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61年7月,屬坑梓農場;1963年1月,屬坪山公社;1979 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坑梓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坑梓鎮;2004年,屬坑梓街道;2009年6 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街道龍田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高姓,清乾隆年間從山東博海遷至廣東,落籍汕頭、潮州,後遷至梅州興寧、惠州博羅,最後再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30人,其中男性59人,女性71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4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1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加拿大。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經濟開始轉型。2004年實行村改居,嚇陂村設為嚇陂居民小組,村民為城市居民。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粽子、客家紅茶果、釀苦瓜。特色工藝品有竹編產品等。
龍興北路、下坡路穿村而過。1975年通電話,1980年通電,198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2年通自來水,2004年通網際網路。村內建有籃球場。
《龍田嚇陂高氏名聯族譜》,2010年由族人高傳瑞纂修,內含家訓、家戒、家規。
該村現存50餘座傳統客家民居,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大部分建於清朝中後期,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保存完好,現仍有人居住。
高氏宗祠,又名"高家祠",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985年、1997年、2008年先後二次修繕,為一井二進的土磚青瓦木結構,由灰砂牆和泥磚牆組成,現為嚇陂村村史博物館。整體為“四橫四縱一月池一禾場”布局,坐西南朝東北,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正門內設屏門,間刻“長發其祥”,屏門下辟兩側門入天街;祠堂為懸山頂,彩繪中間有對稱的祥雲,兩檐下穿杭雕刻花卉,間刻“長命富貴” “百子千孫”;正廳設一神龕,龕中供奉高氏祖先牌位,龕門對聯“祖德源流千秋盛;宗枝奕業萬年興”。神龕右側是謝氏恩母牌位,有對聯“欲知渤海家聲遠;須念陳劉養育恩” 。左側供奉觀音,龕門有聯“西方綠竹千年茂;南海蓮花九品香。”後堂兩檐下間刻“奕世其昌”。
逢年過節、婚姻喜慶、小孩滿月,村民都會到高家祠祭拜祖先。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有專人清掃祠堂、上香祭拜。該村地勢險要,曾是抗戰時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的堡壘村。當時最早來到嚇陂村做抗日宣傳工作的是惠陽淡水高家村的高姓族人高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江西省軍區副司令)。高健和游擊隊政委李東明常到嚇陂村活動,司令員曾生等東江縱隊領導人多次到嚇陂村視察部隊、召開軍事會議、傳達上級指示、宣傳抗戰思想。祠堂左側的小屋曾是曾生的住地,屋背後竹林是部隊休息場所。游擊隊曾在嚇陂村建立指揮部(現高松家)、交通站(現高加家)、救護站(現高伯堂家)、小軍校(高氏祠堂上廳、中廳),並在瀝背嶺上設立望哨。據統計,當時嚇骳村全村70多人,有14人加入游擊隊和解放軍隊伍,其中烈土2人,戰場失蹤1人。抗戰時期,嚇被村民還組建了運輸隊,給部隊送糧運物資、抬傷員。據稱,當時村民寧可少吃,甚至不吃,都要把糧食節約出來給游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