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嚇村

屋嚇村,位於石排鎮東南部,距鎮政府約4千米。坐落於平原地帶,平均海拔較低,地勢平緩,海仔河自村北流經而過。鄰接圩上街村及圩下街村。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0年,約1147年)。因村民由增城大埔心遷入立居,原名坣嚇圍,後改名屋嚇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屋嚇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
  • 地理位置:石排鎮東南部
宋、元朝,屬東莞縣。明朝,屬文順鄉第三都轄。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京山司。民國時期屬第二區福溪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福隆鄉、石排大鄉、石排人民公社;1983年,屬東莞縣石排區福隆鄉;1987年,屬東莞市石排鎮福隆管理區;1999年,屬石排鎮福隆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鄧姓、馮姓。第一大姓為鄧姓,於南宋紹興年間遷入此地。馮姓遷移信息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423人,其中男性226人,女性197人;80歲以上3人,最年長者88歲(男)。外來暫住人口398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4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人居住在加拿大。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石排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蔗、番薯、玉米、大豆等作物,兼做竹編、竹器和木器等手工製品,產量與經濟效益很低;到20世紀90年代,工商業在全村總體生產結構中的占比逐漸提高,傳統農業產值逐年下降。村內經營以電子產品及塑膠製品行業為主,2015年底村集體總收入112.7萬元,集體資產總額1455.4萬元,村民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村內有2棵160年樹齡的三級古樹細葉榕。
傳統節日食品有年糕、油角仔、糖環、硬餅等。
石排大道、石洲大道穿村而過。1985年通電,1989年村民普遍安裝電話,1990年通自來水,2000年網際網路覆蓋全村,2008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
村內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鄧氏宗祠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為三間二進二廊合院式布局,磚木石結構,硬山頂,封火山牆,青磚築牆,水泥柱礎。
楹聯有“南陽世澤;高密流芳”,書寫年份不詳,存於鄧氏宗祠;“堂曰祠堂登其堂應念造垂非易;地為垂地履其地無忘創建為艱”,書寫年份不詳,存於鄧氏公祠。匾額有“鄧氏宗祠”,書於清康熙四十五年,鄧元林書,存於鄧氏宗祠。凡該族新添男丁要到宗祠進香貼紅紙;族人去世,則送香灰入祠;外出族人來謁祖尋根時,必先到祠堂祭拜,以示不忘根本;紅白喜事村民多到宗祠擺酒聚會,因祠堂面積有限,村委在祠堂旁邊新建喜慶堂替代。
福隆古堤始建於宋朝,古堤從石排鎮公園南路起,經太和圩下街到福隆村圩上街延伸至企石鎮,總長約8000米,2015年仍可看出古堤形態。河堤高2—3米,頂寬約6米,兩邊多塘泊。從公園南路到福隆村屋嚇村,上鋪水泥路面,屋嚇村延伸到企石鎮段,還保持原始土堤形態。據《東莞縣誌》記載,東江堤於宋朝創築,堤起於茶山鎮京山,沿西湖、福隆、石貝至於司馬頭(常平鎮),初期築堤52767米,護田9800頃(65333.33公頃),捍衛93鄉。因古堤在福隆村附近段經常被洪水沖毀,修復所費人力最大,所以也慣稱古東江堤為福隆堤或福隆壆。該堤築成後,宋、元、明、清以至民國時期,都對河堤不斷修築加固。
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知縣李岩,率九十三鄉村民築東江福隆堤壩,以抗洪患,維護堤內農田九千餘傾。
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邑令趙善同修治福隆堤殘舊堤段15990丈。
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江洪橫發,福隆堤潰決20餘丈,堤內田園盡淹,房舍沖毀,災民流離失所。
元至正二年(1342年),東江暴漲,福隆潰堤35處,民舍湮沒。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四十五年(1617年)夏季,福隆堤決口,淹沒田舍無數,損失慘重。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福隆堤決口,田舍遭淹,災民流離失所。
1925年農曆四月二十四,福隆、水貝、潭溪、石狗泉、埔心、中坑、燕窩等村紳士創立的“太和墟”開墟。墟理事會決議:農曆每月一、四、七為墟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