業學校交歸勞改局管理後改稱山東省生建工業學校。
“山東省濟南工業學校”,1958年8月成立“山東省工業專科學校”;1960年3月改稱“山東省濟南工業學校”;1969年12月“山東省濟南工業學校”交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1971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改編山東省濟南工業學校,成立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教導隊;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恢復並改名為“山東省生建工業學校”。1975年山東省生建工業學校與山東省公安學校合併,1978年山東省生建工業學校與山東省公安學校分離並恢復招生。1982年1月17日,經山東省計畫委員會批准,山東省生建工業學校改為山東省勞改工作學校。1985年改稱
山東省勞改工作警官學校。
獨立一團
獨立一團駐地
淄博市周村區(王村八三廠)。1970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王村八三廠按兵團編制為二師7團 ;1971年改編為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兵團從各師團抽調人員充實組織和人員建制,獨立一團由
司令部所轄。
1970年,山東省寶山勞動教養隊(王村八三廠)移交給山東生產建設兵團。1974年11月22日,中共山東省委、
濟南軍區黨委決定撤消山東省生產建設兵團。勞改局重新接收了原寶山勞動教養隊(王村八三廠),1975年1月2日,改名為山東省生建八三廠。同年6月,中共山東省委決定恢復勞動教養後,山東省生建八三廠對內稱山東省勞動教養隊,並開始接收勞教人員。
1958年下半年,山東省第一勞動教養所,由壽光縣遷駐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內稱山東省勞動教養寶山耐火材料廠, 外稱山東省地方國營寶山耐火材料廠。設秘書、財務、生產、管教、政工、職工、公安分局7個科室局,下設4個大隊,有幹部271名、工人20名。同年,山東省第二勞動教養所遷往淄博,與山東省第一勞動教養所合併,對內命名為山東省寶山勞動教養隊,對外稱山東省地方國營生建八三廠。設政治處、辦公室、勞資科、就業科、生產科、 計畫科、財務科、供銷科、基建科、機電科、衛生科、公安分局13個科室局,下設11個大隊1個研究所。1970年2月改為兵團建制。10月,改為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七團。1971年5月,改為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團。1975年1月撤消兵團建置,6月恢復勞動教養工作,對內稱山東省勞動教養隊,外稱山東省生建八三廠。1981年9月內稱改為山東省第一勞動教養管理所,對外仍稱山東省生建八三廠。1985年設行政科、辦公室、設備科、安全科、基建科、計量室、全質辦、質檢科、技術科、供應科、財務科、生產科、勞動管理科、政治教研室、文化教研室、公安分局、政治處、紀委、團委、勞工科。職教科21個科室,下轄服務公司、碳素製品廠、技術研究所、機械修配廠、副業廠、焦寶石粘土礦、新收解教隊、婦女隊、醫院、子弟學校10個大隊級單位,有幹部1106名,工人1082名。
獨立一團下轄( )營( )連。
獨立二團
獨立二團 駐地泰安
泰山區粥店(原大河棉紡針織廠)。1970年6月創建大河棉紡針織廠。大河棉紡針織廠由
生產建設兵團被服廠改組而成,改番號為獨立二團,由兵團
司令部所轄;1974年生產建設兵團解散後移交地方;1975年1月改稱國營泰安棉紡針織廠籌建處;1980年改稱泰安
棉紡針織廠。該廠下設紡織、針織兩個分廠。
獨立二團下轄( )營( )連。
獨立三團
獨立三團駐地
萊蕪王莊接駕埠(溫石埠鐵礦)。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隨著地方
鋼鐵工業發展的需要,1969年10月,祥山
鐵礦恢復生產。1970年,高戈莊鐵礦恢復生產。1971年6月,由山東生產建設兵團重建恢復溫石埠鐵礦。溫石埠鐵礦按兵團編制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兵團獨立三團,由司令部所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解散後溫石埠鐵礦由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三團交歸
萊鋼管理。
獨立三團下轄( )營( )連。
第一師
第一團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原一師師部駐墾利縣
黃河農場總場。1970年3月,黃河農場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團部駐黃河農場二分場。按軍隊編制,黃河農場總場改為團,黃河農場各分場改為營,各生產隊改為連,另組師部直屬營;組建製糖廠,直屬一團。劃出黃河農場第七分廠組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1971年,兵團一師師部由黃河農場總場遷駐新師部(墾利縣友林鄉),師直屬營移交一團,編為一團六營。1972年,一團團部由二分場遷駐原師部(黃河農場總場)。
