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香村

赤子香村,位於坪山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4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石樓圍村、湯星村、張屋村、茜坑村,與沙湖社區沙湖村隔河相望。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坪山河自村北面流過。據《赤子香李氏族譜》(手抄本)的記載推測,約建於清嘉慶或道光年間,李必勝在老圍嚇(原址靠近碧嶺社區金碧路旁)立村,後遷居至赤子香村現址。因村民在選址建房的地方燒香祭拜而取名插柱香村,後取諧音改為赤子香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子香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湯坑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西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湯坑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李姓。李姓先祖於明末從福建遷至廣東興寧;清朝中期(嘉慶或道光年間)從廣東興寧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82人,其中男性92人,女性90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3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3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2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0人,居住在法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薯類、豆類、花生等。20世紀90年代前,村中石灰岩資源豐富,許多村民開設採石場,收入可觀。21世紀初,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廠房面積約1.5萬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約18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房屋出租和村集體經濟分紅等。
省道S356線橫坪公路、同裕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1993年通自來水,1996年通電話,199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3年通網際網路。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2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現已無人居住。
李氏宗祠,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三進兩天井格局,前廳小後廳大,層次分明,祠內有壁畫和灰塑,外檐上有博古紋飾。大門兩邊雕刻有"龍門瑞彩;柱史祥光"門聯,正上方有"李氏宗祠"匾額。後廳供奉祖先牌位,廳堂內用木柱頂住橫樑,橫樑上有精美的木雕。祠堂內有"怡怡堂""萬福朝堂"牌匾。
每年農曆八月初一,赤子香村民會到坪山赤坳墓園祭拜先祖,祭祖完畢後李氏各房在李氏宗祠前聚餐。每年農曆八月二十,赤子香李氏族人於金碧路旁祭拜李氏族冢。族冢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葬有2259人,其中男1478人,女781人,是深圳、東莞、香港等地李氏家族公墓。墓前原有神道、望柱(即墓表)和圍牆等,現已被毀。李氏族家左右墓牆各嵌一塊小墓碑,其中左邊墓碑上刻有"清顯考李氏府堂一千四百七十八位殆公墓",右邊墓碑卜刻有"清顯妣李府孺人七百八十一位列氏墓"。系深圳目前占地面積最大、埋葬人數最多的清代原葬家族古墓,現保存基本完好。2006年,李氏族冢被列為深圳市龍崗區文物保護單位。
村中現存《赤子香李氏族譜》(手抄本),最早於清末修纂。現該村李氏宗親會正在進行《赤子香李氏族譜》重修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