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對外漢語教學)

對外漢語(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對外漢語是以其他語言為母語的國家或民族的人為對象的對外漢語教學,也稱為漢語,相應專業為高等院校培養具有較高外語文化修養且能以外語為工作語言的漢語和中國對外漢語教師,為旅遊和各類涉外部門培養導遊和漢語人才,並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外漢語
  • 外文名: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FL)
  • 性質: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 教育機構高等院校
發展前景,建設歷程,

發展前景

對外漢語教學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是國家改革開放大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對於向世界推廣漢語,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進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培養更多的對華友好人士,擴大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語言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漢語在國際上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對外漢語
對外漢語書籍

建設歷程

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啟始於1950年。當年,清華大學籌建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接待了新中國第一批外國留學生。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機構。
1952年,根據政府間協定,著名語言學家朱德熙等人首次赴保加利亞教授漢語,這是解放後我國向海外派遣教師教授漢語的開始。此後,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為了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採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1961-1964年,國家專門培養了四屆出國漢語儲備師資。這些教師成為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堅力量
1962年,為了適應新的形勢,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並於1965年1月正式改名為北京語言學院,使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有了一個穩定的基地。60年代初以來,我國政府為執行政府協定,陸續派出一些對外漢語教師到外國任教,包括非洲埃及馬里、剛果,亞洲高棉葉門,歐洲的法國等。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遭到了嚴重挫折,留學生紛紛回國,北京語言學院解體。被派往外國任教的教師也大部分撤回。
1978年以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階段。1987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由教育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外交部、文化部、國務院外辦(後改為新聞辦)、國務院僑辦、廣播電影電視部、新聞出版署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以及北京語言學院等單位組成的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
1998年,領導小組重新調整,又新增加國家計委、財政部和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等三個部委。對外漢語這充分反映了我國政府對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重視。
為了確保對外漢語教師隊伍的基本素質,1990年頒布了《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定辦法》,開始實施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制度。1992年,教育部發布《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辦法》,開始在國內外推廣漢語水平考試(HSK)。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