1970年成立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臨時黨委,按軍隊編制下設司令部、政治處、後勤處,各分場改編為營,各隊改編為連;成立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糖酒廠,為一團直屬;一團設五個營及直屬連,計36個連129個排,團部、營部設國小、衛生隊(所);【另有師直屬營及中國小、醫院】劃出黃河農場七分場組建兵團一師二團。1971年成立一師一團黨委;原一師直屬營加工連、修理連、基建連、團直屬製糖連及家屬連組建為一團六營;五營四連組建為團直屬科研連;二、三、四、五營組建國中班。一師一團下設六個營及直屬連。1972年,一團一營三連改編為師訓練隊;同時撤消一營四連編制,合併於一營二連;撤消三營一連編制,合併於三營二連;撤消五營一連編制,合併於五營二連;組建團直屬水利工程隊,成立變電站,歸團直屬。1974年,二、三、四、五營營直國中班合併,在水利工程隊駐地組建一團初級中學。
一團設六個營及一個團直屬,計40個連隊122個排。
一營:下轄5個連16個排:一連、二連、機務連、
畜牧連、營直屬、家屬連、學校。
二營:下轄8個連26個排:一連、二連、三連、四連、五連、機務連、畜牧連、營直屬、家屬連、衛生所、學校。
三營:下轄8個連25個排:二連、三連、四連、五連、六連、機務連、畜牧連、營直屬、
家屬連、衛生所、學校。
四營:下轄7個連26個排:一連、二連、三連、四連、機務連、畜牧連、營直屬、家屬連、衛生所、學校。
五營:下轄6個連17個排:二連、三連、五連、機務連、畜牧連、營直屬、家屬連、衛生所、學校。
六營:下轄4個連6個排:加工連、修理連、
基建連、製糖連。
團直屬:下轄2個連6個排:科研連、運輸連、衛生所、中國小、變電站
一師直屬營下轄:科研連、訓練隊、中學、醫院、蘋果園。
註:變電站成立於1972年;團部中學1974年組建。
一團醫院:
一師一團醫院駐地墾利縣友林鄉國營黃河農場。1966年4月,正式成立“山東省地方國營黃河農場醫院”。1967年10月,醫院搬進新建醫院,新院建房79間,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次年又建職工宿舍兩排356平方米。 1969年12月,
黃河農場有衛生所7處,全場衛生人員已達114人,醫院設病床80張,主要設備增加了100毫安X光機、心電圖機。1970年3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組建,黃河農場醫院被組建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醫院,為一師師直服務,與黃河農場脫離。黃河農場被組建為一師一團,一團重新成立衛生隊,負責全團衛生醫療工作。新建了衛生隊隊部,總建築面積862平方米,設病床80張。兵團期間,全團衛生人員最高達到170人,年門診127370人次,做到營有衛生所,連有衛生員,衛生網路較為齊全。1974年12月,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一團又改為黃河農場,歸惠民地區領導。1975年1月,一師醫院又劃歸黃河農場,成為“國營黃河農場醫院”。同時原一團衛生隊撤消,黃河農場的衛生醫療系統又以醫院為主形成網路。
第二團
一師二團駐地利津縣(原黃河農場七分場)。197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組建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將黃河農場一分場至五分場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一團,同時劃出七分場與渤海農場(羅家屋子)組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一師二團由
黃河農場六分場(羅家屋子)和七分場組成,原七分場一隊改編為二團二營,二隊改編成二團三營。
渤海農場(羅家屋子)源於原渤海區公安局勞動教育所。 該所成立於1948年,位於
惠民城。1950年, 渤海區撤銷,該所與4個專區勞教所合併,稱山東省公安廳第一勞教所。1951年, 改稱山東省第一勞動改造總隊。1949年底,總隊幹部羅墨田率一部分人員到今場場址一帶墾荒建農場 (按當地冠名習慣,羅墨田是第一個在該地居住的人,因此即以羅姓冠名稱該地為“羅家屋子”)。1953年5月,對外稱山東省地方國營
渤海農場。1954年,總隊由惠民遷至渤海農場場址。1956年和1962年,先後更隊名為山東省第一勞動改造管教隊和山東省渤海勞動教養隊,對外場名不變。1966年併入
黃河農場。1970年 實行軍管, 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二團。 1975年, 劃歸惠民地區,稱山東省惠民地區利津國營渤海農場。
一師二團團部設在七分場場部,下轄3個營、17個連及1個團直屬機修連。
第三團
一師三團駐地廣饒縣(原廣北農場)。1970年3月,
濟南軍區以炮八師為主抽調110名現役軍人進駐廣北農場,分別擔任了團營連主要領導。1970年6月,廣北農場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濟南軍區山東
