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體徵
PID的臨床表現由於病因不同而極為複雜,但其共同的表現卻非常一致,即反覆感染、易患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反覆和慢性感染 是PID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1)感染髮生的年齡:大約40%於1歲內發病,40%在5歲內,15%於16歲內起病,僅5%發生於成人期。T細胞缺陷和聯合免疫缺陷病於生後不久即發病;以抗體缺陷為主者,由於有來自母體的抗體,一般在生後6~12個月才易發生感染。成人期發病者多為常見變異型免疫缺陷病(CVID);16歲以內發病者主要為男性(80%),成人期發病者主要為女性(60%)。
(2)感染的病原體:一般而言,抗體缺陷時易發生化膿性感染。T細胞缺陷時易於病毒、結核桿菌和沙門菌屬等細胞內病原體感染;也易於真菌和原蟲感染。補體成分缺陷好發生奈瑟菌屬感染。中性粒細胞缺陷時的病原菌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PID感染的病原菌的毒力並不很強,常為機會感染。
(3)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見,如反覆或慢性中耳炎、鼻竇炎、結合膜炎、支氣管炎或肺炎。其次為胃腸道,如慢性腸炎。皮膚感染可為膿癤、膿腫或肉芽腫。也可為全身性感染,如敗血症、膿毒血症、腦膜炎和骨關節感染。
(4)感染的過程:常反覆發作或遷延不愈,治療效果不佳,尤其是抑菌劑效果更差,必須使用殺菌劑。抗菌藥物的劑量宜偏大,療程應較長,才有一定療效。
感染雖然是PID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但並非全部易感人群都是PID。一些非免疫性因素也可造成感染易感性,在考慮PID的診斷時,應排除這些可能性。這些疾病包括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腎病綜合徵、尿毒症、先天性心臟病和鐮狀細胞性貧血;局部病變,如尿路結石、氣道異物、囊性纖維變性、支氣管纖毛髮育不良、顱骨骨折、體內異物(各種導管和侵入性操作)和嚴重外傷等。此外,還應排除各種引起SID的因素,如營養紊亂、抗細胞藥物治療和腫瘤等。
免疫缺陷病的患兒對各種病原的易感性增加,主要特點為:反覆的上呼吸道感染、嚴重的細菌感染、持續感染,對抗感染治療反應甚差甚至完全沒有反應。免疫缺陷的患兒感染髮生的特點常常表現為感染的發生次數增加,加上以下②到⑦的其中一個或幾個特徵:
①感染的發生頻率:免疫缺陷病患兒發生感染的次數較正常兒明顯增多。
②感染的嚴重程度:同樣的感染在免疫缺陷的患兒其程度要更加嚴重。
③感染的持續時間:免疫缺陷的患兒通常感染髮生後其持續的時間比正常兒長。
④反覆感染:即一次感染髮生後症狀尚未完全消失,第二次感染又接著發生。
⑤對抗生素的依賴性增加。
⑥感染髮生後可並發正常兒少見的或極為嚴重的併發症。
⑦非常見病原菌的感染,常常發生機會致病菌的感染。
2.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淋巴瘤 PID患兒若未因感染而死亡,隨年齡增長易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尤其是淋巴系統腫瘤。腫瘤發病率比正常人群高10~100倍。以B細胞淋巴瘤多見,細胞淋巴瘤和霍奇金病也可見到。PID伴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血管炎、皮肌炎、免疫複合物性腎炎、1型糖尿病、免疫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和關節炎等。
3.其他臨床表現 常有生長發育遲緩或停滯,少見致病菌引起感染,皮膚病變(如皮疹、脂溢性皮炎、膿皮病、壞死性膿腫、脫髮、濕疹、毛細血管擴張、疣等)、頑固性鵝口瘡、腹瀉和吸收不良,難於治癒的鼻竇炎、乳突炎,反覆的支氣管炎、肺炎,自身免疫病的表現,淋巴結、扁桃體缺如,血液系統異常: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缺陷,除了主要累及免疫系統外,其他的組織器官也可受累,因此,臨床上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可出現各種的症狀與體徵。某些PID存在特殊的表現,包括胸腺發育不全伴有特殊面容、先天性心臟病和低鈣血症;白細胞黏附分子功能缺陷常出現臍帶延長脫落。濕疹、出血是Wiskott-Aldrich綜合徵特有的表現。
