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建築始建於1954年,為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的俱樂部。
1955年,成為利群電影院。
1956年,中國政府在此成立特別軍事法庭,對包括中將師團長
鈴木啟久、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長官
武部六藏等36名戰犯進行審判。
1957年,由瀋陽市電影公司接管,更名為北陵電影院。
2002年,北陵電影院停業。停業以後的北陵電影院,一度被荒廢。
2006年,瀋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長義主持召開了辦公會議,研究了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專題博物館工程的建設工作。
2011年,經過近五年的充分調研、反覆論證和醞釀,瀋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建設正式立項。在市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協調下,“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組織籌備工作人員加緊辦理各項工程的相關手續並積極投入到現場施工中。
2012年7月,完成了正門仿古修繕工作,再現了1956年原有的法庭外貌。
2014年初,完成了建築主體加固工作,在保留建築風格的同時改善了建築部分老化問題。
2014年5月18日,瀋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正式開館。
建築格局
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是一座古式檐悶頂二層小樓,金色琉璃瓦,四根紅油漆立柱。它在建築上沿襲了蘇聯風格,又融合了中國古典建築元素,保留了當年的月亮門、月亮窗、紅柱子等原有建築風格。這種中西建築風格的混合體,在瀋陽現存的老建築中並不多見。之所以選擇這裡“一方面是由於場地的大小、結構都很適合;另一方面還是出於安全保密的考慮。當時審判日本戰犯都是從電影院的後門出入,而距電影院後門不遠就有一個螺旋型的防空洞,從撫順押解來的戰犯進入法庭前都臨時押解在那裡,既安全又可保密。”
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大門內,是“正義審判”四個大字,用繁體字書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牌匾懸掛在展廳門前。正廳內,復原了當年的審判庭場景,審判席、被告席、公訴人席、證人席、辯護人席均按照當年陳設布展,正廳上方的大螢幕播放當年審判日本戰犯時的紀錄片。
文物遺存
照片
2023年9月3日,原新華社著名攝影記者於兆的兒子董重、董斌向瀋陽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舊址陳列館捐贈了兩張珍藏多年的審判現場原版照片,分別為《溥儀出庭作證》和《婦女控訴日軍暴行》。
文物價值
歷史節點紀念價值
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在瀋陽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拉開了中國人民抗戰的序幕。1956年也是在瀋陽,新中國政府對最後一批在押的日本戰犯進行了公開的審判,由此為中國人民抗戰畫上了勝利的句點。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存在直接聯繫的物質遺存,具有重要的歷史節點紀念價值。
抗戰文化價值
新中國瀋陽審判是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人民在自己的國土上,獨立地審判侵略者的重要歷史見證。它代表著中國作為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對外來侵略的正義審判,代表著中國人民向全世界進行的不可侵犯的宣告,更代表著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林。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作為新中國瀋陽審判重大歷史事件的載體,能夠反映在一定時期範圍內、在人群之間產生重要交流與影響,具有重要的抗戰文化價值。
歷史文化遺址保存價值
瀋陽審判的舊址已成為新中國審判日本戰犯唯一保留完好的舊址。新中國審判日本戰犯這一歷史事件,無論在國際還是在國內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瀋陽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作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具有重要的保存價值。
保護措施
2014年9月,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保護範圍:東至保護建築牆基外12米,南、北分別至保護建築最遠端牆基外6米,西至黑龍江街東側規劃道路紅線;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東至保護建築牆基外12米,西至黑龍江街東側規劃道路紅線,北至保護範圍外9米範圍內為Ⅰ類建設控制地帶。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
皇姑區黑龍江街77號。
交通信息
自駕:自遼寧省瀋陽市
皇姑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審判日本戰犯特別軍事法庭舊址,路程約1.4千米,用時約7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