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與企業技術進步

《對外開放與企業技術進步》是薛漫天寫的一篇論文,該論文是由導師趙曙東的指導下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外開放與企業技術進步
  • 論文作者:薛漫天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時間:2008年
  • 學科專業:世界經濟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基於行業視角的研究》
論文作者:薛漫天
導師:趙曙東
學科專業:世界經濟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2008年
關鍵字:對外開放、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管理、技術進步、出口貿易、產品設計
館藏號:F125
館藏目錄:2009\F125\3

中文摘要

1978年以後,中國堅定推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30年來,我國對外開放範圍不斷擴大,開放程度不斷加深,逐漸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個重要成員。 對外開放的本質就是參與國際分工。與以產品為界限的國際分工相比,當代國際分工有著顯著的特點:首先,國際分工深入到產品內部,產品的生產過程和環節被分解,依據世界各國的要素稟賦分配到不同地區;其次,國際分工形式更加多樣化,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的分工同時並存。 對外開放對我國內資企業的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 對於開發中國家,技術進步的來源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自主創新型技術進步,即通過自身的技術創新不斷增加技術存量,實現技術進步,依據產業經濟學文獻,本文將其進一步分為產品創新和流程創新,其中流程創新被表示為降低產品成本,產品創新則被表示為降低與競爭商品的替代程度,因而可被理解為提升產品性能或開發新產品;另一種是獲得性技術進步,即利用外部技術資源,通過學習和模仿等途徑而獲得的技術進步,包括正式的(如技術引進)和非正式的(即技術外溢效應)。 關於對外開放對開發中國家企業技術進步的影響,現有的文獻集中於獲得性技術進步中的溢出效應。國際間知識傳播、技術擴散的途徑不少,其中國際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FDI)是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本文就外資經濟對內資企業的行業內、行業間技術溢出效應,以及對內資企業產品創新行為的行業內、行業間效應進行了檢驗。為了使問題的分析更有針對性和更深入,本文側重於對行業間效應的檢驗。 經分析發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參與的是產品內的國際分工以及不對稱的產業內國際分工。因此,從非正式的獲得性技術進步角度推測,從外資經濟的溢出效應中受益的很可能是我國的外資進入較少的上遊行業企業,內資消費品行業企業所受到的溢出效應則不容樂觀;從自主創新型技術進步角度推測,參與國際分工對內資企業產品創新行為的影響可能是負的。 本文首先就外國直接投資對內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水平、後向和前向溢出效應進行了檢驗和分析,發現:消費品或輕工業產品行業的內資企業,主要從FDI的前向溢出效應中受益;採掘、資本品或重工業行業的內資企業,主要從FDI的後向溢出效應中受益。 在行業層面上,外國直接投資對內資企業研發強度的水平、後向效應均顯著為負;特別是在消費品和輕工業中間產品行業中,前向效應也顯著為負,這應與外資企業的競爭壓力、上下游外資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繫、內資企業的資金與技術實力和技術資源分配行為的短期化等因素有較大關係;外資企業的競爭壓力突出體現在消費品和輕工業中間產品行業中。 在行業層面上,出口貿易對內資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後向溢出效應顯著為正;而對其研發強度的後向效應顯著為負,主要原因可能是在科技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出口貿易(以及引致的國內採購)誘導內資企業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在流程創新方面,相應抑制了對產品創新的投入,這反映了出口貿易對落後貿易國的科技資源配置的影響。這一效應主要體現在了資本品和重工業中間產品行業和內資出口企業的後向聯繫中。 在行業層面上,進口貿易對內資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前向溢出效應顯著為正,而水平溢出效應不顯著;在消費品和輕工業中間產品行業中,進口貿易對內資企業研發強度的前向效應顯著為正;而在資本品和重工業中間產品行業中,該效應則顯著為負。 本文將上述檢驗結果與部分學者運用全球價值鏈理論進行案例分析時所得到的結論進行比較,發現兩者幾乎是完全一致的,可以相互印證。 最後,在分析了近年來我國對外開放特徵的轉變情況後,本文提出了旨在促進我國內資企業技術進步的若干政策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