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三團,成立三團黨委。按軍隊編制改分場為營,
生產隊為連。下轄3個營、28個連隊,(其中牧業連1個,工副業連4個,漁業連1個。1973年3月上旬,因解放軍炮八師撤防,接師部命令,由一師四團(清水泊農場)新組建8連9連。一師三團奉命抽調300餘名兵團戰士馳援一師四團。1973年8月,山東省委批覆“將
廣北農場由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移交給惠民地區”;一師三團團機關軍隊幹部和部分兵團戰士於1973年11月1日起,陸續轉移至一師獨立營(原支脈溝畜牧場),與獨立營(支脈溝畜牧場)合併組建新三團,仍用原一師三團番號,同時撤銷師獨立營(原支脈溝畜牧場)番號。
獨立營
一師獨立營駐地
墾利縣(支脈溝畜牧場)。獨立營(支脈溝畜牧場)東自渤海灣邊起,西至黃河八乾渠,南臨廣饒縣沙營、六戶鄉,北與墾利縣永安、夏鎮為界。東西長約三十八點五公里,南北寬三至十公里,占地三十八萬五千七百八十五萬畝。1970年6月,支脈溝畜牧場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獨立營。1970年12月第一批26名知青從青島入伍,組建三連。1972年陸續從老營部遷至新營部。1973年11月,三團從原廣北農場遷至獨立營,獨立營建制撤銷。獨立營下轄8個連隊,由一、二、三農業連,四、五、六連畜牧連,七連(科研連)、機務連,直屬排組成。任職幹部:營長:楊福堂,政委:郇鳳俊,副營長:張作貞(地方幹部)副政委:何家銀
廣北農場(原一師三團駐地)始建於1950年,隸屬華東軍政委員會。1952年,劃歸山東省農業廳。1959年, 劃歸山東省渤海農墾局。1960年,
廣饒縣趙嘴公社併入農場。1964年,渤海農墾局撤銷,隸屬山東省農業廳。1966年,劃歸山東省惠民地區。1970年,改為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三團。1973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一師三團機關軍隊幹部和部分兵團戰士轉移至一師獨立營(支脈溝畜牧場)合併組建一師三團。廣北農場劃歸惠民地區。同年,場社分開,恢復趙嘴人民公社。1978年,劃歸
農墾系統。1983年,隸屬東營市。1994年8月,經東營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稱東營市廣北實業總公司,原場名繼續保留使用。
一師三團下轄 2個營( )個連隊,(其中有科研連、基建連等)
第四團
一師四團駐地壽光縣(原清水泊農場)。1970年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清水泊農場由地方移交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清水泊農場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四團,按軍隊編制各分廠改編為營,各生產隊改編為連;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清水泊農場交歸地方。交接工作於1975年3月結束,清水泊
農場由所在地、市、縣農業部門接管。
一師四團所轄( )營( )連
第二師
二師醫院(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
二師醫院駐地濰坊(原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1970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劃歸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歸二師所轄。山東建設兵團撤消後,1975年1月交地方管理,重新組建,定名為昌濰醫學院附屬醫院,隸屬昌濰地區行署,院址濰坊市濰城區北宮大街東段圩河南路北段,有病床90張,職工43人,臨床科室分內、外兩科,醫技科室有供應、化驗、 X光室,行政科室分政工、醫教、後勤3組。
第五團
二師五團駐地青島
李村(原山東省青島勞動改造管教隊)。1910年德國侵占青島,建立青島李村監獄。1949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後定名為青島監犯教育所;1951年,改名為山東省青島市勞動改造管教隊,1965年3月,歸省直接管理,定名為山東省青島勞動改造管教隊;1969年12月移交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1970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山東省青島勞動改造管教隊按兵團編制為二師5團;1975年1月由建設兵團交歸地方,定名為山東省青島勞動改造管教支隊;同年7月,移交給青島市。1978年11月,收回省勞改局管理恢復原名,1988年1月改名為山東省第二監獄。
二師五團下轄( )營( )連
第六團
二師六團駐地
