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幕

小腦幕

大腦與小腦之間的硬腦膜隔。

形似帳幕,在顳骨岩部和橫竇之間、呈水平位的硬腦膜皺襞,將大腦的枕葉和小腦半球分隔開。小腦幕由左右兩部合成,兩部分別向內上於正中線相遇,並與大腦鐮相連。幕的前緣游離,呈切跡狀,稱為幕切跡。幕切跡的側緣向前附著於鞍背,形成環形口,套於中腦周圍。幕的後外緣分為二葉,於橫溝同硬腦膜外層圍成橫竇。橫竇起於枕內隆凸,向外再轉向前,到顳骨岩部上棱的外端轉向下,移行於乙狀溝處的乙狀竇。乙狀竇呈乙狀彎曲,其末端在頸靜脈孔處移行於頸靜脈上球。小腦幕前緣在顳骨岩部的岩上溝處,形成岩上竇,此竇前通海綿竇,後連乙狀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腦幕
  • 外文名:tentorium cerebelli
臨床解剖,診斷要點,治療,

臨床解剖

小腦幕腦膜瘤
起源於小腦幕的腫瘤。向下生長壓迫小腦出現小腦性共濟失調;向上發展壓迫枕葉和中腦,出現偏盲幻視肢體癱瘓等。腫瘤亦可同時向上、向下生長,騎跨了幕上和幕下則兼有上述兩方面的症狀。由於中腦導水管和回腦室受壓移位,較早期出現顱內壓增高。小腦幕刺激時可出現向眼窩放射的光病,流淚、畏光等稱為小腦幕綜合徵。早期診斷困難。CT、MRI檢查可助診斷,腦血管造影可顯示腫瘤染色和供血情況。一般行幕上下聯合切口開顱力爭全切腫瘤,瘤基寬廣,與深靜脈關係密切者不易全切。
小腦幕切跡疝
當顱內有占位性病變存在時,其周圍壓力升高,腦組織由高壓區向低壓區移位,推移的腦組織通過小腦幕切跡向幕下,壓迫腦幹及其周圍重要結構,稱為小腦幕切跡疝。

診斷要點

(一)在小腦幕切跡疝發生之前,原有的顱內壓增高的症狀更加突出,如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和煩躁不安等。
(二)意識由清醒或嗜睡轉為淺昏迷以至深昏迷,對外界的刺激反應遲鈍或消失。
(三)兩側瞳孔逐漸變為不等大,初起時病側瞳孔縮小,對光反射減弱,之後瞳孔散大,形狀不規則,直接和間接對光反射消失,還可有眼瞼下垂、眼球外斜等。腦疝病因不能及時解除,終將出現雙側瞳孔散大,光反應消失。
(四)初起時瞳孔散大的對側肢體表現為運動減少或消失。腦疝繼續發展壓迫腦幹時,引起四肢肌張力減低或出現角弓反張狀態,稱為去大腦強直。
(五)腦疝晚期則出現血壓、脈搏、呼吸、體溫等生命體徵的改變。最後呼吸停止、血壓下降、心跳停搏而死亡。

治療

(一)臨床判斷已發生腦疝時,應立即靜脈注射20%甘露醇1~2g/kg體重;頸動脈穿刺推注60~80ml甘露醇,迅速降低顱內高壓,暫時緩解病情。
(二)抓緊時機進行必要的檢查,儘快明確病變的性質和部位,CT檢查常能迅速準確的提供病因診斷。
(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病因治療,手術切除顱內占位病變或腦室外引流術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