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目大眼鯛
- 拉丁學名:Priacanthus hamrur
- 別稱:紅目鰱、橘棘鯛、大眼鯛、寶石大眼鯛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幅鰭亞綱
- 目:鱸形目
- 亞目:鱸亞目
- 科:大眼鯛科
- 屬:大眼鯛科屬
- 種:金目大眼鯛
- 分布區域:分布於紅海、印度洋東岸至太平洋的夏威夷、
- 棲息深海:150~1200米水層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體略高,側扁,呈長卵圓形;體最高處位於背鰭第五棘附近。眼特大,瞳孔大半位於體中線下方。吻短。口裂大,近乎垂直;下頜突出,頜骨、鋤骨均具齒。前鰓骨後緣及下緣具鋸齒並具有一枚後向之短強棘。鰓耙總數24-26。頭及體部皆被有粗糙堅實不易脫落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孔數70-90。背鰭單一,不具深缺,具硬棘X棘,軟條13-15;臀鰭與背鰭幾相對,具硬棘III,軟條13-16;背鰭及臀鰭後端圓形;胸鰭短小;腹鰭中長,短於頭長;尾鰭截形或雙凹。體一致呈鮮紅色,有時腹部呈銀白色;各鰭末端顏色較深,且鰭膜上無任何斑點。
金目大眼鯛是大眼鯛中體型較大的一種,主要特徵是尾鰭呈雙凹形,且上下葉延長突出,腹鰭基部的內側有一黑斑。略偏深紅色的體色,可在夜間迅速變換成銀色或長出斑塊。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深海150~1200米水層,因人類底拖網捕撈,橘棘鯛生活的海床被嚴重破壞,數量驟減。
生活習性
分布範圍
分布於紅海,印度洋、太平洋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中國的南海和台灣附近海域也有分布,暖水性底層魚類。棲息於40~120米深的沙泥底質海區,以甲殼動物為食。有晝夜垂直移動現象,喜結群活動。
主要價值
屬於高經濟價值魚種。肉質細嫩,味道甘美,適宜剝皮後清蒸或煮湯,或是不去皮整隻碳烤亦適宜。亦常被展示於水族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