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

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

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原名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主要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指揮鎮,其被譽為“東方倒金字塔”,陝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系春秋晚期秦始皇第14代先祖秦穆公四世孫——的墓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
  • 類別:歷史
  • 地點:寶雞市鳳翔縣
  • 館藏精品:秦始皇第14代先祖秦穆公四世孫——的墓葬
  • 所葬墓主:秦景公
館藏文物,發展歷史,五個之最,

館藏文物

正是骨骸多為石膏複製品
出土文物大多藏於考古研究院
收歸國有後,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職責更多了:不僅要對秦公一號大墓進行有效保護,還要負責雍城遺址的保護管理,制定並組織實施與其相關的保護利用規劃。因此,博物館加快了《雍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編制步伐,將國家投資資金用於秦公一號大墓及雍城遺址的一系列保護:前後兩次對大墓南坡及墓道南壁部分進行加固保護,加裝了防護欄桿;改造了陳列館,拓寬了陳列內容;完成了雍城遺址保護標誌碑的栽植、文保員隊伍的擴充、實施了秦公陵園安全技術防範工程,硬化地面5000多平方米,綠化東西墓道兩側15畝;《雍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車馬坑保護展示臨時大棚設計方案》等經過反覆修改、多次論證,獲國家文物局批准通過;秦公一號大墓頂棚加蓋也在積極醞釀中。
針對網上所說“人骨骨骸露天陳列,被白雪覆蓋”,博物館方面回應稱,2012年,對墓葬大棚的加蓋就組織有關機構進行了論證,最終由於資金缺口較大無法實施,《雍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的獲批,進一步為申請加蓋大棚創造了條件。有關墓葬中出土文物的保存問題,他們說,由於受當時文物保護條件所限,發掘結束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只留下保存較好的4根“黃腸題湊”槨木和木碑在陳列室展覽,其他文物均帶回考古院做進一步研究。而大墓中一排排的箱殉和匣殉、木碑都是複製品,裡面的人骨大多是用石膏複製,有的是從附近取土場撿拾的骨殖,目的是為了展示春秋晚期活人殉葬慘烈場景和秦人特有的“屈肢葬”式。
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是在我國迄今已發掘的最大古墓葬——秦公一號大墓遺址上,由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農民集體投資,進行保護性開發興建起來的,系我國第一座農民集資興建的博物館。由於資金及政策性障礙,這個民營博物館從一開始就遇到了自身難以克服的困難和問題。這一問題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2005年,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向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撥款380餘萬元,用於遺址的保護。寶雞市委、市政府多次就博物館的歸屬及體制進行調研論證,根據文物部門的意見,寶雞市按照保護文物資源、開發旅遊產業的總體思想,將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正式劃歸寶雞市文物局管轄,從而掃除了博物館發展中的體制障礙。

發展歷史

1977年秦公一號大墓的考古發掘成果,占據了中國考古史上的“五個之最”,使鳳翔享譽海內外。
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
由於具有如此重大價值,在秦公一號大墓發掘10年後,國家決定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對其進行保護。可惜的是,秦公一號大墓遭遇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命運嘲弄,正趕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地宮佛指舍利被意外發現,陝西省將保護經費先投向了法門寺。秦公一號大墓的保護一度擱淺。直至2000年,秦公一號大墓所在的南指揮村60多戶村民自發籌集資金近百萬元,建起了我國首家農民創建的遺址保護博物館——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博物館建成後情形並不樂觀。據了解,一個博物館的運營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除了前期投資外,後期經營維護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資金成為困擾這家博物館發展的最大瓶頸,再加上經營不善,發展可謂舉步維艱。
事實上,大多數博物館都可以通過立項來申請保護資金,但是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卻由於體制問題而無法得到專項資金。2005 年,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曾下撥380多萬元文物保護經費用於大墓的遺址保護。可是,錢到了寶雞市,卻遲遲發不下來,就因為這是座民辦博物館。捉襟見肘的境況維持了幾年,最後經文保人士奔走呼籲,終於在2007年,迎來了收歸國有的好訊息。2007年9月18日,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收歸國有,並更名為“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

五個之最

因為它的發現占據了我國考古史上五個之最:它是中國迄今發掘出的最大先秦墓葬;墓內186具殉人是中國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槨室的“黃腸題湊”槨具,是中國迄今發掘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是中國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實物;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國發現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