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背圍村(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樟羅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凹背圍村,位於樟木頭鎮西部,距鎮政府2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煤屎嶺山,海拔180米。石馬河流經村東。與背圍村、新圍村、相鄰。始建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因立村於小山凹背後而取名凹背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凹背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樟羅社區
  • 地理位置:樟木頭鎮西部
清末,屬東莞縣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樟木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新三區樟石鄉、第七區樟羅鄉;1958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樟羅生產大隊;1983年,屬樟木頭區樟羅鄉;1987年,屬東莞市樟木頭鎮樟羅管理區;1998年,屬樟木頭鎮樟羅行政村;2005年,屬樟木頭鎮樟羅社區。
世居村民皆為劉姓,其先祖於宋末從福建汀州寧化遷至廣東興寧,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遷東莞田心大圍,清鹹豐十年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300人,其中男性160人,女性140人;80歲以上9人,最年長者88歲(女)。外來暫住人口2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40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樟木頭話。
傳統生產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蔗,以及荔枝、龍眼、黃皮等果樹。1992年後,隨著工業化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商鋪出租為主,年收入102萬元,集體固定資產417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商業經營、集體經濟分紅等。特色農產品有雞心黃皮、桂味荔枝、糯米糍荔枝、石硤龍眼。傳統節慶食品有艾粄、米粄。
省道東深公路、鄉道永寧路經過村境。1971年通電,1985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通自來水、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村中有博華國小,2015年在校學生1800人。有博華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600人。有籃球場1個、老人活動中心1個。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198座,始建年代不詳,總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石頭砌牆腳,泥磚砌牆體,桁梁為松樹或杉樹,多為兩進金字廊客家屋。保存完好,無人居住。
凹背圍碉樓,建於民國時期,牆體由沙、石灰、黃泥、黃糖等混合夯實而成,設有瞭望窗。
2014年6月,樟羅居民委員會制訂《樟羅居民委員會村規民約》。
村裡有麒麟參門、點燈、祭祖等活動。
1939年1月,日軍侵占樟木頭,在凹背圍、樟木頭圩鎮、羅屋村、旗桿嚇、凹芝頭、連屋大圍、劉屋村燒房屋400間,燒死6人,燒傷1人。
1997年6月,為解決中心區受淹問題,樟木頭鎮投資1600萬元修築凹背圍排洪渠起。該渠起始於樟羅凹芝頭對面的莞惠公路邊,經新圍背後的低嶺,至凹背圍南,穿過東深公路入石馬河,總長1133.34米,於1998年5月完工。
該村代表性人物:
劉伯平(1937—),曾任樟木頭鎮副鎮長兼先威塑膠玩具廠廠長。1997年,被中共東莞市委、市政府評為“東莞市勞動模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