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背景
上世紀80年代,秦公一號大墓考古發掘基本結束後,曾有專家建議國家撥款建立與秦始皇兵馬俑類似的遺址性博物館,向國內外開放,由於當時各種原因的限制,出土文物異地保護後,有關部門決定對秦公一號大墓進行沙土回填。後來在遺址的基礎上建立起博物館。
發展歷史
1976年情況
1976年,陝西省雍城考古隊在鳳翔縣城南指揮鎮南指揮村發現了迄今我國最大的古墓葬——總面積5334平方米的秦公一號大墓。這次發掘被海內外稱為考古史上石破天驚的大事件。直到1986年秦景公的墓槨被打開,發掘工作才基本告一段落。而大墓不僅出土了迄今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葬具——黃腸題湊,發現了我國最早的墓碑、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還發掘出了迄今考古史上數量最多的一次人殉,足足有186具……被譽為“東方倒金字塔”,它獨霸了我國考古史上的5個之最。
1998年以後
1998年後,經文物部門同意,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與遺址所在地的鳳翔縣南指揮村合作,採取國有民助的方式,對秦公一號大墓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就這樣,2000年8月,由鳳翔縣
南指揮村村委會集資創辦的中國首座由農民參與創辦的遺址博物館便在鞭炮和鑼鼓聲中開館了。在當時,輿論界認為這是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有益嘗試。實際上,對於擁有遺址或者文物的當地居民來講,一方面出於自豪感和驕傲希望能對遺址文化進行有益的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發展經濟的夢想,使得村民們寄望於這些祖先的遺物多少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些改變。開館之初,秦國遺址的巨大影響力引來媒體競相報導,產生了不小的社會影響。據資料顯示,該博物館在最初運營的4年多時間裡,年均遊客量在5萬人上下,其中外國遊客占到13%。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的趙館長說,春秋戰國時期,列強爭霸,逐鹿中原,最終卻由偏安隴西的小小秦國一統中原,秦國故地因此而成為探尋歷史風雲之地,因而在開館初期還是有不少遊客過來參觀遊覽的。
然而建館之初滿懷憧憬的村民,卻在6年運營過程中嘗到了苦頭。趙館長說,博物館每年所有收入加到一起不到10萬元,而用於非文物保護的基本維持費用就要5萬多元。加之大部分出土文物被運到省博物館,館內收藏物並不多,對遊客的吸引力就減弱了。另外,由於先天資金不足,博物館只是進行保護性的恢復展示,展示方式單一而缺乏互動性,而且由於沒錢,博物館也無力開展市場行銷,致使村民投資多年無法收回。2006年,出於保護文物資源、發展寶雞文化旅遊的目的,寶雞市政府決定將秦公一號大墓博物館收歸國有,更名為寶雞先秦陵園博物館,歸屬寶雞市文物局。這一身份的轉變,可以說是開了民營博物館“轉正”的先例。
2000年後
一家由農民投資興建的遺址博物館———陝西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近日正式向海內外遊客開放。
這座博物館是在我國迄今已發掘的最大古墓葬———秦公一號大墓遺址上,由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農民集體投資,進行保護性開發興建起來的。
在這座遺址博物館,遊客可親眼看到秦公一號大墓蔚為壯觀的巨大墓室,身臨其境地觀賞到槨具內秦公地下“前朝後寢”的設定及陪葬的奇珍異寶,親睹世界上迄今發掘的最大的倒金字塔墓壙以及按照出土文物原樣放大三倍仿製的一人多高、兩米多寬的“秦景公石謦”等,領略秦公大墓恢宏非凡的氣勢。
坐落在今鳳翔縣城西南五公里處的秦公一號大墓,墓主是在秦史上有較大影響的秦景公(公元前五七七至前五三七年在位)。墓室東西長五十九點四米、南北寬三十八點八米、深二十四點五米,大墓加上東西墓道呈“中”字形,全長達三百米,總面積五千三百三十四平方米。大墓雖經歷代二百多次盜擾,考古發掘中仍清理出土各類珍貴文物三千五百多件,並發現我國最早的一具“黃腸題湊”葬具。
八十年代考古發掘結束後,秦公一號大墓墓室用沙土回填保護起來。去年以來,經有關部門同意,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與遺址所在地的南指揮村合作,採取“國有民助”方式,對秦公一號大墓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經過認真規劃和一年多的施工,秦公一號大墓遺址博物館初具規模,成為一處環境優美、獨具特色的遊覽區。
建築布局
布局分為大墓遺址區、槨室展覽區、宗廟祭祀區等;展出內容主要包括大墓墓壙、陪葬殉人、陪葬品、槨室等場景等,輔之以其他影片,模型及圖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