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活動斷裂帶

小江活動斷裂帶

小江活動斷裂帶南段自徐家渡和宜良盆地南端繼續向南延伸,經華寧、盤溪和建水等地,止於建水東南的山花一帶,走向0°~5°,長約150千米。小江活動斷裂帶的構造發展和演化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但是,現今所見的小江活動走滑斷裂帶是在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才基本形成的。

小江活動斷裂帶的北端與北北西向的則木河左旋走滑活動斷裂帶相接,而則木河斷裂西北端在西昌附近與南北走向的安寧河活動斷裂帶相接,後者的北端又與鮮水河活動斷裂帶相接。這樣就構成了鮮水河 安寧河 則木河 小江左旋走滑活動斷裂系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江活動斷裂帶
  • 外文名:Xiaojiang active fault belt
  • 可大致分:為三段
  • 位於:滇東
簡介
小江活動斷裂帶
近南北向(350°~10°)的小江活動斷裂帶位於滇東,按其幾何結構可大致分為三段:北段起於巧家以北,向南延伸至蒙姑東南,總體走向355°,長約50千米;中段分東西兩支:中段東支自蒙姑西向南東延伸,經東川、功山、尋甸、小新街和宜良等地,直達徐家渡一帶,其走向由350°逐漸變為10°左右,長約200千米;中段西支由達朵以北向南延伸,經烏龍、滄溪、甸沙、楊林和湯池等地,直達澄江,走向0°~5°,長約180千米據最新的活動斷裂填圖所獲資料,斷裂帶中段的東、西兩支,自中更新世以來單條斷裂帶的左旋位移速度為4?5~8?6毫米/年;晚更新世晚期以來東、西兩支部分斷裂的左旋位移速率大致為4~13毫米/年;全新世中晚期以來的左旋位移速率也大致相近。小江活動斷裂帶的垂直位移速率相對於水平位移速率要小得多,分布也不均勻。自公元1500年以來,已有的歷史地震資料顯示,小江活動斷裂帶是一條重要的發震斷裂帶。沿帶共發生破壞性地震50多次,其中7級以上地震3次,6級地震約10次。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是1833年9月6日嵩明8級地震,它造成了巨大的地震地表破裂變形帶。沿帶地震活動的時間分布具有明顯的叢集性,時疏時密。這個斷裂系統乃是“康滇菱形塊體”的東北部邊界,而紅河右旋走滑活動斷裂帶則是“康滇菱形塊體”的西南邊界。在印度板塊向北楔入和青藏高原隆起的過程中,這種斷裂邊界條件使得“康滇菱形塊體”得以向南東方向“擠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