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桿嚇村

旗桿嚇村,位於樟木頭鎮西部,距鎮政府5千米。該村坐落於山間谷地,村邊有寶山,海拔459米;村背右側有寶山北大坑口水庫。與百果洞村、羅屋村、凹芝頭村相鄰。始建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因立村於旗桿山下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旗桿嚇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樟羅社區
  • 地理位置:樟木頭鎮西部
清末,屬東莞縣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樟木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屬新三區樟石鄉、第七區樟羅鄉;1958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樟羅生產大隊;1983年,屬樟木頭區樟羅鄉;1987年,屬東莞市樟木頭鎮樟羅管理區;1998年,屬樟木頭鎮樟羅行政村;2005年,屬樟木頭鎮樟羅社區。
世居村民皆為劉姓,其先祖於宋末從福建汀州寧化遷至廣東興寧,再遷潮州府惠來,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遷東莞田心大圍東門,清鹹豐九年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06人,其中男性49人,女性57人;80歲以上2人,最年長者82歲(女)。外來暫住人口35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7人。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樟木頭話。
傳統生產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蔗,以及荔枝、龍眼、黃皮、橙、柑、橘等果樹。1992年後,隨著工業化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現時,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商鋪、地皮出租為主。2015年收入73萬元,資產總額395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商業經營、集體經濟分紅等。特色農產品有糯米糍荔枝、石硤龍眼、雞心黃皮。傳統節慶食品有艾粄、蘿蔔粄、米粄。
省道莞樟西路、縣道先威大道、鄉道翠景路經過村境。1986年通自來水、通電,199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通電話,2005年通網際網路。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64座,始建年代不詳,總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用石頭砌牆腳,泥磚砌牆體,用松樹或杉樹作桁梁,上蓋瓦,多為兩進金字廊客家屋。保存基本完好,有人居住。
2014年6月,樟羅居民委員會制訂《樟羅居民委員會村規民約》。
村裡有麒麟參門、點燈、祭祖等活動。
麒麟舞形成於清朝,每逢春節或重要場合均舉行活動。每年正月初一,由村麒麟隊逐戶參拜家門,祈禱新的一年平安。麒麟隊按先左再右後中順序,由年長者捧錦盒帶路,到每家每戶登門拜年。戶主要出門放鞭炮相迎,並將紅包放在錦盒中。麒麟舞有尋青、驚青、聞青、試青、采青、吃青、吐青、吞青等情節,展示麒麟甦醒後,模仿貓狗吻腳、吻尾、互相吻頭、吻身等動作,表現其喜、怒、哀、樂等情緒。
點燈習俗,凡上年有新生男嬰的家庭,於正月初六舉辦“點燈”禮。新生男嬰的父親每天要為油燈加燈油,保證油燈不滅,直至元宵節後結燈。在結燈前要把廟裡供奉的神仙請進祠堂,每天敬香供奉,由“丁頭”(新生兒父親)為頭,沒有生男孩的都要跪拜,以求添丁。
每年清明節,各房族子孫都到先祖墓前祭祖,客家人稱“拜山”。每一位家中成員都於清明節前回到家中,並製作艾粄,購買紙錢、香燭等進行祭祖。
1939年1月,日軍在樟木頭田心洞的旗桿嚇、百果洞、凹芝頭、連屋大圍、劉屋村、羅屋村、凹背圍和圩鎮燒毀房屋400間,燒死6人,燒傷1人。
1993年,升級改造先威大道。先威大道原為莞惠公路的舊路段,東起廣深鐵路,西接牛屎坳新莞惠公路,全長1360.69米,寬20米,雙向四車道。
1994年,樟羅社區投資2000萬元在旗桿嚇村建設占地面積3.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的樟羅第一工業區。
2008年,旗桿嚇村投資50萬元在先威大道路旁興建了旗桿嚇市場。市場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月租金收入1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