濰坊(原昌濰勞動改造管教支隊)。1970年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昌濰勞動改造管教隊由山東省勞改單位移交給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昌濰勞動改造管教隊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六團,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昌濰
勞動改造管教隊交回省管理,改回原稱“山東省昌濰勞動改造管教支隊”。
昌濰勞動改造管教支隊:1951年9月,建立山東省昌濰專區公安處勞改隊,1965年3月,歸省直接管理,定名為山東省昌濰勞動改造管教隊,1969年12月移交山東生產建設兵團;1975年1月收回,定名為山東省昌濰勞動改造管教支隊;1981年改名為山東省濰坊勞動改造管教大隊。1988年1月,改名為山東省第三監獄。
二師六團下轄( )營( )連。
第八團
二師八團駐地
濟南市(原濟南生建合成纖維廠)。1970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濟南生建合成纖維廠由山東省勞改單位移交給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濟南生建合成纖維廠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八團,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濟南生建合成纖維廠移交給地方濟南市管理,濟南生建合成纖維廠改稱“濟南市
化學纖維廠”。
二師八團下轄( )營( )連。
第九團
二師九團 駐地
齊河縣(原六一農場)。1970年3月,齊河縣原六一農場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九團,團部駐六一農場(省革委五七幹校)。按軍隊編制,六一農場場部改為團,六一農場各分場改為營,各生產隊改為連。1971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接管濟南軍區後勤
商河縣鄭路農場,並改編為九團六營。後因編制原因,將九團原一營、二營合併為新一營,撤銷原一營四連,原二營八連建制。將九團六營(商河縣鄭路農場)改編為九團二營。九團二營下轄五連,六連,七連,八連,九連5個連隊,後撤消九團二營五連建制,留下五連骨幹三十多人組建九團二營機務排。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原齊河縣六一農場、原商河縣鄭路農場、原
臨邑縣省民政廳安置農場及原桑梓店果園交歸地方管理。
商河縣鄭路農場:1961年10月,濟南軍區後勤部所屬部隊接管原商河農場鄭路分場,執行軍農生產任務。設1個場部和3個生產連。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和其他雜糧。1970年3月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商河農場鄭路分場改編為“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九團六營”。先後接受知識青年770名,其建制仍按部隊編制,由現役軍人實施領導,除完成生產任務外,還進行練兵習武。1975年2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農場移交地方,駐軍全部撤出。
二師九團下轄5個營。一營(原六一農場一分場和二分場合併)二營(原商河縣鄭路農場)三營(原六一農場三分場)四營(原臨邑縣省民政廳安置農場)五營(原桑梓店果園)
第十團
二師十團駐地
煙臺萊陽(原萊陽勞動改造管教支隊)。1970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原萊陽勞改隊由山東省勞改單位移交給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原萊陽勞改隊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團,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原萊陽勞動改造管教支隊移交給地方管理。1975年7月改名為山東省萊陽勞動改造管教大隊。
二師十團下轄( )營( )連。
二師獨立一營
二師獨立一營駐地
高密縣(膠河農場)。1970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按軍隊編制膠河農場改編為二師獨立一營,膠河農場各分場改編為連。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一營撤消,膠河農場交歸地方。二師獨立一營下轄5個連隊。
二師獨立二營
二師獨立二營駐地煙臺
牟平縣(崑嵛山林場
)。1970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按軍隊編制牟平縣崑嵛山林場改編為二師獨立二營,牟平縣