4.少見的表現 體重減輕、發熱,慢性結膜炎,牙周炎,淋巴結病,肝脾腫大,嚴重的病毒性疾病,慢性肝臟疾患,關節痛或關節炎,慢性腦炎,反覆的腦膜炎,壞疽性膿皮病,膽管炎、肝炎,出現嚴重的接種後反應,支氣管擴張,尿道感染,臍帶脫離延遲,慢性口炎。
5.家族史 多數PID有明顯家族史,在篩查可疑病例和找尋帶病者時,家族史的詢問尤其重要。可能發現約1/4患兒家族中有因感染致早年死亡的成員。一旦發現可疑患兒,應進行家譜調查。PID現症者偶爾是基因突變的開始者,因而家族中無類似病人。患兒家族中過敏性疾病患者如哮喘、濕疹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腫瘤的發生率也明顯增高。
6.體格檢查 若感染嚴重或反覆發作,可影響患兒生長發育,體重下降或不增;可伴營養不良和中至輕度貧血。B細胞缺陷者,其周圍淋巴組織如扁桃體、腺樣體和淋巴結變小或缺如。也有個別PID表現為全身淋巴結腫大者。反覆感染可致肝脾腫大,其他感染體徵也能見到。
用藥治療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療原則:保護性隔離與鼓勵患兒以相對正常的生活方式相結合;合理使用抗生素;針對性地進行免疫替代療法、免疫調節和免疫重建。
1.一般護理
(1)飲食:應保證患嬰充足的營養供給(富含三大營養素、維生素、微量元素之飲食)。因母乳中含有抗感染因子及各種適合嬰兒的營養素,故應鼓勵和促進母乳餵養。
(2)減少感染的機會:一方面生活中要為患兒創造一個獨立的居住空間,以減少感染的機會;另一方面應注意呵護有度,鼓勵其與健康兒童一起玩耍和上學,以免出現精神障礙。
2.一般治療
(1)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患兒容易反覆感染。對於細菌感染抗生素的套用是極為必要的。因為很多患兒會發生嚴重感染甚至死於初次感染或早期感染,所以一旦病人出現發熱或其他感染的徵象應儘早套用抗生素。對治療前適當選用咽拭子培養、血培養,特別是對抗生素不敏感需換用抗生素的患者應及早做細菌培養加藥敏。通常抗生素選擇上應以殺菌劑為主,劑量比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稍大、治療時間稍長。如果聯合套用抗生素效果不佳,就要考慮真菌、支原體或原蟲(卡氏肺囊蟲)感染的可能性。通過判斷可能性最大的致病因素,從而選擇有特效的藥物,如支原體選用紅黴素、卡氏肺囊蟲選用磺胺甲噁唑(SMZ)等,而不應一味選用更高檔的抗生素。
對於免疫缺陷病患兒採用預防性抗生素目前看法頗不一致。對以下情況,如常伴發急性暴發性感染的免缺陷病如Wiskott-Aldrich綜合徵、雖套用人血丙種球蛋白仍經常發生感染的B細胞免疫缺陷病及缺乏有效治療方法的吞噬細胞缺陷病,現主張預防用抗生素;而對絕大多數免疫缺陷病患者,僅在急性感染期使用抗感染治療。
某些免疫缺陷病可使用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如接觸了流感病毒或有流感的早期表現可套用金剛烷胺;嚴重的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可用阿昔洛韋等治療。
(2)血製品及疫苗的使用:
①特異血清免疫球蛋白:國內有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破傷風、狂犬病等特異免疫球蛋白。國外尚有巨細胞病毒(CMV)、鏈球菌、假單孢菌、帶狀皰疹病毒等特異血清免疫球蛋白。有報導利用特異性免疫球蛋白治療免疫缺陷病病人CMV性肺炎、鏈球菌敗血症等有較好療效。
②白細胞:吞噬細胞缺陷病發生感染且抗生素治療後無明顯效果者,可通過輸注正常獻血員的粒細胞。輸入粒細胞可引起發熱、乙型病毒性肝炎、CMV感染、愛滋病和抗中性粒細胞抗體等,故應嚴格篩查獻血員來排除醫源性感染。
③輸血或血製品:選擇性IgA缺乏症患者禁忌輸血或血製品,以避免病人產生IgA抗體,引起嚴重過敏反應。必要時可輸注無症狀的選擇性IgA缺乏症患者的血液,或患者的自身貯血。有嚴重細胞免疫缺陷的各種病人輸血,為避免發生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最好使用庫血,並須先用3000rad X射線照射,使血內淋巴細胞喪失增殖能力;輸注血漿亦需先經X射線照射或凍溶2~3次,以破壞殘留在血漿內的淋巴細胞。
