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病因學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創傷、環境(接觸苯、石棉、二氧化釷、二惡英等)和醫源性因素(X線、電離輻射),但沒有結論性證據確定各腫瘤的病因。
臨床表現
小兒
軟組織肉瘤按發病率的不同分為:橫紋肌肉瘤和非橫紋肌肉瘤的軟組織肉瘤。不同組織類型軟組織肉瘤的臨床表現不同。
1.橫紋肌肉瘤
該
肉瘤是小兒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位於成神經細胞瘤和腎母細胞瘤之後第三位小兒最常見的實體瘤,占小兒所有軟組織肉瘤的50%以上。源於能分化為骨骼肌的胚胎間質,小兒橫紋肌肉瘤可見於任何有骨骼肌的部位以及沒有骨骼肌的部位(如膀胱、膽道),出現於除了骨骼外的任何部位和任何組織,最常見的部位是頭頸部(35%)和泌尿生殖道(26%),只有20%見於四肢。臨床表現與原發腫瘤的起源部位、患者的年齡、和有無轉移病灶有關。大多數症狀與局部組織結構受壓迫有關,偶爾會出現輕度疼痛。
2.非橫紋肌肉瘤的軟組織肉瘤
與成人顯著不同,如成人最常見的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小兒很少見;“良”、“惡”性腫瘤並不一定與這些腫瘤潛在的臨床侵襲性相吻合,如纖維樣纖維瘤雖為良性,但易復發,多次復發,易惡變,又如嬰兒
纖維肉瘤為低度惡性,但幾乎無轉移傾向;有很多亞型,主要有:
(1)滑膜肉瘤 好發於膝關節及手部周圍,多源於滑膜、肌腱、腱鞘、關節囊等部位,向周圍組織浸潤壓迫生長。多數為無痛性腫塊,少數可有疼痛的表現。
(2)纖維肉瘤 發生於青少年的纖維肉瘤,一般比成人預後好。纖維肉瘤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下肢最多見,約占50%。腫瘤為生長迅速的無痛性腫塊,可在2~3周內增長1倍,其邊界常不清晰,可產生壓迫症狀。
(3)脂肪肉瘤 小兒的發生率較成人低。來自脂肪組織,故在全身各部位生長,最多發生於腹膜後,腫瘤生長隱匿、緩慢,無明顯界限,無特殊臨床表現。
(4)血管肉瘤 幼兒少見。臨床診斷困難,常需磁共振檢查、血管造影等協助診斷,可發現血管內腫瘤影像。肉眼所見為實性白色組織。
(5)淋巴肉瘤 是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惡性腫瘤之一,也稱為惡性淋巴瘤。起源於淋巴細胞,故身體的各部淋巴組織均可發生,生長迅速,短期內局部出現包塊,最準確的診斷方法要依靠病理檢查。
(6)平滑肌肉瘤 發生於任何含有平滑肌的器官或組織,兒童主要發生部位除胃腸道外尚包括腹膜後、氣管、支氣管和肺內的平滑肌。腫瘤可導致腸梗阻、腸套疊。體檢可觸及包塊,患兒可有貧血、腹痛、消化道出血等表現。
(7)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 多以無痛性包塊就診。瘤體常較大,界清楚,較硬,多較深在,淺表者易出血和破潰。區域淋巴結可腫大。侵犯鄰近骨時,腫瘤可固定,伴有壓痛。
(8)惡性間皮瘤 發生於胸膜、腹膜、睪丸鞘膜等含間皮細胞的部位。多可捫及包塊,腫瘤沿漿膜面廣泛浸潤,出現胸腔積液、腹水,可血行轉移至肺、腦等部位。
(9)血管肉瘤和淋巴管肉瘤 為脈管肉瘤,罕見。表現為皮膚、軟組織、肝和脾等處包塊。
(10)惡性神經鞘瘤 小兒來自神經纖維瘤病,為逐漸增大的體表包塊,伴不同程度的疼痛。惡性神經鞘瘤是一種侵襲性很強的腫瘤,切除後易局部復發,遠處轉移主要到肺,其次到肝和骨。
(11)血管外皮瘤 多生長於皮下組織或橫紋肌內,多見於下肢,尤其股部和腹股溝、頭面部、縱隔、腹膜後和骨盆內也可發生。為緩慢生長的無痛性包塊,血管豐富,故局部溫度可略有增高,有時有微弱搏動。
(12)惡性間質瘤 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以股部和腹膜後最多見。股部腫瘤可阻礙靜脈回流,下肢水腫。腹膜後腫瘤常誤診為腹部腫瘤。全身情況可迅速惡化。
(13)上皮樣肉瘤 腫瘤多發生於四肢、手、前臂。早期症狀輕微,為一增長緩慢、無痛的硬結節,破潰後長期不愈。腫瘤可緩慢地向肢體近端筋膜和肌腱擴展並遠處轉移。
檢查
可見局部包塊,局部侵犯和遠處轉移出現相應體徵、症狀。輔助檢查如X線、MRI、CT、B超等可以判斷腫瘤的界限、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密度、囊實性、血供情況等。
診斷
臨床表現結合X線、CT、MRI、超聲等輔助檢查達到初步診斷,最終需活體組織檢查(針吸活檢、切除活檢),病理確診。
治療
根據疾病的組織學類型、分子遺傳學特點、分期及預後因素採取以手術為主,輔以放療、化療以及分子靶向治療等個體化綜合治療模式。
預後
復發率高,預後差。
預防
無確切的預防措施,主要是避免接觸有害物質、提高機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