崑嵛山林場各分場改編為連。營部設在煙臺專署崑嵛山林場場部(牟平縣龍泉鎮殿後);二師獨立二營下轄八個連隊;原崑嵛山林場所屬的五個分場改編為5個連隊。二師獨立二營成立後,相繼成立了工業六連、農業連,苗圃連。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獨立二營撤消,崑嵛山林場交歸地方。
崑嵛山林場 為煙臺市林業局直屬單位,是山東省第四大林場,地跨牟平、
文登兩縣,總面積7.1萬餘畝,林業用地5.4萬畝,其中有林地4.9萬畝,疏林地1300畝,幼林地204畝,天然灌木林364畝,苗圃43畝,乾果水果樹830餘畝,高山宜林地610畝,森林覆蓋率為70.4%。
1918年私人組成造林會社,在崑嵛山經營林木面積3.6萬餘畝。1941年被抗日民主政府接收,改稱為膠東林場。1944年5月正式成立崑嵛山林場。1950年為省屬一級林場。1952年5月由文登專署代管,1956年1月由萊陽專署管轄。1970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崑嵛山林場移交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二師獨立二營,原下屬各隊改編為連。1974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崑嵛山林場交地方,恢復
林場原建制。
第三師
第十一團
三師十一團駐地
濟寧(原南陽湖農場)。1970年3月,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濟寧南陽湖農場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一團。按軍隊編制,
南陽湖農場改編為團,各生產隊改編為連(未設營)。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南陽湖農場交歸地方。
國營南陽湖農場:1955年7月經濟寧專署批准開始籌建。因地處南陽湖北岸的緩徵地範圍內,初定名濟寧專區緩徵地機械化農場,9月更名為國營南陽湖農場。同年12月, 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正式批准南陽湖農場的建場計畫為總土地面積2.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2萬畝,核定總投資135萬元。後實際劃定土地總面積2萬畝,列縣級農業企業單位, 由山東省農業廳直接領導。1957年7月曾一度劃歸濟寧縣領導,翌年又恢復原領導關係。1966年,該場又下放濟寧專署管理。1970年3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南陽湖農場改編為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一團,1974年11月生產建設兵團撤銷交歸地方,仍恢復原農場場名。後由濟寧行署和濟寧市農業局管理,仍為縣級農業企業單位。
三師十一團下轄7個直屬連。(其中4個農業連,1個副業連,1個機務連,1個基建連),還設有一個“水稻研究所”。
第十二團
三師十二團駐地
滕縣(原滕縣生建化肥廠)。1970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滕縣生建化肥廠由山東省勞改單位移交給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滕縣生建化肥廠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二團,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滕縣生建化肥廠移交給地方藤縣管理,改稱“滕縣化肥廠”。
三師十二團下轄( )營( )連。
第十三團
三師十三團駐地棗莊
薛城(薛城閥門廠)。1970年3月,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薛城閥門廠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三團。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薛城閥門廠交歸地方。
60年代初山東省建立了閥門專業生產廠,至1979年,全省
機械工業系統發展起9個專業生產廠,年產量達5249噸,除了普通高低壓
閥門外,還開發了船用、石油化工用閥門和電站閥門。專業生產廠多是改建的,也有新建的集體所有制企業。1961年,益都礦山機械廠改建為益都閥門廠,成為省機械工業廳的直屬廠。同年,
青島同有水暖器材廠改建為青島閥門廠。1963年濟南建立向陽閥門廠。1965年青島重型機械廠改建為青島第一閥門廠,1966年又改為青島電站閥門廠。1967年即墨第二五金廠改建為即墨閥門廠,1968年聊城水利機械廠改建為聊城閥門廠,1970年
魚台縣新建魚台閥門廠,1970年12月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改建棗莊市閥門廠,1979年博山閥門廠由第二輕工業系統轉歸機械工業系統。
三師十三團下轄( )營( )連。
三師十四團
三師十四團駐地
