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唐代孟雲卿詩作)

寒食(唐代孟雲卿詩作)

《寒食》是唐代詩人孟雲卿在寒食節時候寫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於他飄零貧困流落江南的時候。時值江南的繁花開滿枝頭的寒食節前夕,詩人思念家鄉親人,心情愈加悲傷。進而寫到社會現實貧困人家沒有開火做飯,認識到這不僅僅是因為寒食節的原因。該詩表現了詩人在寒食節來臨之前的思鄉之情,以及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寒食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孟雲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原文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寒食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寒食:《荊楚歲時記》:“去冬(至)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後來即於清明前一日為寒食。
②二月:寒食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來年二月間有閏月,則寒食就在二月。
③無煙火:寒食節禁火,但窮人常常斷炊,不禁也無火。
④明朝(zhāo):明天。
⑤子推:介子推,春秋時人。他曾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後重耳回國,作了國君(即晉文公),賞賜功臣,競忘了他。介子推即與其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文公遍尋他不見,便焚山求索,結果被燒死。後人為紀念他,於寒食節日不舉煙火。

白話譯文

江南的二月,正是繁花盛開的時節,一片如煙似霧,而我獨自遠在他鄉,偏又遇上了寒食節,內心感到無限的悲悽。貧窮的生活經常三餐不濟,不見爐灶煙火,正好不必為了明天的斷炊習俗,去紀念古代的寒士介子推啊!

創作背景

孟雲卿早年曾科場失意,流落於荊州一帶,過著貧苦落魄的生活。無親朋好友可投而又為失敗之情所困擾,這樣的生活對任何人來說大概都是對身心的雙重折磨。久而久之,掙扎於重壓之下的人或許會變得更加敏感和脆弱。《寒食》一詩即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

作品賞析

原文鑑賞

寒食節在當春二月。由於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西人,遠遊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加之,這裡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樂景襯哀景,即反襯的藝術手法。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在這個節日裡,人們多外出遊春,吃現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於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於歌詠。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對於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著佳節的快樂;而對於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著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繫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著深切的不平。其藝術構思是別致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並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詩中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像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於命意新穎,構思巧妙,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

名家點評

清·劉邦彥《唐詩歸折衷》評曰:“盛唐響調,鐘本尤難得。”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評曰:“翻新見妙(末句下)。”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評曰:“孟《寒食》詩最佳,‘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正可與韓栩詩參看。”

作者簡介

孟雲卿,字升之,平昌(商河縣西北)人。約生於725年(唐開元十三年)。天寶年間赴長安應試未第,30歲後始舉進士。肅宗時為校書郎。存詩17首。其詩以樸實無華語言反映社會現實,為杜甫、元結所推重。孟雲卿與杜甫友誼篤厚。
孟雲卿孟雲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