④細胞免疫缺陷的病人:各種伴有細胞免疫缺陷的病人都禁忌接種活疫苗或活菌苗,以防止發生嚴重疫(菌)苗性感染,甚至死亡。
(3)應在絕對適應證時方可進行扁桃體、腺樣體、脾摘除術。
(4)慎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
3.免疫學治療
(1)免疫替代:對全丙種球蛋白低下血症、性連鎖高IgM免疫缺陷、選擇性IgG亞類缺陷、Ig水平近於正常的抗體缺陷或WAS等患者定期給予人血丙種球蛋白製劑,可降低感染率。
目前臨床上有兩種劑型的丙球可供選用。一種為肌內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IGIM),另一種為靜脈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IGIV)。肌內注射用人血丙種球蛋白禁止作靜脈注射,因為其在體內會聚集成大分子量複合物,這種複合物可能與肌內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IGIM)偶爾引起的全身反應有關。
飲食保健
飲食宜清淡為主,注意衛生,合理搭配膳食。
預防護理
1.孕婦保健 已知一些免疫缺陷病的發生與胚胎期發育不良密切相關。如果孕婦受到放射線照射、接受某些化學藥物的治療或發生病毒感染(特別是風疹病毒感染)等,則可損傷胎兒的免疫系統,特別是在孕早期,可使包括免疫系統在內的多系統受累。故加強孕婦保健特別是孕早期保健十分重要。孕婦應避免接受放射線,慎用一些化學藥物,注射風疹疫苗等,儘可能防止病毒感染。還要使孕婦加強營養,及時治療一些慢性病。
2.遺傳諮詢及家族調查 雖然大多數疾病不能確定遺傳方式,但對確定了遺傳方式的疾病進行遺傳諮詢是很有價值的。如果成人有遺傳性免疫缺陷病將提供他們子女的發育危險性;如果一個小孩患有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或性聯免疫缺陷病,就要告訴父母親,他們下一胎孩子患病的可能性有多大。對於抗體或補體缺陷患者的直系家屬應檢查抗體和補體水平以確定家族患病方式。對於某些已能進行基因定位的疾病,如慢性肉芽腫病,患者父母、同胞兄妹及其子女均應做定位基因檢測,如果發現有患者,同樣應在他(她)的家庭成員中進行檢查,患者的子女應在出生開始就仔細觀察有無疾病發生。
3.產前診斷 某些免疫缺陷病能進行產前診斷,如培養的羊水細胞酶學檢查可診斷腺苷脫氨酶缺乏症、核苷磷酸化酶缺乏症及某些聯合免疫缺陷病;胎兒血細胞免疫學檢測可診斷 CGD、X聯無丙種球蛋白血症、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從而中止妊娠,防止患兒的出生。PID是一種相對罕見的疾病,但早期準確診斷,及早給予特異性治療和提供遺傳諮詢(產前診斷甚至宮內治療)非常重要。
經過初篩診斷為原發性免疫缺陷病者,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應對已明確基因突變或缺失的疾病進行基因學診斷,有助於產前診斷和遺傳學諮詢。
世界許多國家都在進行PID疾病登記工作,一些跨國多中心研究機構對PID單病種進行登記以了解該病全球發病率及各地區和人種的相對發病率。對一些基因突變位點已明確的PID,則正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疾病的基因型和臨床表型的關係。我國至今尚未建立完整的PID疾病登記系統,因此無法得到我們自己有關PID發病率的資料,更不能對疾病的基因進行分析。1999年中華醫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免疫學組提出在全國範圍內進行PID的疾病登記工作,全國不同區域的14個有實驗室條件的單位作為登記中心。已有許多兒科醫生將可疑或確診的PID送往上述登記中心,希望廣大兒科工作者能積極回響這項工作,共同促進我國兒科免疫學的發展。
病理病因
免疫缺陷病可以是由於某一細胞系所產生的某一蛋白質缺陷所致,也可以是多系統缺陷所致,下述為免疫缺陷病的常見病因。
1.遺傳缺陷 在多個組織表達的單基因缺陷(如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腺苷脫氨酶(ADA)缺乏症等)、局限於免疫系統的單基因缺陷(如性聯無丙種球蛋白血症伴酪氨酸激酶缺乏、有ε鏈的T細胞抗原受體異常等)、家族性易感的多因素疾病(如常見的變異型免疫缺陷病)。
2.藥物和毒物 免疫抑制劑(如皮質激素、cyclosporine等)、抗驚厥藥(如大侖丁)。
