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背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坪山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背村,位於坪山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三洋湖村及沙半社區沙半村、江嶺社區遠香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背靠燕子嶺,海拔約120米;沙坐河從村東面流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曾姓族人遷此建村。村名由來現已無法考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坪山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中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 2004年、屬坪山街道江嶺社區;2006年6月,屬坪山社區;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坪山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曾姓、楊姓。曾姓先祖於南宋後期從福建寧化石壁遷移至廣東海陽(今潮陽)黃碎村丹竹,因土匪橫行,兩年多後遷至長樂(今五華)華城高竹園高鳴寨;清康熙四十三年,曾簡輝與其弟曾簡良從長樂遷至惠州歸善碧甲司坪山龍背,當時,龍背有彭氏一姓,後遷走。楊姓先祖從惠陽良井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56人,其中男性75人,女性81人;80歲以上13人,最年長者92歲(女)。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8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0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番薯、甘蔗等。1993年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實現村經濟轉型。2005年,成立深圳市坪山龍背股份合作公司,村民成為股東。現村集體經濟以工業廠房出租和土地出租為主,出租廠房5棟,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約30 萬元;土地出租面積1.3萬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約3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和工資性收入等。
省道S359線東縱路、龍背路、新生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通電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11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建有龍背國小,共6個年級24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900多人、教職工約80人。另建有籃球場。
該村現存曾姓族人編寫的《輝公祠志》和曾馬權於2008年纂修的《曾氏簡輝公世系總譜》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20餘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輝公宗祠,曾簡輝子孫所建,原傍沙坐河,正對燕子嶺,因風雨侵蝕,受損嚴重,於1988年進行重修,2013年重建。宗祠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為三進兩天井格局,青磚土瓦,牆面有灰塑,正面外牆辟有"開基祖簡輝公與宗祠的簡介"專欄,內有對聯"南豐修史;東魯傳經""東魯家風;忠恕傳家",書於清康熙年間。
每逢清明和中秋,該村都舉行祭祖活動。清明時,曾姓子孫到小梅沙祭拜祖宗;每年八月初一,又到坪山赤坳墓園、燕子嶺墓地祭拜。
代表性人物∶
曾宋(1923—1948),又名曾九、曾朱,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8年在淮海戰役鳳凰山戰鬥中犧牲。
曾洪(?—1948),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1948年在準海戰役中犧牲彭年(1928—1949),1947年參加惠東寶人民護鄉團三團,1949年在惠東縣多祝戰鬥中犧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