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金沙江支流)

小江為金沙江右岸支流,,上段稱響水河,,。源出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西湖(車湖、清水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江
  • 外文名:xiao jiang
  • 位於雲南昆明市和曲靖市交界處
  • 中段:稱大白河
  • 下段:稱小江
流域介紹,地震活動,

流域介紹

西湖長約5公里、寬約1公里、水深約20米、最大水深達30米。小江北流響水東川市,至小河口注入金沙江。小江長134公里,流域面積約3120平方公里,天然落差約1510米,多年平均流量約51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藏量25.6萬千瓦。流域內植被稀少,有50多條土石流沖溝,是著名的土石流頻繁暴發地區。
小江河谷谷底寬15至50米,兩岸懸崖陡峭,相對高差1000米~2000米,水流落差909米。由於江兩岸岩層結構鬆散,加之河谷兩岸植被稀疏,再加上深切割的溝谷十分發育,因而這裡極容易形成規模巨大的土石流。只要一到洪水季節,土石流來勢兇猛,達到每秒鐘1000多立方米的流量,大大小小的石頭被淤泥夾帶著,伴隨著粗粗細細的殘枝斷根而形成了一條巨大的泥和石的“河流”。這是生態失去平衡所帶來的惡果,又是大自然的一大景觀。龍頭山以下90公里範圍內共有土石流溝51條,其中蔣家溝、大小白泥溝、芋頭塘溝和老乾溝等為發育旺盛期土石流溝。

地震活動

這裡還是雲南八大地震帶之一,近南北向(350°~10°)的小江活動斷裂帶位於東。按其幾何結構可大致分為三段:北段起於巧家以北,向南延伸至蒙姑東南,總體走向355°,長約50千米;中段分東西兩支:中段東支自蒙姑西向南東延伸,經東川、功山、尋甸小新街宜良等地,直達徐家渡一帶,其走向由350°逐漸變為10°左右,長約200千米;中段西支由達朵以北向南延伸,經烏龍滄溪、甸沙、楊林湯池等地,直達澄江,走向0°~5°,長約180千米;小江活動斷裂帶南段自徐家渡和宜良盆地南端繼續向南延伸,經華寧盤溪建水等地,止於建水東南的山花一帶,走向0°~5°,長約150千米。小江活動斷裂帶的構造發展和演化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但是,現今所見的小江活動走滑斷裂帶是在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才基本形成的。據最新的活動斷裂填圖所獲資料,斷裂帶中段的東、西兩支,自中更新世以來單條斷裂帶的左旋位移速度為45~86毫米/年;晚更新世晚期以來東、西兩支部分斷裂的左旋位移速率大致為4~13毫米/年;全新世中晚期以來的左旋位移速率也大致相近。小江活動斷裂帶的垂直位移速率相對於水平位移速率要小得多,分布也不均勻。自公元1500年以來,已有的歷史地震資料顯示,小江活動斷裂帶是一條重要的發震斷裂帶。沿帶共發生破壞性地震50多次,其中7級以上地震3次,6級地震約10次。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833年9月6日嵩明8級地震,它造成了巨大的地震地表破裂變形帶。沿帶地震活動的時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叢集性,時疏時密。小江活動斷裂帶的北端與北北西向的則木河左旋走滑活動斷裂帶相接,而則木河斷裂西北端在西昌附近與南北走向的安寧河活動斷裂帶相接,後者的北端又與鮮水河活動斷裂帶相接。這樣就構成了鮮水河、安寧河、則木河、小江左旋走滑活動斷裂系統;這個斷裂系統乃是“康滇菱形塊體”的東北部邊界,而紅河右旋走滑活動斷裂帶則是“康滇菱形塊體”的西南邊界。在印度洋板塊向北楔入和青藏高原隆起的過程中,這種斷裂邊界條件使得“康滇菱形塊體”得以向南東方向“擠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