屰

甲骨文「屰」象倒轉人形,表示逆反,不順從的人。

會意。字“前”,從“左”。“前”省意“頭”。“左”意為“初”。“前”省與“左”聯起來表示“初生露頭”。本義:初生露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屰
  • Unicode:5C70
  • GBK:8CDB
  • 筆順編號:431523
基本信息,漢字演變,略說:,詳解:,相關漢字:,字形字義,字典解釋,方言集匯,

基本信息

漢字:屰nì jǐ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屰(逆)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骨刻文釋讀》章第節,版社20122
鄭碼:UAZI
五筆:umtr
筆畫數:6

漢字演變

略說:

甲骨文「」象倒轉人形,表示逆反,不順從的人。
屰

詳解:

甲骨文象倒立的「」,「」象人張開雙臂站立之形,「」正好象倒轉人形。
倒懸人,表示逆反,不順從的人(楊樹達、季旭昇)。
一說象人自外而至,故頭部向著自己,迎面而來,是「」的初文(羅振玉、趙誠)。
」古義為迎接,《說文》:「逆,迎也。從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
甲骨文用法與「」同,解作「」。
又表示逆反,不順從,如「屰(逆)祀」即不按順序的祭祀。
金文與甲文形同,皆用作人名、族氏徽號。
戰國文字於「」中間加圓點作為飾筆(參見「」中山王壺銘文字形),點後變為橫劃,為小篆所本。
楊樹達認為「」象倒立人形,本指逆反;「」象人迎面而來,本指迎。
」、「」本為二字,後因音近而通用。
《說文》:「屰,不順也。從乾下屮。屰之也。」段玉裁註:「後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廢矣。」

相關漢字:

字形字義

:1,“屰”字半部(形狀類同“山”字帶尾巴)是“左”字,為“左手”,讀如“左”,請參閱《漢語大字典》袖珍本第462頁。2,古人以“左”表示“初生”、“生”,以“右”表示“成熟”、“收穫”。這是因為古人以東方為左,以西方為右,南方為前,以方為後(“左海,流沙,前趾,後幽都”)。東,萬物生長方,西方,成熟之鄉。

字典解釋

(1) ㄋㄧˋ
(2) 同“”,順。
--------------------------------------------------------------------------------
(1) ㄐㄧˇ
(2) 古同“戟”,古代器的一
--------------------------------------------------------------------------------
(1)??
(2) 古同“魄(霸)”,。金術語。
英譯
--------------------------------------------------------------------------------
N ì
Used as " " in ancient times.
J ǐ
Used as " 戟 " in ancient times.
Used as " 魄(霸) " in ancient times.

方言集匯

家話:[梅州腔] ngiak8 [台灣四縣腔] ngiak8 [客英字典] ngiak8 [海陸豐腔] ngiak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