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香村

遠香村,位於坪山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石灰陂村、竹元村及坪山社區龍背村、沙坐社區穀倉嚇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地勢平坦;沙半河自村東流過。遠來村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香園墩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嶺心圍建村時間已無法追溯。1966年,因勞動力嚴重流失,遠來、香園墩、嶺心圍三村合併,取遠來和香園墩二村首字而得名遠香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遠香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江嶺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東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國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江嶺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曾姓、沈姓、黃姓。曾姓先祖曾簡輝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從廣東長須縣(今五華縣)遷徙至坪山龍背;此後,曾簡輝第三子曾元恭從龍背村遷至三洋湖開基立業;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曾仁周從三洋湖遷到石灰陂下屋;清同治六年,曾大英從石灰陂遷至遠來開基立業。清康熙年間,沈姓先祖從五華遷至香園墩形成村落。黃姓從江邊村遷至嶺心圍形成村落。
2015年末,戶籍人口155人,其中男性71人,女性84人;80歲以上5人,最年長者94歲(女);生活主要依靠農業收入9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5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9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2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國家。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甘蔗(盛產時年產量曾達28萬斤)、花生等,養殖家禽家畜等。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和管理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等。改革開放前主要特色農產品為糖蔗和黑蔗,現已無種植。傳統特色食品主要是客家茶果,如艾粄。
省道S359線東縱路、龍坪路、永金路、江嶺街穿村而過。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80年代中期通電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14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村中現存3座傳統客家民居,2座沈氏炮樓,2座沈氏宗祠。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民居有曾氏圍屋和香園世居。
曾氏圍屋(餘慶堂),始建於清同治年間,占地面積約1512平方米。曾氏宗祠在曾氏圍屋正中央,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左右,並分別於1985年和2006年12月重修,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麻石門柱,紅漆大門,牆體有少許斑駁,三進兩天井格局;有楹聯“東魯傳經天經地義;南豐實祿孝子忠誠”,有匾額“樂善居”“餘慶堂”“振箕裘”“致中和”,均書於清朝。祠堂中部兩側各有一個小間與一條走廊,屋檐和房梁有木雕。
香園世居,建於清康熙年間,朝向北偏西50度,面寬50米,進深30米,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三堂兩橫布局,前有禾坪和半月池,正面有“香園世居”和“沈氏宗祠”兩門。有角樓,高2層。世居為磚木結構,灰瓦頂。民國時期又擴建為香園世居炮樓院,炮樓位於沈氏宗祠(吳興堂)一側,高3層,磚木結構,尖山式灰瓦頂,船形屋脊。世居現整體保存較好,2012年6月被深圳市坪山新區公共事業局列為深圳市坪山新區不可移動文物。
位於香園世居內的沈氏宗祠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和1987年分別大修過,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內有楹聯“纘承禮樂恢先緒;丕顯詩書啟後人”,匾額“吳興堂”“蘭桂騰芳”。麻石門柱,三進兩天井格局。該村另有一座沈氏宗祠,與香園世居毗連,其建成年代較香園世居內的沈氏宗祠要晚。
村中有族譜《曾氏簡輝公世系總譜》,由曾馬權於2008年主持編撰,是自曾簡輝攜其弟曾簡良到坪山龍背開基300餘年來,首次統修族譜。
每年大年初一,曾姓村民在坪山大萬世居拜祠堂,進行舞麒麟巡迴表演。每年清明、中秋均到燕子嶺祭拜先祖。
代表性人物:
曾偉(1912—1949),原名曾天斛,曾生之侄,曾任國民政府軍第一五八師“中山大學隨軍服務團”團長、第六十五軍政治部科長。此後曾擔任“南路人民抗日軍”政治部主任、民盟中央組織委員會委員、南方總支部執行委員、《人民報》編委。1949年在策反蕪湖、太湖地區國民黨地方部隊起義時被特務逮捕,於5月21日被殺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安葬於龍華烈士陵園。
何沈慧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首位華裔議員,也是澳大利亞第一位女性華裔州議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