3.營養性或代謝性疾病 營養不良、蛋白丟失性腸病(如腸淋巴管擴張症)、維生素缺乏症(如維生素B12缺乏症)、微量元素缺乏(如腸病性肢皮炎伴鋅缺乏)。
4.感染 暫時性免疫缺陷(如水痘、風疹等)、永久性免疫缺陷(如HIV感染、先天性風疹感染)
5.染色體異常 DiGeorge異常(如22q11缺失)、選擇性IgA缺乏症(如18-三體)。
從上述可見,免疫缺陷病的病因比較複雜,在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方面,原發性與繼發性免疫缺陷病往往不容易區別。在臨床上,原發性免疫缺陷往往也會伴有其他系統的繼發免疫缺陷,如性聯無丙種球蛋白血症患者可出現繼發的抑制正常B細胞產生抗體的T細胞或單核細胞亞群。此外,同樣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異常可以由於不同的基因缺陷或致病因子作用引起,而同一基因不同的點突變可引起病變嚴重程度的不一致,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有時要做出明確的免疫缺陷病病因診斷是比較困難的。
一直以來,為了便於尋找免疫缺陷病的病因,免疫缺陷病都是根據其是否累及T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或補體而進行分類,這種分類在臨床上有其實用性,但也有其不足之處,很多的免疫缺陷病不能明確地歸到某一類上,同時這種分類的命名有時也會造成認識的混亂,如性聯高IgM綜合徵有抗體的缺陷,但其缺陷的基因(該基因編碼CD40的配體)在激活的T細胞上卻是可以表達的。
目前,從細胞生物學的角度(如DNA複製、信息傳遞以及細胞黏附等)對免疫缺陷病進行分析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不僅加深了對正常細胞分化過程的認識,也可以對某一免疫缺陷病做出明確的基因診斷。隨著越來越多的免疫缺陷病能夠獲得明確的基因診斷,對免疫缺陷病的遺傳學診斷會顯得更加重要,因為準確的遺傳學診斷既可為基因診斷提供極有幫助的資料,也有助於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疾病診斷
與繼發性免疫缺陷病鑑別。SID與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ID)的重要區別在於:
1.PID幾乎都是特定的單基因缺失 導致相應的免疫活性細胞或免疫分子受損,表現出這種功能的完全缺失,且為不可逆的改變;而SID常為免疫系統多環節受損,但受損程度較PID輕,僅為部分功能受損,表現為免疫功能低下(immunocompromise)。
2.PID系關鍵位基因突變 除非免疫重建,否則其免疫功能缺陷將為終身性,SID為後天環境因素致免疫功能缺陷,雖也能影響基因表達,但僅系基因不完全性表達障礙,去除不利因素之後,免疫功能將可能恢復正常。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
常規做X線、胸片、B超、心電圖等檢查。
X線檢查:結合正側位胸部透視或平片,注意胸腺影的存在及大小。6個月內幼嬰缺乏胸腺影,提示胸腺發育不良。鼻咽部腺樣體組織很小或無陰影也為診斷細胞免疫缺陷的直接線索,均宜結合臨床淋巴結觸診及細胞免疫檢測確診。
併發症
反覆發生各種感染或機會感染,生長發育延緩,常見敗血病、腦膜炎、骨髓炎等深部嚴重感染,可發生壞疽性膿皮病;反覆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支氣管擴張;可發生再障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以及嚴重的接種後反應,並可並發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
預後
大多數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源於遺傳,終生患病.其預後變化很大,某些免疫缺陷病可用幹細胞移植治療,大多數抗體缺陷或補體缺陷的患者若能及早診斷,正規治療,不伴有慢性疾病(如肺部疾病)有較好的預後,壽命與正常人相仿。其他免疫缺陷病人如吞噬細胞疾病,聯合缺陷病或抗體缺陷疾患的慢性感染會影響其壽命。大多數患慢性病病人需積極治療(如靜脈注射IgG,抗生素,體位引流,手術等)。有一些免疫缺陷病人預後差,壽命短(毛細血管擴張性共濟失調,未經移植的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