泰安,團部設在(原山東省果樹研究所)。1970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原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和徂徠山林場組建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四團。團部設在原山東省果樹研究所院內,所屬3個果樹園改編為14團3個直屬連,
徂徠山林場改編為2個營,其下屬單位改編成7個連。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建制撤消,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和徂徠山林場交歸地方。
山東省果樹研究所:駐地泰安,創建於1956年,時稱山東省園藝科學研究所,屬省林業廳。1958年劃歸省農科院。1959年改稱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科學研究所。1961年改名為山東省果樹研究所。1970年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十四團果科所。1975年復稱山東省果樹研究所。至1984年,全所共有職工425人,其中高級科研人員4人,中級44人,初級32人。設水果、乾果、貯藏、品種資源、植保研究室及化驗情報資料室,有試驗場、冷庫、溫室等,固定資產達107萬元。該所成立至1983年,共有13項科技成果獲獎。
徂徠山林場:1953年山東省農林廳在徂徠山封山育林,並由徂陽縣政府建光化寺苗圃和礤石峪林場。1956年3月擴建為徂徠山林場,隸屬泰安專署。1958年改屬泰安市。1985年-1990年隸屬泰安市林業局。經營範圍包括徂徠山區和汶河灘區兩部分,地跨泰安市郊區和新泰市,總面積13.57萬畝,有林面積9.94萬畝,為山東省第二大林場。
三師十四團下轄3個直屬連(駐地泰安);2個營(駐地徂徠山林場)下轄7個連。
三師煤礦獨立團
三師煤礦獨立團駐地
微山縣歡城生建煤礦(原歡城七五煤礦)。七五煤礦位於歡城南付村井田東北角。1970年濟南軍區
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組建三師。歡城七五煤礦由三師開辦,歡城七五煤礦按兵團編制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煤礦獨立團。1971年由三師
煤礦獨立團在歡城南“七五煤礦”開礦採煤。1974年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由三師煤礦獨立團將“七五煤礦”交山東省勞改局,改稱“歡城生建煤礦”, 1977年改稱“七五煤礦”。
煤礦獨立團下轄( )營( )連
三師獨立營
三師獨立營駐地
蒼山縣(原國營蒼山農場)。1970年濟南軍區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成立,蒼山農場改編為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獨立營。按軍隊編制,蒼山農場改編為獨立營,下轄單位改編為連。1974年11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撤消,蒼山農場交歸地方。1974年12月13日臨沂地區接收山東生產建設兵團三師獨立營,恢復原農場建制,改回國營蒼山農場名稱,隸屬
臨沂地區農業局領導。三師獨立營下轄( )連。
任職幹部
司令部
司令員:安廷玉,
政治委員:唐健如(兼)、曾廣初,副司令員: 姜祖岐、安廷玉、原星、梁斌,副政治委員:高秀嶺、王子文、朱品文、狄風、古稀年,
參謀長:原星(兼),政治部主任:吳戰行,副參謀長:李忠民、周平階、朱曰仁、王墨山、柳青,政治部副主任:曹新、王忠、李英光、魯萍、張漢偉,後勤部政治委員:鄭洪五,後勤部副部長:張豐年、張存忠、趙秀岐、許濱勛、王進卿,後勤部副政治委員:李庚新。
獨立二團
團長:叢英達;政治委員:王兆林;付團長:鄭希傑,崔德勝,孫立光,王道才;政治處主任:陳懷庭;副主任:季方來;參謀長:郭玉;副參謀長:閆永德;後勤處長:吳照明
第一師
師長:肖友良,
政治委員:古稀年(兼)、史坦(未到職),副師長:高西浩、劉暹策、陳剛林、慕思榮,副政治委員:郝瑞、孫哲民,參謀長:殷占惟,
政治部主任:王長水。
第一團:團長:周伯(1970.03—1974.12)政治委員:葛子勇(1970.03—1974.12)副政治委員:王震球(1970.03—1974.12)副團長:吳秉勛(1970.03—1971.07)副團長:黃雲祥(1970.03—1974.12)副團長:胡金義(1970.03—1974.12)副團長:祝家貴(1971.02—1974.12)
第二團:
團長:閻福錫,政治委員:倪增印
第二師
師長:焦文模,
政治委員:郝沖、宋志遠,副師長:厲秉、閻玉琢、宋國語、石懷德,副政治委員:白峰,參謀長:徐維新,政治部主任:劉德一。
第九團:團 長:孫玉華,政治委員:劉殿明,副團長:張朝宗
第三師
師長:衛先來,
政治委員:周文銘,副師長:許士祥、楊洪寶、潘貴才、左守善,副政治委員:張勃文、楊朝柱、胡人,參謀長:張培基,政治部主任:白書興。
第十一團:
團長:楊金秀,政治委員:王春玉,參謀長:李翠雲,副參謀長:明延鎮,王慶和(地方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